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你幸福吗系列街头采访引热议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摘要国庆期间,央视策划了《你幸福吗》系列新闻调查。
这个街访纪实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9天播放,总时长40分钟左右,并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挂标播出了8集,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有观点认为,由于采访对象、地点都有随意性,群众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幸福观。
但是在笔者看来,《你幸福吗》存在新闻失真。
本文以央视新闻《你幸福吗》为例,从拉斯韦尔的“5W”理论出发,探究该节目从采访到得到反馈的过程中可能造成失真的原因,兼谈电视新闻节目的失真现象以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你幸福吗》;失真;5W;电视新闻;对策一、引言从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视策划的“喜迎十八大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调查《你幸福吗》成了长假拥堵新闻之外最大的社会议题。
在微博以此为关键字搜索,有5000多万条结果。
该节目策划人张宇珺说:“我们采用了街头采访的方式,展开了海量采访,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问到各种各样的人,这样从中才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
而记者采用突然发问的方式,让受访者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作出下意识的回答,也非常真实。
”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系列报道中的各个环节,恰恰可能带来节目的不真实。
本文采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逐一分析该报道中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失真,兼谈电视新闻的失真现象及对策分析。
二、从5W看央视新闻策划《你幸福吗》节目的失真(1)W ho谁问问题“你幸福吗?我姓曾”这个“神一般”的采访来自于央视记者詹晨林。
说起“神回复”的诞生,她说,采访当日也就是9月20日,她正在山西做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故事,突然接到央视地方记者部编辑的电话,让她拍村官之外顺带采访几个人,主题是“你幸福吗”。
也就是说,这位记者在自身任务的重压下还要承担这个采访,并且在电话中,她甚至难以了解这个策划的来龙去脉。
这个节目共调动了18个国内记者站、7个海外记者站以及北京总部共70路记者,加上20个地方台,共300多人次。
这300多名记者中,恐怕像詹晨琳这样的记者不在少数。
浅谈央视“你幸福吗”?姓名:孙波班级:汉语言2班学号:100140222摘要:最近“你幸福吗”?一军突起,占领网络潮流,本文通过对央视“你幸福吗”?栏目的出现原因,被关注原因及各种“神回复”的简单分析,来探讨这背后隐藏的一些政治,社会和个人原因。
一个词不会简单的出现,特别是在央视的栏目中,可见“幸福”接和谐之后的又一个社会主流。
在大家被“幸福”之前,先来想想什么是幸福吧。
关键词:网络热词;你幸福吗;幸福众所周知,央视在五一黄金周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你幸福吗”?的大型主题采访栏目。
在祖国各地都有央视的记者手持话筒风逢人就问“你幸福吗”?,并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此栏目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1.央视为什么会问“你幸福吗”?在传统的中国,是先有党,后有国家,再有人民,所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仰望上面生活的。
只会关心国家繁荣与否,强大与否,社会和谐与否,从没关心过人民是否幸福,自己是否幸福。
现在随着幸福指数的逐渐被提出,上面便开始以采访提问的是形式关注人民的幸福情况。
有网友说按照我国的政治生态,当某个问题成为普遍问题的时候,那就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当央视都提问“你幸福吗”?的时候,也就到了中国必须为幸福而战的时候了。
其次,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是中共中央十八大的召开时间,很容易就能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而昨日看到一则新闻,“幸福社会”成多地施政目标,这一概念已经进入众多省市的官方文件,成为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
去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
幸福广东、幸福湖北……类似表述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在我国大陆地区,至少18个省(市、区)在正式场合明确提出“幸福”概念,将“幸福”列为了施政目标。
湖北省委党校教授何正欣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各级党政机构提出幸福口号已经成为趋势,“幸福”已形成共识。
央视记者采访“你幸福吗?”屡遭遇“神回复”你幸福吗?我姓曾你幸福吗?我耳朵不好在双节(注:2012年中秋、国庆)前期,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特别调查中,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焦先生面对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时,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
