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5.49 KB
- 文档页数:4
2012年9月*富川县民族医医院(542700)2012年7月22日收稿摘要:目的:观察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0年11月~2012年2月将门诊确诊急性腰扭伤病例5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急性腰痛,对照组24例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1~5天后比较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愈10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
结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
关键词:莲花针疗法;拔罐疗法;急性腰扭伤;壮医特色疗法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29-02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程先明*水征,未予特殊处理。
现患儿已9月龄,仍有频繁泄泻,大便一日少则四五行,多可七八行,色青,质稀,夹有奶块,甚则呈水样,无脱水征,但面白神萎,舌淡,边有齿痕,鸡心苔,苔白厚腻,考虑为泄泻日久,损伤脾阳,正气亏虚,痰浊未化,证属脾虚,不属热泻。
可选用四步艾灸法治疗。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
操作:点燃一根艾条,燃烧部位离皮肤3公分左右,先回旋灸神阙3分钟,再分别雀啄灸神阙、中脘、天枢各2分钟,紧接着以神阙为中心,沿任脉循行部位往返灸3~5分钟,往返灸需达到中脘及关元穴,最后分别对中脘、神阙及天枢施以温和灸,以所灸部位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一次,连续5日为一疗程。
治疗两日后,家长即反映患儿大便已由青转黄,一疗程后,患儿大便每日已减至1~2次,稍成形,后患儿因故中断治疗4天,大便次数增至每日3次左右,质稀,色黄。
经继续治疗一疗程后,患儿痊愈,大便每日一行,色黄,成形,精神好。
3讨论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及防病保健的功效,《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霾,走而不守,善入脏腑。
取艾之辛香,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僚人家园]——壮族、布依族、岱侬族共同论坛[推荐]广西壮医病外治十八法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治疗机理: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主要功效:①消炎退热。
②祛风止痒。
③通路止痛。
④消肿散结。
⑤健脾消食。
⑥健脾止泻。
⑦温经通脾。
⑧活血止血。
适用范围: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常用穴位①中医针灸穴位。
②壮医经验穴位:有梅花穴、莲花穴、葵花穴、结项穴、长子穴、脐周穴、下关元穴、关常穴、下迎香穴、启闭穴、鼻通穴、牙痛穴、素髎穴、耳尖穴、止呕穴、膀胱穴等。
③龙路火路浅表反应点,即阿是穴。
取穴规律:寒手热背肿在梅,痿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
即:畏寒发冷取手部穴,发热取背部穴,肿块或皮损类疾病取梅花穴,肌肉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取穴,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该部位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
皮疹类疾病,选最先出现或最大的疹子为主要穴位。
操作:①持线: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②点火: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③施灸:将线端火星对准穴位施灸。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特点:所需设备简单,一盏灯、一根线即可,点灸时仅有蚁咬样感觉,无痛苦,灸后无疤痕,无后遗症,无副作用,安全可靠,药线点灸无烟雾,无环境污染,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易于学习与推广。
2.灯花灸疗法又称灯草灸疗法,用灯心草点燃灸灼于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上以治疗疾病。
适应症及取穴:壮族民间用灯草灸治疗的疾病50多种,主要的有:消化不良:取长强、天枢、关元、足三里。
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莲花针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使用莲花针刺激或拔罐的方式来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近年来,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上,莲花针拔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痛症和外感病,如风湿病、关节炎、腰肌劳损等,在这些病症的治疗中,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
随着研究的深入,莲花针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其他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研究表明,莲花针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消化道蠕动,改善胃肠道功能;它还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
莲花针拔罐疗法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莲花针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来发挥其治疗效果。
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强内源性翻译后修饰修饰(enendogenous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ET-1)的分泌,从而改善血管功能;它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加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莲花针拔罐疗法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为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莲花针拔罐疗法需要针对每个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为不同的人体体质和疾病表现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
莲花针拔罐疗法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操作技术的影响,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莲花针拔罐疗法的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了一些机制研究结果。
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来解决。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异同【内容摘要】通过对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从起源,指导理论,治疗方法,治病原则,取穴方法,行针手法,行针后的针感的异同的比较。
认为壮医针刺有其疗法上的特色,壮医针刺较中医针刺简单易学,疗效方面各有所长【关键词】壮医针刺,中医针刺,异同壮医针刺疗法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的医疗经验,作为壮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是我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之一,与中医针灸疗法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是以针刺作为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刺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起到促进或调节人体某些功能恢复而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自从秦朝以来,由于汉族文化向岭南地区渗透及中医传入壮族地区,壮医的针刺疗法也受到中医针刺疗法的很大影响,以至两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但是由于两种疗法根植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各自产生形成的环境气候、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的不同,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
