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辞的意思及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21.18 KB
- 文档页数:1
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区别近日,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盲童点灯》。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爸爸的鼓励下从一个“谁也不管”的弃儿成长为一名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少先队员的故事。
从中,我深受启发。
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都是很常用的成语。
而义不容辞比责无旁贷出现得更多,大家也都知道。
但有些人认为这两者之间没什么区别,但在我看来,这二者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
我就来给大家说说吧!区别如下:义不容辞:(1)义不容辞:【解释】义:正义;辞:推托。
指正义的事不能推辞。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相为目谋,相为耳谋,平世以信,大则以仁,相为也不谋,则不听也,不听也,则亡。
”【结构】偏正式。
【用法】多用来表示请求他人做某件事的决心;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辞;不能读作“ ci”。
(2)责无旁贷:【解释】责:职分。
分内应做的事;分外负担的工作。
【出处】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除弊事,则责之愈重;设法度,则言之益详。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褒义。
多指承担应负的责任。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旁;不能读作“ pang”。
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它却包含了两种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义不容辞理解成正义的事情绝对不推卸责任。
而责无旁贷则要求你必须做自己该做的事,即使事情并非自己所愿。
这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它体现了“责任”与“工作”两种不同的概念,我们不能因为“义不容辞”而忽视了我们身上的“责任”。
有时候正义的事情,只要我们尽力去做,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但是却被冠上了“冷漠”“自私”等恶名,所以说不要为了迎合“潮流”而去当英雄。
而责无旁贷,即使没有人交给我们任务,我们也要全心全意地完成任务。
我们必须明白这两者的区别,才能真正的做到“责任”与“工作”两者兼备。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责任,那么请勇敢地走出第一步。
要知道,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只要我们去做了,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义不容辞的责任的意思
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件事情或行动有着不可推卸
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责任通常是由于该人的职位、角色、社会地位或法律规定而产生的,他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不能逃避或推卸责任。
这种责任常常与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有关,需要人们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企业管理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保障员工安全和福利;政府官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人民谋福利和保障社会稳定;医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拯救病人生命;警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维护社会治安等等。
只有认真履行这种义务,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 1 -。
义不容辞的意思解释词语
义不容辞,释义是: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
例句: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义不容辞”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在道义上,人们不应该推托或拒绝某些事情,因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这个词语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他们勇于承担责任,不畏艰难险阻,为了正义事业而奋斗。
在现代社会中,“义不容辞”这个词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人们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子女也应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在社会中,公民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国家层面,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义不容辞”这个词也常常用于形容那些无私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这些人通常具有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责任感,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公共利益而奋斗。
例如,在抗击自然灾害、救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为环保事业奉献等行动中,常常可以看到“义不容辞”的身影。
在这些情况下,“义不容辞”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的准则。
然而,“义不容辞”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承担责任和义务。
在承担责任和义务时,人们应该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如果一个人无法承担某些责任和义务,那么他可以选择拒绝或者寻求帮助。
在任何情况下,“义不容辞”都不应该成为人们推卸责任的借口。
总之,“义不容辞”是一个具有深远内涵的词语,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不可以,义不容辞指的就是责任,再加一个责任就重复了。
义不容辞是一个汉语成语,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指理应接受。
出自《三国演义》第58回。
近反义词
近义词:义无反顾、匹夫有责、理所当然、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反义词:推三阻四、百般推诿
义不容辞造句
1、投入急难救助,是每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莫逆之交,当然要义不容辞地替排解困难。
3、这些新会员进入演讲会寻求改善他们的沟通技巧,而则义不容辞应帮助他
们学习、成长与达成目标。
4、这件事,义不容辞,就让来协助吧!
5、作为在立法机构的代表,会义不容辞地以第一时间去反映业界的意见,并
站在政经风浪的前端,我的工作是能够接受公开的验证。
义不容辞成语的意思在中文语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其中一句常常被提及的就是“义不容辞”。
那么,“义不容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成语来源成语“义不容辞”最早出现在《汉书·外戚传》中,相传当时刘秀正在起兵反抗暴政,而他的妻子王姬的家族却担心与刘秀站在同一阵营后可能会引起皇室的不满。
面对这个情况,王姬毅然决然地选择义无反顾地支持刘秀,毫不犹豫地写信给她的家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刘秀看到这封信非常感动,同时也对王姬所展现出的大义深感敬仰。
于是他亲笔写了一封信,回信给王姬,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感激之情,并用了“义不容辞”四个字。
由此可见,“义不容辞”这个成语的来源于刘秀对妻子王姬忠诚强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这个成语通过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将这种忠诚和坚定的态度用简短有力的语言形成了一个成语,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各个领域。
二、成语意义“义不容辞”这个成语的意思指一个人理应履行道义、做出某种义务或者承担责任,而不容有任何推卸的余地。
它强调了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论环境条件是怎样的,或者是否会带来困难或者危险。
这个成语带有激励性质,它要求人们有坚定的意志和行动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不退缩,不推卸责任。
