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度复旦大学医学院获奖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一、新闻回顾:理学家谢家麟、建筑学家吴良镛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人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
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二、科学家的科技人生资料速览NO.1:高能物理学家的“加速”梦:谢家麟的科研人生中新网2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今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
其中,有两项是世界首创,另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谢家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三、人才培养本专科生教育【概况】 2008年,学校本科生教育教学深化发展,招生改革、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8年,包括各院系领导和知名教授在内的强大队伍深入招生宣传一线,全面提升招生宣传水平,学校的高考录取分数在全国高校中企稳前三名。
以省级招办按招生计划数投档线统计,文科录取分数位于全国高校前三名的有23个省市(共27个省份有招生计划),理科录取分数位于全国高校前三名的有18个省市。
全年共录取本专科生3 244人,其中招收国家计划本科生3 044人(含统招本科2 255人、保送生235人、自主选拔录取生453人、新疆西藏民族生46人、武警国防生25人、港澳台生30人),高职生(护理学专业)200人。
另招收插班生31人。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对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新方案体现了学校近年来推进通识教育的最新成果。
全校课程总量持续增长,2008年开课2 791种、4 700门次,比去年分别增长11.6%、4.6%。
学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的建设上都取得好成绩。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丰硕: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至此,学校共有2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生物学基础和主干课程、哲学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儿科学等4个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物理学、哲学、基础医学等3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2008年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软件学院“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入选教育部2008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二版)》等7种教材被评为教育部“精品教材”。
此外,乔守怡教授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梅岩艾等5位教授当选上海市教学名师。
全校共有本科专业70个。
增设核技术本科专业。
复旦临床八年制培养计划前两年
(原创版)
目录
1.复旦临床八年制培养计划简介
2.培养计划前两年的学习内容
3.前两年的学习目标和意义
4.学生的发展和成就
正文
复旦临床八年制培养计划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项目,旨在培养具有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的高级医学人才。
该计划分为八年,其中前两年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计划的前两年中,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基础课程。
基础医学课程包括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
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则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这些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前两年的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医学思维能力和临床判断能力。
这两年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医学生涯至关重要,为他们在后续的临床实践中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完成了前两年的学习后,学生们的发展和成就是显著的。
他们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在实践能力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他们在这两年的学习中,也培养了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未来的医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1页共1页。
