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工艺美术史复习纲要中国工艺美术史部分1、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2、良渚文化的主要工艺美术品类有玉器和黑陶。
3、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代表。
4、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5、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半坡和庙底沟两大类型。
6、庙底沟型彩陶中应用较多的装饰纹样为鸟纹。
7、古人佩玉是由于看重玉被赋予的道德意义。
8、原始社会玉很珍贵,它不仅代表人的财富,更表示人的等级。
9、代表奴隶社会最高工艺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10、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
11、商代青铜器种类、样式繁多,是青铜器艺术鼎盛阶段。
12、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装饰纹样。
13、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主要特点商代青铜纹饰具有浓厚的神秘性。
最常见的是动物纹样,这些动物形象大多来源于自然形态,但又不是对自然物象的如实模拟。
这些纹样中以兽面纹(即饕餮)为主题,以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
14、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和失蜡法。
15、青铜器中的“爵”属于饮酒器。
16、司母戊鼎铸造于商代晚期,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17、鼎与簋配合使用很有讲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
18、带钩是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的器具。
19、玻璃器又有琉璃、料器等称谓。
20、《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艺技术著作。
《髹饰录》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
21、被诸葛亮推广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工艺是蜀锦。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的特点与时代风貌?(1)它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
(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所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
思想的激荡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等特色。
(3)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突破常规,采用重叠盘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组织为装饰骨骼。
(4)工艺美术在学术理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美术专著——《考工记》。
工艺美术史复习要点(1)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社会繁荣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和红黑二色的陶器。
就世界原始彩陶而言,中国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纹样最为丰富多彩,几何图形及鱼、鹿、人面形纹、植物变形纹外,还有排列成组的人形纹样,在彩陶中属罕见。
小型器可以直接捏塑而成型;大型器则需要用泥条盘筑成型。
陶器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之间,很确切的说,红陶只要900度就可烧得完善了。
彩陶在原始社会是用作贮藏物品的日用器和用以蒸煮食物的炊具(器内不加彩绘)。
彩陶以分布黄河上下游,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为典范(2)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类型彩陶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时间在7000——5000年之间,历时2000多年。
按器型和装饰纹样分类,可分(典型):半坡型和庙底沟型。
(一)半坡型:7000——6000年,典型的分布是西安半坡村。
典型器型:圆底钵、盆,卷唇盆,折腹盆,细颈大腹壶,葫芦型器等。
装饰特点:以写实和抽象两种做装饰。
写实为彩陶典型。
主要纹样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和鸟纹。
另有抽象的线条以及几何纹。
(二)庙底沟型:6000——5000年,典型的分布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典型器型:小底鼓腹钵(折唇和敛口),另有瓶与罐。
装饰特点:由半坡形发展为流畅的曲线,在器腹形成一条连贯的横向装饰带,无程序,随意点画,天真自然。
另有写实的鸟蛙火焰纹以及动物纹的头部演化成人面的,这种人面蛇身图形应该是原始的图腾崇拜。
(3)马家窑型文化马家窑文化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前5000——40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
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形。
(一)马家窑型:马家窑型、已向西发展到甘肃、青海一带。
螺旋纹和内彩颇具特色,旋转的曲线富于韵律美,点的应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器物典型以旋涡蚊,尖底瓶为代表。
(二)马厂型:马厂型,除装饰四大圈外,人形纹很有特色。
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填空题1、原始装饰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2、彩陶的类型: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3、黑陶的工艺制作,以采用轮制。
4、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青铜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作锥柱状。
装饰花纹线条粗笨,结构也简单。
多为单层组织。
常见有饕餮、夔、龙、虎以及人性纹等,一般不用回纹做地纹。
