第3章-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05 MB
- 文档页数:184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的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而是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就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解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包含的三方面内容:1.能源清洁。
(a常规能源的清洁;b可再生能源的利用;c新能源的开发;d新能源的开发和各种节能技术)2.生产过程清洁。
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
3.产品清洁。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节约原料和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或二次能源,减少昂贵和稀缺资源的使用,产品的包装、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设计合理,产品已于回收且可再生为原料,易处理、降解且无污染。
清洁生产的理论支撑体系:1.守恒和平衡理论。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要素总是保持守恒,既不能无缘无故增减,又不能无缘无故缺位,只是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2.创新理论。
就企业生产而言,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2、堆肥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与秸秆的堆肥技术技术原理相同,都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和转化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垃圾减量。
根据堆肥条件不同,可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
由于好氧堆肥比厌氧堆肥时间短、肥效好、异味少,一般生活垃圾堆肥均指的是好氧堆肥。
生活垃圾由于成分复杂,而堆肥过程中只有可降解有机物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堆肥前垃圾中的金属、塑料、碎玻璃、陶瓷等必须经过分选去除,分选后的垃圾可单独堆肥,也可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或者农业废弃物混合后堆肥。
堆肥后的成品肥料应达到如下标准:1.有机质含量大于。
2.成品肥料不得对环境有害,病菌、害虫卵、杂草种子等已经杀灭。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学科,它涵盖了节能减排、资源利用与再生、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环境管理与保护等多个领域,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资源循环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包括资源评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生态经济学等。
2. 节能减排技术与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物的排放,包括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等。
3. 资源再生技术与管理:研究如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包括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
4. 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研究如何对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包括固体废物处理等。
5. 环境管理与保护: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工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源循环与科学工程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
【提纲】
一、引言
1.背景介绍
2.文章目的与结构
二、资源循环的概念及重要性
1.资源循环的定义
2.资源循环的分类
3.资源循环的重要性
4.我国政策与法规支持
三、科学工程在资源循环中的作用
1.科学与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中的贡献
2.工程实践在资源循环中的应用
3.跨学科整合优势
四、本科阶段所学相关课程概述
1.课程设置
2.课程目标与要求
3.课程实践与实验
五、课程体系与实践应用
1.资源循环相关课程体系构建
2.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3.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六、结论
1.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资源循环的认识
2.科学工程在资源循环领域的前景
3.倡导资源循环理念,建设美好家园【提纲】
一、引言
1.背景介绍
2.文章目的与结构
二、资源循环的概念及重要性
1.资源循环的定义
2.资源循环的分类
3.资源循环的重要性
4.我国政策与法规支持
三、科学工程在资源循环中的作用
1.科学与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中的贡献
2.工程实践在资源循环中的应用
3.跨学科整合优势
四、本科阶段所学相关课程概述
1.课程设置
2.课程目标与要求
3.课程实践与实验
五、课程体系与实践应用
1.资源循环相关课程体系构建
2.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3.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六、结论
1.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资源循环的认识
2.科学工程在资源循环领域的前景
3.倡导资源循环理念,建设美好家园。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 编写日期:2014年9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1712L20012. 课程名称(中文):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名称(英文):Introduction to 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3. 课程层次/性质:专业平台课/必修4. 学时/学分:16/15. 先修课程:无6. 适用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本课程综合介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工业技术,系统概述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及其技术的进展。
主要内容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义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资源循环科学基本原理与工程技术基础,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和生物质材料的再生利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技术。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新入学的大学生提高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在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和认识,激发起对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热爱和的兴趣。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1绪论基本要求:了解资源、再生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了解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掌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定义及相关概念,了解学科的来源及其体系、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重点: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概念,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定义及其体系。
难点:介绍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资源循环科学基本原理基本要求:了解资源循环科学的理论基础,了解减量化与多重利用原理,了解基于产业循环的资源利用原理,了解资源循环利用经济学原理。
重点:资源循环科学的理论基础。
难点:了解基于产业循环的资源利用原理。
3 金属材料的再生利用基本要求:了解金属材料的含义及分类,了解钢铁材料及其回收利用,了解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回收利用。
重点:废钢铁的回收利用,废有色金属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