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 格式:docx
- 大小:17.65 KB
- 文档页数:3
陕西秦腔大全100首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它不仅是陕西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秦腔在演出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
下面将为您呈现《陕西秦腔大全100首》,希望能够让您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戏曲艺术。
一、《赵氏孤儿》1. 金戈铁马霸气生,赤手空拳浴血战。
2. 孤儿奋勇挡贼寇,忠义心存不畏难。
3. 兄弟情深血脉连,生死相依一条心。
4. 英雄儿女豪情义,忠诚仁爱天地宽。
5. 天地之间传佳话,勇敢忠诚永留存。
6. 赵氏孤儿仗义行,义薄云天慷慨豪。
7. 孤儿执念守正道,情义义气动人心。
8. 兄弟手足相扶持,忠诚义气赢人心。
9. 赵氏孤儿剑出鞘,义士豪情动人心。
10. 孤儿意气风发时,勇往直前谱豪情。
二、《关公战秦琼》11. 纵横九州武艺高,关公雄风震寰宇。
12. 德间关公名气响,英雄豪杰一时锋。
13. 关公斩秦琼大战,英雄豪气动人心。
14. 秦琼武艺传千古,勇者忠臣铸丰功。
15. 英雄豪杰扛大刀,义薄云天捍国家。
16. 关公义士战豪侠,豪情壮志赢人心。
17. 秦琼威震九州地,英雄忠义表豪情。
18. 关公义士刚烈武,豪情勇气感人心。
19. 秦琼勇者战天下,英雄豪杰永留传。
20. 关公忠心护国家,英雄豪气铁血肠。
三、《霸王别姬》21. 霸王楚汉争霸业,别姬哀怨伤心魂。
22. 乱世英雄辅霸业,别离伤感泪满巾。
23. 霸王忠心定霸业,别离别妾肝肠断。
24. 别姬离去放孤独,霸王把臂叹苍苦。
25. 霸王伤心别姬去,踏碎红尘泪已流。
26. 别姬离去伤离别,霸王一意守决心。
27. 霸王别姬心不改,情深义重约天长。
28. 别姬凄楚离世间,霸王哀痛不可言。
29. 霸王别姬永相思,离别别离泪满衣。
30. 别姬伤离泪已落,霸王守护唤相逢。
四、《孔融让梨》31. 孔融让梨豁肠断,忠厚仁义感人心。
32. 孔融礼节教后人,使人感悟玉握珍。
33. 让梨孔融仁义举,陈琳之言泪已流。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八百里秦川乃是秦腔的发祥之地。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起源年代尚难确定,但据史料记载可知清朝嘉庆年间秦腔已经盛行,距今大约有两百年之久。
秦腔经历世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秦腔的历史悠久,在所有梆子戏系统中可以说是一个先驱。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 );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眉县、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几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而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日趋没落,据说东路秦腔调直音硬,西路秦腔调平音软不好听,在西安一带许多剧团竞技夺巧,唱出许多新剧目,颇受人民群众欢迎,所以中路秦腔拥有众多观众,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本文重点探讨一下秦腔曲调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秦腔的音阶秦腔使用的是七声音阶,但他的七声音阶和西洋的七声音阶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音程的关系。
西洋的七声音阶(指自然大调)1 2 3 4 5 6 7 i,规定了1—2,2—3,4—5,5—6以及6—7是全音程;而3—4,7—i是半音程。
秦腔的七声音阶则不然,他的3—4和7—i,既非全音程,也非半音程,即是它的4较之西洋音阶中的4稍高,而又高不到#4(一个半音);他的7较之西洋音阶的7稍低,但又低不到 b7(一个半音)。
勉强写成#4和b7是和秦腔音阶的要求以及秦腔的特殊风格不相符合的。
实际上,秦腔音阶中的4,就是3—5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7应是6—i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秦腔属梆子声腔系统,是以板式变化表达不同情感和内容的音乐结构。
秦腔音乐主要有三大部分:唱腔部分、打击乐(锣鼓点)部分、曲牌部分。
唱腔部分秦腔板式共分为六大类:[二六板]。
基本板式为一板一眼(四分之二节拍),以它为基础,其它板式都是由它衍变而成的。
它的节奏适中,行如流水,运用普遍,起落方便,擅长于表达叙述性、诉说性的情调。
[二六板]有很大一部分的板头用铜器起板,叫做[带板]。
用大铜器起板的叫[大带板],用小铜器起板的叫[小带板],用牙子起板的叫[摇板]等。
[慢板]。
为三眼一板(四分之四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扩展一倍而成。
