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大整理文物(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1240]《西方文化遗产》单项选择题1、诗人马西阿尔曾对斗兽场做过这样的赞美:“埃及人别再拿野蛮的奇迹金字塔来自夸,我们也别再谈巴比伦的古城名刹;一切其他的建筑物都必须让位给凯撒的斗兽场,一切赞美的声音都应该联合起来歌颂那座大厦”,以下关于大斗兽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大斗兽场建于罗马帝国时期B .大斗兽场由观众席、表演区和地下室三个部分构成C .大斗兽场将罗马圆顶式与希腊柱式相结合D .大斗兽场是古罗马最宏伟壮观的建筑2、某同学为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确定了主题并搜集相关材料。
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不正确的是()A 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圣母玛利亚大教堂B 梵蒂冈的建筑杰作——西斯廷小教堂C 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创世纪》《雅典学院》等壁画D 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与施工 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E.3、圣彼得大教堂大圆顶的设计者是A .米开朗基罗B .布拉曼特C .布鲁内列斯奇D .贝尔尼尼4、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筑群不包括( )A .乌菲齐博物馆B .乔托钟楼C .洗礼堂D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5、关于中世纪建筑的特征,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高尖塔 B.尖形拱门 C.狭长的彩色玻璃窗 D.圆柱6、圣马可广场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广场,位于()。
A.米兰 B.佛罗伦萨 C.威尼斯 D.都灵D.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哪一年?A.1830年B.1923年C.1946年D.1949年8、《掷铁饼者》原先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青铜作品,今已不存。
如图为罗马时代的复制品。
塑像捕捉了运动员身体发力,准备掷出铁饼的瞬间,整体上呈现出运动的美感。
这一雕塑() ①直接反映出古希腊人对宙斯的敬意 ②生动体现了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精神 ③折射出古罗马人对希腊文明的继承 ④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希腊公民的素养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 D.②③④9、罗马帝国空前强盛的时期,皇帝图拉真建立起图拉真广场。
图拉真广场() A.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B.集中体现了罗马的拱券技术 C.兼有纪念物和公共设施双重性质 D.两个图书馆存放着希伯来文书籍10、“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
八大关的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
在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景点——八大关。
八大关位于开封市城区南部,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当时的开封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商业城市,而八大关就是当时的商业交汇点。
八大关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开封的一大特色景点。
首先,我们来到第一大关——东大关。
东大关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八大关中最早开业的关店之一。
关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装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在东大关,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领略到当年关店的繁荣景象。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大关——西大关。
西大关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八大关中最宽敞的关店之一。
关店内部装饰豪华,有着独特的贵族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贵族的府邸之中。
在西大关,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艺术品,以及精心修复的古建筑。
