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经典》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47.60 KB
- 文档页数:7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公布,笔者整理如下:一、医师职业素养(一)医德医风(二)沟通能力(三)人文关怀二、中医思维与诊疗能力(一)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三)辨证论治(四)预防与调护三、中医操作技能(一)中医四诊(二)针灸常用腧穴1.手太阴肺经腧穴:孔最、列缺、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合谷、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腧穴:地仓、下关、天枢、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4.足太阴脾经腧穴: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腧穴: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昆仑、至阴8.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内关、大陵10.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外关、支沟11.足少阳胆经腧穴: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腧穴:太冲、期门13.督脉腧穴:命门、大椎、百会、水沟、印堂14.任脉腧穴: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15.常用经外奇穴:四神聪、夹脊、腰痛点、十宣(三)针灸技术1.毫针法2.艾灸法3.其他疗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耳穴压丸法4.针灸异常情况处理: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皮肤灼伤及起疱、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外周神经损伤5.常见急性病症的针灸治疗(1)偏头痛(2)眩晕(3)落枕(4)中风(5)心悸(6)哮喘(7)呕吐(8)胃痛(9)腹痛(10)泄泻(11)癃闭(12)痛经(13)扭伤(14)牙痛(15)晕厥(16)高热(17)抽搐(18)内脏绞痛(四)推拿技术1.法2.揉法3.按法4.推法5.拿法6.抖法7.捏脊法8.搓法(五)拔罐技术四、西医临床技能(一)体格检查1.全身状态检查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步态2.皮肤检查3.浅表淋巴结检查4.头部检查(1)眼部检查:眼睑、结膜、巩膜、瞳孔(大小与形状、对光反射、集合反射)、眼球运动(2)咽部、扁桃体检查(3)鼻窦检查5.颈部检查(血管、甲状腺、气管)6.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7.肺和胸膜检查(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深度)(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226(3)叩诊(叩诊方法、叩诊音、肺界叩诊)(4)听诊(听诊方法、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听觉语音)8.心脏检查(1)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2)触诊(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3)叩诊(心脏相对浊音界)(4)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方法、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9.血管检查:脉搏、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10.腹部检查(1)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2)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肝脾触诊、墨菲征、液波震颤)(3)叩诊(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膀胱叩诊)(4)听诊(肠鸣音、振水音)11.脊柱、四肢检查(1)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2)四肢关节12.神经系统检查(1)肌力、肌张力(2)共济运动(3)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4)脑膜刺激征(5)拉塞格征(二)基本操作1.外科手消毒2.戴无菌手套3.穿、脱手术衣4.手术区皮肤消毒5.穿、脱隔离衣6.创伤的现场止血法7.伤口(切口)换药8.脊柱损伤的现场搬运9.长骨骨折现场急救固定10.心肺复苏术11.气囊-面罩简易呼吸器的使用12.导尿术(男、女)13.胸膜腔穿刺术14.腹腔穿刺术(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判读1.心电图(1)正常心电图(2)心房、心室肥大(3)心肌缺血(4)急性心肌梗死(5)过早搏动(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7)室性心动过速(8)心房颤动(9)心室颤动(10)房室传导阻滞2.普通X线片(1)正常胸部正位片(2)阻塞性肺气肿(3)气胸(4)胸腔积液(5)肺炎链球菌肺炎(6)原发性肺癌(7)胃溃疡(8)急性胃肠穿孔(9)肠梗阻(10)长骨骨折3.CT影像诊断(1)原发性肺癌(2)急性胰腺炎(3)急性硬膜外血肿(4)急性硬膜下血肿(5)脑梗死(6)脑出血(7)蛛网膜下腔出血4.实验室检查(1)血液一般检查(2)尿液检查(3)粪便检查(4)肝功能(血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5)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6)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7)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8)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9)血清钾、钠、氯、钙(10)血清淀粉酶(11)血清心肌标志物(心肌酶、肌钙蛋白)(12)血浆B型脑钠肽(13)抗链球菌溶血素“O”(14)类风湿因子与抗核抗体(15)浆膜腔积液(16)动脉血气分析(17)常用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18)血、尿hCG(19)甲状腺功能(FT3、FT4、TSH、甲状腺自身抗体)五、临床常见病(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二)慢性支气管炎(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五)支气管哮喘(六)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七)肺结核(八)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九)呼吸衰竭(十)心力衰竭(十一)心律失常1.过早搏动2.室上性心动过速3.室性心动过速4.心房颤动5.房室传导阻滞(十二)原发性高血压(十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十四)病毒性心肌炎(十五)慢性胃炎(十六)消化性溃疡(十七)上消化道出血(十八)胃癌(十九)溃疡性结肠炎(二十)肝硬化(二十一)原发性肝癌(二十二)急性胰腺炎(二十三)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十四)肾病综合征(二十五)尿路感染(二十六)慢性肾衰竭(二十七)缺铁性贫血(二十八)再生障碍性贫血(二十九)急性白血病(三十)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三十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三十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三十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三十四)糖尿病(三十五)血脂异常(三十六)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三十七)类风湿关节炎(三十八)系统性红斑狼疮(三十九)脑梗死(四十)脑出血(四十一)癫痫(四十二)帕金森病(四十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四十四)病毒性肝炎(四十五)乳腺增生病(四十六)急性乳腺炎(四十七)急性阑尾炎(四十八)肠梗阻(四十九)胆石症(五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五十一)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五十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五十三)直肠癌(五十四)湿疹(五十五)荨麻疹(五十六)甲状腺腺瘤(五十七)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五十八)闭经(五十九)阴道炎症(六十)盆腔炎性疾病(六十一)先兆流产(六十二)异位妊娠(六十三)产褥感染(六十四)子宫肌瘤(六十五)小儿肺炎(六十六)小儿腹泻病(六十七)急性肾小球肾炎(六十八)过敏性紫癜(六十九)水痘(七十)流行性腮腺炎(七十一)手足口病(七十二)桡骨下端骨折(七十三)颈椎病(七十四)腰椎间盘突出症(七十五)不寐(七十六)头痛(七十七)眩晕(七十八)呕吐(七十九)黄疸(八十)腹痛(八十一)泄泻(八十二)便秘(八十三)胁痛(八十四)水肿(八十五)郁证(八十六)血证(八十七)痰饮(八十八)自汗盗汗(八十九)内伤发热(九十)厥证(九十一)痿证。