”该位记者却未放弃,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这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
”昨天又得“神回复”。
在郑州一火车票代售处,18岁大学生被问:您最想要什么?“女朋友”;那么,您遇到最坏的事呢?“在跟你说话的时候,队被人插了”……还有一位捡瓶子老人因为耳朵不好,就有了下面一席对话:您收了多少瓶子了?73岁了;您收了多少瓶子了?我吃的政府低保,630块一个月;您觉得您幸福吗?我耳朵不好。
此事引起网友热议。
而孟非也在微博上讨论这个话题,引起网友热议,不少人表示,找到一个路人就问:“你幸福吗”,总觉得有点怪异。
10月3日上午,孟非在微博上说,“假如,我是说假如,某天你走在路上,一个记者突然拿着话筒上来问你:你幸福吗?你会如何回答,我想听一听网上的答案。
”这条微博截至发稿前转发超过两万,评论更是接近四万。
网友“紫冰翼殇”回复,“是的,我幸福,名叫尔康,你也可以叫我额驸。
”还有网友“壹路繁花相送”说,“没时间去考虑自己幸福不幸福。
”网友“胡凯民hukaimin”说,“你怎么知道我姓胡?呵呵。
”“快乐时光快乐结局”回复,“我会说,你神经啊?我说不幸福你能送我一打帅哥还是三亿美金?要不北上广深大别野各十套也行啊!不能,就是问问?那你管我幸福不幸福呢?”案例分析:一、口语交际有何特点1.口语化、大众化;2.互动性、综合性;3.生动性、灵活性;4.临场性、随机性。
思考:如何选择交际话题?。
央视随机调查"你幸福吗"再次撩拨国人"幸福神经"2012-10-17 10:16:10 来源:新华报业网央视近日连续播出记者街头随机调查——“你幸福吗”,再次撩拨国人屡遭冲击的“幸福神经”。
回归个体,才能表达幸福感受“幸福”,本是哲学范畴的词语,甚至算得上人生的终极追求。
而央视的幸福街访,终于让“幸福”回归“个人”表达,正是这一点,再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幸福”这个词在媒体和舆论中高频使用,大约可以追溯到六七年前江阴第一次提出“幸福指标体系”,这体现了政府从唯GDP走向民生幸福的追求转变。
今天,“幸福XX”的构词已经遍布祖国各地,而有关方面造性地用“幸福”一词柔化而诗意地概述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的成绩及目标,国人对此的态度是普遍地会心地接纳。
政府的着力,在补缺补短以满足大多数人群的基本需求,比如最低工资、义务教育、医保社保、群众文化等等,是逐步提升社会的底线,所以,非底层的老百姓当然不会把自个儿的幸福愿景,与指标体系相提并论。
这时候,央视用随机街访再炒“幸福饭”,让“幸福”以个人体验的形式呈现——不代表别人,也不被别人代表。
正是这种带着体温体味的真人表达,让观众又有了嬉笑怒骂的激情。
不能不说,这是“幸福调查”的突破,也是“幸福”的回归。
快乐是容易的,幸福是困难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生活中,很多人不吝于表达自己的“幸福感”,所有开心、高兴、快乐的感受统统可以称为幸福。
面对“你幸福吗”这样的严肃问题时,人们自觉主动地将“快乐”和“幸福”做了区分,于是,即使是那些时常喊着“幸福啊”的年轻人,也会愤愤不平地历数自己的不幸福。
原来,“快乐”是容易的,“福”则是困难的。
其实,老祖宗有一句话最能概括幸福感:“身在福中不知福”。
所谓“隔锅的饭香,别人家的孩子最优秀”由是观之,幸福总在别处。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谁没有生存压力,谁没有生活烦恼?没有人能坦然回答“我是幸福的”,这原本就是人性之通病,不是靠社会进步就能改变的,更不是专家教授一番谆谆教导就能点化的当然,“幸福”的反面未必就是“不幸福”,我们大多数人就生活在“不够幸福”向希望中的“幸福”追求的过程之中。
央视记者问你幸福吗务工人员回答:我姓曾《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幸福是什么?主持人:在这个双节前期,我们台走基层的记者也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记者:问您个问题吧,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曙光市场个体商户:幸福,看看我,幸福。
记者:什么是幸福?曙光市场个体商户:过得满足。
西宁火车西站旅客:幸福,这个幸福太麻烦,这个说不清楚。
成都人民公园晨练老人:幸福幸福,相当幸福。
拾花工:咋不幸福啊,幸福。
记者:那你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事?拾花工:最幸福的是多挣钱,多给小孩攒点,当着你的摄像师的镜头啊。
曙光市场个体商户:每天上班挺好的不是幸福吗?挣钱。
就是股市股票有点跌,对不对啊。
记者:阿姨,忙着择韭菜呢,能问您个问题吗?您觉得幸福吗?王渊潭公园南门附近退休职工:挺幸福的,虽然工资不算高,我很幸福啊。
记者:您觉得幸福是什么?王渊潭公园南门附近退休职工:因为我把最希望的女儿供给出来了,现在研究生毕业,工作挺好,我是最大的满意,我只能这么告诉你,你要是说不满意人都有,但是现在相对之下幸福很多。
记者:您在这儿择韭菜摘了很久?王渊潭公园南门附近退休职工:我想在外头大自然坐着,回家多憋,择完了你看我都搁这(袋子)里,完了我把地弄干净就走了,在外头坐着大自然多舒服啊。
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
记者:您幸福吗?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我姓曾。
北京火车西站旅客: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比青年人多,这个是国外已经做过统计了,I'm sorry,I'm sorry。
记者:您觉得您幸福吗?兴庆区信义市场肉铺老板:可以,幸福着呢。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兴庆区信义市场肉铺老板:因为现在生意也好政策也好,做生意能赚上钱。
记者:在你的眼里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兴庆区信义市场肉铺老板:幸福就是人没有后顾之忧,生活有了保障现在,刚才那个钱是493。
2012最神回复幸福吗?我姓曾
新高考新视野
2012-10-01 2101
2012最神回复幸福吗?我姓曾
幸福吗?我姓曾。
中国老百姓连“幸福”的概念都没有,不知他们幸福否?
