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223.00 KB
- 文档页数:66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调节螺旋(调节焦.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0月24日生,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学反思:《水滴里的生物》主要是让我们观察一滴水里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
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但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借助显微镜这种工具。
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首先,本课编排了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活动。
针对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教材没有解释显微镜每部分的具体作用,而是从怎样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角度进行说明。
其实,显微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教学中不必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了解对观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部分的用途,另外,会对显微镜进行简单的调试。
第二个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一滴水。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的三点。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后记: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教学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后记: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第一单元 xx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xx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xx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xx。
教学准备:放大镜、xx、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调节螺旋(调节焦距、10月24日生,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xx、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学反思:《水滴里的生物》主要是让我们观察一滴水里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
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学生xx,但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借助xx这种工具。
用xx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
首先,本课编排了指导学生认识xx的活动。
针对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教材没有解释xx每部分的具体作用,而是从怎样使用xx观察物体的角度进行说明。
其实,xx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教学中不必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出xx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了解对观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部分的用途,另外,会对xx进行简单的调试。
第二个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xx观察一滴水。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使用xx时要注意的三点。
这三点在书上第三页有描述。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注意。
其次,我们还要求学生用图画来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 (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目镜(对着眼睛)看清标本)镜臂物镜(对着标本)通光孔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镜座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绘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理解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持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设让你进一步对水样实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通光孔 镜座2.学生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局部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调节螺旋(调节焦距、日生,1723年8月26 1648年到阿姆斯特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学反思: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教学反思: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1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1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通光孔镜座(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用显微镜。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②自主观察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教案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1、水滴里的生物2课时2、做酸奶2课时3、馒头发霉了2课时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课时第一课:水滴里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第二课时1、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
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是否在运动?4、巩固学习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第二课:做酸奶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调节螺旋(调节焦.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4日生,1723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后记: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后记: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调节螺旋(调节焦.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后记: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调节螺旋(调节焦.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月24日生,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后记: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后记: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 V水滴里的生物设计理念: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以这样的结构来认识: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一一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寻找水滴中的微生物一一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史和概貌。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2、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1、水样和显微镜。
教学课时:1课吋。
教学过程:课时目标: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了解列文虎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一X导入新课: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观察、记录、汇报。
3、学生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记录并汇报。
4、讲述:如果你们想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该借助什么工具?5、想要观察到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需要借助工具一一显微镜。
6、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会有什么?这将是个这样的世界呢?二、探究新知: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來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來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学习使用的方法。
3、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4、讲述: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5、学生分组观察。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世界1.水滴里生物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视察水滴里微生物;●可以细致细致视察并描绘水滴里微生物;●可以用图表现出自己视察到水滴里几种常见微生物。
学问与技能●相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开展;●体验到探究生命奇异欢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运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视察采集水样1.学生视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识地方采集了水样,如今请大家细致视察一下你带来水样是什么样?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视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视察到这些结果?4.谈话:假设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展视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视察极微小、肉眼看不到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理解显微镜根本构造1.讲解并描绘: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视察,下面就先来理解显微镜根本构造。
2.学生相识显微镜根本构造及各部分作用。
3.老师示范运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运用显微镜视察时,老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干脆对着太阳,否那么会损害眼睛;〔2〕运用时要当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视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究竟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性、细致地来视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觉什么,把你发觉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视察。
〔在学生活动时老师要留意巡回指导他们视察活动,刚好理解学生发觉,指导他们正确运用显微镜视察〕3.汇报沟通:水滴里究竟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在运动吗〔汇报时老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视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展描绘〕4.老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很多多个体微小、构造简洁、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生物,它们特别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及教学反思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目镜(对着眼睛)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列文虎克,A.van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学反思:《水滴里的生物》主要是让我们观察一滴水里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但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借助显微镜这种工具.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首先,本课编排了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活动.针对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教材没有解释显微镜每部分的具体作用,而是从怎样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角度进行说明.其实,显微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教学中不必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了解对观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部分的用途,另外,会对显微镜进行简单的调试.第二个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一滴水.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的三点.这三点在书上第三页有描述.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注意.其次,我们还要求学生用图画来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这也是一种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显微镜,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手“做一做”,如何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学习热情.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由于显微镜是学生新接触的工具,调节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另外我们学校的显微镜过于老化,对于调试效果不是很理想,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的热情.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学反思:《做酸奶》是非常有趣的一课.