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在日常生活意义建构中的学术伦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乡土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伦理学黄昏降临,阳光将退未退,光亮与阴影、温柔与热烈同时存在,大自然与生活显示出它的多重特性和内在的矛盾性。
黄昏是矛盾的,它暧昧又复杂,却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永恒奥秘。
这一充满着神秘气息和辩证存在的开头奠定了《土地的黄昏》的诗性特征。
诗性,并非只是一种抒情或修辞,更是一种对存在的体验,一种感受及理解事物的角度。
它不是对单纯的美的召唤,而是对万物生长的复杂性和内在的过程持最虔诚的态度,倾听、思考、体会,从中得到情感或理论上的思考,最终获得与自我、自然、各种事物同在的生命感知。
哲学的原则在于定义,社会学、人类学也是试图从一个部落或族群中寻找出某种规律性的和普遍性的存在。
但是,这不是《土地的黄昏》的任务,张柠并不想从中抽取一个类似于费孝通《乡土中国》那样的概念总结,相反,他认为,他的首要任务是“拆解”,是还原性的,“将笼罩在乡土之上的一些概念、成见、话语所构成的‘覆盖物’拆除,让它们恢复到‘分子’状态(或者说‘材料’状态)。
而所谓的‘编码’,就是将那些重新变回材料的新的乡土文化‘符码’,重新纺织一次,编出来的不再是概念,而是图案。
”在这里,“拆解”并非后现代主义意义下的碎片化或虚无化,也不是推翻或重新论证之前我们已认知的种种概念,张柠避开本源性的抽象理论探讨,而是重回大地深处,去寻找一个个细节和结点,让这些细节和节点鲜活并且富于象征力量,最终,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
“黄昏”时刻,大地疲倦、光线减弱,各样事物自在呈现,花的萎顿,露珠的生成,灰尘的下落,房屋的阴影,儿童的奔跑,器物的位置都因“明”与“暗”的临界点的到来而更富意义,更富时间感和结构感。
他的目的既是为了判断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和结构,每一种话语、每一个“器物”背后包含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机制和控制作用,但同时,又不想因为这一判断而牺牲掉其中每一个的“在”,两者互相彰显,并且处于“均衡”状态。
它所写的既是人,个体的活生生的“在”,但又并非这一活生生的“在”本身,而是以其背后的象征性为基本起点。
2006年第12期总第136期山东社会科学SH^piD∞BsoCIALs(:mNa玛No.12GeneralNo.136·人文艺术学研究(学术主持人:潘鲁生)·民问造物艺术的伦理观念唐家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伦理观念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及情感追求在民间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中有大量具体的体现,特别是在民间艺术的题材内容、风格特征等方面。
同时,在民间艺术的造物思想、用物观念、材料选择、加x-4t.艺等方面,也时常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物、物与物等关系之间和谐的道德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类、自然及造物活动共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伦理观;民间艺术;遣物思想;情感【中图分类号]J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12006]12珈132—04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传统伦理学是对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或道德关系的研究。
道德伦理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意识形态,强烈地渗透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影响了人类生存生活的各个侧面。
作为协调人类社会关系的道德伦理规范,在不同的领域既具有不同的伦理内容,表现出若干具体的特点,而且体现了不同的伦理关系。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德伦理观念深刻影响、制约了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是规范社会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和尺度,并渗透在民众的观念、行为、信仰、思维方式、情感思想等各个方面。
在民间艺术创造活动及其物化形式中,不仅折射出民间艺术的道德伦理追求,而且与民众的价值观念、情感意识、审美观念相互融和、互为一体,这种道德伦理及情感观念与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一起对民众的精神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民间艺术丰富深沉的文化内涵。
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中所倡导的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的道德伦理标准,是中国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成为人们宣扬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在民间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广泛和形象具体的体现。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的建构——以重建儒家伦理与日常生
活的联系为起点
王雅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6)001
【摘要】日常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寓所,日常生活伦理是为维持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秩序而确立的规范,具有"底线伦理"的性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的构建是中国社会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建儒家伦理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儒学的人伦精神作为基础的一元,与其他文化共同整合出既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的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王雅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从日常生活伦理走向现代公共伦理--腐败的伦理根源探析 [J], 肖俊
2.从阶级伦理到日常生活伦理——布达佩斯学派的伦理视域转换 [J], 孙建茵
3.低碳生活:日常生活的环境伦理建构——以日常生活批判为视角 [J], 姚晓娜
4.儒家日常生活伦理的意义、内容及限度 [J], 丁成际
5.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及培育路径 [J], 张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研究的民俗文化分析摘要: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某地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了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特点,阐述了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其次,探讨了民俗文化的功能和意义,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建议。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财富。
它包括语言、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具有丰富多样、历史悠久等特点。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特点某地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该地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
该地地处山区,气候湿润,生态环境优越,为该地民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同时,该地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也为该地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地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样、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等特点。
例如,该地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舞蹈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此外,该地的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和意义民俗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首先,民俗文化具有经济价值。
民俗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能够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民俗文化具有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民俗文化还具有社会价值。
它能够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某地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该地民俗文化,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研究的意义一、民俗文化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深邃的文化内涵,而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
曾有人为之发出概叹,说:“一个失去文化根基的民族,是肤浅的民族,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令人悲哀的城市。
”这充分表明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是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彰显文化身份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它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的脚印。
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将无法挽回。