第三大关是南大关。
南大关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是八大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关店。
关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被誉为“雕梁画栋”的文化艺术宫殿。
在南大关,你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精美的陶瓷器和石刻艺术品。
第四大关是北大关。
北大关建于清宣统四年(1912年),是八大关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座关店。
关店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外观上看犹如一座欧式宫殿,内部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和砖雕工艺。
在北大关,你可以看到众多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精美的壁画和雕塑。
第五大关是东小关。
东小关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八大关中最小的一座关店。
关店建筑简洁而精致,内部装饰典雅而华贵。
在东小关,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独特的木雕和砖雕。
第六大关是西小关。
西小关建于清宣统六年(1914年),是八大关中最后开业的一座关店。
关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装饰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15年西大考古试题:一.名词解释: 1.后岗三叠层 2.盘龙城遗址 3.下川文化 4.反山墓地 5.三足瓮 6.祠堂 7.史君墓 8.石窟寺 9.唐僖宗陵 10.磁州窑二.简答题:1.简述考古资料的优缺点2.姜寨遗址文化分期的意义3.磨制石器的分类及意义 4.简牍的分类5.夏商周时期铁器发现的意义6.简述吐谷浑伏俟城概况7.唐代金银器的分类8.北宋帝陵特征三.论述题:1.3000—4000BC中国史前文化格局2.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2000年试题一名词解释1 下川文化2 印纹陶 3悬棺葬 4 居延汉简 5 龙泉窑 6 永宁寺碑二简答1 试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2 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3 概述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
三论述1 试论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框架的构建;2 试论考古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
2001年1名词解释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克孜尔石窟夏商周年表海兽葡萄镜武官村大墓马王堆汉墓仰韶文化阿房宫遗址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2简答题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 3论述: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2003年一名词解释手斧土墩墓编钟陶衣郫县古城失蜡法瓮棺封泥《考古图》喇家遗址二简答 1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2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3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4什么是唐三彩?简述唐三彩窑址的发现三论述1“一切文物皆有历史的价值”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试论述之。
2试述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及其意义。
3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某一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2004年一、名词解释石片文化层利簋陶衣郑韩故城石楔镇墓俑公墓名旌《金石录》二、简答1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简述中国细石核的分类 3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在故宫博物院诸多文物藏品中,有一批兼具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艺术特色的文物。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亠間的力史价值、透过它们'nr以揭:小;||相天丘人力史卡件'山此反映;|!时建忙朝所采取的政策和相应惜施、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故厲廨物院收藏的「件银经匣「就是这样既II.八仃民族'宗教艺术持色'乂能够反映出淸乾隆时期电人力史爭件的.乂物。