5、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6、“刑范正,金锡美,工治巧,火齐得称为陶范法或称泥模法7、饕餮纹殷代是青铜器的主要纹样。
而且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饕餮的兽而纹,应是牛。
羊,猪等作为祭祀牺牲的形象表现。
8、夔纹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9、宴乐水陆攻战铜壶,国内现存两件,一件为传世品,藏于故宫博物馆;一件于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
这种铜壶用镶嵌进行装饰,画面用带状分割的组织方法,将题材分为三层六组。
10、北方铜镜,制作简单,多为素面,数量不多。
南方铜镜,制作精巧纤悉=细,数量较多。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是铜镜的主要生产地11、西方制作玻璃比中国早,我自制玻璃和西方玻璃不同,我国是铅钡玻璃,西方是钠钙玻璃12、秦代陶塑十分发达,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秦始皇兵马俑,反映了秦代陶塑卓越技术13、在陶器工艺中,除秦始皇兵马俑外,还有久负盛名的秦代砖瓦。
秦砖的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
14、铜灯的分类:盘灯、虹管灯、筒灯、行灯、吊灯。
15、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
汉代瓦当的装饰,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16、四神纹,也称四灵纹。
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几种动物组合的图案。
17、汉代漆器的装饰手法,仍以彩绘为主,还有针刻、铜扣、贴金片、玳瑁片镶嵌。
18、画像石实际是祠堂墓室建筑的装饰画。
汉代石刻装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卓越成就,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具体内容。
19、最早的瓷器是青瓷(三国)20、青瓷的装饰纹样:铺首纹。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工业美术产生的前提条件(劳动)。
2.按照史学界目前的划分方法,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可划分为三类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3.商周时期,在烧制日用生活陶器的同时,也越来越多烧制建筑陶器。
4.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陶器发展的兴盛发达时期,也是陶器在整个陶瓷中由处于主导地位逐渐衰落,让位于陶器的准备时期。
5.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均瑶。
(★)6.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上可谓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陶器在整个陶瓷业中一支独秀的地位得以确立,釉下彩正式成立。
7.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长足发展的时期,其特点:“南青北白”,事实上,北方地区刑窑以白瓷最为著名,有“类银似雪”之称。
南方地区则以烧制青瓷出名,越窑青瓷“如冰似雪”。
(★)8.定窑有南北之分,在宋代以烧制白瓷为主。
9.景德镇窑烧瓷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10.宋代成功烧制成了青白瓷。
11.元朝时期确立了景德镇的主导地位。
12.粉彩始于康熙,雍正时期最为发达。
13.仰韶文化后,我国远古历史进入了大汶口和龙山文化这两个具有继承关系的文化时代。
出现大量黑陶和少量白陶,蛋壳黑陶的制作方法轮制法。
14.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代表(黑陶)玉器(外方内圆)。
15.马家窑的装饰多用同心为中心图案,运用直线与曲线组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16.明代陶瓷的装饰艺术堪称中国古代之最。
彩绘是明代瓷器装饰的最主要手段。
17.清代瓷器,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盛行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
18.青铜器是红铜和锡的合金。
19.商代青铜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最典型的装饰纹样饕餮纹。
(★)20.良渚文化的玉采用浅浮雕的装饰方法。
21.红山文化的玉龙整体呈C型,又称中华第一龙。
22.商代晚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是商代玉雕发展的鼎盛时期。
23.东汉末年西域的胡床传入中原,汉代由于胡床的普及出现了高坐具,像扶手椅、方凳、束腰筌蹄等。
24.桌和椅成了宋代家具典型的代表。
五大名窑宋代1、哥、汝、定、官、钧、①开片是哥窑的主要特征,也就是釉面有裂纹。
②汝窑以青釉瓷器著称釉色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其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廖若星辰”之称。
釉面有细小的纹片。
称为“蟹爪纹”。
③定窑烧白釉瓷器为主。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捏塑等。
④官窑烧青釉瓷器。
瓷土含铁量很高,所以胎骨色泛黒紫。
⑤钧窑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
釉面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为“蚯蚓走泥线”。
景德镇汉朝烧制陶器,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自元代始有“瓷都”之称。
其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色釉。
2、唐三彩唐三彩全称唐代三彩陶器,是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A、黏土制胎、B、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过900C℃左右焙烧。
制作规整、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制作方法有轮制、模制、雕塑等。
常采用黄、绿、褐等。
以人物佣、动物佣(骆驼、马)最具特色,主要作为冥器使用。
3、琉璃玻璃制品为料器。
琉璃是一种铜釉陶。
汉代普遍制造,六朝时应用到建筑上,唐朝只装饰屋顶的周边,称“剪边琉璃”。
元代用于宫殿寺庙建筑上和寺庙的各种器皿。
4、宜兴紫砂陶明代又称“朱砂瓷”。
北宋时期开始生产,明代成熟。
因其原料为紫砂泥,色泽紫红,所以称紫砂陶。
紫砂陶原料深藏于岩石层下呈块状,经风化,研磨成粉末,和水成泥,制成各种器坯。
