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间距离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3
输电线路相间的距离保护整定计算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众多保护装置中,相间距离保护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保护。
本文将介绍输电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概念、选择及整定计算方法。
1. 相间距离保护概述相间距离保护是指通过测量故障电流和电压的相量差来判断故障点到保护点的距离,从而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方式。
在电力系统中,一般采用成对的线路传输电能,因此,在相间距离保护中,普遍采用两线的距离来判断故障点到保护点的距离。
由于线路距离不同,其对应的保护距离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输电线路的物理特征和系统要求进行保护距离的合理选择和整定计算。
2. 相间距离保护的选择在选择相间距离保护时,主要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距离保护的可靠性要求:距离保护是电力系统中最为常用的保护方式之一,要求能够可靠地进行故障检测和判断,确保及时有效地切除故障电路,防止故障扩散和系统失稳。
2.输电线路的物理特征:距离保护的选择应考虑输电线路的长度、电压等级、输电能力、线路类型等多个因素。
例如,在长距离输电线路中,由于线路阻抗大,传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电力损耗和电压降,保护阻抗需相应设置较低;而在变电站内,由于线路较短、电压高、抢修容易,可适当提高保护设置阻抗。
3.保护方案的选择:距离保护可分为单相、双相和三相保护,具体选择应考虑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系统设备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系统负荷状况。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以上因素选定合适的距离保护,进行系统调试。
3. 相间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相间距离保护整定计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距离、阻抗设置和整定系数的确定。
3.1 保护距离的确定保护距离是指相间距离保护所对应的线路长度,其一般应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Lp = Kp * L其中,Lp为保护距离,Kp为保护系数,L为线路长度。
在实际计算中,应根据具体线路的物理特征选取合适的保护系数。
同时,由于混合线路的存在,可能会产生等效阻抗的问题,需要对阻抗进行修正。
相间距离保护摘要:1.相间距离保护的定义和作用2.相间距离保护的原理和分类3.相间距离保护的优缺点分析4.相间距离保护的应用实例5.相间距离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相间距离保护的定义和作用相间距离保护,简称距离保护,是电力系统中一种常用的保护方式。
其主要作用是在电力系统中检测到相间短路故障时,迅速切断故障区域的电源,以保护电力设备和人身安全。
二、相间距离保护的原理和分类相间距离保护的原理是基于电力系统中两个相位之间的电压和电流的相对距离。
当系统中发生短路故障时,电流会突然增大,导致电压降低,从而使得两个相位之间的距离变小。
距离保护就是通过检测这种距离变化,判断是否发生了短路故障。
相间距离保护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接地距离保护:主要用于检测系统中的接地故障。
2.非接地距离保护:主要用于检测系统中的非接地短路故障。
三、相间距离保护的优缺点分析相间距离保护具有以下优点:1.动作速度快:距离保护能够迅速检测到故障,并在短时间内切断电源,有效保护电力设备。
2.适用范围广:距离保护不仅可以用于高压电力系统,还可以用于中低压电力系统。
3.抗干扰能力强:距离保护不受系统中的负荷、电压变化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然而,相间距离保护也存在以下缺点:1.误动作率较高: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由于负荷和电压的波动,距离保护可能会误判为故障,导致误动作。
2.设备成本高:距离保护设备相对于其他保护设备,成本较高。
四、相间距离保护的应用实例相间距离保护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力系统中,例如: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等。
在这些系统中,相间距离保护可以有效地检测和保护各种相间短路故障。
五、相间距离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相间距离保护将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智能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距离保护的判断准确性,降低误动作率。
2.集成化:将距离保护与其他保护设备集成在一起,实现保护设备的协同工作,提高保护效果。
实验一 距离保护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距离保护的原理;2. 熟悉接地距离保护的多边形特性和相间距离保护的圆特性;3. 掌握距离保护的逻辑组态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逻辑框图相间距离保护采用圆特性的阻抗元件。
