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道勘标准设计计算书_secret
- 格式:doc
- 大小:213.84 KB
- 文档页数:17
1 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501.2两方案粗算方案一:JD1:量得α=63°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35°设 Ls=80 R=300mAC=299.30m CD=625.25m DB=504.30m AB=1301.75m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04.24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14.32°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191.96m外距E=(R+p)secα/2-R=22.21m校核数D=2T-L=16.52m校核:Ls :Ly =1:1.2 满足。
2β。
﹤α满足。
计算的JD2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3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89m切线长T=(R+P)tanα/2+q =134.85m缓和曲线角β。
=90Ls/πR =7.64°平曲线长L=(α-2β。
)πR/180+2Ls=263.25m外距E=(R+p)secα/2-R =15.49m校核数D=2T-L =6.45m校核:Ls :Ly =1:1.29 满足。
2β。
﹤α满足。
AC段直线长=299.3-104.24=195.06mCD段直线长=625.25-104.24-134.85=386.16mDB段直线长=504.3-134.85=369.45m路线总长=195.06+386.16+369.45+191.96+263.25=1405.88m延长系数=1405.88/1301.75=1.08转角平均度数=(63°+35°)/2=49°每公里平均转角数=2/1.41=1.42总转角数:2个圆曲线最小半径:120m方案二:JD1:量得α=72°设 Ls=60 R=120mJD2:量得α=21°设 Ls=60 R=400mAC′=420.25m C′D′=604.75m D′B=479.70m AB=1301.75m 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29.94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1.25m切线长T=(R+P)tanα/2+q=118.03m缓和曲线角β。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计算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王莉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计算书)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总计:课程设计(计算书)23页(左侧空白栏目按实际情况填写。
)表格:9 个插图:0 幅目录1、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 (3)1.2、两个方案的粗算 (3)1.3、方案比选............................................................................................................ .4 1.4、选定方案的精算 (5)1.5、填写直曲表............................................................................................................. .62、纵断面设计2.1、中桩地面高程 (7)2.2、纵坡设计............................................................................................................. .7 2.3、竖曲线计算.. (7)2.4、设计高程计算 (8)2.5、厘米格坐标纸点绘设计线 (8)2.6、计算填挖高度 (8)3、横断面设计3.1路幅组成及尺寸........................................ .....................................................................9.3.2、加宽计算......................................................................................... .............. (9)3.3、超高计算......................................................................................... ... . (9)3.4、视距验算 (9)3.5、填中桩填挖高度表 (9)3.6填横断方向高程 (9)3.7、计算超高值 (9)3.8、绘200m横断面图 (10)3.9、填路基设计表 (10)3.10填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10)4、参考文献 (13)5、附表 (14)1、平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已知:路线A 量得α1=39°, 设 Ls=60m R=300m , α2= 27°Ls=65 A 与JD1距离为L1=490m ,JD1与JD2距离为L2=400m ,JD2与B 距离为L3=540m1.2、两个方案的精算1.2.1计算JD1要素内移值 p=R L s 242=0.83m切线增长值 q=2sL =30m 缓和曲线角 ==παβ18020R 9.55°曲线长 L=s 0L 2180R 2-+︒πβα)(=182.52m 切线长 T=q p R ++2tan )(α=94.04m 外距 E=R p R -+2sec)(α=11.83m切曲差 D=2T -L=5.56m1.2.2计算JD2要素内移值p=RL s 242=0.59m切线增长值q=2s L=32.5m缓和曲线角 ==παβ18020R 6.21° 曲线长 L=s 0L 2180R 2-+︒πβα)(=206.34m 切线长T=q p R ++2tan )(α=104.66m外距E=R p R -+2sec )(α=9.13m切曲差D=2T -L=2.98m 1.2.3组合分析JD1与JD2直线段长度:L2-T1-T2=201.3>3V=120m 可以设计为基本型1.2.4校核校核:JD1处 Ls1 :Ly1 :Ls1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9.1°<α=39°满足校核:JD2处 Ls1 :Ly1 :Ls1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2.42°<α=27°满足路线长度为1421.46m ,延长系数为1.15路线B α=32° R=320m Ls=80m A 与JD 距离为750m JD 与B 距离为570mp=R L s 242=0.83m q=2sL =40m ==παβ18020R 7.16°L=s 0L 2180R 2-+︒πβα)(=258.74m T=q p R ++2tan )(α=132.00mE=R p R -+2sec)(α=13.76m D=2T -L=5.26m路线总长为1314.74m ,延长系数为1.06校核 Ls :Ly :Ls 在1:1:1与1:2:1之间,满足 20β=14.32°<α=32°满足1.3路线方案比选路线方案比选表延长系数 转角个数 转角平均度数圆曲线最小半径 路线长度 路线1 1.15 2 33° 180m 1421.46m 路线2 1.06132°320m1314.74m分析:①从转角个数来分析:转角数越小,车辆行驶过程中转弯次数越小,尤其在不平坦地区,应适宜设置转角数小的路线,那样行驶比较舒适,两者无差别。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一、路线方案比选(1)路线长度及延长系数A 、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为1301m ,A 为路线起点,B 为路线终点。
方案一:路线实际长度为1388、5m 0661130351388、、点直线长度、路线实际长度技术延长系数===B A ,之间。
、、在201~051方案二:路线实际长度为1342、7m (2)转角数方案一:两个 方案二:一个 (3)转角总和及转角平均度数方案一:转角总和'''002490 ,转角平均度数'''001245 。
方案二:转角总和'''002430 ,转角平均度数'''002430 。
(4) 平曲线要素方案一: 1JD m R 200= m L s 80= ‘’‘左004851 =α方案一: m R 320= m L s 80= ‘’‘左002430 =α(5) 由上述可知,两方案基本上都满足各技术指标,两条路线的长度基本相同。
从地形图上看,尽管方案一的路线转角个数和转角度数都比方案二的路线多,但是能较好地满足填挖平衡,且在地形相对复杂的地区容易展线,容易施工;而方案二的路线有些路段高差太大,会出现大填大挖的情况,这就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从总体来看,方案一的路线能较好地与周围地形相协调,施工较方便,工程造价可能要低于方案二的路线,比较经济合理,所以优先选用方案一的路线。
二、平面设计 (1)确定交点坐标根据地形图所给的坐标方格网计算路线起终点及交点坐标,如下: A 点坐标:N3984 E4046 1JD 点坐标:N3408 E4058 2JD 点坐标:N3108 E4452 B 点坐标:N2784 E4540 (2)计算方位角和路线转角 纵坐标增量n n N N N -=∆=1 横坐标增量N n E E E -=∆=1 两点间距离22E N D ∆+∆=方位角NE∆∆=-1tanα 根据以上各式计算数值如下表(3)平曲线设计分别计算两平曲线要素,如下 (4)桩号计算起点A 桩号 K0+000 1JD 桩号 K0+576.125 2JD 桩号 K1+56.883 终点B 桩号 K1+388.691 平曲线上各主点桩号计算如下 1JD 桩号 K0+576.125 2JD 桩号 K1+56.883从路线起点A 开始,直线段上每隔50m 加一整桩,平曲线上每20m 加一整桩。