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工 作 简 报GONG ZUO JIAN BAO No.35※ 本期要目 ※● 全国专业学位总体设计课题组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揭晓 ● 2007-2008年度“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揭晓 ● 复旦大学200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 我校举行研究生招生改革研讨会● 2008年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暨导师培训会近日召开 ● 生物医学研究院2009级推免生招生工作纪实工作会议2008 年 第3 期 (总第35期) 2008年10月20日全国专业学位总体设计课题组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全国专业学位总体设计课题组第三次工作会议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工作研讨会10月10日至11日在我校顺利召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军参加会议并作主题发言,参加会议的还有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司副司长姜晶、财政部会计司会计人员管理处处长狄恺、上海市学位办冯晖以及全国多所高校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家。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到会表示祝贺。
10月10日召开的专业学位总体设计课题组第三次工作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办文理医处处长黄宝印主持。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李军首先介绍了专业学位课题组成立的背景。
课题组成员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吴世农教授、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蔡学军教授、清华大学陈皓明教授等分别介绍了国内外专业学位现状、国内人才需求以及课题整体框架研究情况。
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年都把专业学位列入工作重点之中。
与会代表还讨论了专业学位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了下一步工作进度及安排,将在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10月11日召开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工作研讨会由国务院学位办文理医处唐继卫正处级调研员主持。
北京大学生物科学(本科类)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命科学是21世纪迅猛发展的学科,是当今最令人瞩目的前沿学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学系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了北大、燕大、清华三所大学生物学人材的精英,形成了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93年又在原生物系的基础上建立生命科学学院。
数十年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名生物科学工作者,其中有27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授41人(院士3名,长江特聘教授8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8个,硕士授予权的学科12个,同时是全国首批生物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有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及研究生主要从事细胞分化与细胞工程、非细胞体系核重建、模式生物发育机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工程及蛋白质组学、核酸和基因工程及基因组学、基因表达控制、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理、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学院是教育部的“国家理科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目前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以生物科学专业招生,3年级开始按学生的志愿和成绩分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
学院特别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由教授主持主讲。
学生将学习广泛的公共基础课,以及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等生物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学生除了掌握每门课程的实验技术外,还要在四年级选择模块化的综合实验课程,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校和生命科学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本科生科研基金,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有学生都在四年级时进行全面的毕业论文训练。