本文试将两种疗法的起源时间,指导理论、治病原则、选穴处方、针刺手法针具、行针时的针感的异同等进行比较。
一、起源时间不同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针刺,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
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
壮医针刺从考古实物来看,壮医针灸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原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较盛行,并传到中原地区,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壮医最具特色、最实用的治疗方法。
从文献记载来看,壮族人民使用针刺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载有:“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研究中的进展。
首先介绍了壮医莲花针的传统用法及特点,然后探讨了针灸理论与治疗机制。
接着对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其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情况。
还探讨了针灸治疗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论部分阐述了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的未来发展前景,临床应用意义以及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为其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针灸治疗、传统医学、临床应用、针灸理论、治疗机制、病症、现代医学、发展前景、应用意义、优势、局限性。
1. 引言1.1 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它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旨在探讨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为该疗法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莲花针是基于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针灸技术,其疗效在医学实践中得到了不少肯定和认可。
通过对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的传统用法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机制。
在针灸理论与针灸治疗机制方面,我们将分析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如何通过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机制来治疗各种疾病。
我们还将探讨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情况,如在疼痛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的临床效果和疗效。
2. 正文2.1 壮医莲花针的传统用法及特点壮医莲花针的传统用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将莲花针插入皮肤表面的特定穴位,进行针刺疗法;另一种是利用玻璃罐,通过创造负压效应,在患者的皮肤上产生吸附效果,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气和寒气的目的。
壮医莲花针在传统中医疗法中具有独特的特点。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脑梗死肢体麻木的疗效观察(南宁市邕宁区中医院广西南宁530200)【摘要】目的:观察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脑梗死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和莲花针拔罐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予以注射用丹参与川芎注射液静脉注射,口服维生素b1、b12等常规疗法。
莲花针拔罐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之上,加用莲花针拔罐刺激穴位治疗。
治疗15天后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莲花针拔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8%,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71%。
莲花针拔罐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结论: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脑梗死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梗塞肢体麻木;针灸疗法;拔罐疗法;壮医药疗法;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73-01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角质细胞和血管)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死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1]。
其病死率虽较脑出血为低,但其致残率却高于脑出血。
其后遗症常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自理能力,临床上经药物、康复治疗和自我锻炼可一般恢复,但预后常遗留下肢麻木较难消失,患者自觉运动不便,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的精神压力。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65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急性发病期至半年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莲花针拔罐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21例,男 12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64岁。
莲花针拔罐治疗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51~79岁,平均66岁。
均为脑血管意外后遗留偏身肢体麻木,或伴有发冷、发热、出冷汗、蚁行感等神经功能受损表现。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留罐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中医拔罐疗法的一种,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
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又分为多罐和单罐。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二、操作方法【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1. 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46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
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用普通针刺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可以进行比较。
常见临床症状有:肩、手及腕等关节疼痛、活动受阻;手背红肿、皮肤温度高,手指伸直状,不能屈曲或屈曲剧痛。
其中有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
1.2 方法:1.2.1 观察组:采用壮医中特制的莲花针,取肩髃、肩臑、极泉、肩髎、外关、合谷、曲池、手三里等穴。
先用壮医莲花针叩击刺破红路、龙路分支,然后在叩击部位使用拔罐逐瘀法,吸出淤血滞血,8-15分钟后取罐,消毒棉签清理淤血,最后再用壮医活络酒涂于患处逐瘀。
每两天行一次,两周为一疗程,1-3个疗程[2]。
1.2.2 对照组: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进行常规针刺治疗。
两天一次,一疗程两周,1-3个疗程。