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1道路纵断面设计1.1最大纵坡:三级公路7%~8%1.2最小纵坡:三级公路不小于3%1.3平均纵坡: (其中 为平均纵坡,l 为路线长度、单位为米,H 为路线长度l 两端的高差、单位为米)1.4最大坡长限制:三级公路为300m~500m1.5最小坡长限制:三级公路为100m~120m1.6合成坡度:三级公路为10.0%2曲线设计2.1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5m~35m2.2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曲线半径为3000m 、凹形曲线半径为2000m2.3圆曲线半径:μ=G Y =h i gR v ±2=h i R V ±1272可得平曲线半径计算公式为:R =)(1272h i V ±μ 2.4圆曲线计算公式单圆曲线几何要素:式中T 为切线长(m )、L 为曲线长(m )、E 为外距(m )、J 为校正值(m )、R 曲线半径(m )、α为转角(°)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如下:ZY (桩号)=JD (桩号)-TYZ (桩号)=ZH (桩号)+LQZ (桩号)=YZ (桩号)-L/2JD (桩号)=QZ (桩号)+J/23横断面设计3.1行车道宽度:三级公路为3.25m~3.50m (设计采用3.50m )3.2路肩宽度:三级公路为0.50m~0.75m (设计采用0.75m )3.3路基宽度:三级公路为7.50m~8.50m (设计采用8.50m )4路基土石方计算及调配4.1积距法:A =b ·∑=n i i h 14.2坐标法:A =b ·21∑=++-n i i i i iy x y x 111)(4.3土石方数量计算:V =21(A1+A2)L式中A1、A2 为相邻两端面的填方(或挖方)面积,L 为相邻两断面的桩距。
由于平均断面法的计算结果是偏大的,因此在计算土石方体积时,一定要注意,填方和挖方应分别进行计算。
道路勘测标准设计计算书1、设计总说明书1.1 设计概述1.1.1 任务依据根据南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任务书》。
1.1.2 设计标准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2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60Km/小时,路基单幅双车道,宽8.5米。
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1.1.3 路线起讫点本路段起点A:K0+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146,3956),终点B:K1+347.1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560,2784),全长1.3471公里。
1.1.4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该工程位于河南省境内,公路自然区划为XX。
整个地形、地貌特征平微区,地形起伏不大,最高海拔高为326米,河谷海拔高为294米,总体高差在2米左右。
1.1.5 沿线筑路材料等建设条件沿线地方材料有:碎石、砾石、砂、石灰、粉煤灰等。
其他材料如沥青、水泥、矿粉需到外地采购。
1.2 路线本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60KM/h,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路线测设里程全长1.3471公里,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如下:平曲线个数(2个)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0.67个)平曲线最小半径(673.5米/个)平曲线占路线长(35%)直线最大长(586.1米)变坡点个数(3个)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1.2次)最大纵坡(5.99%)最短坡长(284米)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9000米)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6000米)1.3 横断面设计1.3.1 路基横断面布置:0.75+3.75+3.75+0.75=8.5米式中数字自左至右分别为:路肩、行车道、行车道、路肩。
路面横坡设置(不含超高路段):路肩为3%,行车道为2%。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目录1. 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 (1)2. .................................................................... 平面设计2 2.1 路线方案比选 (2)2.1.1 路线方案一的初算: (2)2.1.2 路线方案二的初算: (3)2.1.3 方案的比选: (4)2.2 平曲线要素精确计算 (5)2.2.1 路线转角计算: (5)2.2.2 平曲线要素计算 (5)2.2.3 主点桩号计算 (6)2.2.4 直线、曲线及转角: (6)2.2.5 切线支距坐标计算 (6)3 纵断面设计 (9)3.1 中桩(含加桩)地面高程的读取 (9)3.2 地面线展绘 (10)3.3 纵坡设计 (10)3.4 竖曲线计算 (10)3.4.1 竖曲线要素计算 (10)3.4.2 设计高程计算 (11)3.5 竖曲线计算表填写 (13)4 横断面设计 (14)4.1 路幅组成及尺寸横坡确定 (14)4.3 加宽及超高设计计算 (16)4.3.1 加宽值计算 (16)4.3.2 超高计算 (16)4.3.3 超高值计算 (16)4.4 路基设计表计算填写 (17)4.5 土石方数量表计算填写: (17)4.6 视距验算 (17)结束语 (19)附表:道路勘测课程设计1.设计任务、设计依据与地形分析1.1设计任务完成指定路线的路线设计图标、计算和说明。