考研VIP百科全书之考研院校篇华东地区章复旦大学报考指南研途教育网络部版权所有苏州研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考研百科知识系列”涵盖考研院校报考指南、考研专业报考指南、考研常识以及考研课程指南,旨在帮助考生了解考研院校、了解报考专业、了解考研流程,集合考研方方面面的知识与备考指导,帮助考生正确认识自身,准确定位报考院校专业,重新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之路。
其中考研院校覆盖全国39所985高校、76所211高校、500所普通院校及200所科研机构;考研专业指南涵盖13个学科门类(除军事学)中110个一级学科解读,以全面、权威、精准为标准,打造中国研究生考试真正的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考研百科系列之复旦大学报考指南,旨在帮助考生认识复旦大学及报考复旦大学需要注意的各项事宜,帮助考生认识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情况,了解复旦大学报考情况、分数情况、录取情况,通过各项数据与信息,帮助考生确定报考专业,梳理考研各科复习,明确复习节奏,一步步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 编著研途教育网络部编辑韩晶磊汤琪权丹丹范唯张勇强编审商賀光版权归苏州研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所有目录一、复旦大学概述 (3)1.1复旦大学概况与荣誉 (3)1.2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介绍 (3)1.3复旦大学科研成果展示 (3)二、复旦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3)2.1重点建设学科与专业 (3)2.2学科建设成果 (4)三、复旦大学招生简章与目录 (5)3.1复旦大学招生简章 (5)3.2复旦大学招生目录 (6)四、复旦大学历年报考信息 (38)4.1复旦大学历年复试分数线 (38)4.2复旦大学历年报录数据 (39)4.3复旦大学优秀导师推荐 (46)五、复旦大学报考指导 (47)5.1复旦大学研究生就业分析 (47)5.2复旦大学报考指导 (48)5.3复旦大学专业课大纲 (49)5.4复旦大学历年真题 (50)5.5复旦大学备考规划 (51)六、复旦大学同类大学推荐 (52)附件一、复旦大学初试基本分数要求 (52)附件二、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录情况 (10)附件三、复旦大学临床医学考研大纲 (23)附件四、复旦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课备考规划 (24)一、复旦大学概述1.1复旦大学概况与荣誉复旦大学位于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市,建于1905年,是一所拥有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首批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学,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成员。
复旦临床八年制培养计划前两年
摘要:
1.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计划简介
2.培养计划前两年的学习内容
3.前两年的学习目标与意义
4.前两年对未来六年的影响
正文:
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该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主要为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六年则侧重于临床实践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关注培养计划的前两年。
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广泛的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这些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为之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生还需学习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前两年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需通过实验、实习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初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
前两年的学习对未来六年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这两年中所打下的扎实医学基础,将在后续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同时,前两年的学习经历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环境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和沟通能力。
总之,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计划的前两年,是为学生打下扎实医学基础的关键阶段。
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和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发现了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物质利兰·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1939年—蒂莫西·亨特Tim Hunt英国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1943年—保罗·纳斯Sir Paul M. Nurse英国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1949年—所有生物体都由通过分裂而增殖的细胞构成。
