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文言文】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796.22 KB
- 文档页数:243
高考语文文言文模考试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江西省2024届新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
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
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
”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
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
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
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③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
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
翟璜不悦。
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
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
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段干木者,晋人也。
少贫且贱,守道不仕。
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
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
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
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
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
”又请为相,不肯。
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
②地:指地位、权势。
③量:满。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六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才,字孝才,张掖酒泉人也。
才少骁武,便弓马,性粗悍,无威仪,周世为舆正上士。
高祖受禅,屡以军功迁上仪同三司。
配事晋王,及王为太子,拜右虞候率。
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
帝以才藩邸..旧臣,渐见亲待。
才亦恪勤匪懈,所在有声。
岁余,转右候卫将军。
及辽东之役,再出碣石道,还授左候卫将军。
时帝每有巡幸,才恒为斥候,肃遏奸非,无所回避。
在途遇公卿妻子有违禁者,才辄丑言大骂,多所援及。
时人虽患其不逊,然才守正,无如之何。
十年驾幸..汾阳宫,以才留守东都..。
十二年,帝在洛阳,将幸江都。
才见四海土崩,恐为社稷之患,自以荷恩深重,无容坐看亡败,于是入谏日:“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
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臣虽愚蔽,敢以死请。
”帝大怒,以才属吏。
旬日,帝意颇解,乃令出之。
帝遂幸江都,待遇逾昵。
时江都粮尽,将士离心,内史侍郎虞世基多劝帝幸丹阳。
帝廷议其事,才极陈入京之策,世基盛言渡江之便。
帝默然无言,才与世基相忿而出。
宇文化及弑逆..之际,才时在苑北,化及遣席德方矫诏追之,才闻诏而出,德方命其徒执之,以诣化及。
化及谓才曰:“今日之事,只得如此,幸勿为怀。
”才默然不对。
化及忿才无言,将杀之,三日乃释。
以本官从事,郁郁不得志。
才尝对化及宴饮,请劝其同谋逆者一十八人杨士览等酒,化及许之。
才执杯日:“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复余处更为。
”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隋书列传三十·赵才传》)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B. 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C. 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D. 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藩邸,是藩王或诸侯之宅第,文中指晋王的住所。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
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
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
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
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
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
《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
《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
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
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
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
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
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
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
高考模拟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5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象枢,字环极,山西蔚州人。
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
八年,世祖亲政,有司有以私征侵帑坐罪者,象枢疏陈其弊,请仿州县依易知单造格眼册,注明人户姓名、粮银、款目及蠲贩清教,上大吏核验,印发开征:又请定布政使会计..之法,以杜欺隐;请立内外各官治事之限,以清稽滞,皆见施行。
十三年,岁三迁,至户部侍郎。
会西南用兵,措兵食,察帑藏,多所规画。
十七年,授左都御史。
疏言:国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抚。
原诸臣为百姓留膏血,为国家培元气。
臣不敢不为朝廷正纪纲,为臣子励名节。
”因上申明宪纲十事,上嘉其切中时弊。
磨勘顺天乡试卷...,因陈科场诸弊,请设内帘监试御史;考核各直省学道,举劳之辨、邵嘉,劾卢元培、程汝璞,上如其议以为黜陟。
十八年,迁刑部尚书。
象枢疏言:“臣忝司风纪,职多未尽。
敢援汉臣汲黯自请为郎故事,留御史台,为朝廷整肃纲纪。