传统文化的消亡,丧失历史的记忆,会大大削弱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更会深层次地影响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在继承中一定要遵循开放与守护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开发与保护并存,经济与文化互动的原则,让其延年益寿,持续发展,造福人类。
二、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
它凝聚着中华民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三、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
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
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
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观传统风俗是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尚、习惯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传统,对社会成员有较强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制约作用。
我国自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风俗的文化概念,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是指风土等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俗"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传统风俗兼具自然与人文的特性,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环境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现代社会先进科技的应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明显,尤其是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活形态。
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根本的是要唤醒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正确规范人类的行为。
传统风俗是几千年来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是解决生态破坏和文明冲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1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我国的传统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同地区、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风俗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相同,因此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
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虽有很大差异,但是在生态伦理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崇敬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风俗的共同之处。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各地区、各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和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信念的道德规范。
1.1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形成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源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社会条件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
学术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遵循学术道德的重要性与指南学术研究作为一种严肃而高尚的活动,承载着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社会进步的责任。
然而,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伦理问题往往会引发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学术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并强调遵循学术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指南的作用。
一、伦理问题在学术研究中的存在学术研究涉及到人类的利益、知识产权以及各种伦理问题。
比如,在人类实验中,如何保证被试者的知情同意和隐私权,如何处理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等。
这些伦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可信度和受试者的权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遵循学术道德的重要性遵循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
首先,学术道德是保证研究结果可信度的基础。
只有通过规范的研究过程和严格的数据处理,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其次,学术道德是保护研究对象利益的必要条件。
研究过程中对受试者隐私权和知情同意的尊重,能够有效地保护他们的权益。
最后,学术道德是维护学术界声誉的重要保障。
只有坚持高尚的学术道德,学术界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三、学术伦理指南的作用为了指导学术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各国和学术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指南。
这些指南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和道德原则。
例如,美国的《人体研究保护指南》提出了人类试验的伦理准则,要求研究人员在进行人体试验之前必须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确保对受试者的隐私进行保护。
此外,一些学术机构也制定了道德审查机制,对研究课题进行伦理审核。
这些指南和机制共同构成了维护学术研究伦理的防线。
四、拓宽学术伦理的边界尽管学术伦理的指南和规范已经涵盖了许多方面,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新的伦理问题不断涌现。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拓宽学术伦理的边界,关注和应对新的伦理挑战。
比如,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如何确保算法公正性和隐私保护,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学术研究与商业利益的交叉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如何平衡利益和道德原则,亟需深入讨论和研究。
·纪念唐凯麟先生专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旨趣、、价值建构与实践路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旨趣——唐凯麟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研究张怀承[摘要]自蔡元培先生出版《中国伦理学史》之后,中国学者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系统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除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之外,学术界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缺乏系统性,1985年之后才有学人相继出版了多部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著作,唐凯麟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唐凯麟先生在中国传统伦理的研究上,发表了多部论著,其研究的系统性和研究范式在学界无出其右。
唐凯麟先生致力于传统伦理的精神旨趣,价值建构和实践路径的研究,全面再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从思想体系到规范系统、从理论探索到生活实践的立体式图景。
[关键词]唐凯麟;传统伦理;精神旨趣;价值建构;实践路径[作者简介]张怀承,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伦理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
1906年刘师培出版的《伦理学教科书》是中国现代第一本伦理学教材。
其后陆续有多部多种伦理学著作面世,伦理学研究在中国逐渐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于1960年成立,开始了伦理学有组织的系统研究。
但在1966—1976年的十年间,伦理学被视为伪科学而受到冷落。
改革开放之后,伦理学的研究重新崛起。
1981和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了两期全国伦理学教师进修班,数十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参加了学习,结业之后从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创了伦理学研究的新局面。
唐凯麟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981年先生从人大进修班返校之后就在湖南师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开设了伦理学课程,我当时担任助教,并于一年后给81级政教专业本科生讲授了我在大学的第一堂课。
当初我是作为中国哲学的教师留校的,但讲授的第一堂课却是伦理学原理,从此之后,我就追随先生开始组建师资队伍、从事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
传统节日的民俗研究与人类学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节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等多种元素。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民俗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民俗的研究方法和人类学意义。
