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免疫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肉牛检疫程序
肉牛检疫程序是指在肉牛生长、屠宰和加工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检测和监管程序来确保肉牛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以下是肉牛检疫程序的主要步骤:
1. 入场检查:肉牛进入屠宰场之前,必须接受检查,包括身体状况、疫苗注射记录和动物标识等。
2. 检疫检查:屠宰前,肉牛需要接受动物卫生检疫,包括体温、精神状态、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等方面的检查。
3. 屠宰检查:在屠宰过程中,需要进行肉牛脑、脊髓、胃肠道等器官的检查,以确保其安全。
4. 病理检查:对屠宰后的肉牛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5. 质量检查:对肉牛肉品进行外观、气味、颜色、质地等方面的检查,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在上述步骤中,如果发现任何问题,肉牛将被隔离或退回到养殖场。
通过这些检测和监管程序,肉牛的安全和质量得到了保障,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肉制品。
- 1 -。
春季奶牛疫病高发,牛结节病是牧场新发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病牛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局部形成坚硬的结节或溃疡为主要特征。
感染牛消瘦,奶产量下降,皮张鞣制后具有凹陷或孔洞而导致其利用价值大大降低。
每年5-10月是高密度养殖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高发季节,3-4月是最佳防疫窗口期。
发病率可达30%-50%,死亡率5%左右,因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造成的无价值牛被动淘汰可达10%。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控制手段。
如何有效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如何做好春季疫病预防工作始终困扰牧场决策者。
“牛人说”第14期,《奶牛》杂志·奶牛微刊“牛人说”携手天康生物共同分享“规模化牧场春防怎么做?—牛结节病的春季防控要点”。
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曹杰、天康生物制药反刍技术专家师新川共同分享——牛结节病的春季防控要点。
本刊小编特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供大家学习交流。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1.概况2019年8月12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LSD)疫情,我国首次确诊发生该病。
经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排查,截至8月19日,共在伊犁州察布査尔县、霍城县、伊宁市发现病牛218头,死亡1头。
2.病原特性与危害牛结节性皮肤病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
LSDV与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同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
只有一个血清型,代表株为南非的Neethling株。
自然宿主主要是牛,各品种牛均易感染。
家兔、绵羊山羊、长颈鹿和黑羚羊等也可能被感染,但不感染人。
病毒在干燥病变中可存活40天,干燥圈舍内可存活数月。
临床发病和潜伏期的病牛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牛的皮肤、真皮损伤部位、结痂、唾液、鼻腔分泌物、乳汁、精液、肌肉、脾脏、淋巴结等处。
通过气溶胶、直接接触、子宫内、精液、哺乳、昆虫叮咬及节肢动物机械性传播等方式感染易感动物。
3.临床症状与危害LSDV能感染所有年龄阶段的牛,发病率1%-3%,死亡率是发病率的10%,犊牛死亡率高。
肉牛锥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肉牛锥虫病,又称为牛锥虫病,是由牛锥虫寄生在肉牛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肉牛产业造成了重要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特征:1. 感染途径:肉牛主要通过摄食带有牛锥虫卵的污染物,如水源、食料、饮水设备等感染牛锥虫。
2. 传播途径:病原体通过粪便排入环境中,进而污染环境。
其他牛只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被牛锥虫卵污染的物质后感染牛锥虫病。
3. 季节性:牛锥虫病在夏季和秋季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温度和湿度适宜于牛锥虫的生存和繁殖。
4. 群体感染:牛锥虫病通常在养殖场或牧场的牛群中集中爆发,由于疫情在群体中快速传播,病害程度也更为严重。
临床特征:1. 轻型感染:轻型感染的肉牛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可能只表现为少量腹泻和食欲减退,对养殖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2. 中型感染:中型感染的肉牛可能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不适感、腹泻、腹痛等。
3. 重型感染:重型感染的肉牛常出现严重的腹泻、贫血、虚弱、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1. 管理措施:合理的养殖管理非常重要,包括清洁消毒饲养环境、合理的饲养密度、科学的饲养管理等措施,可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2. 药物控制:可根据疫情和兽医建议使用抗原虫药物控制感染,如阿它胺、氮咪环利、多萘普酮等。
