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通报201001(1)
- 格式:doc
- 大小:479.00 KB
- 文档页数:10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通告正文:----------------------------------------------------------------------------------------------------------------------------------------------------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通告(淮政发[2006]68号)为加强对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整治污染源,清除污染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通告如下:一、凡属二河、沈阳路大桥以西的古黄河、淮海南路以西的蛇家坝干渠的河段,以及相应的两岸河堤外侧坡脚线向外50 米的陆域范围内,为淮安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在保护区范围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一)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二)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三)禁止向水域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关闭;(四)禁止存放和堆置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五)禁止种植、放养禽畜、网箱养殖活动;(六)二河张福河船闸上游至二河闸段禁止船舶通航,不得设置码头、油库;古黄河北京路水厂取水口上下游500米范围内禁止停靠船舶;(七)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八)禁止在河堤上建设民房。
三、凡违反上述规定的,应自行清理和纠正,对逾期拒不清理的,环保、水利、卫生、建设、海事、公安等部门将依法予以强行清理,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2006年5月10日之前,全面清除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包括洪泽县、清浦区、淮阴区)的网箱养殖,整治二河和蛇家坝干渠淮海南路以西段的居民生活污染源;(二)2006年9月30日之前,拆除、搬迁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污染水源的码头和企业,在搬迁前相关企业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整治,不得向河内排污;(三)2007年9月30日之前,组织搬迁对水源产生污染的河堤居民,实行集中安置,在河道两岸规划建设50-100米的绿化带,以保护水源。
浙江省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通报2010年第1期(总第41期)(2010年1-2月)浙江省水利厅发布单位:浙江省水利厅编制单位:浙江省水文局监测单位: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杭州分中心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嘉兴分中心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湖州分中心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金华分中心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台州分中心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温州分中心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宁波分中心绍兴市水利局衢州市水利局丽水市水利局舟山市水利局目录一、概述二、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三、省市界水体水质状况四、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1、钱塘江水系2、甬江水系3、椒江水系4、瓯江水系5、飞云江水系6、鳌江水系7、运河水系8、苕溪水系五、来水量状况1、降水量2、水位3、大型水库蓄水动态附表·重点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状况表附图·浙江省2010年1~2月累计降雨等值线·浙江省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通报评价断面分布图前言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水资源保护和监督管理,及时反映全省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按照《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浙政办发[2005]109号)要求,我厅组织开展了《浙江省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通报》(以下简称《通报》)的编制工作。
《通报》内容主要为全省八大水系重点水功能区以及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部分省市界水体的水质水量状况。
《通报》每两月发布一次。
本期《通报》根据我省现有主要监测断面2010年1月、2月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成果编制而成。
全省共划定水功能区1133个,本期参加水质评价的重点水功能区共146个,其中重点城市供水水源地水功能区21个、省市界水功能区20个。
来水量评价包括11个市降水量、主要水域18个代表站水位、31座大型水库蓄水变量。
《通报》中水功能区划按照《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水质达标是指本期监测水质已达到水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水质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湖泊的富营养化评价采用《中国地表水资源质量年报编制技术大纲》中的《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标准》;地表水水质评价项目为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总磷、硒、砷、汞、镉、铅、氰化物、挥发酚、铬(六价)等;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除上述项目外,还增加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铁、锰。
淮安市水资源公报2 0 0 6 年度淮安市水利局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察局淮安分局概述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境内有两大水系,即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以废黄河为界,以南属淮河水系,以北属沂沭泗水系。
京杭大运河穿越淮安南北,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位于淮安市西南部。
上游近15.8万km2的来水进入洪泽湖后由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二河和淮沭河经淮安东流入海。
淮安素有“洪水走廊”之称。
淮安市总面积10072.0km2。
其中山丘区面积1764.3 km2,平原区面积8307.7km2;水面面积2724.2km2,其中洪泽湖水面面积807.0km2。
淮河水系面积7414.0km2,主要水体有:淮河、洪泽湖、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里运河、二河等;沂沭泗水系面积2658.0km2,主要水体有:废黄河、中运河、淮沭河、盐河等。