它表现了人们能够坚守自己坚信的价值观和义务,无论是否有外部压力或者困难,都能坚决地去做正确的事情,不背离自己的初衷。
三、成语运用场景“义不容辞”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运用于各种场合。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其使用情景:1. 在工作场所,如果一个人因为某些原因需要辞去本职工作,但是事务仍然未完成或者后续可能引发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义不容辞”来形容他必须继续完成任务和承担责任的情况。
2. 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也可以用“义不容辞”来形容,无论是教育孩子的品德还是学业,家长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履行这个义务,不能有任何推卸或者放弃。
3. 在社会义务活动中,例如环境保护、志愿者工作、捐款捐物等,我们也可以用“义不容辞”来形容这些行为需要我们无私奉献和坚定的态度。
义不容辞的简单意思
不容辞的简单意思就是毫不犹豫,毫不迟疑,毫不留情地去做某件事情。
今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快,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工作,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容辞的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
比如,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去做,不能犹豫不决,不能拖延时间,而是要毫不留情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另外,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去做,不能犹豫不决,不能拖延时间,而是要毫不留情地去完成任务。
此外,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去做,不能犹豫不决,不能拖延时间,而是要毫不留情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不容辞的精神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毫不留情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毫不犹豫地去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义不容辞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30万大军直取江南。
东吴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
谋士张昭建议,立即发信给荆州的刘备,让他和我们联合起来抗击曹操。
因为刘备是我们东吴的女婿(刘备的妻子是孙权的妹妹),援助我们抗曹是他义不容辞的。
刘备见信后找诸葛亮商量。
诸葛亮说,曹操新近杀了西凉太守马腾,所以只要派人去联络马腾的儿子马超,让他带兵入关,就能叫曹操无法再来进攻江南了。
这个成语意思是在道义上是不允许推辞的。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义不容辞
成语拼音:yì bù róng cí
成语解释:义:道义;容:允许。
辞:推辞。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典故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成语例句:〖示例〗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义不容辞的意思和用法
义不容辞是一种强烈的观念,它对于人们行动上的守则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观念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现代。
儒家主张遵守规矩,特别是有关国家、家庭和社会的规则,因此这种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义不容辞的意思是,当面对一个本质上毫无争议的事情时,无论遇到什么障碍也不能置疑它的正义。
义不容辞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他人的合理权利,这也是儒家认为道德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
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会相信“义不容辞”这一原则,认为他们应该选择正确的道路,即使面对众多困难。
义不容辞的用法在中国社会中十分普遍,因为它在危急关头可以发挥作用。
例如,当一个人被多方势力拉扯,被迫做出一个是非曲直的决定时,他可能会把义不容辞放在第一位,考虑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
因此,义不容辞也被用作一个口号,激励人们正确地做出正义的选择。
义不容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著名的改革家孙中山曾经说道:“义不容辞,我们要实现新中国的梦想”。
这句话是指,在当时内外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孙中山仍然坚持着改革的信念,用义不容辞的决心去抗争,实现梦想。
当今,义不容辞的概念也受到广泛应用。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义不容辞的理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中国发展和强调社会正义,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中国的
政治和社会环境。
总之,义不容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而且仍然在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
如果人们都能够坚持这种原则和道德,就能够有助于改善社会环境,建立一个自由而和谐的国家。
《义不容辞》成语典故曹丕废汉称帝,刘协携妻儿退位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道,致使朝纲败坏,天下大乱。
益州牧刘焉见天下大乱,为了割据一方,他向汉廷建议设立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
于是,刘焉得到了任命,他上任后,任命了自己的亲信为州刺史,并且招募流民在绵竹设立营寨,以抵御黄巾军。
在这期间,刘焉捡到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益州牧刘璋。
中平五年(公元188 年),刘焉自称“益州牧”,从此便割据一方。
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刘焉去世。
刘璋听闻刘焉逝世,于是袭位益州牧。
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刘焉的长子刘范与马腾联合,密谋袭击长安。
不料事情败露,马腾战败,刘范也被杀。
同年,刘焉的少子刘诞又因为杀了朝廷使者而被朝廷讨伐。
建安七年(公元 202 年),刘焉的另外两个儿子刘瑁和刘璋也因为不守军纪,被刘璋处斩。
刘焉的四个儿子短期内先后离世,益州从事贾龙由此召集兵马,攻杀刘璋,刘璋因此退保绵竹。
之后,贾龙向刘璋请罪修好,刘璋便让贾龙做了广汉太守。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
当时,荆州牧刘表刚死,刘表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
在曹军的威逼利诱下,荆州的百姓也纷纷逃离家乡,跟随曹操一道南下。
刘备当时驻军樊城,他见荆州百姓都已望风而逃,知道曹操必然会继续追击,为了保护跟随自己的百姓,刘备决定率领众人南下江陵。
与此同时,刘琮为了避免和刘备发生冲突,命令荆州军解除对新野的防备,全军向襄阳撤退。
然而,刘琮的后军却被刘备拦住,当刘琮知道后,准备杀了刘备,却为时已晚。
无奈之下,刘琮只好派宋忠前往刘备处传达命令,并告知刘备曹操即将到来的消息。
刘备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操的消息后,叹息说:“刘琮这个小子,平日里竟然不知道尊重人。
现在,我就算是到了江东,也不能对他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于是,刘备率领众人继续向江陵进发。
此时,曹操怕刘备先一步占领江陵,于是派轻骑急行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县的长坂追上了刘备。
在长坂坡,刘备丢下妻子和儿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逃走,辎重军队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损失惨重。
义不容辞的意思及故事
导读:【成语】:
义不容辞
【拼音】:
[yìbùróngcí]
【解释】:
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
"
【举例造句】:
武公曰:‘老夫年迈无识,止为臣子,义不容辞,勉力来此。
扫荡腥膻,全仗上国。
今计将安出?’
【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大举进攻孙权与刘备。
赤壁之战大败而归,经过休整又一次亲率大军南下伐吴。
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谋士张昭认为必须联合刘备,请刘备出兵共同抗曹,刘备是东吴的女婿,曹操也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抗曹是蜀义不容辞的责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