它是秦腔板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板式节奏严谨,旋律丰富,曲调婉转,抒情性强,擅长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
为了剧情与人物情绪需要,慢板在速度上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
在它的板头起法上慢速的有[大塌板]、[一锤安慢板]等;快速的有[紧塌板]、[拦头]等。
[带板]。
为有板无眼(四分之一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紧缩一倍而成。
它是秦腔唱腔中戏剧性最强、运用很频繁的一种板式。
它的板头起法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慢带板(包括慢剁锤带板),也叫(双锤带板],长于表达开阔、豪迈、雄壮、激昂的情绪。
二是紧带板(包括“紧剁锤带板"),长于表现急躁、紧张、感情冲动的情绪。
它的节奏相当于吉或去节拍。
慢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紧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唱法属于紧打慢唱形式,可不受节拍限制,自由灵活。
但紧、慢剁锤板的节奏却很严整,有一定的格式节奏型。
带板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与其它板式相互连接,唱腔如由二六板,速度渐快、很自然的转入双锤板后,感情渐激,力度增强,有把音乐推向高潮的作用。
(箭板](尖板)。
为无板无眼的散板性质板式。
是将二六板的正规节奏去掉而成。
它的伴奏和唱腔都比较自由,每句或两句唱完后都要垫上两锤铜器,依次而得名,长于表达激越豪放、悲愤凄楚、内紧而外松的情绪。
[二倒板](二导板)。
秦腔的十首唱段秦腔是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秦腔中的唱段是其传统表演形式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下面我将介绍秦腔中的十首经典唱段。
1.《西河追鱼》这是秦腔中的一个经典唱段,主要讲述了船夫在西河追捕大鱼时的情景。
唱段中有慷慨激昂的背景介绍,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让观众们沉浸其中。
2.《花灯春夜》这是一首充满浪漫气息的唱段,讲述了古人在花灯节赏花、观灯的情景。
唱段中有许多细节描述,如热闹的市井,流动的人群等等,展现了古代的风情。
3.《三岔口》这是一个情节曲,唱段中讲述了青年郎在分别女友时的情景。
唱段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了男女之间珍贵的爱情。
4.《城南花雨》唱段叙述了一个遭受巨灾的故事。
城南的居民在大雨中经历了连绵不断的天灾,唱段中情节跌宕起伏,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追求幸福的渴求。
5.《锁麟囊》这是一个男女情感故事。
唐朝的吕洞宾在与女仙子之间的故事中,用许多美妙的爱情詞汇来渲染两人之间的感情,令人难以忘怀。
6.《打金枝》打金枝讲述了一个节约奇才想出从废石堆里发掘金银财宝的故事。
情节极具巧妙,夸张又不张扬,幽默风趣,是一个颇受人们欢迎的唱段。
7.《柿子香》柿子香是秦腔中的十分经典的唱段,主要介绍一个乡村妇女的故事。
唱段中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女性情感世界的刻画来展现女性的美和可爱,颇受女性观众的青睐。
8.《落花时节》唱段讲述的是一位女子在花园里赏花时的情景。
唱段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细腻,同时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来表现出其感性和柔情。
9.《探花榜》这是一个讲述科举制度的唱段,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通过努力,从一个小镇小民发展成为一位探花的故事。
唱段中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化传统融入其中,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10.《巳时黄茶》唱段描写了一个茶农在晨间采摘三月香的情景,是秦腔中的一首经典小调。
唱段中包含了对茶文化的内容,同时也突出了乡村景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恬静。
概论部分 1. 戏曲音乐包括唱腔、器乐,其主体部分是唱腔,分独唱、对唱两个部分。
2. 戏曲乐队的核心组织称“文武场” 。
文场乐器:京胡、二胡、板胡、高胡、月琴等。
武场乐器:三弦、扬琴、笛子(北方:梆笛;南方:曲笛) 、琵琶 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堂鼓、南梆子(卜鱼)3. 戏曲音乐分类:四大声腔——昆、皮、高、梆。
对应剧种:昆腔:昆曲。
昆腔亦称昆山腔。
皮黄腔:京剧、川剧、粤剧、桂剧。