2020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与分级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支气管哮喘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及控制水平分期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肺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肺结核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要点:1.基本病因与诱因2.病理生理3.临床分型4.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发生机制2.心律失常的分类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心电图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要点:1.定义和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6.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危险因素2.西医分型3.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预防细目十:心绞痛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心肌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十二:心脏瓣膜病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三: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 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慢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消化性溃疡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变化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胃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转移途径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肝硬化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上消化道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尿路感染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急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细目五:慢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分期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四:急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医学|教育网搜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辨证论治细目二:亚急性甲状腺炎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糖尿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分类4.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四: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要点:1.水、钠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2.钾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3.常见酸碱平衡失调(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脑血栓形成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脑栓塞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六:腔隙性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脑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血管性痴呆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Alzheimer 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帕金森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四: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要点:1.病因与中毒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第十单元内科常见危重症细目一:休克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休克分类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中暑要点: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及鉴别诊断5.治疗第十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感冒的概念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感冒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喘证要点:1.喘证的概念2.喘证的病因病机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喘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心系病症细目一:不寐要点:1.不寐的概念2.不寐的病因病机3.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不寐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厥证要点:1.厥证的概念2.厥证的病因病机3.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厥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三单元脾系病症细目一:痞满要点:1.痞满的概念2.痞满的病因病机3.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痞满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腹痛要点:1.腹痛的概念2.腹痛的病因病机3.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腹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三:泄泻要点:1.泄泻的概念2.泄泻的病因病机3.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泄泻的辨证论治细目四:便秘要点:1.便秘的概念2.便秘的病因病机3.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便秘的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肝系病症细目一:胁痛要点:1.胁痛的概念2.胁痛的病因病机3.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胁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二:积聚要点:1.积聚的概念2.积聚的病因病机3.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积与聚主症特点与病机异同5.积聚的辨证论治细目三:鼓胀要点:1.鼓胀的概念2.鼓胀的病因病机3.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鼓胀的辨证论治细目四:眩晕要点:1.眩晕的概念2.眩晕的病因病机3.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眩晕的辨证论治第十五单元肾系病症细目:水肿要点: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病因病机3.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水肿的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1.郁证的概念2.郁证的病因病机3.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郁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血证要点:1.血证的概念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血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病因病机3.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痰饮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自汗、盗汗要点:1.自汗、盗汗的概念2.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3.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五:内伤发热要点:1.内伤发热的概念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细目六:虚劳要点:1.虚劳的概念2.虚劳的病因病机3.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虚劳的辨证论治第十七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痿证要点:1.痿证的概念2.痿证的病因病机3.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痿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腰痛要点:1.腰痛的概念2.腰痛的病因病机3.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腰痛的辨证论治。
2023年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依然沿用考试大纲,但是细则略有变化!通知!2023年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依然沿用2020年考试大纲,但是细则略有变化!2020年大纲改版当年各科变化比较大,2021年相对于2020年细则进行了小修小补,2022年相对于2021年是微修微补,2023年相对于2022年也是微修微补(但是中西医变化的证型还是很多,大家需要注意)。
上学吧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最新大纲详情!2023年中医执业大纲变动情况具体来说,2023年技能和笔试对我们复习有影响的变化是中医妇科疾病,痛经:第六证型:阳虚内寒证型在辨证论治中被删除。
其他改动对我们复习影响不大,大家放心复习没问题。
下面详细列举2023年中医官方指南书与2022年相比的变化,供考生参考。
实践技能1.第一章医师执业素养(技能书有,但大家基本不会去看这章节):中医师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改为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并对相关规定做了说辞的微调,但考技能不要求,故不列举。
2.中医四诊的闻诊:听声音,呼吸、咳嗽表2-5:呼吸异常及临床意义由“气短”更正为“短气”,技能这里不做要求。
3.内科疾病的肺胀辨证:痰浊壅肺证中“脉小滑”修改为“脉滑”。
4.痛经:辨证论治中删除了第六证型:阳虚内寒证型。
5.绝经前后各种疾病的肾阳虚证。
