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统计(附产业链、海洋渔业产量、海洋渔船数)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
海洋捕捞属采集性工业。
海水养殖分为鱼虾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养殖三大类。
海洋渔业因离海岸的远近不同,可分为近海、外海、远洋渔业。
我国海岸线长、大陆架面积大,沿海有暖、寒流交汇,沿岸岛屿星罗棋布,港湾较多,滩涂面积广阔,这些都是发展海洋渔业的有利条件。
积极发展海洋渔业,可为人民提供大量的动物蛋白质,为外贸提供重要商品,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
海洋渔业行业上游主要为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包括水产饲料、渔船等。
海洋渔业行业下游包括流通行业和终端消费,主要以物流、电子商务、连锁商超、餐饮等行业为主。
我国海水养殖业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从零开始快速发展,1992年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海水养殖生产国,并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同时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大农业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已经发展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五次浪潮,主要是指以“鱼虾贝藻参”为代表的产业突破所带来的整个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浪潮。
‘2018年全国海洋机动生产渔船221070艘,相比2018年减少1.09万艘,处于持续下降趋势。
到2019年中国海洋机动生产渔船约为21.24万艘。
在海洋捕捞渔船领域,2018年国内海洋捕捞渔船15.6万艘,到2019年下降至14.81万艘,但是在渔船吨位和功率上,有小幅上涨,2018年,海洋捕捞渔船总吨位从782.01万吨上升至797.88万吨。
海洋捕捞渔船总功率从2018年的1370.15万千瓦上升至1385.77万千瓦。
平均单只海洋捕捞捕捞能力有明显提升。
在海洋机动养殖鱼船领域,2018年国内海洋机动养殖鱼船6.51万艘,到2019年降至约6.43万艘。
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民族海洋渔业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及范围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民族海洋渔业的现状和问题,调查范围为我国沿海地区的渔业生产和相关市场。
二、调查方法1. 采访:采访了多位渔民和渔业技术专家,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渔业生产情况、面临的困难等。
2. 调查问卷:发放了100份问卷,针对渔民和渔民家庭的情况进行综合调查。
3. 数据收集:收集了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对渔业经济和资源状况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渔民生活状况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渔民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收入主要依靠渔获物销售,可支配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为拮据。
2. 渔业资源状况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渔业资源已大幅减少。
调查显示,不少渔民反映鱼类容易捕捞到的减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捕捞。
3. 渔业生产现状调查发现,许多渔船装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渔获物损失较多。
另外,由于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渔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
4. 渔业市场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渔业市场逐渐走向非正规化。
渔民面临销售渔获物的门槛较高,价格浮动较大,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四、问题分析1. 资源减少: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导致了海洋资源的减少,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
2. 生产技术滞后:渔船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影响了渔获物的捕捞效率和品质。
3. 生活待遇低:渔民的收入较低,生活条件拮据,需要提高渔民的生活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
4. 市场壁垒高:销售渔获物的门槛较高,价格浮动较大,需要建立健全渔业市场体系,提高渔民的销售能力和效益。
五、建议措施1. 资源保护:加强海洋资源保护,设立保护区域,禁止捕捞和环境破坏行为。
2. 技术培训:组织渔民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渔获物品质。
3. 政策扶持:加大对渔民的补贴力度,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措施。
4. 建立市场体系:完善渔业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市场体系,降低市场壁垒,提高渔民的销售能力和效益。
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过度开发与管理不当,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现状1.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进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导致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过度捕捞由于我国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开发,不断有新的捕捞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投入,使得很大的一部分海洋生物资源被过度捕捞和破坏,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无法恢复。
3.海洋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海洋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土壤和植被的消失,水土流失,海岸带的开发等,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种失去了栖息地与营养来源。
二、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对策1.建立科学的渔业管理体制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建立科学的渔业养殖管理系统,对过度捕捞作出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建立合理的开发和调控机制。
2.减少污染,加强环境治理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监控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对违规排污的企业进行严格追究。
3.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加强对环保知识和理念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公众尊重自然、珍爱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重视科技研发,推进可持续发展强化科技研发,探索高效、能耗低、环保的渔业养殖技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综上所述,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环境,才能同时实现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
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
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鱼的种类多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
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
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制,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着一些暧水性的鱼类。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
1. 中国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 中国海域内有大量优质鱼类资源,如黄鳍金枪鱼、黄花鱼、鳕鱼等。
3. 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海产品还包括虾、蟹、贝类、海参等。
4. 中国南海是著名的珊瑚礁分布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珊瑚礁物种。
矿产资源:
1. 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尤其是南海地区。
2. 中国海域也有丰富的沉积物资源,如沙、砾、石等,可供建筑和造船使用。
3. 中国海域还有一定的金属矿产资源,如锡、铅、锌等。
能源资源:
1. 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海洋风能和潮汐能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 海洋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也是中国海洋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资源:
1.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包括海洋湿地、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2. 中国拥有许多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如黄海、东海、南海等,
是多种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3. 海洋草甸、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中国海洋资源的一些知识点,涉及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渔业调研报告根据对海洋渔业的调研,整理出以下报告:一、调研背景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海洋渔业目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特进行相关调研。
二、主要问题1.渔业资源利用情况如何?2.渔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如何?3.渔业环境保护情况如何?4.渔业市场销售情况如何?三、调研结果1.渔业资源利用情况调研显示,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渔业过度开发和非法捕捞等问题,导致部分地区的渔业资源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
对于渔业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管和执法。
2.渔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调研显示,我国渔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部分地区的渔民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需要加大对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的投入,提高渔民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3.渔业环境保护情况调研显示,尽管我国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渔船的废弃物处理和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加强对渔船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4.渔业市场销售情况调研显示,我国渔业产品的市场销售形势较好。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丰富,渔业产品的供应量较大,但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因此,需加强对渔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1.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加大对渔业资源的监管力度,限制渔业的过度开发和非法捕捞,建立健全渔业资源保护机制,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提升渔业技术水平加大对渔民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提高渔民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我国渔业向现代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加强渔船废弃物治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加强对渔船的废弃物处理和水污染的治理,建立渔船环保标准和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4.提高渔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对渔业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渔业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我国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分类之一。
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
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
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按资源性质或功能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
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
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还有丰富的藻类资源。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
其中,11种元素(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
由于海水运动产生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
估计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达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
[1][编辑本段]水资源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加强对海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海水淡化,是开发新水源、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是指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技术和过程。
海水淡化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采用多效蒸发法;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多级闪蒸法(MSF),至今利用该方法淡化水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电渗析法(ED)、20世纪70年代的反渗透法(RO)和低温多效蒸发法(LT-MED)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反渗透法(RO)海水淡化已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
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
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
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
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制,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着一些暧水性的鱼类。
(三)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区的主要渔场
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的主要渔场大致有:(1)石岛渔场,位于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
(2)大沙渔场,位于黄海南部。
(3)吕泗渔场,位于黄海西南部,东连大沙渔场,西邻苏北沿岸。
(4)舟山渔场,位于舟山群岛东部,地近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
冷、暖、咸、淡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鱼群十分密集,为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
(5)闽东渔场,位于东海南部海区。
(6)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北起北槟岛附近,南至台湾浅滩以南。
(摘自《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