高腔:川剧、湘剧、赣剧。
梆子腔:河南梆子、秦腔、豫剧、晋剧。
4. 戏曲音乐的节拍称为板式,即:板眼形式。
三眼板类(四拍子) :慢板。
一眼板类(二拍子) :原板、二六板。
有板无眼类(一拍子) :流水板、快板。
散板类(节拍自由) :散板、摇板。
昆曲昆曲:用昆腔来演唱的单声腔剧种,属于曲牌体戏曲。
2001 年获“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称号。
1. 昆曲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
2. 经典剧目:(1)汤显祖《牡丹亭》(2)孔尚任《桃花扇》(3)洪昇《长生殿》,3. 昆腔中的南曲和北曲 南曲:柔和、细腻,常用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演唱形式灵活多变,独唱、齐唱、同 唱、合唱,独唱接齐唱等。
北曲:豪放、慷慨,常用七声音阶,跳进为主,演唱形式多为独唱。
4. 主奏乐器:曲笛及管弦 打击乐器:琵琶、箫、三弦、唢呐、鼓板、堂鼓、云锣、小锣、钹。
5. 曲牌板式: 赠板:昆腔特有的一种特慢板式,南曲中常见。
散板、干板( 1/4 拍)、一眼板( 2/4)、三眼板( 4/4)6. 主要演员:张继青,代表作《牡丹亭》中国戏 音乐1) 2) 3)4),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主要人物:侯方域,李香君 主要人物:唐明皇(唐玄宗) ,杨玉环(杨贵妃)京剧京剧是一个以皮黄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1. 角色行当:生、旦、净、丑 .2. 代表演员: (1)(3)(4)3. 京剧乐器主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京剧三大件) ,阮、唢呐、笛子、扬琴 打击乐器:大锣、小锣、堂鼓、鼓板、碰铃、大铙,钹 现代京剧中可能出现西洋乐器,如提琴,长笛,号,单 /双簧管等。
秦腔简单介绍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声),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
秦腔开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
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
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
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
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
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
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
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
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种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
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
在北方声腔进入江西以前,江西本土的戏曲声腔,主要有高腔( 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昆腔、海盐腔等声腔类型。
其中对江西戏曲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当数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如青阳腔、乐平腔、四平腔等,唱腔音乐主要来自南北曲,音乐形式为曲牌连缀体,其次是海盐腔,由于明代江西宜黄人谭纶和戏曲大家汤显祖的原因,在宜黄盛行海盐腔,于明代中晚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由海盐腔形成的宜黄腔,乃至于后来成为皮黄腔重要组成部分的二黄腔,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就更大了昆腔在明代的江西戏曲界,影响及流行范围都不太大,只存在部分地区或部分剧目中,清代以后,昆腔在江西才兴盛起来。
大约在明代末年,来自我国北方的一些戏曲声腔,逐步进入江西,对江西戏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这些北方的声腔,主要有西秦腔、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一、北方声腔进入江西的时间北方声腔进入江西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明代中晚期、清代初期、清代中叶和清末四个阶段。
明代明代江西的戏曲主要有弋阳腔及其支系声腔为主的高腔,以及与海盐腔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宜黄腔(指“古宜黄腔” ) ,但在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北方声腔在江西的影迹。