特稿一件特殊的乾隆朝「银经匣」乾隆皇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历史物证在故宫博物院众务乾隆朝宗教藏品中,有一件特殊的银制经匣。
匣长三十点五厘米,高十点六厘米,宽九点二厘 米,其造型非常独特,虽然整体为长 方形,但匣的两端像马鞍一样呈弧形 向内弯曲。
经匣共有六面,除底面光素 无纹饰外'其他/!:面均装饰仃衲类的佛教图案:在匣r 的凹面装饰仃卷草纹和佛教中七珍-轮宝、摩)li宝、男宝' 女宝' 象進马飞将军卞)图案;凸面鑒刻仃摩尼、 卷草纹以及佛教中八宝(盖' f t -罐、花、螺' 肠' 伞' 轮)图案;顶部鑒刻有三条行龙纹饰;匣的两侧各装饰着六团卷草纹,并各安装了 一个长方形银提环。
从 制作工艺看,它是以锤撲、鑒刻方法制作。
从匣面装饰的图案来看,这是一件与佛教仃关的器物。
银经匣似马鞍的弧状造 型在中原地区—分罕见,很町能II.疋游牧地区佛教修行者为ill行时便.J随时涌经而设计的—当游牧迁徙时,町将银经匣两端方形提环像拴马鞍一样系于马背。
在银经匣的正上方,设有一个长李中路枚-S-W 物优1½器副研兗优“刃sf s 方-S为言延«.传佈*i 物及 坛庙tft阅读链接佛教中的七珍与八宝◎ 七珍又称七政.指轮宝、摩尼宝、男宝、女宝、象宝、马宝、将军宝。
据佛经上讲.七珍原为古印度神化中的转轮王以福力所生的七件宝物。
它们既是转轮王的治国之宝.也是转轮王所拥有的权利、财冨象征.受到转轮王法力的保护。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纪录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方法作者:位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作者简介:位茜(199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22016年新春,一部小成本的3集系列纪录片在国内著名互动视频网站“bilibili”上刷了屏,点击量超过70万,豆瓣评分也达到9.5分,甚至超过2015年引爆电视荧幕,口碑绝佳的大热剧《琅琊榜》。
这部片子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
本片讲述了在故宫工作的顶级文物修复师的故事,用平视朴素的镜头,透过一件件的精美绝伦的文物看手工匠人们的“匠人精神”。
本片为故宫博物馆建馆90周年的院庆而拍摄,投资仅150万元,不到十人的拍摄小组,历时四个月完成。
在央视首播并为向《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放映就爆红,反而通过在网络视频媒体上的传播,吸引了80、90后年轻人的目光。
网友们成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自来水”纷纷在微博、微信、空间等网络平台上推荐该片,甚至片中几位修文物的专家也成为“网红”,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我在故宫修文物》缘何受到如此的热捧?纪录片这种精英文化如何融入大众狂欢之中?答案就是抓住观众的眼球,可从主题把握、叙事方法、视听运用及社会价值方面来分析。
一、在新颖的题材选择中注入普世的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念故宫,我国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兼具政治、历史、文化三重内涵的一座城池,古往今来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历史、文化、建筑等多方面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关于故宫的纪录片也非常多,《故宫》(2005)、《台北故宫》(2006),《当紫禁城遇上卢浮宫》(2011年)、《故宫100》(2012年)等十几集、甚至几百集的纪录片将故宫几百年里经历的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出来。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题材选择上巧妙地避开了以往大开大阖的历史文化,独辟蹊径选择了故宫未开放展览的西三所里的现代人为表现对象。
假如我是博物馆的一件文物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假如我是博物馆的一件文物》嘿,要是我是博物馆的一件文物,那可就有意思啦!我觉得吧,我可能会是那个超级显眼的存在,也可能就是角落里默默无闻的那个。
你们想啊,要是显眼,那得多风光啊,每天那么多人围着我,“哇,看这个!”“哇塞,好厉害啊!”嘿嘿,说不定我还能成为网红文物呢!就像网上那些超级火的东西一样。
可要是在角落呢,哎呀,那也挺无聊的,只能自己发呆,看着其他文物出风头。
我可能会想,我咋就没被摆在显眼位置呢?这不是浪费了我的价值嘛!说不定我这件文物身上有着不为人知的超级厉害的故事呢,只是他们还没发现罢了。
有时候我又会想,在这博物馆里待着也不错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多舒服。
不用像外面那些东西一样,还得经历各种磨难。
我要是件文物,我肯定希望大家能好好了解我,别就走马观花地看一眼就走了。
喂喂喂,我可是有很多故事要说的呀!你们说,会不会有人能和我产生共鸣呢?能真正懂我呢?哎呀呀,这可不好说。
也许会有,也许没有。
