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5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二氧化碳的性质一、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圈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 外观和状态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呈现为气态。
当温度低于-78.5摄氏度时,二氧化碳会凝结为固态,常见的固态二氧化碳为白色结晶。
2. 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8 kg/m³,相对分子质量为44.01 g/mol。
3. 溶解性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可以溶解于水和一些有机溶剂中。
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碳酸,使水呈现微弱的酸性。
4. 熔点和沸点二氧化碳的熔点为-78.5摄氏度,沸点为-56.6摄氏度。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化学反应二氧化碳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酸盐。
2. 酸碱性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酸性,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
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3. 氧化性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可以与一些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酸。
四、二氧化碳的环境影响1.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可以吸收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2. 生物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释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会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3. 酸化作用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会形成碳酸,增加水体的酸度。
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五、结论综上所述,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较高的溶解性。
它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酸碱性和氧化性。
二氧化碳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圈起着重要作用,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使学生知道我们认识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最终为了让它服务于人类,而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它,就必须掌握物质性质。
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CO2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学生并没有掌握CO2的性质。
】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CO2能与水反应以及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性质是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会很高。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正因为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所以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实验,掌握CO2的性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氧化碳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化学学科中关于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
二氧化碳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气体之一,它不仅参与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还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材中,本课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体系:本文为化学基础课程中的碳及其化合物部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2. 环境教育: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3. 实践应用:二氧化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灭火、化工生产等,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
主要内容: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等。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等。
3. 二氧化碳的来源:生物呼吸、燃料燃烧、工业生产等。
4. 二氧化碳的危害:引起温室效应、影响生态平衡等。
5. 二氧化碳的控制与利用:节能减排、碳捕捉与储存、碳足迹计算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
(3)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二氧化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二氧化碳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
2. 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控制与利用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和新课内容呈现时,我将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一、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
本次说课将围绕二氧化碳的性质展开,介绍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二、主体1. 物理性质1.1 物态: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低温高压下可转变为液体或固体。
1.2 密度: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较大,约为空气的1.98倍,因此常用于灭火器中。
1.3 溶解性: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可溶于水形成碳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1.4 熔点和沸点:二氧化碳的熔点为-78.5摄氏度,沸点为-57摄氏度。
2. 化学性质2.1 不燃性:二氧化碳本身不易燃烧,但能支持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因此具有一定的火灾危险性。
2.2 酸碱性: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形成碳酸,使水呈酸性反应,这也是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时产生气泡的原因。
2.3 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可与一些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如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3. 环境影响3.1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3.2 大气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活动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问题。
3.3 酸化作用: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当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水体中时,会导致水体酸化,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4. 生物影响4.1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呼吸作用:动物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维持体内的气体平衡。
4.3 海洋生物:二氧化碳溶于海水中会形成碳酸,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如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
三、总结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二氧化碳在物理和化学上的特点,以及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其排放和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合理利用其在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一、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的性质对于我们了解大气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分子结构1. 分子式和分子量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分子量为44.01g/mol。
2. 分子结构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
三、物理性质1. 状态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也可以在高压下转化为液体或固体。
2. 密度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较大,约为1.98 kg/m³,在空气中比空气重,具有下沉的趋势。
3. 溶解性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可溶于水和一些有机溶剂中。
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碳酸,使水呈现酸性。
4. 熔点和沸点二氧化碳的熔点为-56.6℃,沸点为-78.5℃。
四、化学性质1. 反应性二氧化碳相对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和高压下,可以与金属、碱金属等发生反应。
2. 酸碱性二氧化碳溶于水会形成碳酸,使水呈现酸性。
这种酸性对于水生生物和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3. 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可参与多种化学反应,如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等。
五、环境影响1.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并使其在大气中滞留,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2. 气候变化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3. 环境保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
通过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六、总结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具有特定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它在化学反应中较为稳定,但在高温高压下可发生反应。
二氧化碳在大气环境中的存在对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以“二氧化碳”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源、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载体。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介绍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性质。
2. 二氧化碳的来源:分析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生物呼吸、火山喷发等。
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以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 二氧化碳的应用:介绍二氧化碳在灭火、饮料制造、植物光合作用等方面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分子结构、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等。
2. 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和对环境的影响。
3. 了解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2.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二氧化碳的基本化学性质。
2.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和对环境的影响。
3.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难点1. 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机制。
2. 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3. 学生对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探究与运用。
四、说教法(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如“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或“二氧化碳如何影响环境?”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化学学科中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内容,它在整个化学知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氧化碳不仅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性质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境变化、生态平衡以及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
1. 作用与地位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化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石。
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能够深化对化学键、分子结构、气体定律等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有机化学等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展开,包括以下几点:(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等。
(2)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3)能够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二氧化碳与水、碱反应的化学原理。
(2)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克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在教学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突出我的教学特色。
1. 启发法: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例如,我会问:“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它为什么能够灭火?”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三篇篇一: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在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形成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所以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能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从而获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对培训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今后化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然后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教材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然后利用这些因素,比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让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选择药品、设计装置、确定实验步骤)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来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2)通过对仪器装置的选择、组装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不同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不同,学会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提问预让学生思考的教材中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说课稿三篇篇一:《实验活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的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