由于自然因素及水利工程的原因,除淮河承接上游来水下泄洪泽湖和洪泽湖承接上中游其它来水外,其它各水体基本由洪泽湖补给,淮水不足时通过江水北调或引沂济淮补给。
2006年全市可耕地面积590.10万亩,其中水田396.57万亩,旱地193.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69.32万亩,其中水田299.30万亩,旱地170.02万亩。
2006年全市总人口532.77万人,人口密度529人/ km2。
其中城镇人口209.01万人,农村人口323.76万人。
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51.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3.78亿元,第二产业305.23亿元,第三产业222.05亿元。
200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221.3mm,折合降水总量123.0亿m3,比多年平均多25.9%,属于丰水年。
全市水资源总量60.82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2.757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905亿m3,重复计算量1.833亿m3。
全市总供水量36.387亿m3,全市总用水量36.387亿m3,总耗水量19.58亿m3,占总用水量的53.8%(即耗水率)。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淮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内容修改纠正的通知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淮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内容修改纠正的通知淮政办发〔2018〕7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认真落实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内容,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经研究,对《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淮政发〔2016〕95号)文件有关条款进行修改。
1.将第二条“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中“到2020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达7万吨/日以上,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
”修改为“到2019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达7万吨/日以上,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
2.在第二条“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中增加“加快推进全市污水处理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基础信息、考核评估和监督管理。
积极联系沟通省级监管平台,争取早日建成使用市级平台”内容。
3.在第三条“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中“加强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养护”这一段增加“市主要湖泊禁渔期达到4个月以上”。
4.将第三条“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方面内容的责任单位修改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由市住建局牵头,财政局、城管局、农工部、环保局、农委、水利局、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各司其职;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由市环保局、财政局等负责”。
5.在第二十六条“加强良好水体保护”中第一段开头部分增加“开展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等列入国家《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湖泊生态安全调查研究及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评估,形成评估成果,提出综合治理措施,制定‘一湖一策’行动计划,支撑湖泊有效管理”。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区饮用水源地集中整治“铁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4.17•【字号】淮政办发〔2015〕32号•【施行日期】2015.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区饮用水源地集中整治“铁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淮政办发〔2015〕3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淮安市区饮用水源地集中整治“铁拳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4月17日淮安市区饮用水源地集中整治“铁拳行动”实施方案水是生命之源,保护饮用水源地是饮水安全的根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现状,决定开展市区饮用水源地集中整治“铁拳行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整治目标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的总体要求,以铁的措施、铁的纪律、铁的决心,切实落实饮用水源地沿线各县区政府保护水源的主体责任和市直各相关部门的指导、督查、监管责任,广泛排查各类水污染问题和隐患,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和定期督查,严肃问责各类“乱作为、不作为”行为,建立水源地长效管理制度,确保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并稳定达标。
二、整治范围淮安市区二河、古黄河全线,包括两侧各一百米陆域范围。
主要围绕城南水厂二河水源地、北京路水厂古黄河水源地、淮安经济开发区水厂古黄河水源地、淮阴区水厂古黄河水源地、涟水县水厂古黄河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以及与水源地有水力交换关系的河道。
三、整治内容整治违反饮用水源地保护要求的影响或可能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住家船、船厂、码头、货场、排水(污)口、种植养殖、捕捞、倾倒垃圾、埋坟、违章建筑等十个方面突出问题。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区域供水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9.04•【字号】淮政办发[2009]121号•【施行日期】2009.09.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区域供水的实施意见(淮政办发〔2009〕12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实施区域供水工程,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清洁的自来水,是解决乡镇供水矛盾的切实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加快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全市区域供水的覆盖范围,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26号)、《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2004-2020)》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将区域供水工程纳入民生工程加以推进。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区域供水工程,让广大农村居民早日喝上放心、优质的自来水,努力改善群众生活质量。