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d1 .2设计依据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所涉及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使用及限制。
3设计地形分析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平均距离大约为2 0 mm,即实际距离4 0m,可得地形的平均坡度为5.0%,相对高差小于10 0m,为平原微丘地形。
1道路勘测课程设计2.平面设计如图所示:路线的转角为aBACL:L:L 1:1:1,则有:若控制平曲线中SSY180 L n s 2 L 3L RL 2 --------------------ss n R1802 (公式2—1)n R 3LL -------- ss 180L360 R n s RLsn 360 ( 2 可得:)) (1 2.1 路线方案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比选2.1.1路线方案一的初算:=26.5。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设计标准1.1 工程概况1.1.1 路线走向、起讫点本设计为某丘陵地带K0+000-K0+959.686段的初步设计,设计标准为双向双车道二级公路,设计车速40km/h,路基宽10m。
设计主线由北向南总体走向,路线起始于郑家冲,终点位于魏家铺。
1.1.2 地形、地质等自然地理特征公路工程经过的地区基本为丘陵地区,山体相对高度适中。
路线很大长度经过山区丘陵地段。
沿线土质基本为一般粘性土,沿线旁有毛家冲水库。
1.1.3 沿线施工条件---线路的起点和终点都为人口较多的小村庄组,其周边交通条件较差,零星散布着一些乡村便道,线路及附近区域的山坡谷地均有一般粘性土,可作路基填料。
工程用水可从附近毛家冲水库接入,较为方便,无侵蚀性,可直接作为工程用水,沿线电力充沛施工时电也可就近搭接。
1.2 设计标准1.2.1 主要技术指标及参数公路等级:二级公路公路类型:新建二级公路车辆荷载等级:公路-II级路基宽度(行车道宽度):10 m(2×3.5)设计车速::40km/h直线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6×V=240m 反向曲线间:2×V= 80m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00m 极限最小半径::60m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600m缓和曲线一般长度::50m 最小长度::40m平曲线一般长度:200m 最小长度::70m停车视距::40m 超车视距:200 m视觉所需要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极限最小半径700;一般最小半径450m凹形::极限最小半径700;一般最小半径450m最大纵坡:7% 最短坡长:一般值为300m;极限值为120m 最大超高:8%路基、涵洞设计洪水频率:1/100第二章平面设计2.1 选线(1)具体选线根据选线原则确定了两套可行方案并在地形图上标出。
详见地形图。
(2)方案比选方案一由所选方案起点,从北向东再向南走起终点直线的上方。
该方案所占农田面积少,避开了下方水库对道路的威胁,对周围整体的环境影响较小。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计算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一.设计任务内蒙古地区,地质情况为亚砂土,山岭区选线,公路等级为二级,设计车速为60 km/h,长度为2km,平面<=4个交叉点,在比例为1:2000的地形图上自行拟定公路的起终点,选取两条以上路线进行比选,确定方案后再进行平纵横设计。
二.选线原则以安排路线纵坡为主导,处理好平面和横断面的布设;尽量少占用田地;为地方交通服务,在合理的范围内,宜多联系一些城镇。
三.选线与比选选线:由于在原有的地形图上存在着一条已经修建的国道,在选线的时候应该考虑避让而不能随意穿过,此外在地形图的中间部位散布着众多的高压线和低压线,为保证通行车辆的安全行驶,我们尽量避免二级公路与电线平行,采取交叉穿过。
同时,在选线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山岭区地形的复杂性,合理避让不良地形,走纵坡相对平缓的地带。
经过充分的考虑,最终选取了一条三交点的路线和一条两交点的路线。
(具体参照平面图)比选:原则: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结果:三交点路线相对于两交点路线更多的避让了不良地形,在纵向上填挖土石方量会小很多。
但相对的,路线长度上三交点路线会较远一点。