(1)刘天虞与汤显祖的戏曲活动刘天虞,陕西人,原任山西潞安知府,后被贬广东。
明万历三十年(1602 年) ,刘天虞从岭南经鄱阳回陕西,取道临川,和汤显祖进行了三四天的聚会,彻夜长谈,对这次聚会,汤显祖是“沉顿激昂,欢楚俱极,无从嗣音,言之哽塞” ,临别汤赠诗《寄刘天虞》 '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为成先断绝,可怜头白为多情。
诗中提到秦中弟子唱的“陇上声” ,根据流沙先生的考证,“陇上声”即“陇东调” ,很有可能就是西秦腔。
同时,刘天虞酷爱戏曲,身边一直有三个秦腔班子,几天的相聚,看戏赏戏是必要程序,宜黄戏与秦腔不可能没有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从汤显祖的诗中可知,他不但观看了秦腔戏的演出,而且对这种来自西北的不同风格的戏也不排斥,那么这种秦腔不可避免地会对宜黄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秦腔的介绍秦腔的介绍一、秦腔的概述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陕北方言为基础,吸收了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方言和曲艺形式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秦腔的历史秦腔起源于明朝,当时在陕北地区流行着“大鼓”、“二黄”等形式的民间曲艺。
到了清朝,这些曲艺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秦腔。
20世纪初,秦腔开始走向繁荣,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三、秦腔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秦腔表演采用“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方式。
其中,“唱”指歌唱,“念”指说白,“做”指舞台动作,“打”指音乐伴奏。
2.角色划分:秦腔中角色分为正剧和丑剧两大类。
正剧通常由男性扮演,丑剧则由男女老少皆宜。
3.音乐特点:秦腔的音乐以弦乐器、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为主,其中二胡、板胡、柳琴等弦乐器是秦腔的标志性乐器。
四、秦腔的剧目1.《三岔口》:是秦腔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家庭的故事。
2.《红灯记》:是秦腔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讲述了一个女子为了报仇而成为革命斗士的故事。
3.《霸王别姬》:是秦腔中最具知名度的剧目之一,讲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五、秦腔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1.文化遗产保护: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现代化表演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变化,现代化表演形式也逐渐出现在秦腔舞台上。
例如加入电子音效、灯光效果等元素。
3.海外传播:秦腔也在海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举办演出。
六、结语秦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代表着陕北地区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变化,秦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表演。
[内容提要] 梆子腔是我国戏曲中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分布广泛,影响很大的声腔系统。
本文以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曲种为例,对梆子腔的总体风格特征、伴奏乐器、唱词、音阶、唱法等艺术特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 梆子腔艺术特征梆子腔是近现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梆子腔在各地流传和衍变中名称不一,有称“桄桄”、“弹戏”的,也曾一度被称作“乱弹”。
梆子腔源于明代的“西秦腔”,是戏曲最早创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
西秦腔在各地流传,与当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又逐渐衍变派生为各地的梆子腔支系。
梆子腔虽然支派繁多,还有一些共性的特点,而梆子腔有怎样的一般特征呢?这些特征又是怎样在各地梆子腔支系里体现出来的呢?以下笔者对此进行阐释。
