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 格式:ppt
- 大小:11.68 MB
- 文档页数:142
水利专业土壤农作学学复习思考题(二)一、名词解释:绪论1.土壤:是地球陆地能够产生绿色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第一章土壤形成、组成及分类3.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重量百分率的组合叫土壤颗粒组成,也称为土壤机械组成。
4.土壤质地:根据土壤颗粒组成所划分的土壤类别名称。
第二章土壤性质5. 土壤活性酸:由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6. 土壤潜性酸:是由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酸性。
以厘摩尔(+)/千克为单位,南方的红壤、黄壤呈酸性,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H+和Al3+。
7. 永久电荷:由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
8. 可变电荷:其数量和性质随土壤溶液 pH 的变化而改变的电荷。
9.. 土壤吸收性:土壤能吸持各种分子、离子、气体、悬浮颗粒及微生物的能力。
10.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溶液为中性(pH = 7)时,每千克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称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CEC:cmol(+)kg-1 )11. 盐基饱和度: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CEC)的百分数称盐基饱和度。
12.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中,所有孔隙的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
13.土壤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14.土壤容重(ρ):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的干重(容重=土壤干重/土壤容积)。
15.土壤重量热容量(C):单位重量的土壤,当温度增高或降低 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g ·℃).16.土壤容积热容量(Cv):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高或降低 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cm3·℃) 。
17.导热率(入):指厚度为1cm的土层,温度相差1℃时,每秒钟通过面积为1cm 2断面的热量。
单位是J/cm·s·℃。
第三章土壤水分形态18.吸湿系数:吸湿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最大吸湿量(也称吸湿系数)。
土壤与土壤调查Ⅰ(A)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
2、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
3、腐殖化过程:矿质化过程的同时,由于微生物活动的作用,产生复杂腐殖质的过程。
4、永久电荷:用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
5、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与土壤胶体发生代换作用,代换下来的H+、Al3+进入土壤溶液中所表现的酸度为水解性酸度。
6、土壤结构性:是指由土壤单粒或复粒的不同大小、形状和性质以及相互团聚在一起的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状况就称之为土壤结构性。
7、膜状水:是指土壤吸水超过最大吸湿水量后,土壤还可以靠分子引力在形成的吸湿水层外部继续吸附一些液态水而形成一层较厚的水膜,这种呈水膜状态的水分子称为膜状水。
8、脱粘点:是指当土壤吸水达到一定水分含量时,土壤刚刚丧失粘着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脱粘点。
9、粘化过程: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
10、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类型沿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2、生成多元酚、醌类物质3、0.014、团粒5、0.02-0.0026、田间持水量、调萎含水量7、大于、低于8、土壤水分多少、腐殖质含量9、>10、土壤含水量三、简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5分)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它在土壤肥力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主要有:(1分)(1)土壤有机质为作物生长提供营养成分。
土壤有机质富含各种矿质养分,它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全面的养分。
(2分)(2)土壤有机质可提高土壤保肥力,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
土壤有机质胶体可吸附大量的矿质养分离子,以提高土壤的保肥力,同时有机酸及其盐类则为土壤提供了一个伏良的酸碱体系,提高了土壤的缓冲能力。
第二节土壤结构一、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特性掌握五类土壤结构,即:1.块状结构特点近立方体型,纵轴与横轴大致相等,边面与棱角不明显。
块状结构按其大小分:大块状结构(轴长大于 5cm )、块状结构(轴长 3-5cm )和碎块状结构(轴长 0.5-3cm )块状结构在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的表土中常见之,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最易形成。
表层多见大块状结构,心土和底土多见块状和碎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近立方体,边面和棱角较为明显,轴长 0.5-1.5 cm ,一般多分布于缺乏有机质的心、底土层中。
3.柱状结构特点:这类结构纵轴远大于横轴,在土体中程直立状态。
按棱角明显程度分为( 1 )柱状结构:棱角不明显( 2 )棱柱状结构:棱角明显。
这类结构往往存在于心、底土层中,是在干湿交替的作用下形成的。
有柱状结构的土壤,土体紧实,结构体内孔隙小,但结构体之间有明显的裂隙。
如水稻田心土层中有柱状结构,就会引起漏水、漏肥。
4.片状结构横轴远大于纵轴呈薄片状,老耕地的犁底层中常见到,此外,在雨后或灌水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和板结层,属于片状结构。
