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土层液化判别(标贯法)液化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说明:此公式是计算液化土计算厚度和液化土层中点深度一个标贯的计算公式第一个标贯深度 5.35起始深度 2.50终止深度8.00中间结果1第一个标贯厚度 5.50 5.50 5.25第一个标贯的中点深度 5.25二个标贯的计算公式第一个标贯深度 6.15第二个标贯深度9.15起始深度 3.50终止深度10.40中间结果17.65中间结果2第一个标贯厚度 4.15 4.15 5.58第二个标贯厚度 2.75 2.759.03第一个标贯的中点深度 5.58第二个标贯的中点深度9.03三个标贯的计算公式第一个标贯深度 4.40第二个标贯深度7.35第三个标贯深度9.20起始深度 4.20终止深度10.40中间结果1 5.88中间结果28.28中间结果3第一个标贯厚度 1.68 1.68 5.04第二个标贯厚度 2.40 2.407.08第三个标贯厚度 2.13 2.139.34第一个标贯的中点深度 5.04第二个标贯的中点深度7.08第三个标贯的中点深度9.34四个标贯的计算公式第一个标贯深度7.70第二个标贯深度10.15第三个标贯深度12.20第四个标贯深度14.05起始深度 6.10终止深度14.80中间结果18.93中间结果211.18中间结果313.13中间结果4第一个标贯厚度 2.83第二个标贯厚度 2.25第三个标贯厚度 1.95第四个标贯厚度 1.68第一个标贯的中点深度7.51第二个标贯的中点深度10.05第三个标贯的中点深度12.15第四个标贯的中点深度13.96五个标贯的计算公式第一个标贯深度 5.45第二个标贯深度8.95第三个标贯深度12.15第四个标贯深度15.15第五个标贯深度18.65起始深度 3.80终止深度19.10中间结果17.20中间结果210.55中间结果313.65中间结果416.90中间结果5第一个标贯厚度 3.40 3.40 5.50第二个标贯厚度 3.35 3.358.88第三个标贯厚度 3.10 3.1012.10第四个标贯厚度 3.25 3.2515.28第五个标贯厚度 2.20 2.2018.00第一个标贯的中点深度 5.50第二个标贯的中点深度8.88第三个标贯的中点深度12.10第四个标贯的中点深度15.28第五个标贯的中点深度18.00。
饱和砂土及饱和粉土液化判别与计算液化土的判别与计算一、判别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1条: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处理,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与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与处理,7~9度时,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与处理。
第4.3.2条(本人加注:此属强制性条文):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注:本条饱和土液化判别不含黄土、粉质粘土)第4.3.4条:当饱和粉土、或饱和砂土的初步判别认为需要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地面以下20m范围内土的液化;但对本规范第4.2.1条规定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各类建筑可(不经杆长只判别地面以下15m范围内土的液化。
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N修正)小于或等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别为液化土。
【第4.2.1条: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2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3b(b为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1.5b,且厚度不小于5m的范围]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100和120kpa的土层)的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2)砌体房屋、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房屋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二、判别方法第4.3.3条:饱和粉土及饱和砂土的液化判别1、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Q3)及以前的地层,7、8度时可判别为不液化。
2、粉土的粘粒(粒径<0.005㎜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别为不液化。
采用公式:N 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本场地采用7;N cr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d 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d w :地下水位深度(m);ρc :黏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采用3;β:调整系数,设计地震第一组取0.80,第二组取0.95,第三组取1.05,本场地取0.80;I l E :液化指数 I lEi :I 点所代表土层的液化指数;d i :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N i :i 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N :标准贯入实测击数;当N <N cr ,应判为液化土。
W i :i 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m -1)。
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零值,5~20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液化判别一览表采用公式:N 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本场地采用7;N cr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d 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d w :地下水位深度(m);ρc :黏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采用3;β:调整系数,设计地震第一组取0.80,第二组取0.95,第三组取1.05,本场地取0.80;I l E :液化指数 I lEi :I 点所代表土层的液化指数;d i :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N i :i 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N :标准贯入实测击数;当N <N cr ,应判为液化土。
W i :i 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m -1)。
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零值,5~20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液化判别一览表。
液化土层的判别及处理措施浅析摘要:在地震作用下,饱和状态的砂土或粉土中的空隙水压力上升,土中的有效应力减小,土的抗剪强度降低,达到一定程度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空隙水压力迅速释放,导致土中有效应力完全消失,土体丧失承载能力,土变成了可流动的水土混合物,此即为地基土体液化。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震害表明,因地基砂土液化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
具体表现为地面喷砂冒水、建筑物基础沉降量大和倾斜严重的现象,甚至失稳、倒塌,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因此,如何避开液化危险地段修建房屋,如何处理存在液化土层的不利地段地基,如何采取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的措施,是地基基础设计在液化场地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震液化;液化判别;抗液化措施一、前言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地震频繁,唐山地震、日本阪神地震、汶川地震、福岛地震、墨西哥近海沿岸8.2级地震等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非常严重。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体量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怎样才能设计出安全且经济合理的方案,这就为基础位于液化土层上的地基基础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每一位设计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根据以往地震现场资料,判定现场某一地点的砂土已经发生液化的主要依据是:(1)地面喷水冒砂,同时上部建筑物发生巨大的沉陷或明显的倾斜,某些埋藏于土中的构筑物上浮,地面有明显变形。