但不管怎样,我要是博物馆的一件文物,那肯定是一段特别的经历,嘿嘿,想想还挺带劲的呢!示例范文第二篇:《假如我是博物馆的一件文物》嘿,要是我是博物馆的一件文物,那可就太有意思啦!我觉得吧,我可能是个陶俑,每天站在那儿,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你们说,那些人看着我,心里都在想啥呢?会不会有人觉得我长得很搞笑啊,哈哈。
也许他们会惊叹于我的历史价值啥的,但我自己可没啥感觉呀,我就是我嘛。
有时候我会想,我要是能开口说话该多好呀,就可以和那些游客唠唠嗑了。
“嘿,哥们,看我这儿!”哎呀,可惜我不能呀。
我还想象过,要是突然来个地震啥的,那我不就完蛋啦?不过咱这博物馆应该挺安全的吧。
说真的,我在这里待久了,也挺无聊的。
每天就那么杵着,也不能动。
要是能让我出去溜达溜达就好了,哪怕就一会儿呢。
你们知道吗,有时候我看着别的文物,心里还会有点小嫉妒呢,凭啥它们那么好看,那么多人围着它们转呀。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经典语录我在故宫修文物,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那里面的门道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每天走进故宫那高大的红墙门,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时光宝盒。
我师傅常说:“咱修文物,就像是给老祖宗的宝贝当医生。
这些文物啊,哪一件不是带着岁月的伤病?咱得小心翼翼,可不能毛手毛脚的。
”师傅的话就像一把小锤子,一下下敲在我心里。
我刚入行的时候,看到那些破损的文物,心里直发怵。
就拿那个粉彩瓷瓶来说吧,瓶身上好多地方都掉了彩,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脸上破了相。
我当时就想,这可咋修啊?师傅看我那副怂样,笑了笑说:“咋了?还没动手就怕了?这文物啊,只要你用心去对待,它就会告诉你该怎么修。
”有一次,我和同事小李一起修复一幅古画。
那古画因为受潮,画面上好多地方都模糊不清了,就像一张被水浸泡过的老照片。
小李皱着眉头说:“这可真是个大难题啊,感觉无从下手。
”我却说:“怕啥呢?咱就像探险家在寻找宝藏一样,一点一点地把画面上的秘密找回来。
”我们俩就趴在桌子上,拿着放大镜,一点点地观察,一点点地修复。
那时候,我感觉我们就像是在和时间赛跑的人,要把这古画曾经的光彩重新找回来。
在故宫里,还有一位老专家王爷爷。
他那双手啊,就像是有魔法一样。
有一回,我看到他修复一个青铜鼎,鼎上有好多锈迹,就像一层厚厚的铠甲。
我忍不住问:“王爷爷,这锈这么厚,您咋能修得好呢?”王爷爷笑眯眯地说:“孩子啊,这锈就像是岁月给这鼎盖的被子,咱得轻轻地把这被子掀开,可不能伤着鼎。
”看着王爷爷那专注的眼神,我就明白了,这修复文物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份对文物的敬重。
我还记得有个年轻的学徒小张,刚来的时候特别浮躁。
有一天,他在修复一个玉器的时候,不小心差点把玉器弄掉。
我当时就火了,说:“你咋这么不小心呢?这玉器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在你眼里就这么不当回事儿?”小张脸涨得通红,说:“我错了,我就是一时心急。
”我叹了口气说:“咱这工作啊,急不得。
就像盖房子,你得一块砖一块砖稳稳地砌,要是急了,这房子肯定塌。
制作历史文物的作文初中在我的初中生活中,有一次特别的经历,那就是亲手制作历史文物的模型。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却让我乐在其中,收获满满。
当时,我们的历史课正在学习古代文明,老师突发奇想,决定让我们分组制作一些历史文物的模型,以便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我们小组抽到的任务是制作一个兵马俑模型。
接到任务后,我们几个小伙伴立刻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这可怎么弄啊?兵马俑那么复杂!”一个小伙伴皱着眉头说道。
“怕啥,咱们一步一步来!”另一个小伙伴倒是信心满满。
说干就干,我们先开始收集资料。
图书馆、互联网,都成了我们寻找灵感和参考的地方。
看着那些精美的兵马俑图片和详细的介绍,我们越来越有信心。
准备好材料,我们就开始动手了。
先用黏土捏出大致的形状,这可真是个技术活。
黏土在我手里,就像是有自己的想法一样,怎么也不听使唤。
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捏出一个歪歪扭扭的身子。
“哎呀,你这身子也太丑了!”旁边的小伙伴忍不住笑话我。
“哼,等我把它完善好了,肯定惊艳你们!”我嘴上不服输,心里却在暗暗较劲。
接着是雕刻细节,这更是考验耐心和细心。
我们拿着小刻刀,一点点地刻出兵马俑的五官、铠甲的纹路。
“哎呀,我不小心刻坏了!”一个小伙伴懊恼地叫起来。
“没事没事,咱们想办法补救。
”大家纷纷安慰。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有一次,因为黏土没有干透,我们在往上添加部件的时候,整个模型都塌了。
“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有点灰心丧气。
“别放弃,咱们重新来过!”组长给大家打气。
于是,我们又重新揉黏土,重新塑形。
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的兵马俑模型终于初见雏形。
看着那个虽然不算完美,但充满了我们心血的作品,大家的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
在给模型上色的时候,我们又产生了分歧。
有的说要按照历史的真实颜色来,有的说可以发挥想象,弄得鲜艳一点。