一、传统节日民俗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传统节日民俗的重要方法。
研究者通过亲身参与或观察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记录下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仪式和习俗,以及相关的社会互动。
通过该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民俗的演变历程、象征意义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 文献资料研究文献资料研究是对传统节日民俗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之一。
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文献、宗教经典、民间传说等相关资料,研究者可以还原传统节日民俗的起源、发展和变化,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因素。
3. 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方法在研究传统节日民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访谈或记录长者的口述历史,我们可以获取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变异和消失的真实情况,了解传统节日民俗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传统节日民俗的人类学意义1. 社会认同与凝聚力传统节日民俗作为一个社会的共同记忆,能够帮助人们树立集体身份和社会认同感。
通过共同参与庆祝活动和传统仪式,人们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2. 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传统节日民俗的庆祝活动和习俗常常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通过参与和传承传统节日民俗,人们接受了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教育。
这种教育对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的道德意识具有重要影响。
3. 生态与环境保护传统节日民俗往往与自然和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通过祭祀、守望等仪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民俗是一种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人类学知识:民俗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内容民俗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内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等方面。
本文将从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及其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包括访谈、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与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交流,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演变等方面。
2.视觉、声音资料收集法:如使用照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下各种民俗文化形式的表现,能给人直观描述的感觉,并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实证数据。
3.比较研究法:即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各种民俗文化的异同,来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核。
4.历史研究法:民俗学的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历史考察,如查找文献、考证历史背景等方法,寻找民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客观基础。
二、民俗学的内容民俗学内容广泛,包括节日、仪式、艺术、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信仰、体育等方面。
其中,节日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因素,是一个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式是民俗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祭祀、婚礼、葬礼等各种社会仪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也是人类某些宗教信仰的主要形式。
艺术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包括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传说、歌谣、说唱、戏剧、游戏等则是民俗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它们通过传说、歌谣、传唱、传统故事、神话传说等方式,传承着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和历史。
三、民俗学的意义民俗学的研究和调查,能够深入了解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生活方式等方面,是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凸显。
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也具有重大意义。
它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各个民族文化的认识,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各地多元化文化建设的发展。
此外,民俗学研究也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依据,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传统节日的民俗研究与社会学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节日文化的国家,每年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民间的庆祝活动,更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共同的精神纽带。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民俗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群体的结构、文化和心理,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一、民俗研究的定义与意义民俗研究是对社会群体特定活动、仪式和习俗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以人类社会中各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节日庆典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俗活动的观察、调查和比较,揭示人类社会的共同点与差异,以及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的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成就。
同时,民俗研究也能够深入挖掘人类社会的精神需求与信仰体系,以及社会中不同群体的角色和地位。
二、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与功能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群体认同感和凝聚力的表现。
每个节日有一些独特的仪式和习俗,这些仪式和习俗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使社会群体能够形成一种共同的认同感。
例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这种行为形成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纽带,增强了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其次,传统节日还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会重温历史、研究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例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到墓地扫墓、祭奠先人,这既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此外,传统节日还是社会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平台。
人们在节日期间会进行互动、交流,这种社交活动不仅带给人们快乐和满足感,还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网。
例如,在元宵节时,人们会举行猜灯谜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猜谜语、品味元宵,这种活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友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学是专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包含历史民俗学、理论民俗学、应用民俗学三个大的学科分支。
其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
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
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
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
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
是当代社会的需求。