相间阻抗元件由ZAB 、ZBC 、ZCA 三个阻抗元件和偏移阻抗元件、电抗线、负荷特性曲线组成。
a. 阻抗元件在故障发生150 ms 之内采用带记忆的正序电压作极化量的欧姆继电器,记忆电压采用故障前八周电压。
动作方程:1ΦΦY ΦΦ|0|1m 1θ270I Z U U Argθ90-<-<-︒︒式中:|0|1m U 为故障前的正序电压;AB、BC、CA ΦΦ=; 1θ为方向特性向一象限偏移角;Zy 为各段定值。
150ms 之后取消记忆,采用正序电压作极化量,动作方程为:1ΦΦY ΦΦ1m1θ270I Z U U Argθ90-<-<-︒︒若正序电压较低(15% Un ),为三相短路,为保证正方向故障能动作,反方向故障不动作,设置了偏移特性。
在I 、II 段距离继电器暂态动作后,改用反偏阻抗继电器,保证继电器动作后能保持到故障切除。
在I 、II 段距离继电器暂态不动作时,改用上抛阻抗继电器,保证母线及背后故障时不误动。
对后加速则一直使用反偏阻抗继电器。
反偏或上抛的阻抗值为:)ZY Ω,0.5 min(0.3Z 1q =1ZY 为相间距离I 段定值Ⅰ、Ⅱ段阻抗继电器暂态及稳态动作特性如图5-1,5-2所示:图5-1 Ⅰ、Ⅱ段阻抗继电器暂态特性 图5-2 Ⅰ、Ⅱ段阻抗继电器稳态特性Ⅲ段阻抗继电器的动作特性:1ΦΦY ΦΦ1m1θ270I Z U U Argθ90-<-<-︒︒b.电抗线为防止相间阻抗元件偏移后的超越,距离Ⅰ、Ⅱ增加电抗线特性,其动作特性为:︒︒<⨯φφ<90Zy/Uop)Arg(-I 90-c.负荷特性曲线在重负荷时,测量阻抗可能落入阻抗元件内,因此增加负荷特性曲线。
实验三、距离保护及方向距离保护整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阶段式距离保护及方向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
2.掌握时限配合、保护动作阻抗(距离)和对DKB、YB的实际整定调试方法。
二、预习与思考1.什么是距离保护?距离保护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距离保护的时限特性?3.什么是方向距离保护?方向距离保护的特点是什么?4.方向距离保护的Ⅰ段和Ⅱ段为什么在单电源或多电源任何形状的电网中都能够保证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线路?5.阶段式距离保护中各段保护是如何进行相关性配合的?6.在整定距离保护动作阻抗时,是否要考虑返回系数。
三、原理说明1.距离保护的作用和原理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使系统的运行方式变化增大,长距离重负荷线路增多,网络结构复杂化。
在这些情况下,电流、电压保护的灵敏度、快速性、选择性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电流、电压保护是依据保护安装处测量电流、电压的大小及相应的动作时间来判断故障是否发生以及是否属于内部故障,因而受系统的运行方式及电网的接线形式影响较大。
针对被保护的输电线路或元件,在其一端装设的继电保护装置,如能测量出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处的距离并与保护范围对应的距离比较,即可判断出故障点的位置从而决定其行为。
这种方式显然不受运行方式和接线的影响。
这样构成的保护就是距离保护。
以上设想,表示在图5-1中。
图中线路A侧装设着距离保护,由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间的距离为l,按该保护的保护范围整定的距离为l zd,如上所述,距离保护的动作原理可用方程表示:l≤l zd。
满足此方程时表示故障点在保护范围内,保护动作;反之,则不应动作。
图5-1 距离保护原理说明Z—表示距离保护装置距离比较的方程两端同乘以一个不为零且大于零的z1(输电线每千米的正序阻抗值)得到:Z d = z1l ≤ z1l zd ( 5-1 )式(5-1)称为动作方程或动作条件判别式。
表明距离保护是反应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间的距离(或阻抗)并与规定的保护范围(距离或阻抗)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否动作的一种保护装置。
相间距离保护摘要:一、相间距离保护的定义和作用二、相间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1.相间距离保护的分类2.相间距离保护的构成部分3.相间距离保护的工作流程三、相间距离保护的优点和局限性四、相间距离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1.输电线路保护2.发电机保护3.变压器保护五、相间距离保护的发展趋势和展望正文:相间距离保护是一种在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的保护装置,主要作用是在发生短路故障时迅速切断故障电路,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间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基于距离保护的原理,通过测量故障点到保护装置的距离,判断故障是否在保护范围内,从而实现对故障电路的保护。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间距离保护的分类。
根据保护范围和动作特性的不同,相间距离保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输电线路的保护,另一类是针对发电机和变压器的保护。
这两类保护装置在结构和原理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它们的性能和参数设置有所不同。
相间距离保护主要由测量部分、逻辑部分和执行部分组成。