1、音乐风格梆子腔系统各剧种的总体风格特征为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它高亢得近乎呐喊;其旋律进行中强调四度以及四度以上的各种大幅度跌宕起落,表现的是一种激越而又苍凉的情绪,那音调最能拨动人的心弦,让人血热。
如河南梆子《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东调,其中常香玉所演唱:“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唱腔音域较宽,风格高亢、活泼,曲调比较华丽。
2、板式变化体结构梆子腔所创用的戏曲唱腔板式变化体结构,板式变化体是以一个曲调为基础,通过节拍节奏的整散,速度、力度的强弱快慢,音符字位的疏密繁简等变化,派生出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唱腔,如原版、慢板、散班、摇板等,并通过音区音域的不同运用,调式、结构及润腔和发声方法的变化等,又可派生出反调及不同行当的不同强调,用以上不同戏剧功能的版别及腔调来组成各种唱段,在梆子腔中,原版是其基本板式,将原版曲调、拍子节奏、速度加以展衍,则成为慢板,加以紧缩,则成为二六板。
梆子腔音乐则用不同的特性音来形成不同的腔调的感情色彩的对比变化,如秦腔音乐的“花音”与“苦音”。
同一剧种中不同腔调的对比运用,亦为板腔体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Min Su Min Yi·民俗民艺浅谈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艺术特色刘理安徽乐团摘要:我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各式各样的民族特色音乐成为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标志。
秦腔是我国众多民族特色音乐中的重要代表,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
二胡独奏曲《秦腔主题随想曲》是著名作曲家鲁日融教授和赵震宵教授在综合分析多首陕北民族音乐的同时,以陕西经典戏曲音乐秦腔为基础编创出的优美独特的器乐独奏作品,充分展现出了西北人民以及西北特色音乐———秦腔的爽朗、朴实、粗犷等民族音乐特性。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分析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创作地域背景,乐曲演奏技巧等方面来谈一谈其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秦腔二胡民族风格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64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23-03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任何音乐艺术表演类的发展和壮大来说,创新创作总是最具基础性的。
二胡器乐作为中国民族器乐的一个新种类,虽然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二胡演奏历史相对比较短,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二胡的演奏体系,以及相关联系性较强的乐器演奏队伍不仅逐渐建立和健全,而且越来越多脍炙人口的二胡曲目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全面具体的二胡演奏教育体系也随之建立了起来。
从整个二胡器乐作品创立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乐器,艺术作品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墨守成规的创作风格显然是不可取的。
只有将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完美的融合于地区性的音乐风格才能丰富音乐作品的内容,将整个艺术作品演奏涂上五彩斑斓的色彩。
一、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的创作基础分析从长远的历史渊源方面分析,秦腔起源于古代的陕西、甘肃一带,属于黄土高原一带所特有的颇具民族特色与地方风情的古老戏种。
正是这里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秦腔名称的由来。
古都长安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文化枢纽,悠久的历史令这里的人们具有粗犷、豪放、质朴、纯洁等特质,民风的朴实醇厚成就了秦腔清新质朴纯洁独特的艺术风格。
适合初学者唱的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盛行于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对于初学者来说,以下是一些适合学习和演唱的秦腔曲目:
1. 《三滴血》:这是一出经典的秦腔剧目,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恩怨和亲情的故事,对于初学者来说,它的旋律和唱词相对简单,容易掌握。
2. 《火焰驹》:这是一出传统的秦腔剧目,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少年在困境中拯救公主的故事,它的旋律优美动听,适合初学者学习和演唱。
3. 《柜中缘》:这是一出经典的秦腔喜剧,讲述了一个书生在柜中与小姐相遇,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它的唱词简单易懂,旋律轻快,适合初学者学习和演唱。
这些秦腔曲目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艺术价值,适合初学者学习和演唱。
同时,建议初学者在学习秦腔时,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如唱腔、音准、节奏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秦腔mp3下载150首秦腔mp3下载150首本帖最后由前来看戏于 2010-4-12 10:05 编辑秦腔mp3下载150首1.三击掌_秦腔.mp32.三滴血_秦腔.mp33.下河东_河东城困住了赵王太祖_秦腔.mp34.冷凄凄郊外哭妻几几声_任哲中_中国秦腔俱乐部.mp35.商芳会秦腔唱段精选.mp36.家住陕西韩城县_武西民_秦腔.mp37.寒窑虽苦妻无怨_王宝钏_旦角_秦腔.mp38.戏曲_秦腔_周仁回府_夜逃.mp39.戏曲_秦腔_周仁回府_献嫂_贤嫂嫂.mp310.戏曲_秦腔选段_三堂会审.mp311.戏曲_秦腔选段_雷开元祭灵_选段.mp312.爹爹给我无价宝_红灯记_旦角_秦腔.mp313.眉户_梁秋燕_阳春儿天秋燕去田_秦腔.mp314.秋风吹_月儿高_湖水浩荡_洪湖赤卫队_秦腔.mp315.秦腔_三娘教子.mp316.秦腔_三对面.mp317.秦腔_三滴血_祖籍陕西韩城县陈雪红.mp318.秦腔_下河东.mp319.秦腔_十五贯.mp320.秦腔_周仁回府.mp321.秦腔_周仁回府_夜逃选段.mp322.秦腔_商芳会_斩黄袍.mp323.秦腔_商芳会_新朱春登祭母_选段.mp324.秦腔_商芳会_祭灯.mp325.秦腔_喝喊一声绑帐外.mp326.秦腔_孙膑座洞_商芳会.mp327.秦腔_庵堂认母_认儿反倒害儿身_王荣华.mp328.秦腔_张宁_花亭相会.mp329.秦腔_张连卖布.mp330.秦腔_探窑_王宝钏_老娘不必泪纷纷.mp331.秦腔_断桥.mp332.秦腔_断桥西湖山水还依旧_mp3.mp333.秦腔_杨凤兰_五典坡.mp334.秦腔_血泪仇_商芳会.mp335.秦腔_选段_手抱孙女好_血泪仇_戏曲.mp336.秦腔_铡美案.mp337.秦腔刘随社_放饭.mp338.秦腔名段金沙滩选段.mp339.苏武牧羊_秦腔_刘随社.mp340.商芳会秦腔全场精选唱段_.mp341.秦腔精华唱腔联缀30段.mp342.秦腔《三回头》吕家女在小房心中惆怅张咏华.mp343.秦腔《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陈雪红.mp344.秦腔《二堂献杯》好一个英明女有识有胆(王荣华).mp345.秦腔《十五贯》我爹爹贪财把我卖(惠敏莉).mp346.秦腔《庚娘杀仇》尤庚娘坐愁城思前想后(王荣华).mp347.秦腔《放饭》听我妻赵景棠细讲一遍(王宏义).mp348.秦腔《杀庙》听罢了民妇人言共语王战峰.mp349.秦腔《柜中缘》许翠莲来好羞惭肖若兰.mp350.秦腔《白玉佃》忽听得那边悲声放(李正敏).mp351.秦腔《红灯记》爹爹给我无价宝李梅.mp352.秦腔《花木兰》劝爹爹放宽心村头站稳丁小玲.mp353.秦腔《藏舟》耳听得谯楼上二更四点肖若兰.mp354.秦腔《赶坡》王宝钏:适才间大嫂对我言.mp355.秦腔《赶坡》适才间大嫂对我言郭明霞.mp356.秦腔《金沙滩》事急了才知把佛念(王宏义).mp357.薛志秀《辕门斩子》杨延景来吃一惊.mp358.雷开元《劈山救母》.mp3122.秦腔丑角/乔慷慨-学雷锋.mp3123.秦腔丑角/乔慷慨-穷乐观之一.mp3124.秦腔丑角/乔慷慨-穷乐观之二.mp3125.秦腔丑角/乔慷慨_计划生育_秦腔.mp3126.秦腔丑角/乔慷慨《荒郊义救》.mp3127.秦腔丑角/乔慷慨-戒烟.mp3128.秦腔丑角/孙存碟-卷席筒.mp3129.秦腔丑角/孙存蝶丑角戏塔玲珑.mp3130.秦腔丑角/孙存蝶(拾黄金).mp3131.秦腔丑角/徐松林蓝田演出《搬砖》.mp3132.秦腔丑角/徐松林(说实话).mp3133.秦腔丑角/晋福长《十八姐拜寿》.mp3134.秦腔丑角/樊新民-劝新郎.mp3135.秦腔丑角/秦腔_怕婆娘.mp3136.秦腔丑角/秦腔_拾黄金_孙存碟.mp3137.秦腔丑角/秦腔_教学.mp3138.秦腔丑角/阎振俗王婉丽《嫌婆娘_训老汉》上.mp3 139.秦腔丑角/阎振俗王婉丽《嫌婆娘_训老汉》下.mp3; 140.秦腔_商芳会_斩黄袍.mp3141.秦腔_探窑王宝钏老娘不必泪纷纷.mp3;142.秦腔_断桥.mp3;143.秦腔断桥西湖山水还依旧_mp3.mp3; 144.秦腔杨凤兰五典坡.mp3;145.秦腔血泪仇商芳会.mp3;146.秦腔选段手抱孙女好_血泪仇戏曲.mp3; 147.秦腔铡美案.mp3;148.秦腔刘随社放.mp3;149.秦腔名段金沙滩选段.mp3;150.苏武牧羊秦腔刘随社.mp3;。
秦腔因以什么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秦腔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梆子腔。