由于是二级公路,线型指标的要求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要低,所以我们还是以考虑经济指标为主,最终选取三交点路线。
四.平面线形设计1.1初选两个方案路线起点A点,终点B点,分别选择方案一、方案二如地形图所示。
地形图比例尺1:20001.2路线方案计算JD1:设Ls=100 R=450m JD2:设Ls=100 R=400mJD3:设Ls=100 R=420m起点JD1=557.23m ,JD1 JD2=502.78m,JD2JD3=498.61 ,JD3终点=674.19m。
1.计算的JD1要素:切线增长值q=Ls/2-Ls3/240R2=49.98m曲线内移值p=Ls2/24R-Ls4/2384R3=0.9255m切线长T=(R+P)tanα/2+q=111.63m缓和曲线角β。
公路勘测计算书
一、技术标准概述
设计公路为一级道路,设计时速为100Km/h。
1.1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1)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700 m,极限值400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4000 m。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表7.3.2;表7.3.1)
(2)缓和曲线最小长度85 m 。
(3)平曲线间插入直线长度:同向平曲线长度宜大于6V(600 m),反方向宜大于2V(200m)。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7.2.2)
(4)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500 m,最小值170m。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表7.8.1)1.2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
(1)最大纵坡度: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表8.2.1)最小纵坡应不小于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8.2.3)
(2)纵坡坡长最小值为:250m。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表8.3.1)(3)不同纵坡最大坡长。
(见下表1)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表8.3.2)
表1 不同纵坡最大坡长(m)
(4)合成坡度最大值10.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表8.5.1)(5)竖曲线半径:凸型竖曲线:一般值10000m;极限值6500m。
凹型竖曲线:一般值4500m;极限值3000m。
竖曲线长度:一般值 210m;极限值 85m。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表8.6.1)
- 1 -。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系别:土木系班级:姓名:学号:第一章总说明1.1设计概述1.课题名称:某山区一级公路路线设计。
2.设计要点:工程概况:设计公路为某一级公路,分车道行驶。
本路段为山区,多为高低起伏地貌。
地势较陡。
设计年限为20年,设计车速为80Km/h.地形图比例尺1:20003工程设计依据(一)交通组成建成初期交通组成如下:小客车:3000辆/日中型车:1700辆/日大型车:1400辆/日年交通量增长率6%(二)主要参考文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路基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二章平面线形设计2.1 说明道路选线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设计性强的一项工作。
它是由面到片,由片到线,由粗略到细致的过程,选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道路选线应根据道路使用任务和性质,综合考虑路线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远景规划。
2.深入调查当地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
3.力求路线短捷及保证行车安全。
4.选线要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行经济的结合原则。
5.充分利用地形,搞好平,纵,横三面结合。
6.道路设计要考虑远近结合,分期修建,分段定级的原则,以取得最佳的用地与投资。
7.要考虑施工条件对定线的影响。
2.2路线平面设计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合而成,平曲线又分为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
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并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