3. 牧草处理:污染的饲料和牧草是牛锥虫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对饲料和牧草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感染。
4. 检测和隔离:定期对肉牛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并进行隔离,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5. 免疫预防:肉牛入场后给予相应的疫苗和免疫程序,可以增强肉牛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肉牛锥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感染途径、传播途径、季节性和群体感染。
临床特征常表现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感染,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畜禽养殖场免疫程序(一)畜禽养殖场免疫程序务川县仡山草原畜牧养殖场免疫程序一.大群羊(1)三联四防疫苗:每年3月份和9月份,颈部肌内或皮内注射1头份(1毫升)。
(2)羊痘疫苗:每年5月下旬1次,尾根内侧皮内注射1头份(0.2毫升)。
(3)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每年7月份,肌内注射。
成年羊5毫升,6月龄以下3毫升。
(4)口蹄疫疫苗:每年4月份和10月份,颈部肌内注射1毫升。
二.羔羊(1)破伤风类毒素:出生当日和去势前1个月,按说明使用。
(2)三联四防疫苗:出生30天后,颈部肌内或皮内注射1头份(1毫升)。
(3)羊痘疫苗:2月龄以后,尾根内侧皮内注射1头份(0.2毫升)。
(4)口蹄疫疫苗:3月龄以后,颈部肌内注射1毫升。
三.新引羊(1)羊痘疫苗:引到场第3天,尾根内侧皮内注射1头份(0.2毫升)。
(2)三联四防疫苗:引到场2周后,同上。
(3)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1个月后,同上。
(4)口蹄疫疫苗:3个月后或随大群羊,同上。
四.免疫接种方法(1).肌内注射法:适用于接种弱毒苗或灭活疫苗,注射部位在臀部或两侧颈部,一般使用16-20号针头。
(2).皮下注射法:适用于接种弱毒苗或灭活疫苗,注射部位在股内侧或肘后。
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注射时,确保针头插入皮下,为此进针后摆动针头,如感针头摆动自如,推压注射器的推管,药物极易进入皮下,无阻力感,则表示位置真确。
如插入皮内,摆动针头带动皮肤,且推动药液时可感到有阻力。
(3)皮内注射:注射部位尾根皮肤,用卡介苗注射器和16-24号针头。
尾根皮内注射,应将尾翻转,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尾根皮肤绷紧,针头以与皮肤平行方向慢慢刺入,并缓缓推入药液,如注射处有一豌豆大小的小泡,即表示注射成功(此法就像人作皮试一样)。
目前此法一般适用于羊痘弱毒疫苗等少数疫苗。
(4)口服法:可将疫苗均匀的混于饲料或饮水中。
口服免疫时,应按羊只数和每只羊的平均饮水量及采食量,准确计算疫苗用量。
口服免疫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免疫前应停饮或停喂半天。
肉牛副结核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方法肉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发病率较低,但是感染率、致死率很高,是危害肉牛养殖的重要疫病之一。
该病潜伏期长、病程时间长、发病率低,并且初期发病不是很明显,诊断不准确、不及时,易误导治疗,导致该病长期潜伏在牛群中。
一旦出现外部及内部诱因,促使带菌牛发病,治愈率非常低。
因此,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应对该病开展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防控方法的分析研究,以提高该病的防控水平,保障肉牛的健康生长。
1 流行病学特征1.1 流行特点病牛或病原携带牛,其分泌物、排泄物被病原污染的饮水、饲料、牛舍的基础设施等都是传染源。
道感染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子宫感染。
犊牛感染主要是通过母体感染,(1)吸吮病母牛的乳汁,(2)胎盘垂直感染。
该病好发生于春秋季节,但是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发病肉牛与携带病原病牛可向外部环境排出杆菌,污染生活环境中的物品,导致该病散发,甚至引起地方性流行,对肉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1.2 病原特性肉牛副结核病别名为副结核性肠炎,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该菌为放线菌,外形短粗,细长并稍有弯曲,形态一般不典型,长约0.5~1.5 μm,单个排列或是分枝状排列。
此菌无荚膜、无长鞭毛,培养难度大,培养基中无需加入抗酸细菌。
该菌对环境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副结核分枝杆菌可生存1 年,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长达17 个月,可长期在肉牛生存环境中潜伏,具有高的感染概率。
1.3 易感动物该病的易感动物,是牛、羊、骆驼和鹿。
尤以30~60 d 的犊牛易感,感染后长期潜伏在犊牛身体不发病,当犊牛长至3~5 岁时发病。
成年牛感染率较低,但此菌生存能力强,长期存在于肉牛的生活环境中,经由成年肉牛消化道感染,病原潜伏几个月后开始发病。
母牛感染后,在其妊娠、分娩、哺乳等期间好发病。
1.4 发病机理副结核分枝杆菌经消化系统进入肉牛肠道,然后入侵小肠粘膜,由于小肠分泌黏液较多,肠液较少且带有一定的酶,肠道环境适合该菌生存。
·82·农技服务畜禽养殖2017,34(17)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过程中易忽视的技术要点刍议冯小平(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两当 742400)[摘要]在养殖肉牛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确保肉牛的健康成长,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我国肉牛疾病防疫和疾病治疗的效果并不佳,影响了肉牛的正常生长。
