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干旱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滕州市干旱气候特点及影响张 猛1 张 慧1 崔云鹏2 夏云海1 黄道秋1 刘 威1 张本卿1(1.枣庄市滕州市气象局,山东 滕州 277500;2.枣庄市峄城气象局,山东 峄城 277300)摘 要:本文利用1971-2010年降水、气温、湿度等详细气象数据资料,分析滕州市(鲁南地区)的干旱气候特点。
结果表明,滕州市年降水量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年降水量干旱均出现在年降水量突变后。
降水量每10年约减少24mm,升温幅度达到0.04℃/a,夏秋季温度升高,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
相应年湿润指数也在呈下降趋势,验证了气候干旱化的现状。
这种变化特点和副高综合指数、副高面积与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和极涡变化有关。
气候干旱化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等,亟需气象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滕州市;气候干旱化;变化特点;干旱影响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20-05-0028引言滕州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大陆度为66.4%,全年平均年降水量773.1mm,年降水量最高为1245.8mm(1964年),最低为388.9mm (1981年)。
年平均降水日为81.8天,平均降雪日数7天,气压平均为1007.1hPa。
年平均风速2.8m/s,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12%。
本地区夏季盛行从湿润海洋洋面上而来的东南季风,由于滕州处鲁中南山区西南麓延伸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所以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量较鲁中和鲁北多。
丰富的水热资源和天然的黄淮冲积平原,使得滕州成为山东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不可忽视的是,近40年来滕州市年降水量整体持续减少,气温整体升高,本地水热平衡规律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1.气候要素变化特征1.1 降水量变化特征利用数学统计方法,通过对近四十年降水量的综合分析可知,滕州市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上世纪70年代初降水属于较多时期,但是在70年代中期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
山东四季的划分及气候变化特点王 新(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250031)摘要用1961—2005年山东省各站多年平均日平均气温,作四季划分,结果为:各地入冬时间在11月5日至11月13日,鲁北、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在11月上旬,鲁南、半岛东端在11月中旬前期;入春时间在3月30日到4月22日,鲁西南地区在3月底进入春季,自西向东逐渐推迟,鲁中、鲁南及鲁西北4月上旬入春,到半岛东端最迟到4月22日;入夏时间在5月30日至7月14日,鲁西南地区在5月底进入夏季,自西向东逐渐推迟,鲁中、鲁南及鲁西北6月上旬到6月中旬入夏,到半岛最东端最迟到7月中旬前期,东西相差近1个半月;入秋时间在8月28日至9月5日,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在8月底进入秋季,其他地区在9月上旬相继进入秋季。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节交替发生变化,入冬时间大部分地区提前1-2天;入春时间提前1-6天;入夏时间全省大部分地区推迟1-10天;入秋时间推迟1-7天。
冬季缩短2-3天 ; 春季延长2-8天,夏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延长1-3天,秋季缩短2-5天;随着入春时间提前,刺槐发芽物候期也相应提前,两者相关系数为0.53,通过0.05的检验标准。
关键词:四季划分,季节交替变化,刺槐物候期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春、夏、秋、冬称为四季,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对每一年,天文学上以春分(3月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后)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目前在全省气候分析评价及农业气象业务中,一般以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
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 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兖州有份2次自1264年以后,旱灾的记载增多。
1264年-1367年(元朝)的104年间,山东共发生旱灾32次;1368年-1643年(明朝)的276年中,山东共发生旱灾167次;1644年-1911年(清朝)的268年中,山东共发生旱灾243次。
重大旱灾记述如下:1637年-1641年,崇祯大旱——山东发生特大连续旱灾。
1637年,有10多个州县志中有“夏旱无麦”与“大旱米饥”的记载。
1638年又连续发生了大旱的蝗灾,“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满天(郓城最甚)”,“春大旱蝗落处树摧屋损,四月二十九日始雨”,“七月夏蝗”。
1639年,又继续发生大旱和蝗灾。
《益都县志》等记载:“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
”“夏四月蝗蝻入城如流淌,秋大旱,狼入村镇,专噬人畜。
”到1640年,又发展为全省性特大旱灾,有48个州县记载“人相食”,如“春不雨,六月陨霜,十月斗米二千,井泉涸竭,芽花不开,果不实,牛羊不孕,鸡鸭不卵,妇人不孕,冬,人相食”(《菏泽县志》);“春夏大旱,百日风霜,秋无禾,斗米一两二钱,民间食草子树枝为生,有父子兄弟夫妇相食者,惨状难悉,饥民为盗,蜂起焚掠,四境萧然”(《莘县志》)……这次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l641年,旱灾加虫灾,无麦无秋,“树皮皆尽发瘗而食”,饥民“劫四境,杀戮甚惨”。
1665年(清康熙四年)——全省107州县发生旱灾。
《清实录》记载“山东六府旱灾”,“济南、兖州、东昌、青州四府旱灾,麦田颗粒无收”为重灾区,“登州、莱州二府麦田收十分之二三,秋禾亦间有播种,饥民不至如四府之甚”为轻灾区。
对重灾区“请旨散赈银六万两,米六万石,尽发四府赈济”。
对轻灾区“其登、莱二府止免本年额赋”。
《济南府志》记载“春饥,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
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自前一年九月以来干旱少雨雪,入春以后更加干旱,直到阴历六月始见雨,麦季无收,全省78州县被灾。