2. 直线路段应根据地形等因素合理选择,一般直线长度应控制在20v,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应不小于6v(以米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不小于2v (以米计)。
(v 是设计速度,以km/h 计)。
3. 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一级公路山丘地形一般最小半径400m 。
目录1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 (1)1.1设计资料 (1)1.1.1、地形 (1)1.1.2、工程地质条件 (1)1.1.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1)1.1.4、水文地质条件 (1)1.1.5、上部结构资料 (2)1.1.7本人设计资料 (2)1.2独立基础设计 (2)1.2.1、选择基础材料 (2)1.2.2、选择基础埋置深度 (3)1.2.3、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1.2.4、初步选择基底尺寸 (3)1.2.5、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3)1.2.6、计算基底反力 (4)1.2.7、基础高度 (4)1.2.8、配筋计算 (4)1.2.9、基础配筋大样图 (5)1.2.10确定B、C、D两轴柱子基础底面尺寸。
(5)1.2.11 设计图纸 (5)2 桩基础课程设计 (6)2.1设计资料 (6)2.1.1、地形 (6)2.1.2、工程地质条件 (6)2.1.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 (6)2.1.4、水文地质条件 (7)2.1.5、上部结构资料 (7)2.1.7本人设计资料 (7)2.2预制桩基设计 (8)2.2.1单桩承载力计算 (8)2.2.2桩基竖向承载力验算 (9)2.2.3承台设计 (10)2.2.4设计图纸 (14)1 柱下独立基础课程设计1.1设计资料1.1.1、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平整。
1.1.2、工程地质条件自上而下土层依次如下:①号土层,杂填土,层厚0.6m ,含部分建筑垃圾。
②号土层,粉质黏土,层厚1.5m ,软塑,潮湿,③号土层,黏土,层厚1.8m④号土层,细砂,层厚2.0m 1.1.3、岩土设计技术参数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1所示。
表1.1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1.1.4、水文地质条件(1)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2)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1.5m。
1.1.5、上部结构资料1.1所示。
1.1.6、材料1.1.7本人设计资料本人分组情况为第九组第7个,根据分组要求及参考书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及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选用7题号A轴柱底荷载.①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②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4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350mm。
目录1 设计总说明书 (2)1.1设计概述 (2)1.1.1 任务依据 (2)1.1.2 设计标准 (2)1.1.3 路线起讫点 (2)1.1.4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1.1.5 沿线筑路材料等建设条件 (2)1.2路线 (2)1.3横断面设计 (3)1.3.1 路基横断面布置: (3)1.3.2 加宽、超高方式 (3)1.3.3 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3)1.3.4 排水 (4)2 平面设计 (4)2.1公路等级的确定 (4)2.2设计行车速度的确定 (4)2.3选线设计 (4)2.4平面线形的设计 (7)3 纵断面设计 (10)3.1纵坡设计 (10)3.2竖曲线设计 (10)4 横断面设计 (14)4.1.路幅的宽度及路拱的确定 (14)4.2超高,加宽的确定及值的计算 (14)4.3土石方量的计算 (16)4.4土石方的调配及路基设计表 (16)5设计总结 (16)主要参考文献: (17)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1 设计总说明书1.1 设计概述1.1.1 任务依据根据南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任务书》。
1.1.2 设计标准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2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60Km/小时,路基单幅双车道,宽8.5米。
