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国际区域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61
当代世界经济概念: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
那么世界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主权国家,还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非国家主体,世界上现在有近200个国家,正是它们与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家集团等组成的非国家主体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
国际贸易(贸易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
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
“贸易保护主义逆流”。
从2009年开始,贸易保护主义反酸回流,特别是2009年,中国变成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中国的贸易摩擦案和金额都创历史最高,本次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对世界贸易组织多年来致力于消除贸易壁垒的成果腐蚀得差不多了,本来就命运不济的“多哈回合”,现在更加遥遥无期。
国际金融: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和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最早在中世纪的欧洲象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北意大利地区。
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汇率: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是指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价关系,即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中国操纵汇率论”按照1989年美国的法律规定,美国财政部必须每隔6各月向国会提供一份《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其中要对主要贸易伙伴国是否是汇率操纵国作出一个评估,2011年2月4日,美国出台了最新的汇率报告,其中并没有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个汇率报告本来是应该在2010年的10月出台,但是由于有求于中国,所以美国政府决定这个报告要拖到胡锦涛访美后再出台。
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世界经济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运行机制,也有其协调机制,就是有关国家或者国际机构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了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以及大量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协调机制。
区域经济学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课堂讲授分析讨论1 导论2 22 经济活动的区位3 2 13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3 2 14 区域经济增长 3 2 15 区域产业结构 3 2 16 区域分工与联系 3 2 17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3 2 18 城市经济 3 2 19 城乡边缘区 3 2 110 乡村经济 3 2 111 看得见的手——区域经济政策 3 2 1合计32 22 10第一讲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的概念。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的界定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三、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含义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讲经济活动的区位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的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第一章1. 经济一体化既指市场一体化也指政策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价格趋同的程度来衡量,政策一体化涵盖了从“接近的”国家规则到共同政策或完全成熟的集中化。
2.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四种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阶段:特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⑴.特惠贸易安排:成员国之间对有限数量的产品关税减免或者取消的协定安排。
主要特征:①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即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的优惠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优惠。
②包括的产品范围有限,而且没有完全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配额⑵自由贸易协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关税领土中,对成员领土之间实质上所有有关产自此类领土产品的贸易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性贸易法规”的一组协定。
主要特征: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贸易壁垒,区内的商品可以自由流通;②成员国对区外国家维持贸易壁垒,但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可以不一致;③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因此区内各国的海关也不能撤销。
贸易偏转:原产地的目的是限制“贸易偏转”,所谓贸易偏转是指利用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差异,从关税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以便在其他成员国销售。
案例: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规定原产品分为完全获得产品和非完全获得产品两大类。
)①判定标准(对于非完全获得产品,采用的是百分比标准,即“增值标准”。
)②累计原产地规则⑶关税同盟:“以一单独关税领土替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以便(i)对于同盟领土之间的实质上所有贸易或者至少对于产于此类领土产品的实质上所有贸易,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性贸易法规,及(ii)在遵守第9款规定的前提下,每一成员对同盟以外领土的贸易实施实质相同的关税或者其他贸易法规” 。
(世界上第一个关税同盟:普鲁士关税同盟1834年在德国建立)主要特征: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贸易壁垒,同盟内的商品可以自由流通且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各成员国之间也不再设立海关;②成员国对同盟外国家维持贸易壁垒,但各国取消了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别,建立起了共同的对外关税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比较:①关税同盟在执行上简单易行,但在政治上却令人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