测量部分主要负责测量故障点到保护装置的距离,通常采用电磁式或光电式距离传感器进行测量。
逻辑部分主要负责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故障是否在保护范围内,以及选择合适的保护动作方式。
执行部分主要负责实现保护动作,通常采用断路器或熔断器作为执行元件。
相间距离保护的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距离传感器对故障点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传送至逻辑部分。
然后,逻辑部分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故障是否在保护范围内,并在确认故障后选择合适的保护动作方式。
最后,执行部分实现保护动作,切断故障电路。
相间距离保护具有动作迅速、可靠性高、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够有效地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然而,相间距离保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故障类型的适应性不强、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和配置相间距离保护。
在电力系统中,相间距离保护被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发电机和变压器的保护。
相间距离保护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 、掌握 LZ-21 型方向阻抗继电器动作阻抗整定;最大灵敏角和动作阻抗特性测试 。
2 、掌握相间距离保护原理接线。
3 、掌握距离保护的整组测试。
二、实验类型综合型三、实验仪器MRT-2000多功能继电保护测试仪,LZ-21阻抗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
四、实验原理1、LZ-21 型方向阻抗继电器继电器简介:1.1、功能:方向继电器是相间距离保护装置最主要的交流元件,它的作用是判别线路故障的方向,测量保护安装处与保障点之间的距离(阻抗),并与继电器的整定阻抗进行比较以确定继电器的工作状态。
本实验选用 LZ-21 型方向阻抗继电器为对象,原理线路图如下:图(1) LZ-21 型方向阻抗继电器原理图1.2、工作原理说明:由电抗变压器( DKB )二次绕组( W3 )提供的,与短路电流成一定比例(且转动一定角度)的电压 Uk ,Uk =KiIj (其中 Ki 是 DKB 的转移阻抗.具有阻抗量纲,)。
由整定变压器 (YB) 二次绕组 (W2) 提供的,与残余电压相位一致并成一定比例的电压Uy 。
Uy=KyUcl (其中 y K 是 I 、 II 段整定板所表示的百分数——实数)。
由极化变压器( JYB )两个二次绕组分别提供两个作为参考向量的极化电压 Uj 。
Uj=KjUcl (其中 Kj 是实数)。
JYB 初级绕组所连接的记忆回路利用其谐振电路中的电流未衰减消失之前.对短路故障前的电压相位加以记忆.并经高电阻 R6 接至第三相电压,以消除故障相与非故障相之间的电压差对测量元件的影响。
通过整流比相回路对上述三个电压进行条件判别得到动作方程: ³+-,,,j y k U U U ,,,jy k U U U --1) 当,,,j y k U U U +->,,,j y k U U U --,加在执行元件——极化继电器( J )两个线圈的电压和值为正,继电器动作。
距离保护1、什么叫距离保护?距离保护所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它与电流保护的只要区别是什么?2、什么叫测量阻抗、动作阻抗、整定阻抗、返回阻抗、短路阻抗、负荷阻抗?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3、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在什么情况下这些条件才会发生。
4、利用全阻抗、偏移阻抗或方向阻抗继电器作为距离保护的测量元件时,试问:(1)反方向故障时,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证距离保护不动作;(2)正方向出口短路时,接到继电器上的电压降为零或趋进于零时是否有死区?如有,须如何减小或消除?5、阻抗继电器是通过电压互感器连接到线路上的,这就使继电器端子上的整定阻抗同线路上实际反应的整定阻抗在数值上不相等,试问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由此关系去推断:(1)线路发生短路时,由于电流互感器铁芯饱和而使它出现负误差时,保护范围有什么变化(伸长或缩短)?(2)当短路时,由于电压下降很严重、电压互感器铁芯工作于其磁化曲线的起始部分,即导磁率下降,使误差增加,此时保护范围有什么变化(伸长或缩短)?6、具有圆特性的全阻抗、偏移特性阻抗和方向阻抗继电器各有何特点?7、有两种原理可以用来分析圆特性和直线特性阻抗继电器的动作特性及其构成方法,试说明这两种原理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8基于比较两电量幅值的原理和基于比较两电量相位的原理中,、、、和各量都用到和,试说明和是什么量?如何获得?如何选取?它与继电器的动作特性及动作整定参数有什么关系,试举例说明之。