第33卷第5期2015年9月干旱地区农业研究AgriculturalResearchintheAridAreasVol.33No.5Sept.2015 文章编号:1000-7601(2015)05-0245-08doi:10.7606/j.issn.1000-7601.2015.05.42收稿日期:2014-07-14基金项目:陕西省“百人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C08B07);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GK201101002)作者简介:燕玉超(1989—),男,山东菏泽人,硕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研究。
E-mail:1358383631@qq.com。
通信作者:张福平(1973—),男,山西吕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研究。
山东省近54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旱涝灾害响应分析燕玉超,张福平,刘 筱,雷声剑(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根据山东省33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Z指数法、马尔可夫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的气候时空变化及旱涝灾害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1)山东省的气温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季都有增温趋势,冬季最为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显著,气温突变点是1991年,1991年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在空间上,年均温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增的变化规律,气温倾向率空间变化相反。
(2)山东省的降水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夏季降雨量减少幅度最大,春冬季有增湿现象。
在空间上,年降水量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降水倾向率空间变化相反。
(3)气温突变后,极端旱涝事件减少,正常和偏旱事件增加,山东省的状况由以涝灾为主转变为以正常和旱灾为主。
旱灾在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加重,涝灾相反。
旱灾发生的地理特点与成因分析作者:黄苑君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6期根据中国农业部提供的信息显示,从2008年秋冬至2009年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小麦主产省份受旱1.41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2亿亩,大部分耕地土壤墒情介于7%-13%之间,旱情已处于中到重旱状态。
这意味着全国有接近43%的冬小麦遭受旱灾,另外有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因旱灾产生饮水困难。
一、旱灾的含义与地理特点1,旱灾的含义旱灾是指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减产或绝收的灾害,它是一种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即它是缓慢的、渐进的、累积的发展过程,不是今天被太阳曝晒,没有雨就出现旱灾了。
干旱有不同涵义:一种是气候学意义的干旱,指某些地区因特定的气候条件,历史上长期持续缺少降水,形成固有的干旱地区。
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干旱地区在各大洲都有分布。
非洲和亚洲的干旱地区面积最大,各占世界干旱地区总面积的30%以上;北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干旱地区面积分布占世界干旱地区总面积的12%、11%和8%。
另一种是天气学意义上的干旱,指某些地区因天气异常,在某一时期内出现降水减少,水分短缺的现象。
这种干旱现象既可以出现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任何季节,也可以出现在半湿润甚至湿润地区的任何季节。
即使在降水丰富的某些地区,如果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降水稀少,导致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与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时,也会酿成旱灾。
这种天气学意义上的干旱严重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时即是通常所说的旱灾。
2,旱灾的地理特点2008年秋冬至2009年春发生于中国华北、西北、黄淮等地的旱灾,跟往年比较有五个地理特点。
一是出现时间早。
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以上发生旱灾的地区在冬季和春季都是旱季,本身的降水就少,这时候出现旱情应属正常现象,但实际上这次旱情是从2008年10月下旬(秋季)在某些地方就显露出苗头来了,出现得比较早。
山东省乡土地理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地形地貌]山东,古代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会设在济南。
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
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
近年来山东亦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入海。
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1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沐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等。
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
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
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
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将大有作为。
第31卷第6期2020$1月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gineeringVol.31 No.6Dec.,2020D01:10.11705/j.issn.1672 -643X.2020. 06.101959 -2018年山东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与洪旱演变规律卢书梅12,杨传国12,谷黄河12(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摘要:基于山东省1959 -2018年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应用反距离权重插值、Z指数、Man- Kendall检验及小波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近60年来山东省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洪旱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降水量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东部多西部少且山区多于平原的空间分布格局。