我从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当前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希望能够有切实提高肉牛疾病防疫能力,做好肉牛疾病治疗工作。
[关键词]肉牛疾病防疫;肉牛疾病治疗;技术要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肉牛养殖业逐渐向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而规模化的肉牛养殖需要良好的养殖环境,需要更加重视肉牛的疾病防疫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快速地处理和控制好疾病的发生与蔓延,减少养殖场的损失,保证养殖户的收益。
1 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的重要性肉牛的养殖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只有将疾病控制在摇篮中,才能避免因规模化疾病而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减少大规模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比如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的方法来治疗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二是要具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一方面防治外来疾病的侵入,另一方面加强对已有疾病的控制,消灭和净化牛群中的潜在疾病,切实去除疾病根源;三是会针对肉牛养殖场的实际养殖情况来制定切合实际的整体防疫和防治措施,从而提高肉牛防疫和防治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牛群的抗病能力,有效减少疾病对肉牛的影响和危害。
2 肉牛疾病防疫中易忽视的技术要点针对不同地区的养殖场实际情况,应该制定符合实际的疾病防疫措施,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肉牛防疫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肉牛的抗病能力,进而避免危害肉牛的健康生长,但是在具体的免疫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应该重点把握肉牛疾病防疫中的技术要点,提高肉牛疾病防疫的有效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要充分了解肉牛患病的种类和特点在肉牛防疫中要从肉牛的实际疾病出发,通过仔细查看和询问肉牛的进食状况、身体状况等方面来确定其患有何种疫病,只有真正确定疫病后才能切实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起到真正的防疫作用,才能大大降低肉牛患病的可能性,才能保证肉牛的健康成长。
肉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肉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是肉牛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
该疾病会极大地影响肉牛的生长和生产,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BRDC通常是由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共同感染引起的,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本文将介绍BRDC的临床表现以及防治措施,希望对肉牛养殖者和兽医有所帮助。
一、BRDC的临床表现1. 呼吸困难:患病的肉牛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咳嗽等症状。
有时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至严重窘迫的情况,影响肉牛的正常进食和生活。
2. 食欲不振:患病的肉牛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导致体重下降和生长受限。
3. 发热:患病的肉牛体温会明显升高,通常超过39°C,甚至可达40°C以上。
4. 分泌物增多:患病的肉牛呼吸道会出现分泌物增多的情况,包括鼻涕、眼泪等分泌物,有时甚至带有脓血。
二、防治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BRDC的关键。
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拥挤,合理安排饲料和饮水,加强对肉牛的日常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的肉牛。
2. 提高肉牛免疫力:合理的免疫程序对预防BRDC至关重要。
对肉牛进行规范的疫苗接种,提高肉牛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3. 药物预防和治疗:对于高风险的肉牛群,可以考虑定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减少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
对于已经患病的肉牛,需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消炎药等,减轻症状,缩短疾病持续时间。
4. 营养调理:合理的饲料配制和营养调理可以增强肉牛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5. 定期体检:定期对肉牛进行身体检查和呼吸道健康状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BRDC是肉牛生产中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发热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