9、已知被比较的两电气量为,(1)当比较此二电气量的幅值时,可构成何种继电器?此时其动作条件是什么?动作特性是什么(设已知)?(2)当比较此二电气量的相位时,可构成何种继电器?此时其动作条件是什么?动作特性是什么?(3)对于(1)如该用比较相位的原理,所需二电气量的表达式如何?此时其动作条件是什么?动作特性是什么?(4)对于(2)如该用比较幅值的原理,所需二电气量的表达式如何?此时其动作条件是什么?动作特性是什么?10、已知被比较的两个电气量分别为,(1)试问采用比较该二电气量的相位,且取动作条件为时所构成的继电器是什么继电器?它的动作特性是什么?试用复平面或向量图画出它的动作特性或动作范围。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期末考试院 、 系专 业学 号论文名称姓 名评阅教师签字:(试卷为论文、设计图、报告的在给出成绩的同时须由评阅人写出评语)年 月 日三段式相间距离保护姚杰卿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新能源工程学院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20103097班 2010309736号摘 要:为避免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接线形式的影响,同时可适用于35KV 及以上的输电线路中,研究人员提出了距离保护的继电保护方式。
以相间距离保护为例,在规定的整定原则下,进行了距离三段的整定,同时验证了灵敏性,做出了比较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继电保护 距离保护 整定计算 设备选择 接线方式 优缺点0 引言:继电保护中的电流电压保护常常因系统运行方式和接线方式的影响而失去灵敏性和可靠性,并且适用的电压等级较低,一般为35KV 及以下的配电线路中。
为克服以上因素的影响,提出了距离保护的保护方式。
距离保护是根据保护安装处到短路点之间的阻抗大小及方向为原理的一种保护方式。
现如今,可用微机来实现这种保护方式,故障发生时可更快反应故障类型并快速地切除故障,速动性和灵敏性都得到了大的提高。
本文,仅以距离保护的原理为基础进行分析计算,意在说明此保护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1 三段式相间距离保护整定计算 如图:双侧电源网络,电压等级为115KV ,AB 线路的最大负荷电流为350A ,线路电抗为0.4Ω/km ,母线最小工作电压U w.min =0.9U N ;可靠系数分别为:I relK =II rel K =0.8,III rel K =0.7。
其中QF3的动作时限为0.5s ,时限级差为0.5s 。
1.1距离Ⅰ段为了避免BC 线路首端发生相间短路而使保护1误动,因此不能以Z AB 为整定值,应以躲过AB 线路末端发生相间短路为原则进行整定。
即I 1.set Z =Irel K ×Z AB =16.0Ω动作时限:I 1T ≈0s由整定值可知,Ⅰ段保护仅能保护本线路的80%,为保护本线路全长,应设距离Ⅱ段保护。
主变冲击改上级线路的相间距离保护时间摘要:一、主变冲击现象概述二、改上级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必要性三、改进措施及实施方案四、改上级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实施效果正文:一、主变冲击现象概述主变冲击,是指在电力系统中,由于负载突然变化、故障等原因导致的电压、电流的瞬时变化。
这种现象会对电力系统中的设备产生影响,尤其是上级线路的相间距离保护。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对上级线路的相间距离保护进行改进。
二、改上级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必要性1.提高保护灵敏度:改进上级线路的相间距离保护,可以提高保护装置对故障的检测灵敏度,确保故障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切除故障区域,降低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2.优化保护性能:改进后的保护装置能够在故障发生时,根据故障类型和程度,实现分级、分段保护,提高电力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适应系统发展: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改进上级线路的相间距离保护能够适应系统发展的需求,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减少误动、误判:通过对保护装置的改进,降低误动、误判的概率,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改进措施及实施方案1.选择合适的保护装置:根据上级线路的运行特点和故障类型,选择具有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的保护装置。
2.优化保护参数:对保护装置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使其在故障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动作。
3.增设故障检测功能:在保护装置中增设故障检测功能,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性。
4.完善保护装置的通信功能:改进保护装置的通信功能,实现保护装置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保护协同工作的能力。
5.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对保护装置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
