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师职前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研究目前各高校小学英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下,日趋完善,但仍存在培养目标笼统、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调和课程设置脱离实际的不足。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而职前教育是提高他们素质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基础教育改革持续进行,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师专教育到当前的本科教育,从师范院校到综合院校,不同层次、不同教育类型的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小学英语教师的队伍结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英语教师的职前教育水平较之以前已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且越来越规范化。
《新课标》更加突出课程价值,强调能力培养。
该标准一方面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理念和全面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对各高校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即要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和实践要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培养复合型人才。
但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笼统我国小学英语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比较笼统,未能触及教师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小学教育培养教师,而不仅仅是培养师范生。
如从教师专业知识方面来看,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的表述为“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可以看出对这些知识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或举例描述。
二、.课程结构失衡课程结构是指按照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等。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版)》(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及培养对策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听课等方法对25所乡镇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从职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新时期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对策。
小学教师素质调查分析对策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研究以乡(镇)小学为例,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为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小学教师素质调查设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某县乡(镇)小学发放调查表和闭卷式问卷各400份。
收回有效调查表388份、闭卷式问卷386,有效收回率分别这98%和96.6%。
听课12节,和教干、教师座谈30人次。
根据本次调查的对象和目的,调查表涉及小学教师的基本状况,包括:学历、年龄、职称、性别和从教原因及态度;闭卷式问卷涵盖了教师职业道德、政策法规、专业伦理;公共文化基础和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技能;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
参阅近年来省内外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内容和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丛书拟定50道试题(每部分10题)。
二、小学教师素质状况1.基本情况从年龄构成看,乡(镇)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
年龄≥45、≥50、≥55岁的教师分别占62.5%、46.7%和22.5%。
从学历层次看,乡(镇)小学教师们的学历已普遍达到专科以上(专、本科学历者分别占85%和15%)。
从职称比看,乡(镇)小学教师群体仍然缺乏高层次的拔尖人才,小教高级、小教一级、小教二级教师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7%、58%和5%。
性别比为女58.36%、男41.64%,女略高于男。
2.从教原因及态度在回答“您为何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问题中,选择“出于内心热爱”“迫于生计”“教师工作比较稳定”“教育事业受人敬仰”“受家长、老师、他人的建议”和“说不楚”的人数比例分别是15%、25%、20%、10%、24%和6%。
小学职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作者:玉海素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9期摘要针对当前新入职小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观念落后;无教学设计的意识;偏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设计,忽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设计等问题,提出小学职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设计观念;培养小学职前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领悟相关的教学知识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能力,具备发现“生活教学”的意识和眼光;重视全过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学设计培养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Design AbilityYU Haisu(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Abstract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new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design:instructional design concept behind; non-instructional design consciousness; emphasis on imparting teaching design knowledge, ignoring capacity and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develop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blem, the forme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path design Ability:times, upda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concepts; tra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pre-conscious design; comprehend related teaching knowledge and teaching content analysis capabilities have found that "living teaching" awareness and vision; atten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design.Key words preserve teachers; teaching design; training1 教学设计概念界定对于什么是教学设计,不同的学者看法不完全一致。
浅析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拟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浅析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自身专业建设等环节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教育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教师资源、教师力量、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难题之一是如何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这既是构建均衡教师资源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研究这个课题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持续提高教师素质则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能否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强烈诉求,也是理性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共识。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目前,学校方面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重点依然停留在表层,对专业发展的实质研究不够深入,教师继续教育尚未超越“文凭”、“学历”等外在功利追求。
主管部门和校方普遍把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局限在提高师资队伍合格学历比例和获得高学历者的数量等方面。
从教师个人角度,则对学历进修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教育教学技能提高、学科知识更新、教科研理论学习、教育观念更新等方面的需求。
虽然教师的学历可以作为考察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能作为评判教师的全部依据。
(二)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有待加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大多还是由独立的高等师范院校来完成的,由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单一的教师来源也造成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难以提高。
在小学教师师资培养中,教育学科课程比重较低且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建设性的指导较少,形式多于内容,教育实习没有起到通过实践将理论内化的作用,出现了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
浅谈小学教师职前培养
目前师范教育的一大问题是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分离。现在有的师范院
校负责培养新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在职教师的培训,这使得职前培