它的一大特点是唱念全都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又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其表演技艺朴实、粗扩、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梆子:
梆子,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
约在中国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
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
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
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中国音乐史明清时期的音乐主讲人:郭倩倩1.音乐概况2.说唱音乐的发展(曲艺)3.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4.戏曲5.器乐6.音乐理论7.乐律学明清时期的音乐讲义位置P104明清时期的音乐1.音乐概况2.说唱音乐的发展(曲艺)3.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4.戏曲5.器乐6.音乐理论7.乐律学音乐概况1、音乐作品思想性、斗争性加强了,反映面更广,形式更加多样2、由于明清疆域的扩大和稳定,使得边去各少数民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练习更加紧密。
3、专业性音乐艺术活动更进一步冲出了宫廷的范围4、宫廷音乐越来越萎缩,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五大类均已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
1.音乐概况2.说唱音乐的发展(曲艺)3.民间歌曲和民间歌舞4.戏曲5.器乐6.音乐理论7.乐律学说唱音乐继承宋元曲艺发展创新,他们在音乐上都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
1.从特点上面来看: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走唱、板诵、杂曲2.从音乐形态上看:曲牌体、板腔体3.从说与唱的结合来看: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说有唱一、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弹词(南词)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一种板腔体的曲艺。
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或三弦。
表演人数:1~4人不等表演形式:自弹自唱、坐唱形式1、清代前期:弹词多为长篇说唱,演唱者自弹三弦。
《珍珠塔》《再生缘》《玉蜻蜓》2、清中期: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在唱腔上有独创,分别称为“陈调”“俞调”“马调”——老三调陈调苍凉粗犷;俞调柔婉细腻;马调爽利清劲。
3、清代后期:长篇弹词渐衰,而代以中篇或短篇。
弹词的发展鼓词唱艺术。
自击鼓板说唱,无乐器伴奏主要流派有“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落亭大鼓”“西河大鼓”道情始于南宋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 …多种形式。
•一、说唱音乐(曲艺音乐)琴书明清时曲艺的一种,一般以唱为主,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
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2.知道晋剧音乐的特点。
3.知道河北梆子音乐的特点。
4.了解豫剧音乐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作品鉴赏
1.祖籍陕西韩城县——秦腔《三滴血》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秦腔《三滴血》是著名秦腔剧社“易俗社”的代表剧目之一,1960年拍成戏曲电影。
《祖籍陕西韩城县》是秦腔《三滴血》中李遇春遇到周天佑时,彼此述说自己身世时的唱段。
此段唱腔采用[苦音二六],曲调朴实忧郁,流露出内心的凄苦。
全剧讲述了因三次“滴血认亲”而引发的冤情,最终糊涂官被惩戒,冤案始明,亲人团聚。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特点及其艺术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数说闺女劝女婿——晋剧《打金枝》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打金枝》是晋剧代表性传统剧目,1955年拍摄成戏曲电影。