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1.1.3 路线起讫点本路段起点A:K0+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146,3956),终点B:K1+347.1为所给地形图坐标(4560,2784),全长1.3471公里。
1.1.4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该工程位于河南省境内,公路自然区划为XX。
整个地形、地貌特征平微区,地形起伏不大,最高海拔高为326米,河谷海拔高为294米,总体高差在2米左右。
1.1.5 沿线筑路材料等建设条件沿线地方材料有:碎石、砾石、砂、石灰、粉煤灰等。
其他材料如沥青、水泥、矿粉需到外地采购。
1.2 路线本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60KM/h,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路线测设里程全长1.3471公里,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如下:平曲线个数(2个)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0.67个)平曲线最小半径(673.5米/个)平曲线占路线长(35%)直线最大长(586.1米)变坡点个数(3个)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1.2次)最大纵坡(5.99%)最短坡长(284米)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9000米)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6000米)1.3 横断面设计1.3.1 路基横断面布置:0.75+3.75+3.75+0.75=8.5米式中数字自左至右分别为:路肩、行车道、行车道、路肩。
路面横坡设置(不含超高路段):路肩为3%,行车道为2%。
1.3.2 加宽、超高方式全线加宽采用比例过度,超高方式为绕内边线旋转。
路基土石方计算控制标高为土基标高,不含路面厚度。
1.3.3 路基施工注意事项:路基施工应严格按规范进行,对能作为填方用土的挖方应尽量移挖作填,尽量减少取、弃土场地。
取、弃土场地应选择荒山、山地处,不得随意乱弃,堵塞河道,且要做好防护,绿化工作,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土基填筑前应进行清表、清淤,耕地填前夯实工作,做好填前排水。
1.3.4 排水排水:挖方路段路面雨水通过路肩进入边沟,填方路段路面雨水经坡面散排至排水沟。
2 平面设计2.1 公路等级的确定依据设计任务书.为二级双车道公路公路.2.2 设计行车速度的确定依据设计任务书.为二级双车道公路公路.又为集散形公路,所以查表的60km/h.2.3 选线设计1选线有地形图,综合考虑,选线两条.用量角器,直尺,进行初测河估算见下.方案Ⅰ:初估算圆曲线要素值1)圆曲线几何元素计算:桩号1左偏60.7° R=200(m)切线长 T= R tg a/2=200 tg 60.7°/2=116 (m)平曲线长度 L= ∏aR/180= 3.14×60.7°×200/180 °= 210.3(m)外距 E= Rsec a/2-R= 200sec 60.7°/2-200=31.23 (m)校正值 J= 2T-L= 2×116-210.3= 21.7 (m) 桩号2:2) 平曲线几何元素计算:右偏50° R=200(m) Ls=60 (m)缓和曲线切线增值q= Ls /2-Ls3/240R2=60/2-603/240×2002 = 30 (m)圆曲线的内移值 p= Ls 2/24R-Ls4/2384R3=0.75(m)β0=90 Ls/∏R=8.59(m)切线长 T= (R+p) tg a/2+q= 132.98 (m)平曲线长度 L= ∏aR/180 + Ls= 249.2(m)外距 E= (R﹢p)sec a/2-R=0.75(m)校正值 J=2T-L=16.4 (m)方案Ⅱ:初估算平曲线要素值1)圆曲线几何元素计算:桩号1左偏68.25° R=200(m)切线长 T= R tg a/2135.53 (m)平曲线长度 L= ∏aR/180= 238外距 E= Rsec a/2-R=41.59校正值 J= 2T-L= 2×116-210.3= 33.6 (m) 桩号2:2) 平曲线几何元素计算:右偏39.95° R=200(m) Ls=60 (m)缓和曲线切线增值q= Ls /2-Ls3/240R2=60/2-603/240×2002 = 30 (m)圆曲线的内移值 p= Ls 2/24R-Ls4/2384R3=0.75(m)切线长 T= (R+p) tg a/2+q= 132.96 (m) B0=90 Ls/∏Rβ0=90 Ls/∏R=8.59平曲线长度 L= ∏aR/180 + Ls= 199.38(m)外距 E= (R﹢p)sec a/2-R=0.75(m)校正值 J=2T-L=66.54 (m)2)方案比选:有以上数据可得如下:方案Ⅰ:技术指标: 2B小于转角,Li小于L=20V=1200m A=109.4T大于R/3且小于R,S行曲线间直线段L=128.1m满足大于2V=120m,且平曲线基本型基本满足1:1:1 S型符合:1+2A A ()40lm 经济指标:L 总=1382.96m方案Ⅱ:技术指标: 2B 0小于转角,Li 小于L=20V=1200m A=109.4T 大于R/3且小于R,S 行曲线间直线段L=60m 不满足大于2V=120m,且平曲线基本型基本满足1:1:1 S 型符合:1+2A A ()40lm 经济指标:L 总=1356m综合比较后最后选择第一套方案。