”上可其奏,以刑部尚书留左都御史任,寻命举廉吏,象枢举雷虎、班迪凡十人。
上谕日:“雷虎朕亦闻其清,以其怠惰罢黜,既经象枢特荐,授内阁学士。
班迪清慎,因使往江西按事,。
问以民间苦乐,又谢不知,以是镌秩①。
余令更部议奏录用。
”寻命与传郎科尔坤巡察畿辅..,按治豪猾,还奏称旨。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
昔象枢以冯溥荐再起。
象枢见溥,问何以见知?溥曰:“昔余为祭酒..,故事,丁祭不得陪祀者,当於前一日瞻拜。
君每期必至,敬慎成礼。
一岁直大雨,君仍至,肃然瞻拜而去,此外无一人至者。
余以是知君笃诚。
”(《清史稿魏象枢列传》,有删节) [注]①镌秩:降级或降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B.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C.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D.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会计,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最新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公平画画:谋划B. 恐天下之议我也议:非议C. 何古之法法:法度D. 不循古而兴循:遵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固见负于世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 更礼以教民作《师说》以贻之C. 君其图之其皆出于此乎D. 寡人不之疑矣蚓无爪牙之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
高三模拟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高三模拟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朋友们,你们知道如何去编写一份高三模拟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吗?不妨来看看吧。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模拟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三模拟检测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历史讨论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期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
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讨论的魅力所在,但发觉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
当然不能简洁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熟悉,都必需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信任,受可把握材料和讨论者视野的限制,讨论者无法简洁地复原全部历史——讨论者所展现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高校生的官方教材里都特别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
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行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讨论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讨论;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化地把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需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觉动身。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的确存在着密不行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
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闻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讨论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尽管这是一部特别前沿且好玩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详细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
高考语文文言文模考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也。
融幼有异才。
时河南尹李膺有重名,敕门下简通宾客,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弗见也。
融年十余岁,欲观其为人,遂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李君通家子孙也。
”膺见融,问曰:“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
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众坐奇之,佥曰:“异童子也。
”山阳张俭,以中正为中常侍侯览所忿疾,览为刊章下州郡捕俭。
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投褒。
遇褒出,时融年十六,俭以其少不告也。
融知俭长者,有窘迫色,谓曰:“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
后事泄,俭得脱走,登时收融及褒送狱。
融曰:“保纳藏舍者融也,融当坐之。
”褒曰:“彼来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过,我当坐之。
”兄弟争死,融由是名震远近,为后进冠盖。
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
承黄巾①残破之后,修复城邑,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
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
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②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
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
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
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
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
论事考实,难可悉行。
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