一个成年人大约拥有100万亿个细胞,而这些细胞都源于一个受精卵细胞。
同时,成年人机体中大量的细胞还通过不断的分裂产生新细胞,以取代那些死亡细胞。
细胞必须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复制染色体,并把染色体准确地分给两个子细胞,然后细胞才能分裂。
这些不同的进程成为细胞周期。
荣获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做出了有关细胞周期的重要发现。
他们识别出了所有真核生物中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植物、动物和人。
这些基础的发现对细胞生长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
细胞周期控制的缺陷会导致肿瘤细胞中的某种染色体改变。
这些发现能让我们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创造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哈特韦尔因为发现了控制细胞周期的一类特异基因而受奖。
其中一个叫“启动器”的基因对控制每个细胞周期的初始阶段具有主要作用。
哈特韦尔还引入了一个概念“检验点”,对于理解细胞周期很有帮助。
纳斯用遗传学和分子学方法,识别克隆并描绘了细胞周期的一个关键调节物质CDK。
他发现CDK的功能在进化中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
CDK是通过对其他蛋白质的化学修饰来驱动细胞周期的。
亨特的贡献是发现了细胞周期蛋白(cyclin)——调节CDK功能的蛋白质。
他发现细胞周期蛋白在每次细胞分裂中都周期性地降解,该机制被证明对控制细胞周期全程的重要性。
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英国美国伯克利分子科学研究所1927年—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47年—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英国剑桥桑格中心194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得基因分析能够和细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发育联系起来,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追踪这一系列过程。
第一届2004年度冶金医学奖获奖项目一等奖1项丹芎瘢痕涂膜的研制与应用鞍钢铁西医院丁宝财、熊灵、崔平、张丽艳、王健、于希娥、刘威、孙晶二等奖7项多指标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研究攀钢总医院颜昌福、成功、李金生、周双陆、徐沛、谢春凤短片段引物PCR液相杂交法的建立及检测HBV-YMDD的变异的研究武钢第二医院袁玮、申建维、田秀荣、余新华、杨思义、李娉等介入治疗在临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本钢总医院陈晓林、孙刚、于东升、刘晓华、高志宏、栾晓刚等前列腺特异抗原不同评价结果与前列腺癌的关系分析本钢总医院王寅、辛永春、刘建华、潘明军、李扬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包钢医院石福彦、杜群、刘玉英、田改生、宋颖、贾凤英等心肌重构与血清抗β1受体自身抗体的变化趋势及临床意义的研究太钢总医院梁峰、魏书庆、刘慧荣、宋丽芳、马文良、韩晓明同种异体真皮细胞外基质重建尿道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首钢医院那彦群、林健、刘流、胡卫星、曾凡雄、王义等三等奖(共17项)碘缺乏和吸烟双因素对育龄妇女健康影响联合作用研究武钢总医院杨毅、赵德峰、黄建国、袁涛等不同时期鸡胚端脑正常发育中神经元凋亡的规律及意义武钢总医院徐呤亚、张晓莉、何汉武、戴冀斌等烧伤患者心肌损伤保护的临床研究攀钢总医院何为虎、成功、张普生、颜昌福等高频电刀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武钢第二医院纪光伟、吴远志、王旭、潘华雄等血管内皮因子基因的融合表达、纯化及肿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因子浓度检测的临床意义武钢第二医院许平、乔治、刘树钢、汪文卫等超速阈下刺激在慢径路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研究本钢总医院许波宁、曾宪敏、赵家箭、迟永兰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快速眼动期中各项参数变化的意义本钢总医院康宏、张玉涛、于静、张丹等超声引导粗针自动活检术在肺部病变的应用价值包钢医院李君、杨敬平、张志坚、李丽等角朊细胞培养包钢医院王凌峰、温丽娟、荣志东、严智昌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在SARS医院的应用包钢医院武宇赤、刘岱、向长江、印岩等内镜微创保胆息肉切除术首钢医院刘京山、金斗、黄坤全、赵期康等VEGF、VEGF-C、flt-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分析马钢医院刘毅、崔杰、张俊坤、曹道成等胆囊管浆膜下剥离法全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重钢总医院张俊、李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鞍钢铁东医院赵卫东、刘欣、杨剑峰、张家齐等肺血栓栓塞症CTPA、肺灌注显像、MRPA及DSA显示能力的比较研究鞍钢铁东医院徐娅莎、鞠蓉晖、李琳、孙学军等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电烧伤创面的研究鞍钢铁西医院刘帅明、丁宝财、李津军、曲玉兰等压力-容积曲线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包钢医院杨敬平、孙德俊、徐喜媛、王卫青等第二届2005年度冶金医学奖获奖项目二等奖(共6项)2005-01 