所选片段是皇后沈氏所唱。
唱腔以[二性][垛板]为主体,娓娓道来,情真词切。
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
郭子仪花甲寿辰,众子媳前来拜寿,只有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
郭暧回府怒打公主,公主向父母哭诉,逼代宗治罪郭暧。
郭子仪绑子谢罪,代宗则给郭暧加官晋爵。
经皇后劝解,夫妻和好如初。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晋剧即为中路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
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
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3.睛川上远树稀白云一片——河北梆子《蝴蝶杯》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蝴蝶杯》是河北梆子的常演剧目,也是各梆子腔剧种共有的剧目,1957年拍摄为戏曲电影。
此段[二六板]唱腔是小生田玉川出场时所唱,曲调高亢激越,表现了田玉川的青春俊朗与意气风发。
明代,江夏知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因打抱不平与胡凤莲相识,以蝴蝶杯为信物定情。
历经周折,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提问学生:该选段唱腔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4.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选段
师生共同欣赏多媒体影片,教师对作品进行介绍。
作品简介:《花木兰》是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的代表剧目,1956年拍摄为戏曲电影。
此段唱腔是花木兰女扮男装后所唱,体现出常香玉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屡建功勋。
辞官回乡后,贺元帅亲临花家,方知木兰为女子。
教师请学生课后搜集常香玉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平生和代表作。
【知识拓展】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二、知识讲解
1.秦腔及梆子腔音乐
师生欣赏秦腔经典唱段。
教师介绍秦腔及梆子腔音乐的特点。
秦腔亦称“梆子腔”(因用梆子伴奏而得名),在陕西形成以后,流传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音随地改,先后形成晋剧、河北梆子、豫剧等梆子腔剧种。
今存秦腔以陕西中部关中地区的方言为演唱语音,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汉族地区,是西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戏曲剧种之一。
早期秦腔的演唱以“慷慨激昂”为特点。
近代以来,经过西安的秦腔剧社“易俗社”的改良,风格渐趋委婉。
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分别表现欢快和凄苦的情绪。
梆子腔唱腔是戏曲中最早的板腔体唱腔,早期以高音拉弦乐器“二股弦”为主奏乐器,后改为不同形制的板胡。
板胡以过门和托腔的形式为演唱伴奏,开启了板腔体唱腔演唱及伴奏形式。
2.晋剧音乐
教师请学生描述自己对山西太原的印象,并介绍“晋语”“晋剧”。
晋剧流行于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晋语”方言区(包括与山西接壤的陕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是陕西关中地区及山西南部的秦腔和蒲剧在晋中地区的演变。
晋剧降低演唱调高,变高音板胡为中音板胡伴奏,以晋语为演唱语音。
节奏舒缓的对唱是晋剧唱腔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晋剧《打金枝》中有充分体现。
3.河北梆子音乐
教师介绍河北梆子音乐起源和特点。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天津及北京等地,是从陕西和山西流传到河北及京津地区的梆子腔,其演唱及伴奏较多继承了梆子腔早期高亢激越的音乐特点。
反调唱腔是河北梆子在音乐上的一大发展。
4.豫剧音乐
教师介绍豫剧音乐的发展历程。
豫剧是主要流行于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的梆子腔,山西、陕西、甘肃及新疆也有豫剧团。
豫剧虽然与早期秦腔演变的各地梆子腔同源,但在形成过程中亦发展出与其他梆子腔不同的特点。
早期演出以生和净角为主,后来逐渐变为以旦角为主。
常香玉、马金凤等著名旦角演员对豫剧唱法的发展多有贡献,两人分别主演的豫剧《花木兰》和《穆桂英挂帅》都在20世纪50年代深受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