1.2.3 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标准采用fugl-meyer法:①痊愈:肩手关节运动正常,疼痛消失,浮肿消失,无肌肉萎缩;②显效:肩手关节运动轻度受限,屈曲时略有疼痛感,关节疼痛减轻,浮肿明显好转;③有效: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略减轻,手浮肿有所好转;④无效:各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好转或甚至有所加重[3]。
1.3 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46例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
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针刺疗法和拔罐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简便、省时、安全等优点。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不
断受到重视。
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针刺和拔罐。
针刺是指将莲花针插入患者身体
上的穴位中,通过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是指在患者身体表面
用吸力将罐子吸紧,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机体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改善患者的症状。
两种治疗手段的综合使用,能够更好地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对多种疾病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治疗传统中医学认为的气滞血瘀、湿气重、肝郁、血虚等症状,如痛经、失眠、胸闷、头痛、慢性腰痛等。
此外,壮医莲花针拔罐疗
法还可以起到养心、健脾胃、强身健体等作用,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对其疗
效进行了探究。
研究表明,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在治疗慢性疼痛、肥胖症、痤疮、不孕症
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对调节内分泌、提高心肺功能、促进
血液循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有良好的疗效,但应该在合格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体位、针具的选择和灸具的温度,避免
因不当操作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等问题。
壮医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李月桂1,李凤珍2 【摘 要】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的风湿病,急性发作时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壮医认为,痛风之为病,概因外来邪毒入侵、嗜食膏粱厚味、情志失调和饮食调养失度。
壮医辨病为主,病决定治疗原则及用药处方,证是用药处方的参考。
内治提倡专病专方、公母搭配的用药原则。
公药多为温热补虚之品,用于阴证;母药多为寒凉利导解毒之品,用于阳证。
结合药线点灸疗法、刺血疗法、熨浴疗法等壮医特色外治疗法,内外结合,外治突出,各有所长,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壮医;诊治;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21.06.021 壮医是壮族人民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医学,对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有明显的效果,逐渐受到医学界广泛认可[1-2]。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发作时以单关节红肿热痛为特点[3]。
目前,西医以止痛、降尿酸、激素等治疗为主,疗效确切;但因其不良反应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壮医从“毒虚致病论”的角度认识本病,遵循“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内外结合,同时偏重外治,具有简、便、验、廉、捷的特点。
现就壮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做一综述。
1 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 壮医将痛风称之为“隆芡”,属于“发旺”(风湿病)范畴,又称“风手风脚”“痛痧”,总的病因病机为“毒虚致病论”。
“疾患并非无中生有,乃系气血不均衡”[4]。
壮医认为,疾病皆因气血失衡引起。
气血是人体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物质的本原。
气(“嘘”)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血液(“勒”)是营养全身脏腑骨骼肌肉、四肢百骸的重要营养物质,赖气以化生、资养和运行。
气血通过“三道两路”运行至周身,上至上部“巧坞”,中至人部“廊”,下达地部“胴”,天地人三气同步,人体康健。
气血以通为畅,若毒邪入侵,三道两路受阻,气血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阴阳失调,则产生疾病。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一、概念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是叩拔结合的一种疗法,即莲花针叩刺与拔罐相结合使用,可祛瘀生新,增强疗效。
属壮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为以泻为主、活血化瘀之法,祛除体内道路中瘀滞之气血,疏畅龙路、火路,调整三道两路,恢复气血平衡,使天、地、人三部之气复归同步运行。
二、适应症
主要用于风寒湿毒、瘀毒痹阻龙路、火路所致的各种病症,如四肢关节痹痛、腰膝酸软、手足麻木、跌打损伤、关节炎、骨质增生、肩周炎、颈椎病、中风、偏瘫以及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湿疹、痤疮等。
三、禁忌症
(一)有出血性疾病、高热抽搐者。
(二)局部皮肤有破溃、疤痕、高度水肿及浅表大血管处禁用。
(三)过度疲劳、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
(四)孕妇。
四、操作步骤与要求
(一)施术前准备
一次性莲花针、消毒真空抽气罐、复合碘皮肤消毒液(或2%碘酒、75%酒精)、医用棉签、无菌纱布、75%酒精棉球、镊子、一次性使用灭菌外科手套、药酒等。
(二)环境要求
治疗室内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三)术前护理
备齐用物,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精神安慰与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操作。
(四)部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选取莲花针叩刺、拔罐的部位,避开浅表大血管。
(五)体位选择
常有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
根据病情确定体位。
(六)消毒
1.针具消毒:选择一次性莲花针。
2.部位消毒:常规消毒施术部位皮肤。
(七)施术方法
1.扣刺:右手握莲花针针柄尾部,食指在下,拇指在上,针尖对准叩刺部位,用腕力借助针柄弹性将针尖叩打在皮肤上,反复进行。
叩打时,针尖应垂直,避免勾挑,叩刺范围应小于罐口。
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不同的力度,叩刺手法分为轻手法和重手法两种。
轻手法为轻腕力叩刺,重手法为稍加用力叩刺。
两者均有一定痛感,以患者耐受为度。
患者觉痛者少叩刺,觉舒适者可多叩刺,以局部微微渗血为好。
2.拔罐:叩刺完毕,左手将真空抽气罐(或玻璃罐)扣
压在叩刺部位(罐口大于叩刺部位)。
右手持真空抽气枪连接真空罐气嘴进行抽气,使内形成负压,抽气次数以患者耐受为度,然后撤枪,留罐10~15分钟,盖上中单或大浴巾。
3.起罐:将气罐活塞拔起,然后把罐向一侧倾斜,让空气进入罐内,同时让瘀血流入罐内,慢慢将罐提起,倒掉瘀血并清洗后放入消毒液中浸泡,用无菌纱布擦拭所拔部位,防止瘀血流下,污染皮肤和衣服。
起罐完成后,用无菌纱布擦拭所拔部位皮肤,常规消毒皮肤。
4.药酒涂擦:用药酒涂擦拔罐部位皮肤。
(八)施术后处理
莲花针一人一针,用后丢弃,防止交叉感染。
五、治疗时间及疗程
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六、注意事项
(一)在叩刺过程中以患者能承受为度,防止晕针。
(二)治疗后注意保暖。
(三)保持施术部位皮肤清洁干燥,6个小时内不宜淋浴。
(四)清淡饮食。
七、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
(一)晕针:如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晕针现象,立即让患者头低位平卧10分钟左右,亦可加服少量糖水。
(二)水泡:若水泡不大,只需告诉患者注意不要擦破,几日后即可吸收而愈。
水泡较大者,可以用消毒针具沿皮穿
刺,放出水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