帝初都许,是时天下草创,融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
太祖③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
御史大夫郗虑知旨,以法免融官。
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选自《三国志》卷十三注,有删节)【注】①黄巾: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含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名篇名句默写1.按要求填空。
(1)慎终如始,。
(《老子》四章)(2)携来百侣曾游,。
(《·长沙》)(3)苏洵《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四句,描写了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
二、语言文字运用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新中式”热度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我们一定能让服饰之美绽放新光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①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②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③“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3.为弘扬汉服文化,学校某社团拟举办“汉服秀”,小金草拟了一段汉服推介发言稿,发言稿中的画线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大家好!即将粉墨登场[甲]的服饰是马面裙。
马面裙原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改良后的马面裙百花齐放[乙],兼顾传统与时尚,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时下穿着马面裙出游,总能引来旁人侧目而视[丙]。
中华传统服饰种类不一而足[丁],敬请各位期待接下来的精彩演出。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摘要】【关键词】传统文化 ______ 社会学仁孝忠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
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言。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模式。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知免夫:免,指免除罪责。
B. 吾尝终日而思矣:终日,指整天。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指忍心。
D. 彼其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患,指疾病。
答案:D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他虽然年过七旬,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C. 这篇文章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D. 由于他刻苦学习,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君子不器。
B. 学而不思则罔。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答案:A4. 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属于抒情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2.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范仲淹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__________》。
答案:水调歌头4.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一首__________。
答案:散曲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__________》。
答案:使至塞上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
答案:《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发生在大观园中,林黛玉因感伤自己身世凄凉,又见园中花落,心生悲凉,于是在园中葬花,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最新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1、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
正统十年,进士及第。
授编修。
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国朝典故,喜谈经济。
景泰元年,疏劝帝亲经筵,勤听政,因陈时务十二事。
再迁侍读。
天顺二年掌南院事。
宪宗嗣位,复陈时务,言人君保国之道有三:力圣学,修内治,攘外侮。
力圣学之目一:正心。
修内治之目五:求真才,去不肖,旌忠良,罢冗职,恤漕运。
攘外侮之目六:选将帅,练士卒,讲陈法,治兵器,足馈饷,靖边陲。
帝嘉纳焉。
成化改元..,廷议讨四川山都掌蛮,洪谟上方略六事,诏付军帅行之。
进学士。
寻口南京祭酒。
上言南监有红板仓二十间,高皇后积粟以养监生..妻孥者,宜修复。
帝允行之。
母丧服阕,改北监。
十一年,言士风浇浮,请复洪武中学规。
帝嘉纳,命礼部..榜谕。
崇信伯费淮入监习礼,久不至。
洪谟劾之,夺冠带,以儒巾赴监,停岁禄之半,学政肃然。
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
又言:“古者鸣球琴瑟为堂上之乐,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口干羽则舞于两阶。
今舞羽居上,乐器居下,非古制,当改。
”尚书邹干驳止之,洪谟再疏争。
帝竟俞其议。
迁礼部右侍郎。
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十七年,进尚书。
二十年,加太子少保。
二十一年,星变,有所条奏,帝多采纳。
弘治元年四月,天寿山震雷风雹,楼殿瓦兽多毁。
洪谟复力劝修省,帝深纳之。
洪谟矜庄寡合,与万安同乡,安居政府时颇与之善。
万安以谋逆诛。
至是,言官先后论奏,致仕..归。
又三年卒,年七十二。
谥文安。
洪谟尝言:“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
王府官终身不迁,乖祖制,当稍变更。
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其人任之,庶无后患。
”将殁,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