“你幸福吗?”“我姓曾。
”这段神奇的对话出现在近日央视播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中。
这名务工人员看似文不对题,却令人遐想连篇的回答在网络火速走红,被网友们封为2012又一“神一样的回复”。
据了解,央视在双节前期,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
当日中午播出的节目中,一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焦先生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
”该位记者却未放弃,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这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用眼神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
”这段对话也让收看该期节目的观众忍俊不禁,热议连连。
更有网友将这一采访场景重新演绎,称看到焦先生默默地离开,而被大众所熟知,为数不多姓福的尔康也不幸中枪,网友们争相揣测起该位务工人员面对该提问时的心理活动,“大叔的内心在流血咆哮道我不是尔康!”
该段视频迅速在网上疯,这位务工人员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却错得非常巧妙,被网友们封为2012又一“神一样的回复”,该位务工人员接受采访时的动作和神态也被网友们大赞“那眼神太带感了!”,而提问的记者则被网友们吐槽“提问水平太低。
”。
央视“你幸福吗?”系列街头采访引热议央视调查幸福感,有人赞:原声呈现观众回答是进步有人弹:幸不幸福街头怎能问出来——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随机采访普通人的新闻,采访主要只提及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幸福吗?”有时也会再追问另外一两个问题,如“你最想要什么?”或者“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吗?”但简单的问题收获的答案却千奇百怪,由此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你幸福吗?”遭遇雷人回答“你幸福吗?”一位正在排队的大学生与记者的对话受到网友热捧。
“你觉得幸福吗?”“幸福啊。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呢?”“每天把该做的事做完之后,舒舒服服地玩就是幸福。
”“最想要什么?”“女朋友!”“那最坏的事呢?”“最坏的事是接受你采访,队被人插了”;一位收废旧瓶子老人的回答则被网友奉为“神谕”。
“您收了多少瓶子了?”“73岁了”。
“您收了多少瓶子了?”“我吃的政府低保,630块一个月”。
“您觉得您幸福吗?”“我耳朵不好”……这些回答经过网络转载,再次发酵。
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孟非贴出这样一条微博:“假如,我是说假如,某天你走在路上,一个记者突然拿着话筒上来问你:你幸福吗?你会如何回答,我想听一听网上的答案。
”在10月3日当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了超过两万,评论更是接近四万,其中的一些答案很有意思,如“我说不幸福,你能送我一打帅哥还是三亿美金?”“没时间去考虑自己幸福不幸福”……■“应被剪掉的段落得到播出”体现了央视的厚道不少网民认为,节目之所以能红,是因为相比于以往的街访,这次央视为了给民众留下更加“真实”的感想,许多观众以为“应该被剪掉”的片段,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屏幕上。
网友“钱瑾”说,“进入新千年,央视改变了很多。
标志性的新闻联播虽然依旧是熟悉的主题曲和固定的腔调,但是主持人越来越年轻靓丽;纪录片频道拍出了喜闻乐见的《舌尖上的中国》,不少评论员大型盛事的解说也开始出现了白话版,连着春晚都开始捡起年度的热词……央视正在像地方台、卫星台一样变得越来越亲民,也越来越实诚。
”■街头访问能问出“幸福”吗不过也有人表示,这样的街头访问过于简单,有些主题先行:网友罗宾质疑,一到节日,就一定要说“幸福”么?节日的喜庆气氛,非要用这种“逼人就范”式的追问给烘托出来吗?“不会跑步的兔子”则认为:幸福不是靠追问就能得到的,作为媒体应该深入去采访幸福的细节。
网友“紫冰”则表示:看不出这期节目重点在哪里。
比起“幸不幸福”,媒体更应关注老百姓犯愁的问题,例如农民为卖粮难的焦虑、打工者回不了家的焦虑,离乡者见不着儿女的忧伤。
也有网友认为,如果真要调查“你幸福吗”,记者要去的地方很多,比如假日高速路,假日景区,儿童被拐卖家庭……提问的方式可以换成“你幸福吗”的相反面。