四、改上级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实施效果通过对上级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改进,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改进后的保护装置能够快速、准确地切除故障区域,降低误动、误判的概率,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此外,改进措施还能够适应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为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间距离保护定值的手动校验方法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定值设备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定值设备的准确性,手动校验方法是常用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相间距离保护定值的手动校验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定值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我们需要明确相间距离的概念。
相间距离是指两个相邻定值设备之间的距离,可以是时间、空间或其他物理量。
相间距离的设定是基于定值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要求,通常由生产工艺或标准规定。
在手动校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相间距离来保护定值。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相间距离的设定值。
根据定值设备的要求和标准规定,确定相间距离的数值。
这个数值应该能够满足定值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要求。
第二步,选择适当的校验方法。
根据定值设备的类型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校验方法。
常见的校验方法包括时间测量、空间测量、电压测量等。
第三步,进行校验操作。
按照校验方法的要求,对定值设备进行校验操作。
在校验过程中,需要保持相间距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可以通过使用专用工具、仪器和设备来提高校验的精确度。
第四步,记录校验结果。
在进行校验操作的同时,及时记录校验结果。
校验结果应包括校验数值、校验时间、校验人员等信息。
校验结果的记录可以用于后续的分析和比对。
第五步,分析校验结果。
对校验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校验数值与设定值的差异。
如果校验数值与设定值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及时调整定值设备或校验方法,以确保定值设备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使用相间距离保护定值的手动校验方法来提高定值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灵活、易操作的特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定值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手动校验方法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才能熟练掌握。
校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以确保校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以相间距离保护定值的手动校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定值设备校验方式。
通过合理设定相间距离、选择适当的校验方法和记录分析校验结果,可以提高定值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七 微机线路相间方向距离保护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微机相间方向距离保护特性的检验方法。
2、 掌握微机相间方向距离保护一、二、三段定值的检验方法。
3、 掌握微机保护综合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4、 熟悉微机型相间方向距离保护的构成方法。
二、 实验项目1、 微机相间方向距离保护特性实验2、 微机相间方向距离保护一、二、三段定值实验 三、 实验步骤1、实验接线图如下图所示:*IA2、 将接线图中的IA 、IB 、IC 、IN 分别接到保护屏端子排对应的15 (I-7)、14 (I-6)、13 (I-5)、 20 (I-12)号端子;UA 、UB 、UC 、UN 分别接到保护屏端子排对应的1 (I-15)、2 (I-16)、 3 (I-17)、6 (I-18)号端子;K1、K2分别接到保护屏端子排对应的60 (I-60)、71 (I-71) 号端子;n1、n2分别接到保护屏端子排对应的76 (220VL )和77 (220VN )号端子。
3、 微机相间方向距离保护特性的测试第一步:连接好测试线(包括电压线、电流线及开关量信号线的连接,包括电压串联和电流 并联),打开测试仪,进入距离保护测试主界面。
(参见M2000使用手册)ICIN-UAW-UC项-秘苣讦正* :五m i .某炽行正* 珈I 不配连行正曹主机i 祉逐证*主担1禅场第二步:设置测试方式及各种参数。
将测试方式设置成自动搜索方式,时间参数设置:包括故障前时间、最长故障时间、间隔时间。
固定值:用户可以设置固定电压或电流及其大小。
间隔时间:是每一个脉冲后的停顿时间,在该时间内没有电压电流输出;若不希望在测试过 程中有电压失压的情况,可将间隔时间设为0 。
开关量输出:用户可以定义在故障发生时的开关量输出。
跳闸开关量:每个开关量输入通道以图形方式显示该通道的设定状态,设定状态包括:不选、 断开、闭合三种。
您可以用鼠标点击相应开关的图形的中心即可切换开关状态。