口好建白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B. 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C. 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D. 久之转左/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帝王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B.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始于唐代。
在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C.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D. “致仕”也叫致事、致政、休致,是古代官员一种非正常的退休方式。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犯罪而不得不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洪谟是进士出身,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善于写文章。
景泰元年,陈述当时政务的十二件事。
两次晋升后任侍读。
到了宪宗时,又陈述当时政务,被皇帝赞许采纳。
B. 周洪谟担任南京祭酒时,上疏请求修复南监红板仓,得到允许。
崇信伯费淮入监学习,久久不到,遭到周洪谟的弹劾,受到夺去冠带、减岁禄一半的处罚。
C. 周洪谟向宪宗上疏,说抵御外敌,就要选拔将帅、训练士卒、研究旧有的御敌方法、配备兵器等。
皇帝对此予以夸奖并接纳了他的建议。
D. 周洪谟因为与万安同乡而被人弹劾罢官。
回乡不久,周洪谟去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谟矜庄寡合,与万安同乡,安居政时颇与之善。
万安以谋逆诛。
(2)“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
【答案】10. C 11. D 12. D13. (1)周洪谟矜持庄重很少和人交往,与万安同乡,万安担任宰相时和他交情很好。
万安因谋反被诛杀。
(2)士人任官,有的离乡几千里,既不明任职之地的风俗,也违背人情,不如就近选拔授官。
【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中,“久之”,表时间,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
再比较BC两项,“璇玑玉衡”是古代玉饰的观测天象的仪器,中间不应断开;“易以木”是状语后置的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画线句子加标点为:久之,转左。
以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用其制,考验多不合,宜改制,帝即属洪谟。
洪谟易以木,旬日而就。
故此题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是古代官员一种非正常的退休方式。
大多数情况下是因犯罪而不得不辞职归家”说法错误。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
故此题答案为D项。
【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被人弹劾罢官”不正确,原文为“致仕”,是辞官退休;“回乡不久”不正确,原文为“又三年卒”,是回到家三年后去世,不是“不久”。
故此题答案为D项。
【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矜”,矜持;“庄”,庄重;“寡合”,很少和人交往;“居政”,担任宰相;“之”,代词,代洪谟;“善”,交好;“以”,介词,因为;“诛”,被诛杀;“万安以谋逆诛”,被动句,万安因谋反被诛杀。
(2)“出仕”,任官职;“或”,有的;“去”,距离;“数”,几;“昧”,不明白;“拂”,违背;“不若”,不如;“选”,选拔;“除”,授官。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
正统十年(1445),考中进士,授编修职。
他见闻广博,强于记忆,文笔很漂亮,熟悉本朝典制和掌故,喜欢谈论经国济民的方略。
景泰元年(1450),周洪谟上疏劝代宗参加御前讲席,勤于政务,并陈述有关时务的十二件事。
又升为侍读。
天顺二年(1458),掌管南京翰林院事。
宪宗即位,他又上疏陈述时务,说人君保国之道有三点:致力圣学、治理内政、抵御外寇。
致力圣学要做到一点就是端正意念。
治理内政要做到有五点:征求真有才能之人,去掉不肖之徒,表彰忠良,削减冗职,妥善减轻漕运负担。
抵御外寇要做到六点:选拔将帅、训练士卒、研究旧有御敌方法、配备兵器、备足粮饷、平定边陲。
帝王予以夸奖并接纳了他的建议。
宪宗即位,改“成化”为年号,朝廷商议征讨四川山都掌蛮,洪谟奏呈六条进兵方案,宪宗下诏交付军帅实行。
洪谟升为学士。
不久任南京祭酒。
上言称南监有红板仓二十间,是高皇后用来积盛粮食,供养监生家小的,应该修复。
宪宗批准同意。
后来他为母丧守服期满,改在北监任职。
十一年(1475),他上言士风轻浮,请求恢复洪武年间的学规。
宪宗赞许并接纳了他的意见,令礼部张贴告示。
崇信伯费淮应到国子监学习礼法,很久不到。
洪谟进行弹劾,费淮被收回官服,带着方巾去国子监,减去一年俸禄的一半,学校的教育行政为此整肃。
先王画像皇冠垂有十二串玉珠,而旁边舞蹈的行列、食具豆和笾的数额不相符。
为此洪谟请求按天子规格配备。
他又说:“古时玉磬、琴和瑟作为殿堂上的音乐,笙、大钟、柷、敔作为殿堂下的音乐,而舞蹈者在两边台阶起舞。
现在舞蹈的居上,操乐器居下,不合古制,应当改。
”尚书邹干提出反驳意见,洪谟第二次上疏争辩。
宪宗最后同意洪谟的意见。
洪谟被升任礼部右侍郎,时间长了,又转为左侍郎。
按蔡沈《书集传》所解释的璇机玉衡观测仪,后人都按其规格制造,经验证很多地方不合,应该重新改做,宪宗立即交给洪谟负责。
他改用木头做,十天就造好了。
十七年,洪谟升任尚书。
二十年,加封太子少保。
二十一年,星相异变,他奏呈数事,宪宗大多予以采纳。
弘治元年(1488)四月,天寿山雷霆轰鸣,狂风大作,冰雹频下,楼殿的瓦大多被毁坏。
洪谟又力劝修复,孝宗接纳其建议。
洪谟端庄持重,与人极少交往,他与万安同乡,万安掌权时与洪谟关系很好。
万安因谋反被诛杀。
这时,言官先后议论,并上奏章弹劾,洪谟辞官返乡。
过了三年洪谟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号文安。
洪谟曾说:“士人出任官职,有的到故乡数千里外的地方任职,既不了解当地风俗,也违背人情,不如就近选任。
王府的官终生不再升迁,与祖制相违背,应当逐渐加以变更。
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几次反叛,应该特设长官司,从都蛮和白罗中选择适宜的人任职,就可无后患。
”洪谟临终前,还上奏陈述安定京师、平定边境等十件事。
他就是如此喜好发表意见。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余庆,字居业。
余庆少善属文擢进士第严震帅山南西道奏置幕府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每奏对多傅经义素善度支使于邳,凡所陈,必左右之,坐事贬。
又岁旱饥,朝廷议赈禁卫十军,为中书史漏言。
叠二忤,故贬郴州司马。
会宪宗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主书滑涣与宦人刘光琦相倚为奸,每宰相议,为光琦沮变者,令涣往请必得,由是四方赀饷奔委之。
杜佑、郑絪执政,颇姑息,而佑常行辈待,不名也。
至余庆议事,涣傲然指画诸宰相前,余庆叱去。
未几,罢为太子宾客。
后涣以赃败,帝浸闻叱去事,善之。
医工崔环者,自淮南小将除黄州司马,余庆执奏:“诸道散将无功受五品..正员,开徼幸路,不可。
”权者不悦。
自朱泚乱,都辇数惊,太常肄乐禁用鼓,余庆以时久平,奏复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