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教案(共5课时)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三、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四、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814=1956-11421142=1956-814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本课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第1课时/ 共14课时1、经过察看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课目的2、在经历研究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及设置依照比较、归纳、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教课要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课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课准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省教课过程:(一)导入新授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奥密呢?今日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二)研究发现1、研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课加法的意义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思虑:如何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如何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思虑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现线段图。
联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归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课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P3例1(2)(3)学生独立剖析数目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试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何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察看以上两道问题与以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1总结:第(1)题实质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此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各位老师,同学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①课时(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过程三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①课时(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加减乘除四种口诀表,也就是会两个数之间的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理解四则运算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规律,由于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运用十分广泛,又是就一步学习教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目标的指定是从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重视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整体考虑。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同一级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解决题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规律计算二教学和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课堂中,不是老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将利用复习导入法、例题分析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总结规律法等多种方法,一“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和应用及计算为主线。
引导学生以“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四则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法4、算式有括号的计算顺序。
5、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0字母表示a 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0字母表示0÷a 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位置与方向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
2、注意1、比例尺2、正北方向3、角的画法2、位置间的相对性。
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观测点的确定)3、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4、45、5A、先确定观测点6、1出发7、2B站在观测点来看方向。
例如25°25°的那个角就靠近东35358、 69、 710、11、12、1a+b=b+a13、 2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14、 3a-b-c=a-(b+c)15、16、1a×b=b×a17、2a×b c = a× (b×c ) 乘18、3a+b c=a×c+b×c (a b)×c a×c b×c19、①a+b c (a b)×c = a×cb×c = a×c b×c a×c b×c a×c b×c=a+b c =(a b)×c a×99 a a×b a= a99+1 = a b1a×99 a×102= a1001 = a100+2 = a×100a×1 = a×100+a×220、三、简便计算21、122、23、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24、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25、226、106-26-74=106-26+74106-26+74=106-26-74 327、加减混合的简便28、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425与4 125与8 125与80等看见25就去找4125就去找8 529、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知识篇1、运算顺序:①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教材P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如:98 – 46 + 25 6 ÷ 3 × 98 15 ÷ 5 × 3= = == = =25 × 3 ÷ 25 × 3 12 + 12 – 21 + 312 × 4 ÷ 3 × 23= = == = == = =②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材P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如:36 + 64 ÷ 4 75 + 25 ÷ 5 28 + 120 × 8= = == = =456 × 23 - 360 ÷ 912 × 4 – 20 ÷ 5 134-34 ÷ 34 + 66 = = == = == = =③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材P11)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如:100 ÷(4+21)==④推广:小括号里面如果有多步运算的,再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方法算,小括号外面如果有多步运算的,也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方面算。
如:(12 + 36 ÷ 9 )- 2 × 5====注意:小括号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⑤另类表述:四则运算分为二级,加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运算的顺序: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2、(教材P1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3、(教材P13)关于“0”的运算:①“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②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③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④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⑤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 × 0 = 0⑥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 ÷ a(a≠0)= 0⑦0÷0得不到固定的商; 5÷0得不到商。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总结及典型易错题详解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0=(a)0+(a)=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0=(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a=(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0=(0);(0)×a=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a=(0)⑥0不能做(除数):a÷0=(无意义)6、租船问题。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以前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学习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等。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5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基础性作业计算:12-3×2把6×7+5=47分成两个算式是:。
把3×8=24,30-24=6合成一个算式是:。
5×6-13可以表示为形式:,请填空后仿写。
25-3×8可以表示为形式:。
6+5×3可以表示为形式:。
6×5-3可以表示为形式:。
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几岁?比较大小:2×6+2○2+6×25+4×2○5+4+22+2×2○2×2+23+2×6是把()和()两个算式合起来的。
填空:7×()+5=54乘加、乘减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是因为在具体情境中,只有先算乘法才有实际意义。
发展性作业乘加、乘减运算的读法练习,为突破列式计算做准备。
2×6+2可读作:2乘以6的积加2,和是多少?仿写:。
5+4×2可读作:5加4乘以2的积,和是多少?仿写:。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学习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打好基础。
(3)解决问题(例5)。
这部分内容是用两、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位与作用: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单元教学难点:1.减法、除法的意义;2.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五、课时安排:建议用6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完成P3“做一做”,P4“练习一”第2题。
四则运算教案人教版篇一: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具体安排如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材简析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四、教学策略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23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23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呈现2023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
准备好了吗?出发!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部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125×8=1000)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来。
a×(b+c)=a×b+a×c6、减法的性质:(1)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b -c = a -(b﹢c)(2)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 -b -c = a -c -b7、除法的性质:(1)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2)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a÷b÷c=a÷c÷b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了四则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学会了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
2、原型:需要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探究的问题:
(1)例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整理归纳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口算。
27÷3×7 3×6÷9 45+8-23 35-24+12
……
说一说你是怎要算的?
2、关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了解哪些?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出示主题图
提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能口答的指生口答。
出示例1
学生独立解决。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探究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出示例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全班交流
独立解决。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整理运算顺序
提问:比较例1、例2两个算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小结: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训练与应用
1、P5做一做1、2。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根据生活经验,编两道类似例1、例2的实际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3、P8练习一2、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