相间距离保护两种不用校验方式的比较摘要:相间距离保护是线路保护中的一种,主要用于反映线路保护中的相间故障。
本文主要对相间距离保护两种不用的计算整定方式来进行对比,详细分析了相间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时不同方式的有缺陷,对于进行线路保护校验时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今后的线路保护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线路保护相间距离整定计算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of phase-to-phase distance protectionwithout calibrationLuosheng,Huang Yao Ling,Liu Xun,Chen GuoXun(State Grid Hu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DC TransportationInspection Company Yichang 443000)Abstract: Phase-to-phase distance protection is a kind of line protection, which is mainly used to reflect phase-to-phase faults in line protection. In this paper, two different calculation and setting methods of phase-to-phase distance protection are compared, and the defects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phase-to-phase distance protection setting calculat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line protection calibration and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futureline protection design.Key words: phase-to-phase distance setting calculation of line protection1、距离保护的简单介绍距离保护利用反映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电气距离(或测量阻抗)构成的保护,并且根据距离的大小确定动作时限的一种继电保护装置。
实验二 距离保护
(1)实验目的
1. 了解距离保护的原理;
2. 熟悉相间距离保护的圆特性;
3. 掌握距离保护的逻辑组态方法。
(2)实验原理及逻辑框图
1.距离保护的原理及整定方法;
由于电流保护整定值的选择、保护范围以及灵敏系数等方面都直接受电网接线方式及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在35KV 及以上电压的复杂网络中,很难满足选择性、灵敏性以及快速切除故障要求,为此采用距离保护来实现。
距离保护是反应故障点至保护安装地点之间的距离(阻抗),并根据距离的远近而确定动作时间的一种保护装置。
距离保护的Ⅰ段:
它和电流保护的Ⅰ段很类似,都是按躲开下条线路出口处短路,保护装置不误动来整定,可靠系数一般取0.8-0.85。
AB K dz Z K Z =⋅2
'
距离保护的Ⅱ段: 按以下两点原则来整定:
1)与相邻线路距离保护第Ⅰ段相配合,)'(12
''⋅⋅+=dz fz AB K dz Z K Z K Z
K K -----一般取0.8;fz K -------应采用当保护1第Ⅰ段末端短路时可能出现的最
小值。
如果遇到有助增电流或外汲电流的影响,系数fz K 取小。
2)躲开线路末端变电所变压器低压侧出口处短路时的阻抗值。
K K -----一般取0.7;fz K -------应采用当短路时可能出现的最小值。
计算后,取以上两式中的较小一个,动作时限为下条线路一段配合,一般为0.5S 。
校验:灵敏度一般为≥1.25。
距离保护的Ⅲ段:
一般按躲开最小负荷阻抗来整定。
2.距离保护评价
1)可以在多电源复杂网络中保证动作的选择性。
2)距离Ⅰ段不能保护全长,两端合起来就是30%-40%的线路不能瞬时切除,须经0.5S 的延时才能切除,在220KV 及以上电网中有时候是不满足稳定性要求的,不能作为主保护。
3)由于阻抗继电器同时反应于电压的减低和电流的增加而动作,它较电流、电压保护灵敏。
4)距离Ⅰ段的保护范围不受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影响,其他两段影响也小,保护范围比较稳定。
5)距离保护接线复杂,可靠性比电流保护低。
2.距离保护逻辑框图;
(3)实验内容
1.装置接线检查无误后,合上三相漏电断路器,使装置上电,按照电力系统同期并网操作步骤进行并网。
2.修改保护定值:进入微机线路保护装置菜单“定值”→“定值”,输入密码后,进入→“相间距离保护Ⅰ段”→按“确认”按钮,进入定值修改界面,修改输电线路相间距离保护的保护定值,距离保护定值清单如下:
3.投入保护压板。
将相间距离保护的硬压板(用导线将端子“开入+”接到端子“距离保护压板”,用导线将端子“合闸断线+”与端子“合闸断线-”短接,将端子“跳闸断线+”与端子“跳闸断线-”短接)和软压板投入(“定值”→“压板”,输入密码后,进入→“相间距离保护Ⅰ段,相间距离保护Ⅱ段,相间距离保护Ⅲ段”,分别将其保护软压板投入后→按“确认”后显示压板固化成功),其他所有保护的硬压板和软压板均退出。
4.参考“输电线路实验系统的故障模拟”中的三段式相间距离保护实验模拟的方法进行输电线路的距离保护实验。
(4)实验数据
记录WXH-825微机输电线路保护装置中记录的三段式相间距离保护动作时的三相电流值、故障阻抗及保护的整定值,并制作相应的表格。
线路相间距离保护实验数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