紫砂制品外部不施釉,经1100—1180℃氧化焰烧成。
特点:①造型别致,②不挂釉,③装饰简洁,④风格质朴典雅,5、汉代瓦当始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四神瓦当其图案又称“四灵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6、青瓷青瓷是最早的瓷器,出现于东汉。
瓷的青色,①釉的成分,铁的成分越少,瓷色越淡。
白瓷是除去铁的瓷器。
②烧制温度的影响,釉中的氧化铁,在氧化焰中烧成黄色,在还原焰中烧成青色。
中国早期的青瓷产地以浙江为中心。
7、秘色瓷指唐宋青白瓷多是贡奉朝廷的一种越窑瓷器,臣庶禁用,颜料、技术皇家垄断,故称“秘色”。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复习资料小题:1.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在河南省渑(mian)池仰韶村发现,故称作仰韶文化彩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东北等地区均有发现,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最繁荣。
彩陶以黑色与红色为主。
装饰图案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等,其中以鱼纹为主。
2.黑陶文化,因最早出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故称“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的主要特点是:黑、薄、光、纽。
3.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工艺最突出的是红山文化玉器。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按功能和用途分为:礼玉、饰玉。
良渚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最高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玉琮。
玉琮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玉器造型分为:艺术造型、组合造型、几何造型。
4.商朝经历六百多年的时间,其工艺主要成就是青铜器。
(青铜性能:熔点低、硬度强、是铜与锡与铅的合金)。
5.夏、商、西周的陶器制作工艺大大提高,由于商饮酒之风盛行,所以陶质酒器很多。
到西周,陶质的酒器明显减少。
6.春秋时期青铜工艺中的莲鹤铜方壶是一件突出的珍品,造型新颖,龙形大双耳,圈足下的双兽,蟠曲的龙纹,绽开的荷花,中间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鹤,一反商周造型的威武、神秘、严肃之风,而变得自由潇洒。
战国时期宴乐狩猎攻战纹,成为青铜器体面的装饰纹样,表现出那一时代激烈的战争场面和人们采桑、狩猎、宴乐的场面。
如:战国——镶嵌宴乐水陆攻战纹壶的纹样,体现生活化的一种手法。
7.西周——是在玉器的造型与装饰方面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时期的玉器是继西周后出现又一个高峰期。
此时玉器发展趋势:生活实用品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多是日常生活用品,漆器的颜色大多是红色和黑色;主体纹样用红色,空间部分施黑色。
战国时期的装饰主要体现在纹饰方面;战国时期,铜镜装饰纹样出现了多样化,如龙纹、凤纹、兽纹、棱纹、花叶禽鸟纹、蛛网纹、三角勾连雷纹、狩猎纹等。
也呈现出规范化趋势:云雷纹——几何纹,山形纹饰等。
8.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
属于东汉时期的珍品。
一、名词解释:1.漆、漆器漆:是漆树的树脂,具有防腐耐酸碱的性能,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在潮润空气中氧化后,其表面呈深褐色,干后变为褐黑色。
漆器: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工艺美术品,称为“漆器”。
2、金银错、鎏金工艺金银错:在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铜器表面刻划凹槽,将金银丝或片嵌入其内,再经磨错,使金银丝或金银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
现代也称“错金银”鎏金工艺: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液体),将其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铜器表面。
3、釉下彩工艺用色料在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覆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釉,入窑高温(>1200℃)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表面光亮柔和,平滑透亮。
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4、隋唐时期三种主要的印染工艺及其工艺特点1) 夹缬:用两块木板雕出相同的花纹,将要染的织物夹在中间(紧夹的花板可防染),然后入染,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
2)蜡缬:即现代的蜡染,将熔化的蜡画在织物上,入染后,再经过热煮脱蜡,因蜡有防染作用,因此形成白花的装饰效果。
3)绞缬:先将织物用线缝扎出各种花纹,然后染色,染好晾干后把线结拆除,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花纹边缘会产生晕色效果。
5、錾花工艺、掐丝工艺、金银平脱、螺钿、唐三彩錾花工艺:用小锤等錾刻工具敲击金银,在其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图案纹样,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
掐丝工艺:将金银做成粗细不等的丝或条,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手掐(掰、弯)折叠翻卷成各种花纹,然后焊接在器物表面形成美丽的装饰。
金银平脱:盛唐时期装饰铜器的高级工艺。
其作法是先将金、银薄片裁制成各种纹样,贴在素地镜背上,再髹漆数重,然后研磨打平,让漆层下的金银片显露出花纹。
螺钿:用贝壳做成各种花鸟和人物、动物形象,镶嵌在铜镜背面,然后髹漆,漆干后磨平,露出钿片,最后在钿片上刻划细部,组成完整的图案。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因常采用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