2.4平面线形的设计 1 平曲线计算:1)量得起端点及交点坐标值如下3) 导线计算:A ~JD 1: L1=705.6m JD 1~JD 2L2=369.6m JD 2~B :L3=297.7m 4) 方位角的计算:A ~JD 1: 方位角1: θ1=arctgy 2-y 1/x 2-x 1=360-53.06=306.94 JD 1~JD:方位角2: θ2=arctgy 2-y 1/x 2-x=180+65.37=245.37 JD 2~B: 方位角3: θ3=arctgy 2-y 1/x 2-x=360-62.3=297.7 5) 路线转角的计算:a 1=方位角2-方位角1=θ2-θ1=245.37-306.94=-61.57 a 2=方位角3-方位角2=θ3-θ2=297.7-245.37=49.33 6)平曲线要素的计算: 桩号1JD 1 :(1) 平曲线几何要素及桩号的计算: a 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切线长 T= R tg a/2=200 tg 61.57°/2= 119.5 (m)平曲线长度 L= ∏aR/180= 3.14×61.57°×200/180 °= 214.81(m)外距 E= Rsec a/2-R= 200sec 61.57°/2-200= 32.80 (m)校正值 J= 2T-L= 2×119.5-214.81= 24.2 (m)b 平曲线主点桩号计算及校正:A点桩号K0+0.000JD1:K0+705.6ZY = JD1-T= K0+705.6-119.5= K0+586.45YZ = ZY+L = K0+586.45+214.81= K0+801.26QZ = YZ-L/2 = (K0+801.26)-214.81/2 = K0+693.85JD2= JD1+L2=K1+074.64桩号2:JD2(1)平曲线几何元素计算:a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缓和曲线切线增值q= Ls /2-Ls3/240R2=60/2-203/240×2002 = 30 (m)圆曲线的内移值 p= Ls 2/24R-Ls4/2384R3= 60/24×200-604/2384×2003=0.75 (m)切线长 T= (R+p) tg a/2+q= (200 +0.75) tg49.33°/2 +0.75=122.19 (m)平曲线长度 L= ∏aR/180 + Ls= 3.14×49.33×200/180 + 60 = 232.1 (m)外距 E= (R﹢p)sec a/2-R= (200 + 0.75)sec49.33°/2-200= 29.7 (m)校正值 J=2T-L= 2×122.19-232.1= 12.28 (m)b 平曲线主点桩号计算及校正D2=K1+074.64ZH = JD2-T = (K1+074.64)-119.15= K0+929.52HY = ZH+Ls= (K0+929.52)+60= K0+989.52YH = HY+Ly= (K0+989.52)+112.1= K1+101.62HZ = YH+Ls= (K1+101.62)+60= K1+161.52QZ = HZ-L/2 = (K K1+161.52)-232.1/2= K1+045.57B点桩号= K1+347.12几何元素的计算结果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如下:3 纵断面设计3.1 纵坡设计有内差法求的地面高程,画出地面线,进行纵坡的设计,采用拉坡的办法.进行试坡,调坡,反复调整,直到符合规范要求,最后定坡.计算如下:a坡度的计算:i1=303-293.80/360.4=-2.5%i2=297.9-293.8/660-360.4=1.78%i3=322-297.90/1062-660=5.99%i4=320-322/1347.19-1062=0.71%b坡长的计算如下L1=380m L2=300 m L3=476 m L4=284 m3.2 竖曲线设计(1)竖曲线要素计算:变坡点1里程和桩号K0+364.00i 2=1.78% i1= -2.5% 取半径R=6000mω= i2﹣i1=1.78%﹣(﹣2.5%)=4.28% (凹形)曲线长L=Rω=6000×4.28%=256.8m 切线长T=L/2=256.8/2=128.4m外距E=T2/2R=128.42×6000m=1.373m 同理得:变坡点2里程和桩号K0+660.00I 3=5.99% i4= 0.71% 取半径R=6000mω= i4﹣i3=-6.71% (凹形)曲线长L=Rω=256.2m切线长T=L/2=128.1m外距E=T2/2R=1.360m变坡点3里程和桩号K1+062.00I 3=5.99% i4= 0.71% 取半径R=9000mω= i4﹣i3=4.28% (凸形)曲线长L=Rω=602.3m切线长T=L/2=301.15m外距E=T2/2R=5.050m(2)设计高程计算:a:圆曲线上的整桩所对应的地面高程的计算见下表:b: 平曲线上的整桩所对应的地面高程的计算见下表;C:竖曲线1上的整桩所对应的设计高程的计算见下表d:竖曲线2上的整桩所对应的设计高程的计算见下表:e:竖曲线3上的整桩所对应的设计高程的计算见下表:4 横断面设计4.1.路幅的宽度及路拱的确定a 、路基横断面布置: 0.75+3.75+3.75+0.75=8.5米式中数字自左至右分别为:路肩、行车道、行车道、路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