■“我姓曾”背后是坚硬而沉重的现实赞扬和质疑之外,采访中的某些回答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在面对记者提问时,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
”记者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这位务工人员上下打量了一番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
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看似无厘头的回答,背后却有无尽的辛酸和沉重。
一位网友评价,“偌大的城市,从未向他们真正张开过怀抱;林立如云的水泥森林,五彩斑斓的梦幻霓虹,滚滚而过的金属车流,这些城市风景画,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遥远。
他们熟悉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力气和汗水,盖起了高楼大厦,修建起宽阔的马路;陌生的是觉得自己永远与这道风景隔着一道窗子。
在幸福之门依然紧锁的个体那里,‘我姓曾’已不全然是语言的解构游戏,更是坚硬残酷的现实。
”“你幸福吗”问出了什么?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记者奔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各类职业的普通百姓,以“你幸福吗”提问,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从央视记者随访直播内容来看,民众对突如其来“你幸福吗”的提问,有直截了当地回答“幸福”的,也有毫无遮掩地说“不幸福”的,还有的答复与“你幸福吗”这一主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却令人感到可笑或耐人品味的内容。
诸如“我姓曾”、“耳朵不好”、“队被人插了”……这些答复被网友戏称为“神回复”。
总之,不管被采访者弄懂没弄懂记者采访的本意,以及他们被采访时的心情如何,那些电视上的画面都是真实的。
即使你本人没有身处现场被采访,也会从中受到感染,从而也会反问自己:“我幸福吗?”笔者认为,“你幸福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感受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当代社会最客观的表达和反映形式。
国家经济发达了,社会进步了,百姓的幸福感和幸福度自然而然就增高了;反之,多数百姓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故而,对“你幸福吗”的回答,对于政府的决策和日常工作都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经常说民生,而民生的重点就是要提高百姓的幸福度。
全社会都应该从关心最不幸福的特殊人群开始,使他们能够及时从中“挣扎”出来。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强大,我们的社会才能更文明,更进步,更和谐。
( 来源:法制日报)人人都有生活压力你幸福吗,答案不总在别处央视近日连续播出记者街头随机调查——“你幸福吗”,再次撩拨国人屡遭冲击的“幸福神经”。
回归个体,才能表达幸福感受“幸福”,本是哲学范畴的词语,甚至算得上人生的终极追求。
而央视的幸福街访,终于让“幸福”回归“个人”表达,正是这一点,再次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幸福”这个词在媒体和舆论中高频使用,大约可以追溯到六七年前江阴第一次提出“幸福指标体系”,这体现了政府从唯GDP走向民生幸福的追求转变。
今天,“幸福XX”的构词已经遍布祖国各地,而有关方面创造性地用“幸福”一词柔化而诗意地概述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的成绩及目标,国人对此的态度是普遍地会心地接纳。
政府的着力,在补缺补短以满足大多数人群的基本需求,比如最低工资、义务教育、医保社保、群众文化等等,是逐步提升社会的底线,所以非底层的老百姓当然不会把自个儿的幸福愿景,与指标体系相提并论。
这时候,央视用随机街访再炒“幸福饭”,让“幸福”以个人体验的形式呈现——不代表别人,也不被别人代表。
正是这种带着体温体味的真人表达,让观众又有了嬉笑怒骂的激情。
不能不说,这是“幸福调查”的突破,也是“幸福”的回归。
快乐是容易的,幸福是困难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生活中,很多人不吝于表达自己的“幸福感”,所有开心、高兴、快乐的感受统统可以称为幸福。
面对“你幸福吗”这样的严肃问题时,人们自觉主动地将“快乐”和“幸福”做了区分,于是,即使是那些时常喊着“幸福啊”的年轻人,也会愤愤不平地历数自己的不幸福。
原来,“快乐”是容易的,“幸福”则是困难的。
其实,老祖宗有一句话最能概括幸福感:“身在福中不知福”。