最后,我们经过投票,决定还是尊重历史,用比较古朴的颜色。
当我们把完成的兵马俑模型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西大碑遗址公园介绍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年级三班的一名普通的学生,我叫李一鸣,今天我为大家介绍我们西大碑公园。
西大碑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公园,它位于武汉市江岸区。
它建于1957年,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园内有古碑、古柏、古树、石桥等,这些都是我们城市的历史文物。
西大碑公园的大门很普通,但是有一根柱子却很特别,柱子上有“中国近代四大书法家”中的张裕钊先生亲笔题写的“西大碑”三个大字。
这三个字是由着名书法家铁凝女士题写的。
在西大碑公园中,还有两块石碑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民主革命家”黄兴先生所题的“西大碑”和“中国近代第一民”梁启超先生所题的“中国近代思想家”。
西大碑公园中最出名的要数一座古式石桥——通济桥了。
它建于1894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通济桥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部分是一座单孔拱桥;左边部分是一座石桥;右边部分则是一座石拱桥,它不仅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也是武汉唯一一座单孔石拱桥。
—— 1 —1 —。
文物病害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吗?文物病害这玩意儿可复杂着呢!就好像人的身体会
生病一样,文物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
比如说,青铜器会生锈,那锈迹不就是它的一种病害嘛!(就像铁制品放久了会生锈一样。
)文物的病害有好多类型呢!像是残缺,你想想看,一件精美的瓷器
缺了个口,多可惜呀!(这就好比一个漂亮的苹果被啃了一口。
)还
有裂缝,那一道道裂缝就像是文物身上的伤痕。
还有污渍,就像我们
衣服上的脏东西一样,让文物失去了原本的光彩。
记得有一次我去博物馆,看到一件原本应该很华丽的文物,上面布
满了污渍,感觉它就像一个被弄脏了的宝贝,让人好心疼。
(这就好
像一个原本很漂亮的娃娃被弄上了泥巴。
)
文物的病害还包括酥粉、剥落等等。
酥粉就像是饼干碎了一样,文
物的表面变得不再牢固;剥落呢,就好像墙皮掉了一块。
这些病害都
会严重影响文物的价值和美观。
那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文物病害呢?这可太重要啦!只有知道了它们
是什么,我们才能想办法去保护文物呀!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得了什
么病,才能对症下药一样。
(这不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文物病害,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它
们可都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见证呀!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和记忆,我
们不能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受损甚至消失。
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
来,为保护文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我的观点就是,文物病害不可忽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一篇关于流失文物的作文咱们今天聊点不太轻松的事儿——流失的文物。
别急,虽然这个话题听上去有点沉重,但我尽量让它有趣一点儿。
你瞧,历史上流失的文物可真是个大麻烦。
尤其是当你发现,原本应该在博物馆里静静展示的东西,现在却在黑市上漂来漂去。
记得有次我在博物馆碰到一个特别热心的志愿者小李,她一边给游客讲解,一边幽默地说:“哎,你们知道吗?有些文物就像中午的热汤,刚端出来就被偷走了!”听了她的话,我忍不住笑了,但心里还是有点儿不安。
“比如说那些古代青铜器。
”小李一边指着展柜,一边继续说,“它们原本应该在这里展示它们的辉煌历史,但有时候,它们却被偷偷溜走了,跑到别的地方去当‘历史明星’了。
”我忍不住问:“那这些流失的文物现在都去哪儿了?”小李叹了口气:“哦,很多被流入黑市了。
想象一下,一件古老的文物像是个旅游者,绕着地球跑了一圈,结果最终落在了什么奇怪的地方——可能是一家私人收藏家的客厅里。
咱们普通人想看到它们,几乎是不可能了。
”这时候,一位来自历史学界的大佬张教授恰好经过,他用一种半开玩笑的口气说:“哈哈,小李,你这比喻真形象!不过,咱们得严肃点。
流失的文物不仅仅是个小问题,它们代表了我们文化的失落。
咱们不仅丢了一个物品,更丢了那段历史的故事。
”“哎,对了,张教授,”我赶紧插嘴,“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张教授认真起来:“首先,我们得提高公众的意识,让大家知道文物的重要性。
其次,要加强法律保护,打击非法文物交易。
”“好啦好啦,不要再严肃了。