旧石器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我国古代工艺第一次器物飞跃:(陶器)的发明与使用,青铜器堪称工艺美术第二次飞跃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审美特征:1.功能之美2.造型之美3.装饰之美 4.材料之美5.工艺之美6.鉴赏之美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在形式方面比较注重:1.比例与尺度2.对比与和谐3.多样与统一4.对称与均衡5.节奏与韵律【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韵律感追求是通过那几个方面实现的。
】答:1.由通过造型形体或线性的起伏产生。
2.通过造型形体或线性的连续产生而产生。
3.通过物品造型的形体大小呈现有规律的逐渐增减变化而产生和实现。
4.在设计物品的造型和装饰中,通过有意识的运用相同或相识的形体、纹样作有规律的穿插错位形成韵律感。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一种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根据时间、艺术风格分为:半坡、庙地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釉下彩】:是指在未施釉而烧成的湿胎制品上,或者在未烧成的胚体上,用色料彩绘后,再罩盖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彩色呈现于釉下,用这种工艺制成瓷器。
【唐三彩】:唐三彩作为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锰等元素的矿作釉料的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大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熔剂,经过800°C的温度烧制而成。
我国最早的建筑陶器是属于商代早期的陶水管。
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长足发展的时期,称为“南青北白“北方地区邢窑以白瓷著名有“类银似雪”之称,南方地区则以烧制青瓷出名。
【磁州窑】 1.是宋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谣体系 2..白釉,黑釉。
3.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装饰多取于当时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易趣与幽默感。
【景德镇窑】:今江西景德镇地区烧纸瓷器的历史至少追溯到唐代,但形成独特风格是在宋代成功地烧制白瓷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
【宋代5大名窑】官窑、定窑、哥窑、汝窑、钧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
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
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
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
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 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 3、形式法则的创造 4、经济原则的发明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1)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1)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1)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1)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1)2 青铜器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
(1)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
(1)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
(1)起源于商代以前,(1)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
(1)3 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
(1)始于春秋战国,两汉及其以后仍在沿用。
(1)做法是,在器物上刻出图案,(1)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
(1)使器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1)4 夹纻一种轻巧漆器胎体的制作方法,纻即麻布。
(1)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1)再于麻布壳上髹漆。
(1)始于战国,流行于两汉。
(1)魏晋以来,多用于制作塑像。
(1)5 玻璃中国古代,常称“琉璃”等,(1)入清,又称“料器”。
(1)曾长期属于铅钡玻璃,(1)其透明度及耐热性都不及西方的钠钙玻璃,(1)这种情况直到清代才改变。
(1)6 《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
(1)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1)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
(1)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
(1)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1)7 多子奁盒一种设计优秀的容器形式。
(1)可在一件较大的容器中,紧密地放置若干较小的容器,(1)如多子妆奁、具杯盒(1)。
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
(1)今见的作品多为汉代漆器。
(1)8 云气纹成熟不晚于战国,是汉代主要的装饰纹样,(1)其流行同神仙思想有关。
(1)它增加了图案的动感,既可分割画面,(1)又能使各装饰区产生统一的效果。
一、仰韶文化彩陶
1.半坡型:在前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陶增多。
造型:最常见的是圜底和卷唇,有小口尖底瓶。
装饰方法有彩绘、捺(na)印、划纹、堆饰
装饰纹样:鱼纹、人面纹
表现手法:以宽带纹为主,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
风格:质朴
2.庙底沟型:彩陶增多,多在赭红色的陶胎释疑黑彩。
造型:鼓腹小平底钵
装饰文样:鸟纹
表现手法: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风格:律
3.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内容很丰富
造型:多是小口的壶、罐
装饰纹样:点和螺旋纹
表现手法:繁彩、内彩
风格:旋动流畅
4.半山型:开始大量运用红色彩绘
造型:直径鼓腹壶
装饰纹样:旋涡纹、葫芦纹
