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古代绘画、古代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及中国的自然景观。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系统的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的欣赏还停留在表面,缺乏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去欣赏和分析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和分析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欣赏和分析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去欣赏和分析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古代绘画、古代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及中国的自然景观。
3.比较和思考:学生进行比较和思考,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去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4.创作和实践:学生进行创作和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浙美版(2012)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通过欣赏和分析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自然景观的壮观。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自然景观的壮观。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2. 如何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包括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些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自然景观的壮观。
Step 2:教学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特点和内涵。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Step 3:实践活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如图片、文字等,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Step 4:学生展示和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Step 5: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1.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特点和内涵2.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3. 实践活动:绘画表达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再欣赏一些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遗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等表现手法,表现我国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我国的世界遗产2. 教材:《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3.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世界遗产的特点,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教师出示世界遗产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和感受。
2. 教学讲解(10分钟)2.1 教师通过PPT展示我国的世界遗产,介绍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特点。
2.2 学生观看PPT,了解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
2.3 教师举例讲解如何运用绘画表现世界遗产的魅力。
3. 课堂实践(10分钟)3.1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幅世界遗产进行绘画。
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学生完成绘画作品。
4.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4.1 学生将作品贴在黑板上,向大家展示。
4.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我国的世界遗产1. 历史背景2. 文化价值3. 绘画表现七、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查阅更多关于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加深对世界遗产的了解。
2. 学生完成一幅关于我国世界遗产的绘画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八、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绘画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确保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一、导入(5分钟)1.1 教师出示世界遗产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世界遗产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浙美版(2012)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宁波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帮文化的魅力。
3.提高对家乡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2新设计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帮是十九世纪中叶,由宁波人逐渐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以及由这个群体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服装文化,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奉化是“红帮”裁缝的故乡,服装工艺精美,享有“中国服装之乡”美誉。
3学情分析我校五年级的学生有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与众不同的意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通过观察和引导,能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这节课是让学生分组来完成的。
4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与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5教学预设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不织布、塑料瓶装的油画颜料、一盆水,并设问请学生猜测: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材料吗?学生小声议论,猜测纷纷。
步骤一:先在一盆清水里倒入事先调好的红色油画颜料。
学生惊奇地发现油画颜料倒在水里会浮在水面上,引起他们的兴趣。
教师倒入黄色、蓝色的油画颜料,并讲解:油画颜料是油性的颜料,它比水轻,所以倒在水中它自然会浮在水面上。
步骤二:教师将彩色的不织布浸在水里,不织布吸收了颜料,出现了特殊的肌理效果。
学生练习一:以四人为一组动手用转印法印制布料。
练习要求1、不织布吸收到颜料后平的拿起;2、注意色彩的搭配;3、拿起后正面朝上置于吸水的纸上,便于吸收水分。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简单讲评印制的不织布作品。
教师小结:真是漂亮!就像一块块精美的布料,今天,让我们用这些布料来做做裁缝,你知道我们宁波的红帮裁缝可是闻名中外的。
板书:红帮裁缝教师通过操作示范并不断解析,然后欣赏直观的作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印制不织布的基本步骤,为学生的第一次练习打好基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
第17课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
2.通过思考、比较、学习与讨论,使学生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
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通过学习培养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记忆,具有物质和文化价值上不可代替、不可再现的性质。
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自然、文化遗产首先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为其文明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原动力和精神资源;另一方面,世界遗产又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人们的交流、理解及其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老悠久、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壮丽的国度,自1985年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以来,已经成为发掘、研究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支积极力量。
截至2004年4月,我国共有30处世界遗产。
它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本课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为主线,了解世界遗产申报的条件和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通过对部分遗产的现状欣赏,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骄傲,重点是感悟对这些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世界遗产在中国,既是中国的幸运与责任,也是世界的幸运与责任。
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既能使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传统的世界意义,也能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应该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看看、想想、谈谈,提高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乐山大佛。
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这里欣赏比较的世界遗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
(2)讨论交流:
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
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
(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
(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课件《神州风采》,学生欣赏。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并将感受写下来)
(提示: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
4.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1)每一组把写好的感受进行汇报交流。
(2)全班评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作业,教师小结。
5.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1)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简单地了解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并且写了自己的欣赏感受。
今后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的事物,也许更多更美的世界遗产就在你的身边。
(2)学生课外的活动拓展:寻找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现状资料以及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欣赏比较,启发谈话。
(1)出示黄山申报时的图片以及现在黄山游客人满为患的图片。
谈话:这两幅图片看了有什么感受?(2)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人们在饱览世界遗产风光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2.结合教材,激发创意。
(1)看书讨论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①你最喜欢哪一处世界遗产?准备给它取个什么保护口号?
②你认为小组内哪位同学的口号提得特别好?为什么?
(2)结合课件中的作品,深入探讨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和方法。
3.构思主题,深入探讨。
(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料,集体讨论是否具有申报的价值。
(2)针对讨论结果议一议怎样来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争取。
(3)将申报项目的设计稿写下来。
4.讲述作品,集体评价。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趣味、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启发评价方法:可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3)活动过程:
①讲述自己的作品。
②四人小组讨论。
③班级交流。
6.联系生活,欣赏拓展。
(1)总结本课内容。
(2)欣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