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讲稿1——孔子生平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58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导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介绍孔子的演讲稿(通用4篇)介绍孔子的篇1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
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
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
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
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
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
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
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
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贫寒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专心致志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薄弱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答复: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假如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四)周游列国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规范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论语》是部怎样的书?《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学习之道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语文综合知识-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主题演讲稿1分钟
孔子主题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孔子。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接下来的一分钟内,我将从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简要地为大家介绍孔子的伟大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那个时代,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他强调“仁”,认为“仁”是人之本性,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他还提出了“中庸之道”,主张“中”、“和”、“正”,强调中庸之道的平衡和谐。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孔子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
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也对东亚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先知”。
如今,孔子的教育理念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成为了中国教育的重要基石。
总而言之,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
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影响的简要介绍,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进一步弘扬儒家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谢谢大家!。
论语孔子知识点总结本文将从《论语》中总结孔子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希望能够对读者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有所帮助。
一、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家境殷实。
他的父亲名叫孔鲤,是鲁国的贵族,而母亲则是外戚后稷氏的女儿。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经史等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年轻时,孔子曾历经贫困和逆境,但他从不放弃对学问和理想的追求。
孔子在鲁国的郑武公任相国时,出任过韩国的司空和卫国的司寇,后来又担任过鲁国的司政、司寇和司空等官职。
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他因政治立场而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压,最终一次次遭到失败。
不过,尽管如此,孔子对政治仍有着极大的兴趣,一生致力于治国安邦。
孔子一生辗转于鲁、齐、卫、陈、楚等国之间,尝试向国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一直不断寻求可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最终未能如愿实现。
公元前479年,孔子因病逝世于鲁国都城曲阜。
二、孔子的思想理念1. 仁爱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之道。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别人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孔子主张“仁”,认为“仁者以宽厚信爱之”,并强调了仁的深切内涵。
他认为,仁者就是要有人情味,能理解他人之苦,以诚待人,做到与人相处和睦、宽厚、宽恕、宽宏大量,做到宽仁大量,以爱之情待人。
2. 善治之道孔子主张善治之道,“政之所安在民”,即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得民心。
孔子提倡贵贱、贤与愚、贫与富、贱与贵无不高视,强调真诚与共识,强调了道德规范和政治体制的重要。
3. 学习之道孔子主张学习之道,认为“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即要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他提出“温故而知新”,认为要重视传统,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孔子看来,学问是一种能够启示人类社会如何生存,如何运作的力量,所以他对于学问十分重视。
4. 处世之道孔子提出了处世之道,认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对待他人时,要用同等标准来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