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达到巩固的效果,并对第一单元的实验室操作的复习,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操作、观察、表达、讨论能力的最佳素材。
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因此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2)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际操作;(3)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满。
5、教学难点: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及验证的步骤和方法。
三、说教法本节内容就知识而言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归纳能力。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学科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分组实验,学生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说学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去体验。
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一、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的性质对于我们了解大气环境、地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物理性质1. 状态: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气体,但在低温高压下可以转化为液体或固体。
2. 密度: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约1.98倍,因此会聚集在低洼地区,容易形成二氧化碳团。
3. 溶解性:二氧化碳能够溶解于水中,形成碳酸溶液。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三、化学性质1. 反应性:二氧化碳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在高温和高压下,可以与一些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酸盐。
2. 酸碱性: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具有酸性。
当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会产生碳酸离子,使水的pH值下降。
3. 燃烧性:二氧化碳本身不可燃,但可以作为氧化剂参与燃烧反应。
例如,当二氧化碳与金属粉末接触时,会促使金属的燃烧反应。
四、生物性质1. 生物参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释放出氧气。
2. 生态影响: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热量,起到保温效果。
然而,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3. 环境污染:工业和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酸雨、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五、总结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具有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它的性质对于我们了解大气环境、地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中,我们需要加强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探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保护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式为CO2。
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是生物呼吸、火山爆发和工业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常见气体。
它也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在本课中,我们将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环境影响以及
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气
体状态,其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会在空气中下沉。
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液化,形成液态二氧化碳,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接下来,探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可
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也是为什么碳酸饮料中会加入二氧化碳的原因。
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和水,这一性
质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环境影响方面,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和发射红外
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引发全球变暖。
近年来,随着工
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的
责任。
最后,我们来谈谈二氧化碳的应用。
除了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外,二
氧化碳还被广泛用于制冷、灭火、焊接保护气等领域。
此外,二氧化
碳还可以作为肥料,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还认识到了
它在环境保护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做出贡献。
复习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说课稿
三营中学 王登祥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在全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的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
的方法等思路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装置特点能更深入地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学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分析,探索实
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和装置。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实验中问题的讨论,师生间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
重点突破:通过回顾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
习探究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与方法。并提供相关仪器让学生组装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两种
发生装置。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思路,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实验
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四、 学情分析
本节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各项实验技术
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
机。
五、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所学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分析 ,这样学
生能一下子记住原理,而且真正理解为什么要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然后进
一步拓展延伸,引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随后又补充介绍为什么不用碳酸钠或
稀硫酸代替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学生自己组装的方式
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学生所举例子为什么不被选择,
从而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应考虑的相关因素:制得的气体要纯;反应条件容易满足;
反应速率适中;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环保等因素。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
应原理。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A、实验室
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C、收
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制取气体的两套装置
适时提醒学生注意:A、长颈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B、导管伸入锥形瓶不能过长。
C、收集气体时应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CO2溶于水)。D、检验气体是否
集满的方法(补充说明检验C02气体的方法)。
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4、师生共同回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查-装-验-收-拆。
5、 随堂应用 A、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B、水垢、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检验?
C、家庭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6、小结:组织学生共同小结: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7、练习
六、教法与学法分析
讨论、比较、探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得出原理→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讨论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学生组装制取装置→分析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师生讨论操作步骤→当堂应用
→随堂小结及练习。
八、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反应原理
CaCO3+2HCl= CaCl2+H2O +CO2↑
二、制取装置
1、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
三、验证和验满
1、检验:
2、验满:
四、操作步骤 查、装、验、收、拆
五、应用
2011-5-31
教学设计
课题: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2)了解实验
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装置特点能
更深入地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学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分析,探索实验
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和装置。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实验中问题的讨论,师生间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探究
教学准备:锥形瓶、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带有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控橡胶塞、
酒精灯、集气瓶、水槽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问:通过一学期多的学习,同学们学习了哪些有CO2 气体生成的反应? 教师引导书写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反应。
“温故而知新”
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课题复习课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设问:那么哪个反应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 气体呢? 通过设问引入课题
一、反应原理 二、制取装置 1、发生装置 2、收集装置 三、检验和验满 在实验室一般选用碳酸盐与酸反应来制取CO2 。 CaCO3+2HCl=CaCl2+CO2↑+H2O 问题: 1、为什么不用碳酸钠? 2、为什么不用浓盐酸? 3、为什么不用稀硫酸? 4、制取气体还有哪些因素要考虑? 说明:有时需要考虑制取的气体要纯净易于收集、还要考虑价格、环保、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等因素。 过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如何选择呢? 指导学生阅读P110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固+液不加热型; 组织学生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型)引导推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分析讨论利弊导出装有长颈漏斗的发生装置。 该装置是否有代用品呢? 学生讨论交流 拓展:该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哪些气体? 讨论得出: 1、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用双氧水作原料制取氧气; 2、实验室制取氢气。 提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等性质 CO2可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CO2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讨论得出: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 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表明气体是二氧化碳。 2、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表明气体已集满。 师生讨论: 学生根据已学说
出,教师只是在这里引导
好学生即可
学生积极思考
讨论回答
阅读,思考,讨论
学生组装仪器,适
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
价,激励其不断进取,体
会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
辑思维能力
讨论交流
提问,回答
教师引导
学生回答
四、操作步骤 查-装-验-收-拆 五、应用 小结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药品(先固后液) 3、检验气体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并验满 5、拆除并整理 1、 CO32-的检验: 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为碳酸盐。 2、检验水垢、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分别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水垢、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3、家中还可用什么浸泡水垢? 组织学生共同小结: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练习: 1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可以用颗粒状的锌粒和稀硫酸制取。 (1)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应用____的气体发生装置 (2)收集氢气可用____法或____法收集 2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态药品,经研磨均匀混合后装入反应装置中,加热后产生甲烷气体。甲烷是无色、无味,比空气轻,极难溶于水的气体。 (1)本实验的气体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的气体发生装置。 (2)甲烷气体可用____法或____ 法收集 3下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有哪些错误?
对学生进行引导使
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备
气体的一般思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