中医药烧伤治疗研究鞍钢铁西医院、鞍钢烧伤整形研究所、鞍钢立山医院等丁宝财、熊灵、李辉建、黄凤英、刘刚、姚升等2005-11 寡核苷酸阵列芯片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及临床应用武钢总医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建春、文继开、袁玮、张先恩、张秀岭、黄晓玲2005-13 CT、彩色多普勒检查肝癌手术切除安全性的价值武钢第二职工院潘华锋、陈孝平、曹雁阁、杨怡、张琼、刘树刚等2005-20 不同人群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测定的研究包钢医院杨敬平、孙德俊、黄秀香、王秀香、王卫青、徐喜媛等2005-27 非体外循环完全动脉桥血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本钢总医院赵本钢、刘建华、潘玉明、李国君、李萍、付新茹2005-38 多普勒组织追踪法对冠心病室壁功能的定量诊断研究及临床应用太钢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全斌、朱天刚、刘望彭、梁峰、刘晓蓉、张青兰等三等奖(共12项)2005-02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防治的研究鞍钢铁西医院纪传和、张颖华、蔡晓博、张葳等2005-03 小切口手指引导MPCNL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鞍钢铁西医院钟鸿烈、刘威、陈静、潘斌等2005-09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唐钢医院李歧梅、张建国、张杰、刘存仁等2005-16 食道心房调博对A TP转复阵发性室上速的定量化对比研究莱钢公司邹峰、李乃昌、张桂萍、赵绪幸等2005-17 临床分离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状况及其变迁的研究包钢医院严智昌、于庆萍、孟昭彦、李跃宇等2005-18 羊皮生物敷料保护深Ⅱ度烧伤创面间生态组织的临床应用研究包钢医院巴特、王凌峰、荣志东、王淑杰等2005-22 建立现代工业市镇社区卫生发展模式研究韶钢医院郑宝瑜、陈吉文、郑柳明、许丽萍等2005-26 重度妊高征患者A 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研究本钢总医院孙宛、谢金昱、王晓辉、杨金秋等2005-29 血清及腹水中IL-17、IL-18、NO改变与肝硬化病变程度的研究本钢总医院黄颖秋、王听、王春红、吕德权等2005-41 中药克疣灵(口服液)对CA病人细胞免疫水平影响作用的实验临床研究攀钢总医院蒋毅、王平、陈艳才、张太平等2005-4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DNF的表达及意义鞍钢铁东医院张凯、单晓清、张家齐、李龙艳等2005-52 拇甲瓣术后足底应力变化的研究北京冶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陈兆军、潘勇卫、林顺福、亓英国等第三届2006年度冶金医学奖获奖项目二等奖(共7项)2006-01 人体不同部位骨膜生发层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计量学研究包钢医院武宇赤、张霄雁、李哲海、刘洪、翟宏利、白雪峰等8人20006-07 含钙、镁生物敷料阻断氢氟酸烧伤进行性损害的研究包钢医院王凌峰、胡国林、张志坚、巴特、荣志东、王宏等7人2006-14 重症胰腺炎代谢调节的治疗研究攀钢总医院林龙英、何永、陈勇、毕红革、周代培、朱志文等12人2006-18 PTEN/P13K信号转导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意义武钢总医院廖东卫、张新光、王莉、刘铭球2006-33 自体敏感性烧伤创面应用皮尔复治疗研究鞍钢铁西医院丁宝财、熊灵、李威、张昆、纪传和、王立菊2006-49 《急诊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塞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本钢总医院许波宁、赵家箭、郭洪涛、霍星、迟永兰、郭浩2006-36 CT与冠64排脉造影在冠心病介入诊疗应用中的对比研究鞍钢总医院张家齐、赵卫东、徐亚莎、单晓清、刘欣、吕杰文等7人三等奖(共15项)2006-02 MICU中MODS的诊治研究包钢医院孙德俊、杨敬平、徐喜媛、姚翠玲等12人2006-04 急性心梗后IL-6、IL-8、黏附分子、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尿酸水平变化研究包钢医院陈晓春、葛智平、关明杰、周彤等6人2006-11 B超定位下经皮肾镜微造口取石术新余钢中心医院欧阳唐峰、李跃程、钟少云、章静等6人2006-16 肝素在促进特殊烧伤创面愈合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攀钢总医院何友德、成功、田晓东、李登伦等11人2006-20 实时超声制导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武钢总医院曹敏、袁永生、陈金武、夏军勇等10人2006-21 通用引物PCR结合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检测临床常见致病菌的实验研究武钢总医院王建春、黄文红、张秀岭、汪泓等7人2006-23 轧钢工个体噪声暴露的初步测量分析太钢有限公司柴栋良、孙建娅、韩莉、候兴爱等6人2006-24 B超导向经皮经肝注射碘油与无水酒精治疗原发性肝癌承钢医院宋钰卿、杨宏光、王继栓、刘志茹等8人2006-26 低分子肝素钙与灯盏花、黄芪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鞍钢铁西医院张晓涤、王立婧、张欧、王素蛾等11人2006-31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电切深度标识的研究鞍钢铁西医院刘威、钟鸿烈、李永刚、佟杰等9人2006-37 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鞍钢总医院周宏宇、陈欣、赵卫东、刘欣等6人2006-41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IL-6、NO、CRP测定的意义酒钢医院李仲启、郑彩丽、傅汉中、满兴山等8人2006-42 超声引导下穿刺无水乙醇置换灌洗给药法治疗内脏囊肿酒钢医院李应强、张晓惠、刘艳芳、王素兰等7人2006-46 等温扩增检测耐药基因mecA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武钢第二医院申建维、王旭、范春明、孙秀琴等8人2006-48 青年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及术式选择的临床研究本钢总医院温世春、王少烽、石正、张英等5人第四届2007年度冶金医学奖获奖项目第五届2008年度冶金医学奖获奖项目2009年度冶金医学奖获奖项目名单第七届2010年度冶金医学奖获奖项目。