养与在职培训相互脱节、条块分割,以致两者的学习内容难免相互重复或失去衔
接,很难有效地配合。不仅人、财、物和时间常有浪费,也往往会形成培养上的缺
口,不利教师队伍质量上的提高。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育的衔接、交叉和
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
善: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合岗位的、合格的教师是师范职前培养的目标。“现在的绝大多数老
师都不合格”,近日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钟启泉教授说。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教师呢?必须要做到培养目标的一体化。
目标一体化是分职前、上岗、职后三个不同阶段实现的,它们各有其特殊性。因
此,有必要制订出各自的阶段目标,并使其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为实现培养一支品
德高尚、业务精湛、学识广博、身心健康、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的总目标服务。
职前教育侧重于学习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以及教育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
进行初步的实践,形成教师的品质,为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上岗培训则是将职
前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在职教育应通过对工作实践的
反思,对工作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性的总结,并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使已
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二、课程设置
针对我国目前的状况,需要实现:
课程体系要由专狭性向基础性、综合性发展。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
育的转轨,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它不仅可以使
教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扩大教师学科教学之外启迪学生智慧的空间。
而单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改革,要做到不断剔旧补新,增加科技前沿、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在理
科教学中增加人文科学内容,文科教学中增加自然科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
强化基础课,增加综合课,形成具有现代师范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
在教育学科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加门类,加大比例,充实内容。第一,调整教
学计划,改革教育类课程。应以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核心,把教育类课程划
分三类开设,一是教育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社会学,教育史等;
二是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包括学科教学论、学科教育学等,这两类课程要适当
增加一些课时;三是教育实习,延长实习时间。使师范毕业生既了解和掌握教育的
一般规律,又掌握和了解本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技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学科教学
和研究的行家里手打下铺垫。第二,加强教育类教材建设。我国目前的教育类教
材基本上还是属于输入性教材,中国化、本土化的性质不强,这需要加强研究。好
的教育类教材对教育科学的普及作用很大,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有
重要意义。第三,以新的教师职业观为指导,大力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
教育技术的技能培养。
进一步增加选修课程,改变课程设置偏窄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选修科目,
增加选修课的地方性。这样可以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修养,充
分发挥师范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为他
们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师资培养
在师资培养渠道上,需要从单一的师范院校向模式多样化发展。今后要在综
合性大学设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培养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学院的基
础课部分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上,教育类的课程由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来上。此外,
要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但在任教前要到师范院校去进修学习,学
完必要的教育类课程,并完成教育实习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后,方可到中小学
应聘。实行多渠道培养中小学师资,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师范教育及师资质
量的提高。
发展非师范专业,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仅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仅承担培养
教师的任务,这种单一的专业结构,不利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各师范院
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并进一步创造条件,设置一批非师范专业,其好处不仅可以
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而且可以为师范学生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构成合理的复合性
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能扩大师范院校的职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由中师、师专、师范学院(大学)三个层次组成的师范教育的学校结构,从总体
上看,是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需要的。决定这一现状的是由于我国地
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大,各地教育状况悬殊的基本事实。但也应
看到,现在,多数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已要求幼儿园、小学
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专科
学校都已不存在。1998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分别
达到94.6%、83.4%、63.5%,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然而,即使学历合格率接近
100%,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许多教师素质测量
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学历越高,素质水平就越高,二者呈正相关。把中小学
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程度,是教师专业化培养“学者型”、“专家
型”教师的客观要求。
四、教学队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师范院校教师队伍不论是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在
政治与业务素质上都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进步和成就。但必须认识到,目前师
范院校教师队伍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许多不
适应的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当前宜在以下几点多加注意并取得实效才行。一是正确认识
师范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
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基础之一,是师范教育水平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可持
续发展战略后劲之所系。师范院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言,成为知识创新和高
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非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不可。二是提升
教师的学历结构,使专任教师研究生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准。三是创造条件,使中
青年教师中佼佼者脱颖而出,解决学科带头人断层问题。应打破常规,促使中青年
骨干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例如在教授、博导、两院院士的遴选中,特别关注中青
年优秀人才的选拔;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开展学术研究;
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奖励政策,提高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收入水平,等等。四是教师
队伍建设要坚持高待遇与高素质相互支撑的基本原则。师范院校教师是一种创新
性、专门化程度很高的社会职业,因其高层次、高素质、高要求的规定性,必须以
高待遇作为保证。没有高待遇,教师的地位便是空中楼阁,不仅不能吸引更多的优
秀人才,连现有的教师队伍也难以稳定。但光有高待遇,不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
业素质进行严格要求也难以保证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因之,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
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努力提
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创新,不断提高
教学质量。对这一些,必须以一贯之,落到实处才行。
总之师范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师资培养由垄断走向竞争、师资来源由
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宗占国.教师专业与教师新体系的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2,(5):3.
[2]朱小曼.走综合发展之路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J].课程教材教
法,2002,(1):59.
[3]熊冬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师观 [J] .心理科学通讯,198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