”小李捂住了张教授的嘴,“咱们来点轻松的!你们知道吗?有个笑话说,历史学家最怕的不是研究太多的古文献,而是丢失了那些珍贵的文物。
”大家都笑了,不过,笑过之后,我还是忍不住多想了几句。
毕竟,每个流失的文物背后都藏着无数故事,那些故事就像是被遗失在了历史的角落,静静等待被再次发现。
所以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不管是保护文化遗产,还是简单地了解历史。
这样,也许有一天,那些丢失的文物能在我们的努力下,重新回到它们该在的地方,继续讲述它们的辉煌故事。
本人的精选珍藏目录合集我的精选珍藏目录合集。
作为一个热爱收藏的人,我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物品和收藏品。
这些物品不仅仅是我喜欢的,更是我用心收集和珍藏的。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我的精选珍藏目录合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欣赏。
1. 古董收藏。
古董收藏是我最热衷的领域之一。
我收藏了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董,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瓷器、青铜器、玉器等。
这些古董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我喜欢通过这些古董,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2. 书籍收藏。
作为一个书虫,我收藏了大量的书籍,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其中,我最珍视的是一些稀有的古籍和手稿,这些书籍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更是知识的宝库。
我喜欢翻阅这些书籍,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3. 绘画收藏。
我对绘画艺术情有独钟,因此收藏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
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幅由著名画家所绘的油画作品。
这幅画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艺术家灵魂的凝结。
每次欣赏这幅画作,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4. 邮票收藏。
邮票收藏是我从小就开始的爱好。
我收藏了许多珍贵的邮票,包括各个国家和时期的邮票。
这些邮票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是世界各地文化的载体。
我喜欢通过邮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5. 古币收藏。
古币收藏是我近年来开始涉足的领域。
我收藏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钱币,包括中国古代的铜钱、银锭等。
这些古币不仅是货币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
我喜欢通过这些古币,了解古代经济和货币文化。
以上就是我的精选珍藏目录合集。
这些珍藏物品不仅是我喜爱的,更是我用心收集和珍藏的。
通过这些珍藏物品,我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希望我的珍藏目录合集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欣赏,也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自己热爱的珍藏物品,用心收集和珍藏。
微火成炬,家国永安作者:寇少卿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4年第09期“这身躯承受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恋的目光”“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流落海外的文物那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回家告白,燃烧了我血液里的民族基因。
还记得那天,语文老师在课上播放了一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剧中一盏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成少女,身着翠绿色汉服,和偶遇的中国记者,踏上万里归家之路。
短剧虽不长,却承载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思接千载,回首万古。
拂去历史的烟尘,窥见近代的每一寸土地,都刻下纵横交错的屈辱与悲怆。
当列强架起大炮,国门被无情地打开。
那些强盗肆无忌惮地劫掠纵火,只留下圆明园那几处残垣断壁,无声地诉说着今昔的苍凉与繁华。
而那些珍贵的文物离开故土,被陈列在国外博物馆拥挤的玻璃罩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只剩下一串冰冷的编号。
当万家灯火熄灭时,又有谁知道那些流落他乡的文物在默默流泪?鲁迅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正是这种质朴的情感,支撑了中国千疮百孔却傲然挺立的身躯。