复旦大学历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入选情况一、入选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179篇)
三、入选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159篇)
四、入选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137篇)
五、入选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158 篇)
六、入选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177篇)
七、入选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363篇)
八、入选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334篇)
九、入选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256篇)
十、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278篇)
十一、入选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名单(全国共273篇)。
2000年度复旦大学科研获奖光荣册
1
一、国家级奖
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2项)
1.重组链激酶(r-SK)研制、开发与临床应用
宋后燕 朱运松 任 军 汤其群 顾银良 陈幼妹 朱文玲 陈衔城 张 翊
徐 光 黄阳滨 蔡 旭 王龙生 马 端 谢炳南
2.Internet安全监测设备(第二完成单位)
张世永 吴承荣 唐星原 金晓耿 郭 巍
二、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2项)
1.乙二醇催化氧化合成40%乙二醛生产工艺技术
徐华龙 沈 伟 项一非 郭柏磷
2.线性与非线性发展方程
郑宋穆 沈玮熙
二等奖(13项)
1.多数据源面向对象互操作平台MODIP
施伯乐 顾 宁 王宇君 汪 卫 朱扬勇 周傲英
2.亚微米集成电路分析技术
宗祥福 王家楫 邵丙铣 鲍慧君 郑国祥 李 明 陈 一
3.肺循环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无损伤检测处理技术和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王威琪 陈树宝 汪源源 孙 锟 刘 斌 张玉奇 余建国
4.肝细胞癌侵袭性分子水平相关因素及其潜在临床意义的研究
中山医院 肝癌研究所
钦伦秀 汤钊猷 孙惠川 叶胜龙 刘康达 林芷英 马曾辰
5.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效果的评价
中山医院
杨秉辉 张博恒 汤钊猷 王文平 沈月芳 张安如 项永兵
6.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实验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儿科医院
孙 波 周蓓华 周兆晖 朱光发 赵丹虹 朱列伟 丁月英
7.人肿瘤细胞中细胞粘附分子和糖基转移酶的研究
查锡良 陈惠黎 苏剑敏 陈继华
8.恩丹西酮的开发研究
董纪昌 张仲瑜 朱佳玲 陈敏娟 周 群 林德昌 徐惠南
9.术前和术中电生理检测在臂丛损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华山医院
顾玉东 沈丽英 马建军 徐建光 张凯莉 黄绥仁
10.小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和功能性摘除
眼耳鼻喉科医院
王正敏 张玉海 张天宇 沈 雁 迟放鲁
11.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系统的研制(第二完成单位)
张世永 吴承荣
12.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第二完成单位)
中山医院
陈中伟等
13.胆石病的基础与防治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华山医院 中山医院
张延龄 王炳生等
三等奖(22项)
1.“复旦申花”智能化水处理机
於伟峰 刘祖望 陆景浩 陶乃群 孙春明
2000年度复旦大学科研获奖光荣册
2
2.教育考试信息管理系统
赵文耘 朱崇湘 陈晓航 陈 斌 余昌奎
3.有序分子膜及其他二维结构的光学非线性研究
陆兴泽 王文澄 马世红 余建华 韩 奎
4.动脉粥样硬化的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及其与HCMV感染的相关性
中山医院 上海心血管病研究所
沈学东 杨英珍 陈灏珠 舒先红 陈瑞珍
5.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机理、学习记忆障碍的相关研究
中山医院
崔尧元 张晓彪 余 勇 刘银坤 史玉泉
6.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MRA、CTA)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山医院
周康荣 陈祖望 杨 军 林 江 吴 东
7.心血管影像诊断形态学和基于网络的医学断层图像三维重建研究