二、目标任务根据各地和省建设厅签订的目标责任状,结合实际情况,计划到2012年,全市共完成69个乡镇区域供水任务。
其中主城区3个乡镇、淮阴区12个乡镇、楚州区14个乡镇、涟水县17个乡镇、洪泽县8个乡镇、金湖县7个乡镇、盱眙县8个乡镇。
三、实施计划2009年,启动淮安经济开发区水厂、淮安工业园区水厂、楚州区白马湖水厂、淮阴区渔沟水厂、涟水第二水厂、洪泽城南水厂和金湖第二水厂建设工作。
水厂建设总投资约10亿元。
2010年,市区计划投资7013万元,建设区域供水管网70.5公里,完成12个乡镇区域供水。
其中主城区建设21.7公里,完成和平、武墩、盐河3个乡镇区域供水;淮阴区建设23.3公里,完成码头、袁集、棉花、新渡4个乡镇区域供水;楚州区建设25.5公里,完成三堡、南闸、林集、范集、建淮5个乡镇区域供水;涟水县计划投资8405万元,建设区域供水管网46.7公里,完成徐集、大东、南集、保滩、成集5个乡镇区域供水;洪泽县计划投资1905万元,建设区域供水管网17.3公里,完成高良涧、黄集2个乡镇区域供水;金湖县计划投资5630万元,建设区域供水管网25.6公里,完成金南、闵桥和塔集3个乡镇区域供水;盱眙县计划投资2610万元,建设区域供水管网22.7公里,完成官滩、马坝、桂五3个乡镇区域供水;同时,开工建设盱眙南部水厂。
淮安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通报2010年第8期总第78期淮安市水利局二○一○年八月主办单位:淮安市水利局监测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目录前言 (1)一、水功能区水质总体状况 (3)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3)三、水功能区断面水质类别 (4)四、重点水功能区评价 (4)1、保护区 (4)2、保留区 (4)3、缓冲区 (5)4、饮用水源区 (5)淮安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结果统计表 (6)淮安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结果示意图 (8)前言根据《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3〕29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段地表水功能区的函》(苏政办函〔2007〕70号)和《市政府关于淮安市水功能区报告的批复》(淮政复〔2002〕44号),按照《水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强淮安市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水功能区水质状况,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淮安市水利局与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从2003年7月开始每逢单月开展重点水功能区监测及评价工作,2004年10月,省水利厅苏水资〔2004〕31号《关于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水功能区监测的范围、频次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监测范围覆盖淮安市全部缓冲区、全部饮用水源区、全部调水水源保护区,监测频次从2004年11月始调整为每月一次;其它水功能区监测范围与频次仍按原方案执行。
本次共监测淮安市全部19个功能区,其中一级区划中保护区14个、保留区2个、缓冲区1个,二级区划中饮用水源区2个,见右表。
本期《通报》采用2010年8月9日监测数据。
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评价项目: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砷、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和锰等21项。
评价目标:水功能区2010年水质目标。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正文:----------------------------------------------------------------------------------------------------------------------------------------------------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淮政发〔2011〕2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2010年,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赢得了全市干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激励先进,市政府决定对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名单附后)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为加快生态新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淮安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附件:2010年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先进单位名单一、先进单位(8个)楚州区人民政府清浦区人民政府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新城办二、优质服务单位(36个)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局市旅游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地税局市民防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招管办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市广播电视台淮安日报社市留学生创业园管委会淮阴中学淮安供电公司淮安自来水公司淮安新奥燃气公司淮安电信公司中石油淮安分公司工商银行淮安市分行农业银行淮安市分行建设银行淮安市分行江苏银行淮安市分行中国银行淮安市分行交通银行淮安市分行浦发银行淮安市分行三、保障工作先进单位(8个)楚州区淮城镇人民政府清浦区黄码乡人民政府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钵池乡人民政府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路办事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枚乘路办事处楚州区板闸派出所清浦区黄码派出所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口路派出所——结束——。
淮安市2010年第四季度地下水动态报告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总面积10072.0平方公里,地貌属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区。
全市浅层地下水监测井25眼;深层地下水监测井82眼,其中I承压监测井7眼、Ⅱ承压监测井43眼、I+Ⅱ混合承压监测井7眼、Ⅲ承压监测井22眼、基岩裂隙监测井9眼;深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22眼。
1、水位埋深全市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2.64米,最大埋深是古桑站,10.42米。