表现手法:多效装饰法、黑彩和红彩合用
风格:秀丽精巧
5.马厂型
造型: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有提梁。
(小口双腹耳罐)
装饰:四大圈纹、人形纹
表现手法:注意大效果
风格:刚健粗狂
6.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特征:
(1).器物的肩部、上腹部,卷唇器的口沿及大口器的内壁,成为布置纹样的最佳部位。
(2)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纹和单个纹样做散装布置应用较多。
(3)纹样内容的处理都较简练,无论是表现自然物象的还是各种几何形纹样,既准确又概括,没有赘饰。
7.彩陶的装饰艺术
彩陶的装饰特点:
(1)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
(2)根据器皿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
(3)装饰布局上,注意了从不同的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
(4)图案以丰富的几何图案为主
彩陶装饰图案的产生:
(1)编制的模拟
(2)劳动的节奏感
(3)图腾的表号化
(4)自然物的抽象化
彩陶图案的应用:
(1)对比法
(2)分割法
(3)开光法
(4)双关法
(5)多效装饰法
二、黑陶(龙山文化)
1.龙山文化分为4类型:早起龙山文化,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2.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4个特点:黑指的是它有乌黑的色彩,薄指器体很薄,有蛋皮陶之称,光指它有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
3.黑陶的造型:比彩陶工艺更是丰富多样,也逐渐定型化。
4.黑陶装饰:一般不用彩绘,除用镂空手法外,大都朴素无华。
三、瓦当
1.瓦当文化始于周而兴盛于秦汉时期
2.瓦当,在战国时期的形式是半圆形,到秦代由半圆发展为圆形。
汉代瓦当主要以圆形为主,汉代瓦当制作非常兴盛。
3.汉瓦当装饰:
(1)卷云纹(2)动物纹(3)四神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文字
四、漆器工艺
1.汉代漆器在战国时期的基础上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2.发展的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贵族统治者为了满足奢求和豪华的生活,不惜工本从事漆器制作。
3.漆器主要有木胎,木胎的制法有旋制、剜削、卷制
4.漆器的装饰花纹: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
5.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色彩多为红黑二色相间。
6.汉代漆器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
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多样统一,富于装饰性。
五、紫砂陶
1.宜兴窑以制作紫砂陶最具特色
2.明代紫砂壶创作极盛,紫砂陶不挂釉,充分利用陶泥的本色。
紫砂陶主要以造型取胜。
3.紫砂陶有五大特点:
(1)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
(2)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
(3)便于洗涤
(4)冷热急变适应性强,砂质传热缓慢。
(5)紫砂陶质耐烧。
六、明代瓷器
1.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
明代以后,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白瓷为主。
2.装饰方法:青花和五彩
3.明代官窑开始用年号作款
4.白瓷发展到明永乐达到了顶峰
5. 五彩瓷器,是明代彩瓷中的名品,开始于明宣德时期,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大发展。
五彩瓷器可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1)釉上五彩将彩绘画于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
(2)青花五彩,它以釉下青花的蓝色与釉上低温烧成的红、黄、绿,紫等描绘器物上的纹样。
青花五彩表现分为:(1)斗彩,明成化年间景德镇窑创烧彩绘装饰之一,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工艺,施彩方法以填彩为主。
(2)填彩
商
1.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不论是炊食器或酒器,大都直接仿自陶器。
2.青铜器的造型
(1)烹饪器:鼎、甗、鬲。
(2)食器:簋[guǐ],产生于商代后期,其造型最早为碗形圈足,后才有耳有盖。
(3)酒器:五爵(爵、斝( jiǎ)、角、觚、觯(zhì))、壶、卣[yǒu]、罍[léi]、觥[gōng]、盉[hé]、尊、彝[yí]。
(4)水器:鉴、盘。
(5)杂器:禁、俎zǔ、匕、镜。
(6)兵器:戈gē、矛、斧(戚)、刀(斤)、矢镞。
(7)乐器:铙。
(8)工具:铲、斧、刀、削。
3.青铜器的装饰
商代的动物纹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变形奇特的想象动物纹,最为流行饕tao餮tie;一类是现实性的动物纹;植物纹仅见四瓣花纹和变体花瓣纹。
(1)夔kui纹(2)饕餮纹(3)龙纹(4)凤纹)5)回纹(6)几何纹
4.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1)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
(3)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
(4)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后发展成三层花纹。
周
1.西周前期,大体上是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后期才形成自己的风格。
2.青铜器的造型
(1)烹饪器:鼎、鬲、甗yǎn 。
(2)食器:簋guǐ、豆、簠fǔ、盨xǔ。
(3)酒器:爵、斝jiǎ(少见)、觚gū(后被杯替代)、觯zhì(后期绝迹)、卣yǒu(后期绝迹)、壶。
(4)水器:匜yí(新增)。
(5)乐器:钟。
(6)兵器:戟jǐ。
3.周代青铜器的纹饰
周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与商代不同,商代单独纹样和对称纹样多,而周代的二方连续纹样多,产生一种秩序感。
(1)窃曲纹(2)鸟纹(3)环带纹(4)重环纹(5)垂鳞纹(6)瓦纹
4.总体看来,周代青铜器的器型比商代的少,特别是酒器减少,但是食器增加。
5.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祭器;歌颂周王的美德;对贵族的赏赐;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