时间分布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下降速率比西北内陆地区快。
山东省的洪旱灾害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前,涝灾频繁,80年代到21世纪初旱灾频繁,21世纪后,主要发生偏涝,洪旱灾害地区间差异明显。
研究结果对该省防灾减灾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降水量;时空特征;洪旱演变;突变分析;小波分析;山东省中图分类号:TV125; P426.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2020)06-0060-07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nd floods anddroughts evolu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1959 to 2018LU Shumei1,,YA N G Chuanguo1,,GU Huanghe12(1.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210098,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1959 to 2018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Z index,Mann- Kendall te and wavelet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 tion and floods a nd droughts evolu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past60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with more precipitation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mountain areas whereas less precipit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plain areas of the province.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 creasing rat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than those in the northwest.There were obvious inte varations in the flood and drought seres.Before the1970s,flood events were frequent,whereas drou events became frequent from the 1980s to the early21st century.Since the21st century,light floods became dominant,but spatial d ifference of these extreme events of floods and droughts became more remarkable.Results o f the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and in turn contributes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Key w ords:precipitation;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floods and droughts evolution;abrupt changetest;wavelet analysis;Shandong Provincei研究背景气候变暖是2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1]。
山东干旱的原因
从1999年开始,我省夏季降水量持续偏少。
1999年夏季降水量为265毫米,较常年偏少37%;2000年和2001年夏季降水量为401毫米和410毫米,分别较常年偏少5%和3%;今年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208毫米,较常年偏少52%。
邹树峰认为,造成我省持续少雨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这几年所处的少雨干旱的气候背景有关。
我省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如1951年到1964年是降水量偏多阶段,1965年到1978年为正常阶段,1979年到1989年为降水量偏少阶段,1990年以后降水比80年代增多,但仍处在旱涝交替、以旱为主的气候阶段,目前我省仍处在这一气候阶段中,所以这几年降水以少为主。
与这几年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期有关。
从1999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进入高值阶段,2000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
1999年至2002年均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阶段,资料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阶段对应山东省降水以偏少为主。
与这几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异常有关。
1999年至2001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北,1999年和2000年西伸脊点位置较常年明显偏东;而副高位置明显偏东是1999年、2000年夏季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
2002
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副热带高压的主体位置不仅较常年偏北而且又明显偏东,山东上空缺少水汽来源。
与这几年出现的明显冬暖现象有关。
降水明显的1999年夏季和2002年夏季的前期,1998年和2001年冬季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对应夏季降水以偏少为主,出现大范围多雨洪涝的可能性较小。
与这几年出现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多有关。
这几年山东与全国及世界各地一样,出现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多,如1998年、2001年冬季的气温是近50
年来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和最高值;2000年、2001年春季持续2年降水偏少,且2001年春季降水是历年同期的最少值;2000年、2001年春季持续2年气温偏高,且为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和最高值;2002年1—2月、3月的气温是历史同期的最高值;2002年7、8月的降水量是解放以来历史同期的次少值和最少值等。
所以这几年我省出现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要警惕和做好防范出现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