所谓“隔锅的饭香,别人家的孩子最优秀”,由是观之,幸福总在别处。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谁没有生存压力,谁没有生活烦恼?没有人能坦然回答“我是幸福的”,这原本就是人性之通病,不是靠社会进步就能改变的,更不是专家教授一番谆谆教导就能点化的。
当然,“幸福”的反面未必就是“不幸福”,我们大多数人就生活在“不够幸福”向希望中的“幸福”追求的过程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不能降格为“快乐”,“幸福”也不该在街头面对镜头话筒被调查追问,追求幸福中的人还不具备评价自己“幸福”的资格,不是被访对象不配合,而是提问的人太唐突。
为“幸福”加注正能量“幸福是什么?”不仅先贤哲人专家学者有思考,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经过数年“被幸福”的探讨,国人对“幸福”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
网友“快乐小王子”说:“幸福是踮起脚尖可能够着也可能够不着的东西。
”这句话细细玩味,可以读出很多的意味。
比如,人们不会把自己已经拥有的或者唾手可得的当做幸福,所以,即使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还会觉得自己不够幸福;人们通常也不会把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东西当做幸福来追求,否则,就是“瘌蛤蟆想吃天鹅肉”……浏览众网友的回应,可以读到很多这样充满睿智的发言,同时也有很多一针见血的声音。
一位叫“木子濛Rainy”的网友就说:“看到许多一味批评的声音忍不住想说两句:你有什么不幸吗?你真的那么不幸吗?怎么样你才会觉得幸福?愿意随机跟世界上不确定的一人交换身份吗?”每个人,有表达“不够幸福”的权利;同样,也应该尊重别人表达“幸福”的权利。
关于“幸福”的街头调查已经告一段落,而关于“幸福”的讨论正渐入佳境。
尽管很多精彩的言论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回复中,但是,以思考代替吐槽,以理智疏导情绪,以探讨促进沟通,这股“正能量”的暖流,会让“幸福”讨论更加幸福。
(来源:新华日报)错觉泰戈尔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请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范文一幸福就在此岸最可悲的莫过于泰戈尔笔下遥遥相对的两岸,明明各有所长,却止不住羡慕对岸的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此岸,可是此岸的人啊,怎么偏偏察觉不到呢?“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那园中赏花的人是谁?只因了几只飞去邻家的蜂蝶,便怀疑春天不愿莅临自己的小院,徒增对墙外的歆羡和对自己的嘲讽。
“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
”那窥视别人醉折花枝的人是谁?只因了自己的满头银发,便感叹流年飞逝,怅恨时光带走了自己的青春而将幸福带到了属于别人的彼岸。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麻木使人身处此岸的幸福却浑然不觉?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的贪婪让人时时刻刻憧憬着彼岸的幸福?或者,只是因为一种盲目,于是人们看不清此岸,同时也将彼岸浪漫化、理想化了?没有邻家的春色招蜂引蝶,也可以欣赏自家园中春日的风情:不繁艳,却有几分庄重的韵味;逝去了醉折花枝的华年,也可以享受日薄西山的瑰丽,注定变老,也要优雅地老去。
是的,幸福就在此岸。
幸福,在苏轼的此岸。
一贬再贬,苏轼却自爱那铿然的曳杖之声,亦有“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与快乐。
也许身处逆境,长叹彼岸的幸福天经地义。
但苏轼没有将自己淹没在无谓的痛苦与无尽的遥望中,反而在其中寻觅出了最原始也是最真切的幸福:升沉不过一秋风,苏轼像一片追风的叶子,即使终将落地,却也要在飘零的舞蹈中吮吸阳光给予自己的温暖。
幸福,也在张爱玲的此岸。
记得她说过,几岁时得到的第一笔稿费,便被拿去高高兴兴地买了一支口红。
小小的她,定是羡慕那打扮得风情万种的女星吧。
骨子里的几分柔情悄然绽放,真挚得让人感动,率真得让人痴迷。
张爱玲已不止于在此岸寻觅幸福,而是创造此岸的幸福。
涂了红色的朱唇,将幸福留在了此岸,留在了一颗小小的心里。
苏轼、张爱玲的彼岸有幸福,那么我们自己的此岸,是否也隐藏着别致的幸福呢?我们不必艳羡成功人士的辉煌,我们拥有青春和梦想,这就是那即将写就的宏伟篇章;我们不必抱怨生活的苦恼而憧憬不曾认知的乌托邦,享受即时即刻的感动和震撼,体验平淡生活中的美好点滴——幸福,便会在此岸奏出一首永不凋零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