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迎来民族的振兴。
前人以身护华夏,我辈当以身开太平。
岁月静好,但历史仍有残缺,文物仍漂泊在外。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
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是一本书,翻开便是埋藏千年的历史。
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铭刻着民族的记忆。
泱泱华夏,中华儿女以炽热的爱国之心将散落在四海的文物迎接回来。
大收藏家张伯驹倾其所有,购回了流失海外的山水画《游春图》;国画大师张大千将用一座王府名宅换得的《韩熙载夜宴图》交还给国家;商人蔡铭超以2亿拍得圆明园兽首,却拒绝付款,因为兽首本来就是中国的,他只不过是带着流浪的文物回家。
如今山河无恙,华夏皆安,但万千文物的回家之路漫漫,需要更多的后继者……“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书笔记800字匠人,匠心——读《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感“择一事,终一生。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我只觉得平淡无奇。
但最近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后,了解到有这么一群文物修复师傅,甘于寂寞,偏居一隅,却用自己精湛的手艺让很多古老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我突然明白,在当下这个浮躁且喧嚣的时代,“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尤其是用一生去坚守一件事,是多么弥足珍贵,值得学习。
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馆90周年,为了赶上院庆展览,钟表组的师傅加班加点的修复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木器组的师傅夜以继日的修复乾隆60大寿时的32展屏风,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陶瓷组修复三彩马的故事,文物修复师傅们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
工匠精神需要严谨求实。
王五胜师傅所修复的唐三彩马,缺失了一条尾巴。
他为了补上那条尾巴,查阅了关于唐朝不同时期出土的三彩马造型的资料,还特地去博物馆实地研究唐朝出土的三彩马,并请专家会诊讨论。
最终,由于争议太大,他决定放弃修补马尾巴。
王师傅的放弃,并非出于无奈,恰恰相反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
这让我明白,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以臆想中的“完美”为目标。
工匠精神需要奉献。
陶瓷组的工作场地是古时的“冷宫”,十分偏僻,每天早上都要去热水间打一整天的开水,也不能用电子设备,但师傅们并没有因为工作条件的简陋而松懈,仍旧踏踏实实年复一年的认真工作着。
王五胜老师傅从1983年进入故宫工作,已经有30多年了,他为文物修复奋斗了一辈子,也为文物保护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正是因为文物修复师们的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双手修复着文物、修复着人心,我们才有机会欣赏这些旷世“国宝”,领略那些尘封的历史。
工匠精神需要挑战自我。
那匹唐三彩马破损严重,一条尾巴都断了,颜料也脱落了一大片,难度何其之大。
面对困难,陶瓷组并没有放弃,反反复复经过两三个月的改进再改进,这匹唐三彩马几乎恢复了它先时的雄姿。
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记碑自古以来,文化与教育一直都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
西安府儒学文庙作为陕西省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沧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力量的侵蚀,文庙的建筑和碑文逐渐受到了损害。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的工作迫在眉睫。
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并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重修的过程中,我们将充分考虑到文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力求恢复其原有的风貌和氛围。
首先,我们将进行文庙建筑的修复工作。
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加固和石雕的修复,使文庙焕发出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我们将对文庙内的碑文进行修整和翻新,以便更好地展示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同时,我们还将增设一些解说牌和展板,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文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和修复文物,更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文庙是一所儒学学府,也是一处思想的摇篮。