宋志坚 左焕琛 路 伟 李文生 罗宝国
8.上海市大气微生物污染对居民发病率影响的研究
朱惠刚 宋伟民 宋凌浩 施 玮 蒋蓉芳
9.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的研究
顾建新 张颂文 陈 淳 殷祥雷 周大鹏
10.辐射诱导模拟成骨细胞衰老模型的建立与延缓细胞衰老药物的研究
上海放射医学研究所
金慰芳 姚吉龙 王洪复 朱文菁 魏道林
11.鉴定白念珠菌的新方法—芽管培养液检测法
华山医院
章强强 王家俊 李 莉
12.慢阻肺缓解期康复治疗的研究
中山医院
蔡映云 顾宇彤 梁永杰 方宗君 钮善福
13.肿瘤定位与导向治疗的核医学实验方法学探讨
中山医院 动物部
陈绍亮 刘康达 陈可靖 许兰文 朱建华
14.国产ZS-B型离心泵研制及临床应用
中山医院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王春生 胡克俭 叶 磊 蒋振斌 严德顺
15.胎儿窘迫时胎儿血流动力学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妇产科医院 基础医学院
李笑天 庄依亮 周光兴 吴国强 沈霖霖
16.传出性前庭神经系统的研究
眼耳鼻喉科医院
迟放鲁 王正敏 吴俐雯
17.国产板层角膜成形系统(LASIK微型角膜刀)实验和临床研究
眼耳鼻喉科医院
周行涛 褚仁远 张宝华 吴良成
18.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与人免疫系统的研究
儿科医院
杨 毅 郭履赒 牛建英 陈 莲 马 力
19.FM4428等IC卡系列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俞军 李蔚 钱晓川 程君侠 张纲
20.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多媒体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二完成单位)
上海复旦金仕达计算机有限公司
乔志刚 何伟
21.内辐射治癌用玻璃微球(第三完成单位)
2000年度复旦大学科研获奖光荣册
3
中山医院
颜志平
22.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钢结构屋盖风工程试验研究(第三完成单位)
徐有恒
23. 上海市药物终止10-16周妊娠多中心临床研究(第三完成单位)
杜明昆
24. 用离子束技术改善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的抗凝血性能研究(第二完成单位)
蒋振斌
三、2000年度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10项)
一等奖(1项)
1.乙肝病毒抗原-抗体-重组质粒DNA复合物组建及在治疗乙肝中的应用
闻玉梅 袁正宏 瞿 涤 何丽芳 马张妹 姚 忻
二等奖(9项)
1.随机复动力系统与分形几何中的若干问题
任福尧 尹永成 邱维元 周维民 乔建永 张文俊 龚志民 梁金荣 喻祖国
周 吉 李万社
2.HLA和相关免疫应答分子基因的研究
朱乃硕 于善谦 戴克戎 杨 毅 朱亚军 陆敏依 汤亭亭 朱琪泉
3.光华S-AUDIT安全审计系统
张世永 吴承荣 黄 伟 廖志成 金 迪 郭 巍 田朝阳 陈光国
4.军用集成电路陶瓷封装用增塑剂
叶明新 黄玮石 宗祥富 邵丙铣
5.颅底缺损重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华山医院
周良辅 丁祖荣 宋冬雷 李士其 赵盛华 顾宇翔
6.复杂性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全氟萘烷的应用研究
眼耳鼻喉科医院
王文吉 黄维垣 陈钦元 何珏清 吕嘉华 刘金涛 徐格致
7.我国医药卫生、医疗保障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郝 模 刘 俊 王志锋 罗 力 郑益川 吴延风 信亚东
邱扬明 傅鸿鹏
8.下丘脑内血管升压素基因转录水平的生理调节及血管升压素在应激性高血压病发病中的
作用
姚 泰 陆利民 戴文捷
9.前庭外科及其相关基础研究
眼耳鼻喉科医院
王正敏 迟放鲁 张天宇 王德辉 沈 雁
四、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
(1)1998年度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实用霓虹灯技术
陈大华 等
(2)2000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分子计算机用逻辑门材料
华中一 陈国荣 徐 伟
(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
突出贡献:
闻玉梅
重要贡献:
薛京伦 李育阳 吴 杰
贡献:薛向阳 孙迭篪
(4)2000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
一等奖 (6项)
2000年度复旦大学科研获奖光荣册
4
1.F系列高性能树脂复合材料及器件
薛培华 等
2.乙二醇催化氧化合成40%乙二醛生产工艺技术
徐华龙 等
3.超声多谱勒血流信号的多参数分析及应用
汪源源 等
4.恩丹西酮的开发研究
董纪昌 等
5.国产LASIK微型角膜刀的研究
周行涛 等
6.无频闪直流荧光灯
陆镇平 等
二等奖(5项)
1.低温等离子体工业废气治理装置
侯惠奇 等
2.铁电液晶显示技术研究
徐克璹 等
3.漏磁式速度计
朱永强 等
4.增塑剂NMC-1和粘结剂NMC-2研制和开发
叶明新 等
5.检测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新方法
章强强 等
三等奖(2项)
1.计算机教学刷卡系统
朱晓强 等
2.一种输液装置
夏国伟 等
(5)明治乳业奖
钦伦秀 明治乳业生命科学优秀奖
陆伟跃 明治乳业生命科学科学奖
黄峰平 明治乳业生命科学科学奖
(6)上海国际轻工业博览会2000年高新技术成果展最佳组织奖
科技处 校产办
(7)第二届中国高新技术展览会优秀组织奖
科技处 校产办
(8)2000年度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
陈伟康
(9)2000年度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组织奖
黄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