(2)海边、河边等稍微倾斜的部位发生大规模的滑移,这种滑移具有“流动”的特征,滑动距离由数米至数十米;或者在上述地段虽无流动性质的滑坡,但有明显的侧向移动的迹象,并在岸坡后面产生沿岸大裂缝或大量纵横交错的裂缝。
(3)震后通过取土样发现,原来有明显层理的土,震后层理紊乱,同一地点相邻位置的触探曲线不相重合,差异变得非常显著。
二、液化判别人们在工程建设时考虑全部消除或部分消除场地液化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工程建设前期对饱和砂土和粉土进行液化判别,进而指导设计、施工。
液化判别计算依据1 适用范围依据交互的岩土性质参数、标贯击数,进行地基的液化判别。
2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 判别方法液化判别分为两步:初判及详细判别。
初判可排除不会发生液化的土层。
对初判可能发生液化的土层,应进行详判。
3.1 总则1. 岩土类名为粉土、砂土时,均进行液化判别;2. 亚砂土按粉土处理;3. 地质时代交互为空的粉土,砂土,按最不利原则处理,初判认为该土层为可液化土层;4. 对于初判为可能液化的粉土,若未交互粘粒含量值,则不进行详判,结论输出认为其为“可能液化”;5. 未做标贯的孔,不做液化指数计算。
3.2 初判1. 地震烈度为6度时,不判别液化;地震烈度为7、8、9度时,判别液化。
2. 饱和砂土或粉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震烈度为7、8度时,地质时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 3)及其以前时,判为不液化土;可液化的时代为Q 4、Q 41、Q 42或未标时代;地震烈度为9度时,不管地层年代是什么,都要进行液化判断;2)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 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判为不液化土;3)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20-+>b u d d d (3.2-1)30-+>b w d d d (3.2-2) 5.425.10-+>+b w u d d d d (3.2-3)式中:d u ——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m ),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 d 0 —— 液化土特征深度(m ),可按表3.2-1采用;d b —— 基础埋置深度(m ),不超过2m 时应采用2m ; d w —— 地下水位深度(m ),宜按建筑使用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当地下水位高于地面时,按地下水位深度为0考虑。
1.液化判别方法
5.3.4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4.3.1条,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设防烈度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
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一)液化初判:
本场区③夹层粘质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大于10、⑥-2层砂质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小于10,根据上述规范4.3.3条,③夹层粘质粉土不液化,⑥-2层砂质粉土须根据标贯试验结果进一步判别。
(二)标贯试验判别: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地面下20米深度范围内饱和粉土或砂土液化,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
3/ (4.3.4) N cr=N0β[ln(0.6d s+1.5)-0.1d w)] c
式中 N 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7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N0可取7
d 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d w——地下水位(m)
ρc——粘粒含量百分率
β——调整系数,设计地震第一组取0.80。
计算结果,场地⑥-2层砂质粉土不液化。
标贯击数液化判别方法的比较刘启旺;杨玉生;刘小生;赵剑明【摘要】依据标贯击数进行液化判别的方法,国外以NCEER推荐方法(改进Seed 法)为代表,国内以《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为代表。
NCEER方法与国内规范方法所依据的地震液化现场调查资料不同,采用的液化判据、反映震级影响的方法和考虑黏粒含量影响的方法也不同。
将NCEER方法以液化临界标贯击数与深度的变化曲线表示,并将其与国内规范方法确定的液化临界标贯击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在相同烈度下:近震时,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远震时,对于7.5级以下地震,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对于7.58.5级地震,在一定加速度(烈度)下,NCEER方法与国内规范方法计算液化临界标贯击数接近,某些加速度(烈度)下NCEER方法偏于安全,某些加速度(烈度)下国内规范方法偏于安全。
研究成果可为《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9页(P794-802)【关键词】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临界标贯击数【作者】刘启旺;杨玉生;刘小生;赵剑明【作者单位】[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2]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33Key words: sand liquefaction; evaluation method; critical SPT blow counts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和美国阿拉斯加地震发生了大量由于砂土液化而导致的严重震害,引起了工程界的普遍重视。
此后有关土的动力液化特性,土体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和地基抗液化处理措施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土体地震液化判别方面,经过长期的改进和完善,基于地震液化调查资料建立的液化判别经验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在工程中的应用摘要: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了运用标准贯入试验的方法怎样去对经过处理后的液化场地进行液化检测,由此来验证处理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1引言饱和的松砂和粉土受到地震的振动作用,土颗粒间有压密的趋势,孔隙水压力增高以及孔隙水向外运动,这样,一方面可能引起地面上发生喷砂冒水现象,另一方面更多的水分来不及排除,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有如“液体”一样的现象,称为液化。
液化地段是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因此要在其上进行建筑物的建设,首先要对场地液化进行处理。
处理液化的方法有强夯法、振冲碎石桩法、砂石桩法等。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液化处理的效果呢,就要通过标准贯入试验与土工试验结合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判别。
下面通过实例来介绍一下怎样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
2工程概况受某公司的委托,对拟建的新乡渠东热电厂一期工程冷却塔试验区振冲碎石桩地基进行地基土液化检测工作,工程场地位于新乡县洪门镇赵村村南,紧邻新乡市二环道,距离新乡市中心约8km,工程属于新建项目,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330MW,拟建厂区与施工场地的围墙已建成,工程场地已经进行了场地平整。
该场地由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地震液化等级综合判定为严重液化。
为了消除地基液化的影响、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改善地基的变形条件,地基处理方案拟采用振冲碎石桩。
在试验期间共设了两个试验段采用了两种设计两个方案,方案一处理面积104.775m2,桩数33根,桩径1100mm,有效桩长11.66m,桩间距2200mm,方案二处理面积124.68m2,桩数33根,桩径1100mm,有效桩长11.66m,桩间距2400mm。
3检测目的与任务本次检测的目的是确定振冲碎石桩施工后地基土的液化指数及液化等级。
因此,主要检测任务如下:①查明场地液化土层的埋深、厚度及分布范围。
②判别振冲碎石桩处理后液化土的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并与振冲碎石桩处理前液化土的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