原症状为:有时畏寒恶风,有时潮热出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官心烦,舌淡苔薄,脉沉细。
2023年肾阴阳两虚辨证要点改为:绝经前后,忽冷忽热,燥热汗出,月经失调,少或多,头晕耳鸣,健忘,背冷痛,五心烦热,舌淡,苔薄,脉弱。
更多继续教育试题,搜索上学吧找答案~6.带下过多:脾虚证、阴虚夹湿证辨证要点修改①脾虚证:“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改为“稀薄,如涕如唾”②阴虚夹湿证:"带下赤白,质稍黏无臭"改为“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稍黏,有臭味”综合考试(笔试)中医基础理论:无变动;中医诊断学:无变动;中药学:牵牛子、巴豆霜:主治病症中的由 22 年“臌胀”二字变为 23 年的“鼓胀”。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细目一:感冒
要点:
1.感冒的概念
2.感冒的病因病机
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感冒的辨证论治
5.感冒的转归预后
6.感冒的预防调护
细目二:咳嗽
要点:
1.咳嗽的概念
2.咳嗽的病因病机
3.咳嗽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咳嗽的辨证论治
5.咳嗽的转归预后
6.咳嗽的预防调护
细目三:哮病
要点:
1.哮病的概念
2.哮病的病因病机
3.哮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哮病的辨证论治
5.哮病的转归预后
6.哮病的预防调护
细目四:喘证
要点:
1.喘证的概念
2.喘证的病因病机
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喘证的辨证论治
5.喘证的转归预后
6.喘证的预防调护
细目五:肺痈
要点:
1.肺痈的概念
2.肺痈的病因病机
3.肺痈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肺痈的辨证论治
5.肺痈的转归预后
细目六:肺痨
要点:
1.肺痨的概念
2.肺痨的病因病机
3.肺痨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肺痨的辨证论治
5.肺痨的转归预后
6.肺痨的预防调护
细目七:肺胀
要点:
1.肺胀的概念
2.肺胀的病因病机
3.肺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肺胀的辨证论治
5.肺胀的转归预后
细目八:肺痿
要点:
1.肺痿的概念
2.肺痿的病因病机
3.肺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202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辩证论治代表方)新大纲(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A;常人感冒:1;风寒束表征:治法:辛温解表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征治法:辛凉解表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征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B: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代表方:参苏饮加减2,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细目二:咳嗽A;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治法:疏风散寒,肺气失宣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2;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加减3,;风燥伤肺证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汤加减B: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肃肺。
豁痰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证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代表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4;肺阴亏耗证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细目三:哮病1;冷哮证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2;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证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代表方:三子养清汤加味5;虚哮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B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证治法:补肺益肾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细目四:喘证A:实喘1;风寒壅肺证治法:宣肺散寒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2;表寒肺热证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味3;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4;痰浊阻肺证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代表方:二陈汤盒三子养亲汤加减5;肺气郁痹证治法:开郁降气平喘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B:虚喘1:肺气虚耗证治法:补肺益气养阴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治法:补肾纳气代表方:金匮肾气丸盒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细目五:肺痈1:初期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代表方:银翘散加减2:成痈期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代表方:千金苇茎汤盒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疡期治法:排脓解毒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治法:清热养阴,益气补肺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细目六:肺痨1:肺阴亏损证治法:滋阴润肺代表方: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九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治法:益气养阴代表方: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4;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细目七:肺胀1;外寒里饮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降逆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2;肺浊壅肺证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3;痰热郁肺证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4;痰蒙神窍证治法:涤痰,开窍,息风代表方:涤痰汤加减5;阳虚水泛证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6;肺肾气虚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细目八:肺瘘1,;虚热证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2;虚寒证治法:温肺益气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咳血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加减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加减吐血胃热壅盛证清胃泄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便血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尿血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加减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加减紫斑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加减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加减痰饮痰饮脾阳虚弱症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饮留胃肠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悬饮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复花汤加减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溢饮表寒里饮证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支饮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消渴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泄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加减汗证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心血不足证养血补心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加减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加减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加减气虚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丸加减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中和汤或三仁汤加减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虚劳气虚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加减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加减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加减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加减血虚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加减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加减阴虚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加减11。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