Ⅱ承压含水层平均水位埋深21.60米,最大埋深是涟水县石湖镇水厂站,36.12米。
Ⅲ承压含水层平均水位埋深35.16米,最大埋深是城市规划区的市减速机厂,为42.85米。
2、埋深动态变化浅层地下水埋深大部分地区基本稳定,与上季度相比,1眼井所处地区为急速上升区,6眼井所处地区为稳定区,8眼井所处地区为缓慢下降区,10眼井所处地区为急速下降区。
全市共有43眼Ⅱ承压观测井(其中2眼无资料),与三季度相比,14眼井所处地区为稳定区,4眼为缓慢上升区,4眼为急速上升区,5眼为缓慢下降区,14眼为急速下降区。
全市共有22眼Ⅲ承压观测井(其中5眼无资料),与三季度相比,6眼井所处地区为稳定区,3眼为缓慢上升区,4眼为急速上升区,2眼井所处地区为缓慢上升区,2眼井所处地区为急速上升区。
3、降落漏斗地下水降落漏斗主要产生于深层地下水,分布于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
通过对本次43眼Ⅱ承压、22眼城市规划区Ⅲ承压监测井的监测资料统计与分析,结合四季度地下水平均埋深等值线图,全市Ⅱ承压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仍在金湖县、涟水县及城市规划区等区域,建议继续压缩以上区域的地下水开采量;全市城市规划区Ⅲ承压地下水降落漏斗仍然非常明显,漏斗中心在减速机厂附近,这与该区域地下水开采相对集中有关,建议逐步压缩该区域开采量,同时实施地下水回灌等措施,以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4、开采量浅层地下水开采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分布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开采量较小,水位受降雨影响明显。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正文:---------------------------------------------------------------------------------------------------------------------------------------------------- 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2010年7月21日淮安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为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作如下决定:一、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安全保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状况调查评价,定期检查饮用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大公共财政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宣传和公民参与力度。
二、饮用水安全保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把水源水质保护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督查、问题排查、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协调等制度,形成协调有序、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统筹推进的联动机制。
三、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对全市7个饮用水水源地划分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对二河、古黄河实行全线二级以上保护。
四、加强备用水源和应急能力建设。
有条件的县(区)应当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饮用水源地。
不具备条件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控制取水饮用水源地的县(区),应当与相邻县(区)签订应急饮用水源协议,实行供水管道联网。
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2017年5月)根据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江苏省“十三五”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和目标》(苏环委办﹝2016﹞5号文)的规定,全省共108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中在用水源地94个,每月开展监测;备用水源地14个(现调整为13个,根据苏环函﹝2016﹞127号文,南通如皋市如海运河如城水源地不再作为备用水源地,取消监测),每季度开展1次监测。
从水源地类型来分,地表水水源地有100个,地下水水源地为7个。
一、监测情况5月份,94个在用水源地中,实际监测93个,徐州沛县地下水水源地因封井无法监测;13个备用水源地中,本月实际监测10个。
(一)监测点位1.地表水水源:河流型水源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附近处设置监测断面,水厂在同一河流有多个取水口,可在最上游100米处设置监测断面;湖库型水源原则上按常规监测点位采样,在每个水源取水口周边100米处设置1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
河流及湖、库采样深度为水面下0.5米处。
2.地下水水源:具备采样条件的,在抽水井采样。
如不具备采样条件,在自来水厂的汇水区(加氯前)采样。
(二)监测项目1. 地表水水源:监测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以及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见苏环办〔2012〕384号文),共61项;湖库型水源地加测透明度、叶绿素a。
2. 地下水水源:监测项目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23项(见环函〔2005〕47号)。
二、评价标准及方法(一)地表水水源地表水(河流型或湖泊、水库型)水源地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表1的基本项目(河流型水源地水温、化学需氧量、总氮和粪大肠菌群不参与评价,湖库型水源地水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和粪大肠菌群不参与评价),表2补充项目和表3特定项目中的33项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
淮安市
重点水功能区水质通报2010年第1期总第71期
淮安市水利局
二○一○年一月
主办单位:
淮安市水利局
监测单位: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
目录
前言 (1)
一、水功能区水质总体状况 (3)
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3)
三、水功能区断面水质类别 (4)
四、重点水功能区评价 (4)
1、保护区 (4)
2、保留区 (4)
3、缓冲区 (4)
4、饮用水源区 (4)
5、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区 (5)
6、排污控制区 (5)
淮安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结果表 (6)
淮安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结果示意图 (8)
前言