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摘要:一、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简介1.民俗学科的背景与意义2.民俗专业教科书的发展历程3.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民俗学科的背景与意义1.民俗学科的定义与范围2.民俗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民俗学科在我国的重要性三、民俗专业教科书的发展历程1.传统民间文化教育与教材2.现代民俗学科的建立与教材编写3.新中国成立后民俗专业教科书的发展四、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民间故事与传说2.民间歌谣与戏曲3.民间信仰与习俗4.教科书的特点与价值正文: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是对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进行整理、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工具。
民俗学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民间传说、歌谣到现代的民俗学,都对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民俗学科的发展,民俗专业教科书也逐渐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学科的背景与意义体现在其广泛的研究范围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民俗学科关注的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戏曲、信仰、习俗等。
这些现象既反映了民众的生活观念、价值观,也塑造了民众的精神世界。
因此,民俗学科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俗专业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成果。
早期的传统民间文化教育以口头传授为主,文字记录为辅。
随着现代民俗学科的建立,学者们开始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化,并编写相应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民俗专业教科书在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不断提高。
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与传说、民间歌谣与戏曲、民间信仰与习俗等方面。
这些内容都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众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教科书的特点在于它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具有生动的故事性,使得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
总之,中国民俗专业教科书是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术研究: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民俗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民俗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承和变异,以及它们对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民俗学的历史与现状民俗学起源于欧洲,随着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
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民间信仰、节庆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在不断拓展。
然而,当前民俗学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其次,研究范围相对狭窄,缺乏对民俗现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
此外,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学术圈内,缺乏对普通民众的普及和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二、民俗学的学术价值民俗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首先,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史料和理论支持。
其次,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此外,民俗学研究还能为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民俗学的社会意义民俗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首先,民俗学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民俗学研究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此外,民俗学研究还能为旅游和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四、传承与发展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民俗学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提高民俗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2.拓展研究范围:加强对民俗现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拓宽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民俗学在日常生活意义建构中的学术伦理摘要:后现代学者试图重新把个人置于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个体“存在”的主体境地,重新将个人置于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律的。
体现在民俗学意义建构的学术伦理是如何让民俗中的人不再只是自上而下被规定的、被给予的“俗民”,而是作为具体的个体和主体所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自由存在的个人。
关键词:民俗学研究者;被研究者;学术伦理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61-01
一、民俗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民俗学是一门理解普通人日常生活文化的当代学。
民俗与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民俗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民俗学的意义上,民俗是被民俗学家发现并表述出来的那部分日常生活,它们被选中是因为它们符合特定的体裁(genre)或文化形式。
民俗学的对象既要从民俗事象来界定,还要从民俗主体来界定。
中国民俗学界在借助日常生活概念,把对象从奇风异俗转向生活整体的同时,还把对象从农民扩展到普通国民。
“民俗学是调查日常生活的,我们的思考有必要在‘民俗’与‘日常生活’之间来回游走,而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民俗之后就置日常生活于不顾了。
”
二、关于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晚近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所谓学术伦理,就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举其要者,如充分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学术成果,通过注释、征引等,在有序的继承和创新中推进学术。
但这里所提出的学术伦理又有别于上述定义。
而是特指从认识论、方法论转换而来的知识伦理学,特别是指从现象学方法论的立场经现象学本体论的“格式塔”目光转换而生成的解释学伦理学。
三、通过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解读
传统的、经典的形而上学知识论、方法论所给出的只是在物、在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中的适当位置,而物以及个人在该逻辑体系中的位置就是人在形而上学逻辑知识中被给予、被给定的性质。
“个体的、主体的人在‘自己的’即‘先验自我’的位置上的自我选择、自我给予的自在的、自由的存在意义。
”
与人赖以生存的性质世界不同,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世界之所以是意义的世界,就在于意义是由个人的存在“自身”在超越经验的存在状况下自我筹划的、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任何共同体都不可能在经验世界中对每个人的先验的意义世界有所规定。
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形而上学本是出自人的理性的最伟大的创造,现代学科、现代学术视人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推动者,但也恰恰是形而上学把人置于被给予、被规定的位置。
“后现代学者的反本质主义、反普遍主义诉求就是一反形而上学的本质决定论和普遍决定论,试图重新把个人置于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个体‘存在’的主体境地,重新将个人置于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自律的,就是让人重新成为个人,让个体的人真正成为主体的人,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绝对的不可让渡的自由的存在权利和存在尊严。
”
对于民俗学来说,民俗学者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民俗中的人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被规定的、被给予的“俗民”,而是作为具体的个体和主体所自我筹划、自我规定的自由存在的个人。
四、反观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的对象首先是民俗,但不仅是民俗。
那么还有什么呢?我相信对此的回答不止一种方式,不止一个答案。
在此,我的回答想增加的是民俗学者自己。
民俗学要把民俗学者自己、把民俗学者自己的学术活动纳入学科的对象。
”
2004年8月4日—5日在北京召开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其中那些原本坚持田野研究、语境研究的学者不再把田野、语境看做是纯粹属于被研究对象的客体性范畴,而是突出地把研究者本人的因素加入到田野、语境当中。
田野不是检验科学假设的主体场所,而是主体之间的对话空间:田野不是仅仅环绕着被调查对象的单层次的语境空间,而是把被调查者和调查者都包括在内的双向度的语境空间。
与工具理性的真理
观不同,根据沟通理性的真理观,真理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互协调的结果。
真理最终要落实为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
沟通理性体现了一种顾及沟通效果的关怀伦理、责任伦理。
其实,无论怎样的自我反省和“了解之同情”式地理解他我,自我都不可能达到对他我的充分绝对的理解。
要从科学主义的立场、方法过渡到建立在新的学术伦理基础上的新的研究方法即新的整体研究范式,中国民俗学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