特点:片状结构不利于通气、透水。
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还加大土壤水分蒸发,因此生产上要进行雨后中耕松土,以消除地表结壳。
5.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 0.25-10mm 。
粒径 <0.25mm 以下的 , 称微团粒。
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为 2-3mm, 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结构类型 .团粒结构分 (1) 水稳性团粒结构 : 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散的叫水稳型团粒结构 (2) 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经水浸泡立即松散的叫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粒状结构 ) 。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含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 粒径 >0.25mm 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可高达80% 以上,而我国绝大多数旱地土壤耕作层则多为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1 )协调土壤水、气矛盾团粒结构的土壤 , 大小孔隙比例适当 , 在团粒内部为小孔隙 , 而在团粒之间是大孔隙 , 能同时供给植物以水分和空气 , 水、肥、气、热协调,能同时满足作物的需要。
模拟训练四一、名词解释1.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颗粒(单粒)团聚形成的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土团和土块。
2.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的孔隙状况。
3.土壤耕性是指耕作土壤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
4.土壤缓冲性是指土壤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能力。
5.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表现出的酸性或碱性。
6.土壤吸收性是指土壤能吸收和保持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二、填空题1.土壤结构包含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
2.土壤结构体分为团粒结构、粒状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3.土壤物理机械性包括土壤的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胀缩性。
4.衡量土壤耕性的好坏标准是耕作的难易程度、耕作质量的好坏、宜耕期的长短.5.改善土壤耕性可以从掌握耕作时适宜土壤含水量,改良土壤质地、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方面着手。
6.团粒结构俗称蚂蚁蛋或米糁子,块状结构俗称坷垃,核状结构俗称蒜瓣土,柱状结构俗称立土,片状结构俗称卧土。
7.土壤吸收性包括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离子交换吸收生物吸收等作用。
三、选择题1.农业生产中,最理想的土壤结构类型是__B____。
A.壤土B.团粒结构C.单粒结构D.砂土2.旱作农田的犁底层常形成___D___的不良结构。
A.块状B.核状C.柱状D.片状3.对团粒结构的土壤,人们俗称其为__C___。
A.鸡粪土B.蒜瓣土C.蚂蚁蛋D.卧土4.土壤团粒结构近于球形,其直径在___B____mm之间。
A.0.01~0.25B.0.25~10C.2~3D.0.01~105.因土壤水分过多而使土粒易吸附在农具上的土壤结构性是__A____。
A.黏着性B.黏结性C.可塑性D.胀缩性6.我国土壤pH大多数在A范围。
A.4.5~8.5B.3.5~8.5C.3.5~9.5D.4.5~9.57.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为 D毫克当量的土壤被视为保肥力强。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土壤生产能力。
土壤圈: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接界面,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粘土(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壳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脱水、结晶等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矿物。
(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土壤和沉积物等中,除有机体中已知的各类有机化合物(非腐殖物质)以外的各种淡棕色至暗褐色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它由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三类物质组成。
矿质化作用(有机质分解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作用(腐殖质形成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具有复杂结构、高分子的腐殖质的过程。
土壤酶:土壤生态系统代谢的一类重要动力,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比例,又称颗粒组成。
是土壤最基本、最重要的性状之一。
质地类别: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大小、形状、性质,以及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形成土壤肥力的基础。
土壤结构体:指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团或土块。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性质):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状况。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团粒结构:土壤中单粒或复粒经过多级黏结团聚而形成的、内部疏松多孔、近似球体、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小的土粒。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