通过重修文庙,我们希望能够激发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在文庙内,我们将开设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来解读儒家经典,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同时,我们还将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书法展览、古琴演奏等,让人们亲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的工作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将这座古老的文化圣地恢复到它曾经的辉煌。
文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
通过重修文庙,我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守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让西安府儒学文庙再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骄傲!。
我在西大整理文物
(一)闻消息申请入伙得任务初尝艰辛
听同学说学院最近有整理文物的工作,可以近距离了解文物,想我学了快三年的考古看到的文物都是透过玻璃柜或者照片传到到我的眼睛里来的,还没有大量摸过文物,于是便联系了管理这件事情的郭老师。
恐怕微信不够及时,我立马拨打了她的电话,郭老师告诉我安排好了会通知我,于是便静候消息。
郭老师是大二考古班的班主任,去年给他们讲授了陶瓷史的时候我也去听了,蹭课的快乐倒是比上课强烈许多。
因为这是新课改之后才有的课,故我们这一级和以前的学生都未曾上过,所幸我们课少(或许是全校课最少的专业吧)。
之后还有幸和他们在新建的陶瓷实验室里学习了制陶的基本原理并只做了平生最初的不堪入目的陶器。
而今听说能有机会去整理文物,对我这个与文物接触颇少的考古学生来说确属幸事,而且现在课程非常少,有时间去干这件事。
话说后来我便被拉近了一个群,半天之后我才搞明白里边除了我都是研一的,还包括其中一个本以为是学妹的学姐,原因是在另一个群里他的备注是15文博王某某,本以为是大一的,后来才知道是研一的,心想幸亏没有给“指教”。
不多时,研究生卜学长排了班,名单中没有我,郭老师便找了负责排班的他,我告诉了他我没课的时间,一看我时间这么多,便让去掉找对象、睡觉、写作业的时间,回答曰:没对象、不睡懒觉、作业晚上写。
这么一想,还真是有些洒脱。
第一天去“上班”,地点在文博学院四楼的最西边。
这里以前也来过,是历史学院老师的办公室和教室,也来听过几次讲座,却不曾知道这就是我们考古文物的库房。
四楼之西,一口气跑上来大家已经到了,进入了这个对我来说还一无所知的工作地区。
穿好了白大褂,戴好了线手套和口罩,准备干活。
话说这白大褂似乎就是所谓的实验服,很像是农村办丧事时孝子身上说穿的白布逢成的,今日见到还有些亲切。
四下一看,此处有三个房间和一个过道,郭老师让我们把一个房间里的装有文物的箱子搬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箱子很重,一个人绝对搬不动,至少要两个,搬完以后有的人额头上已经渗出了几粒汗珠,果真是体力活。
此处甚是封闭,似乎数年不曾开启,一打开门,一股浓厚的“历史的味道”便迎面扑来。
闻前期已经有人收拾过了,我们又打扫了一遍,毕竟几十年的灰尘夹杂着千年的地层的土非一次能搞定的。
四楼之西,我们打扫完了教室,魏老师过来了,给我们交代了任务。
魏老师是我们学院的文物专家,给我们教授过博物馆学,是个很和蔼很有学识的老师。
听说这里的文物,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直到近些年都有,我随便一瞥,满眼都是陶器,大概有八成吧,偶尔有件青铜器令人眼前一亮,魏老师说这是教学用的高级仿制品,看这年头和灰烬也是多年没有使用了。
听说我们学院打算建立一个文物陈列室,所以这些文物需要进行整理,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清理,所用工具为洗脸盆、小刷子、抹布、橡胶手套等。
四楼之西,就这样我们的任务开始了,十个研究生加上我一个本科生就这么抱着脸盆开工了,其后大二的也来了几个。
文物室并不大,然而东西却不少,都是我们专业历史上发掘而来的,其中大部分交给了其他的文物部门,剩下的一些,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库房里,阴气逼人,他们不知是在为无人打扰而欣喜,还是为寂寞苍凉而伤心,隐约记得以前有个文物陈列,具体不知道。
前几年我校一百一十年校庆的时候建立了西北大学博物馆,其中的历史馆文物很多便是从这里被请出去的,故最好的都拿走了。
说道校庆,我们这一届算是巧妙地错过了,而今伫
立在化工院之北地皕庆亭就是在我校建校一百周年时同为百年老校的南京大学捐赠,听闻我校当时赠送的是披毛犀化石一具。
我拿起刷子和陶罐,对着灰烬仔细刷去,就这样我们的工作开始了。
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咳嗽从储藏架子上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