西医治疗5。
辨证论治细目二:支气管哮喘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及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细目三:肺炎要点:1。
分类2。
西医病原学、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并发症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四:肺结核要点:1。
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分型4。
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
辨证论治7。
预防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癌要点:1。
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3。
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4。
西医治疗5。
辨证论治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2。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
诊断及鉴别诊断5。
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功能不全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2.中医学关于心衰的病因病机认识3。
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
辨证论治7。
预防细目二:心律失常要点:本大纲由医梦园整理编辑1。
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2。
辨证论治细目三:心脏骤停要点:1。
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2。
心脏骤停的诊断及治疗细目四: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西医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高血压分级3.诊断及鉴别诊断4。
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6.预防细目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定义2.危险因素3。
西医分型细目六:心绞痛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2。
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
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七:心肌梗死要点:1。
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2。
2020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新旧大纲对比)特别提示:增加、删除及不变部分均以颜色标注为增加部分为删除部分黑色为不变部分单元名称细目名称考点名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的内容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的概念精的概念气的概念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的运动与变化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含义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藏象学说藏象学说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分类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五脏的外华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脏与五志的关系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脏与季节的关系六腑六腑的生理功能胆的生理功能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小肠的生理功能大肠的生理功能膀胱的生理功能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奇恒之腑脑脑的生理功能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女子胞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神精人体之精的概念人体之精的概念人体之精的功能人体之精的分类气人体之气的概念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人体之气的功能人体之气的分类神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神的生成人体之神的分类人体之神的作用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经络经络学说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含义及其循行和功能特点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体质体质的概念和构成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特点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因病机体质与诊治体质与养生病因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疠气疠气的概念疠气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失度过度劳累过度安逸痰饮痰饮的概念痰饮的形成痰饮的致病特点瘀血瘀血的概念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基础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与发病体质与发病精神状态与发病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复发病机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阴阳转化精、气、血失常精的失常气的失常血的失常精、气、血关系失调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的概念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疾病传变疾病传变的形式病性转化防治原则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则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经典》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2020年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中医经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科目。
中医经典被认为是中医学的根基,对于了解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总结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关于《中医经典》的一些重要内容和要点。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侧重于阐释中医的理论基础,强调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而《灵枢》则侧重于讲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考试中,《黄帝内经》的内容通常涉及到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病机病证等方面。
考生需要熟悉其中的重要内容和要点,例如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经络的走向和主要病证特点等。
二、《伤寒论》《伤寒论》是古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主要探讨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在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伤寒论》中的热病理论、六经辩证、病位病证、四气变化等内容。
三、《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另一部医学著作,主要讲述儿科、外科和内科方面的诊疗经验。
在考试中,《金匮要略》的内容通常和《伤寒论》结合起来考查,考生需要掌握其中的关键内容,包括儿科常见病证、伤寒病的治疗方法等。
四、其他经典除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外,考试中还会涉及到其他经典著作,如《温病条辨》、《医学入门》等。
这些经典内容多样,覆盖面广,考生需要全面了解其中的重要内容和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中医经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科目,考生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
只有掌握了经典著作的精髓,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提供更好的中医服务。
希望以上内容对准备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第二篇示例: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中医经典》一直是备考的重点之一,这门科目涉及到传统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经典著作,对考生的能力和功底都有一定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