根据《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3〕29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段地表水功能区的函》(苏政办函〔2007〕70号)和《市政府关于淮安市水功能区报告的批复》(淮政复〔2002〕44号),按照《水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强淮安市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水功能区水质状况,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淮安市水利局与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从2003年7月开始每逢单月开展重点水功能区监测及评价工作,2004年10月,省水利厅苏水资〔2004〕31号《关于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水功能区监测的范围、频次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监测范围覆盖淮安市全部缓冲区、全部饮用水源区、全部调水水源保护区,监测频次从2004年11月始调整为每月一次;其它水功能区监测范围与频次仍按原方案执行。
本次共监测淮安市全部22个功能区,其中一级区划中保护区15个、保留区4个、缓冲区1个,二级区划中饮用水源区2个,见右表。
本期《通报》采用2010年1月12日监测数据。
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评价项目: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砷、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和锰等21项。
评价目标:水功能区2010年水质目标。
评价方法:水功能区水质评价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出现不同类别的标准值相同时,按最优类别确定。
对有2个(含)以上监测断面的水功能区,根据以下方法确定评价代表值:①缓冲区采用该功能区出口断面监测数据作为水质评价代表值;②饮用水源区采用水质最差的断面监测数据作为水质评价代表值;③其它功能区采用各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水质评价代表值;并以此评价水功能区是否达标。
表1 淮安市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站点一览表
一、水功能区水质总体状况
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3月份淮安市水功能区水质总体状况较差。
淮安市全部39个水功能区中,综合评价水质为Ⅰ类的水功能区占2.6%,Ⅱ类占23.1%,Ⅲ类占23.1%,Ⅳ类占15.4%,Ⅴ类占 2.6%,劣于Ⅴ类占33.3%,如图1。
图1 淮安市水功能区水质总体状况
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淮安市39个水功能区中达标的有19个,总达标率为48.7%;其中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饮用水源区总达标率为59.1%。
在19个达标水功能区中有保护区10个,保留区2个,饮用水源区2个,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区5个,排污控制区1个,如表2、图2。
表2 淮安市水功能区达标评价结果
图2 淮安市重点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三、水功能区断面水质类别
本次共监测79个断面(在淮安市全部39个水功能区中共设置80个水质断面,因清安河污水总控制断面正值施工期间无水可取,故实测79个断面),水质为Ⅰ类占1.3%,Ⅱ类占27.8%,Ⅲ类占29.1%,Ⅳ占8.9%,水质为Ⅴ类和劣于Ⅴ类分别占10.1%和22.8%,超过Ⅲ类水标准的断面占41.8%,如图3。
图3 淮安市水功能区断面水质类别
四、重点水功能区评价
1、保护区
本次所监测的15个保护区中,有10个达标,5个未达标,达标率为66.7%。
10个达标功能区中水质达Ⅱ类占70.0%,水质为Ⅲ类的占30.0%。
5个未达标功能区中:洪泽湖淮安调水保护区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等;入江水道高邮湖调水保护区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等;里运河淮安调水保护区水质为劣于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等;古运河调水保护区水质为劣于Ⅴ类,主要超标项目有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白马湖淮安调水保护区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氨氮等;经富营养化评价,洪泽湖淮安调水保护区、入江水道高邮湖调水保护区、白马湖淮安调水保护区、宝应湖金湖调水保护区均处于中营养状态。
2、保留区
本次所监测的4个保留区中,苏北灌溉总渠淮安保留区及废黄河淮安保留区水质均为Ⅲ类,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南六塘河淮安保留区水质为劣于Ⅴ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挥发酚、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一帆河涟水保留区水质为Ⅳ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
3、缓冲区
4
本次所监测的淮河皖苏缓冲区水质为Ⅴ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等。
4、饮用水源区
本次所监测的2个饮用水源区中:淮河盱眙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区水质为劣于Ⅴ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等;龙王山水库饮用水源、农业用水区水质为Ⅱ类,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注:龙王山水库饮用水源、农业用水区2010年水质目标原为Ⅱ类,根据淮安市水功能区划调整意见,现改为Ⅲ类)。
5、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区
本次所监测的10个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区中:淮河入海水道淮安农业用水区水质为Ⅰ类,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利农河农业用水区水质为Ⅱ类,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张福河农业用水区、浔河农业用水区及草泽河农业用水区水质为Ⅲ类,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盐河淮安农业、工业用水区及废黄河农业用水区水质均为Ⅳ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淮河入海水道淮安农业用水区(北泓)、维河河农业用水区、高桥河农业用水区水质均为劣于Ⅴ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等。
6、过渡区
本次所监测的淮河盱眙过渡区及淮河入海水道淮安过渡区水质均为劣于Ⅴ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等。
7、景观娱乐、渔业用水区
本次所监测的大口子景观娱乐、渔业用水区水质为劣于Ⅴ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有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8、排污控制区
本次所监测的4个排污控制区中:淮河盱眙排污控制区、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排污控制区、清安河排污控制区水质均为劣于Ⅴ类,未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等;盐河淮安排污控制区水质为Ⅲ类,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
2009年3月淮安市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水质评价结果
2009年3月淮安市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水质评价结果(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