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非常投入,课后布置了做酸奶的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在记录表上记录下制作的过程和经验.在第二课时中,我先调查学生的制作研究情况.许多学生非常兴奋,我知道他们做了.也有的同学满腹牢骚,因为他们做成的不是酸奶,而是甜奶、苦奶……请学生谈谈自己做酸奶的经验,有同学很不愿意,说“没有做成功,还有什么经验.”那到底什么是经验?在学生看来,就是成功秘诀.平常我们也是这么认为,成功了才谈得上经验,失败了只有教训.但我觉得不是的.我认为经验应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失败的经验,就会离成功接近了.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失败是经常有的事,如果把失败仅看作是一种教训,未免太过苛刻.我们总在一些失败中前进,在失败中有新的发现,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所以失败了也是一种经验.因此,我明确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得和失,把它们都看做一种经验.我想这对促进他们大胆实践、用于创新是有帮助的.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3、馒头发霉了霉的生长条件:温度阳光湿度……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了馒头发霉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学的兴趣,分为课前布置任务---观察霉菌----拓展生活-----实际应用几个板块,环节紧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了馒头等食物发霉的起因,猜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追溯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找到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课堂效果显著,扎实实效.但是在最后的小结中略显仓促,没有给学生正确的结论.以后会加大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性.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知识与技能●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教学准备: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细胞:大小形状功能教学反思:《科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师可利用因特网等渠道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以便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进而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新课程倡导,“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有兴趣;变教授为导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老师、学生、教材平等地对话、交流、探究、发展.”本节课,本着这一原则,我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在一起,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广泛的查阅、收集、整理资料,让他们带着乐趣自主地学习,进而学习、交流、操作、应用等能力均得以提升.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地球的形状月食环球一周看远处的航船从太空看地球……圆球体教学反思:《我们的地球》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观察认识地球仪,能通过经纬线在地球仪上找到相映的国家.在认识地球仪这个教学环节上,一班采用了实物教学法,我手捧地球仪,津津乐道的为学生讲解经线、纬线、赤道、地轴等知识.可是我发现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尤其是利用经纬线找城市,更是难上加难.我要亲自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指导帮助他们寻找,重新认识讲解经纬线等知识,课堂气氛虽活跃但却混乱,“老师帮帮我”的声音此起彼伏.一节课匆匆的结束了,却给我留下诸多的反思.实物教学可以更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但对于本节课来讲,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为此,在其他两个班级上课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根据我的述说分别在幻灯片中找到哪个是经线、纬线、赤道、地轴等.接着从地球仪上分别找出经线、纬线、赤道、地轴等.学生很快从地球仪上找到了相应的城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特点.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难点:制作地表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2.地球的表面水岩石大气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例:河流湖泊、沙漠、铁路、运河等教学反思: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清楚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如何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是科学课需要经历的过程.对于本节课,在揭示课题上,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学生无概念基础上,多问“你看到的平原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调动学生的前概念,让它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可以让孩子们对地球表面地形进行初步感知.因而,在这方面上,没有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概念上与前概念脱离,不能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其次,在本课上,学生需要弄懂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上仅仅局限中国,没有考虑到课题中需要孩子们从大范围地进行观察总结,学生没有在指出、说明分布情况后,对地形有初步感知,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不同地势所展现出来的.再则,本节课是起始课,如何在起始课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感知地球之美对于接下来学习科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揭示本节课和接下来课题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有兴趣去探究接下来的课,也使得课堂永葆激起.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教学准备:煮熟的鸡蛋、各色橡皮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反思: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封住.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充足的材料,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也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免得他们没有主心骨,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散.4 火山和地震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2、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模拟地震的形成.3、能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现象.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为了生存可以战胜自然.2、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的具体成因.教学难点: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教学准备:地震模拟器、水槽、火山喷发模拟器、气球、积木、录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火山和地震形成原因预防措施教学反思:《火山和地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教学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难点是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组织学生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和地震的实验.学生做得很认真,观察很细致,记录很详细,汇报时很热烈.有的组先做完实验,在汇报时还补充火山停止喷发时,岩浆会慢慢凝固,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可以说学生从模拟实验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还在观察.这种持续观察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观察的毅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模拟地震发生时,学生发现高层的建筑会最先倒塌,平房或低矮的建筑会最后倒塌.当让学生谈谈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学生马上就说往空旷的地方去,有的说地震时先躲在课桌下,然后再往外逃.5 地表的变迁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5 地表的变迁风化侵蚀教学反思: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除了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外,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地球的内部力量,如同地表形态的塑造者,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地球的外力作用如同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本课通过独特的地貌景观、岩石的风化、流水的搬运作用等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探究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意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本课的思路非常清晰,由现象入手,对现象进行猜想,即假设,再用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时,教材以巨大的岩石如何变成细小沙子和泥土这一问题,引入自然界具有风化作用的概念.为了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材设计了模拟实验,在做这个模拟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因为学生用的是普通的酒精灯,加热速度比较慢,因此,尽量取小一些的石块比较合适,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加热过程,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现象.第二,最好不要直接用镊子夹好了石块加热,如果照书上这样做的话很容易烫着手.另外,通过“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两幅图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除了温度的风化作用外,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力量可使岩石风化,例如水的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力.通过认识地球外部运动——风化这一地质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发展.在认识流水对地表的影响时,这部分内容教材也以问题--假设--实验--结论这一思路,引导学生学习以“巨大岩石变成沙子和泥土后,是否永远停留在原地”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流水对地表的影响.经过实验,学生不仅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而且学会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流水的搬运作用也使得地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我们周围的变化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利用实验材料做蜡烛燃烧的实验.2、难点:能仔细观察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比较、判断并描述出两类物质变化的不同.教学准备: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通光孔镜座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
资料:列文虎克,A.van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
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
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
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
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
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
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
他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
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4)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
(2)谈话: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
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四、拓展活动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板书设计:水滴里的生物水藻、蓝藻、团藻、金燥钟形虫、草履虫细菌等教后记:2.做酸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教学内容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布置作业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阶段教学内容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1.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5.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
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
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麻疹病毒等。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板书设计:2、做酸奶细菌病毒病菌教后记:3.馒头发霉了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课时安排2阶段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教学内容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3.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资料——《霉的功与过》。
4.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1.大胆进行假设。
(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2.设计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