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6
论默顿经验功能主义的基本内涵作者:杨方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7期摘要:经验功能主义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继帕森斯之后建立的新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流派。
默顿在对以往功能主义理论缺陷的揭示和批判基础上,建立起用以指导经验研究的功能分析范式,使传统的功能分析方法从一团模糊的取向变成了可以用来指导经验研究的精确的概念范畴体系,从而把功能主义推到了新的研究阶段。
关键词:默顿经验功能主义社会学“如果说我能够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句话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在1965年撰写《站在巨人的肩上》一书时引用的科学家牛顿的名言。
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默顿创建了他富有特色的经验功能主义、中层理论学说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并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社会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系列新概念。
默顿把他导师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塔尔科特·帕森斯所创立的结构功能主义发展为经验功能主义,从而使经验功能主义成为他学术成就中最重要的理论学说。
一、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默顿认为,传统功能主义引进了一些未经过定义的概念和未经过检验的假设,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应对其进行清理。
传统功能主义的三条基本假设是毫无根据、经不起事实检验的。
默顿在提出自己一整套功能分析范式之前,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存在的三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功能的统一性(functional unity)。
即认为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是协调一致和互相促进的,不会产生不可调解的持久冲突。
默顿指出,功能性质不能靠超验的假设来确定,而是要在特定范围内靠经验确定的问题。
二是功能的普遍性(functional universality)。
即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有积极功能。
默顿指出,具体文化项目的功能性质不应从这一未经检验的假设中推导出来,而有待于经验调查。
三是功能的不可缺少性假设(functional indispensability)。
默顿的中层功能主义理论内容摘要: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提出了中层理论功能分析范式。
他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
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
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
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
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
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
社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页是默顿的研究主题之一。
他还进一步谈到,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
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
关键词:中层功能分析范式正负功能显潜功能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
先驱孔德和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已经有所论述。
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但真正发展完善并使之得到弘扬的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提倡的是结构功能主义。
他认为,行动系统由4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社会系统,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
行动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需要:①适应②目标达成③整合④潜在模式维系。
而这四种需要的满足使得行动系统同时就具有了四种相对应的功能,这四种功能分别由相互联系的四个子系统所执行。
同时,这些子系统本身又可以作出如行动系统般的划分,并且也同样拥有类似的需要和功能。
因此,他认为这种AGIL的功能分析范式从微观到宏观都具有解释力。
帕森斯的这种理论批判与综合了经典社会学时期的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和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方法论【1】,建构了一个庞然巨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第一节理论来源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8. 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9. 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第二节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一、社会行动理论1.帕森斯早期受韦伯的影响较大,特别重视社会行动概念,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依赖于被行动者内化了的规范或规则,后者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2.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5.帕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6.帕倡导的是一种主观性和选择性的社会行动概念。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一、对早期功能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发展早期功能主义理论有三条经典假设:功能统一性、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
默顿对这三条假设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订性的新概念,赋予功能主义以新的活力及持续的影响力。
1、功能统一性(Functional Unity)假定: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是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的,不会产生不可协调的冲突。
默顿指出,功能一体性的假定违反事实,社会习俗或情操对某些团体可能具有功能,而对同一社会的其他团体可能具有相反的功能。
因此,功能一体性假设导致分析者忽略了“一定社会或文化事项(习俗、信仰、行为模式、制度)对各种不同的社会团体以及这些团体的成员所造成的迥然不同的后果。
”在对此假设进行批判时,默顿提出了功能接受者的概念。
这一概念强调分析某一项目的某一特定后果时,要注意划清这一后果在社会系统中发生影响的范围和受它影响的群体界限,因为对不同群体而言,同一后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功能。
以宗教制度为例,宗教制度在促进宗教群体内部整合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同群体间的争斗,以及宗教群体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紧张。
默顿对功能统一性假设的批判引导功能分析者开始关注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而且在说明某一现象的功能时,必须指出对谁有功能。
2、功能普遍性(Universal Functionalism)假定:所有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默顿指出,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家不能预先假设所有标准化行动模式都利于系统生存,因为有些标准化的社会文化形式会产生减少系统适应或协调的后果(负功能),或是产生的后果与系统生存毫不相关(无功能)。
他的“反功能”概念,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一般功能失调,即某些事物发生功能性失调的社会后果。
用他的话来说,即是一个事物具有“减少系统的适应性和调节性的后果”。
例如,科层组织的专门化有利于个人才能的更好发挥,有利于组织对环境的更有效反应。
同时,科层组织按照一成不变的规则仪式主义去办事,官员们逐渐把遵守规则看作是目的本身,就会丧失对新情况灵活的反应能力,就可能发生专横,就会使组织实现主要目标的进程受到损害。
第十章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层理论产生的背景,掌握中层理论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功能分析范式和结构分析范式。
教学重难点:中层理论的概念、特点、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失范的形式课时安排:3课时一、生平简介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一贫民区,1931年毕业于坦普尔大学,1931年-1936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受教于索罗金、萨顿、帕森斯,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年-1941年在图兰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自1941年起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1974年获得该校位数极少的“大学教授”资格,1979年退休,被列为特殊服务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
担任过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56-1957);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主席(1975-1976);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研究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著作:《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1936年(博士论文)《社会结构与失范》1938年《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年《论理论社会学》1967年《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1973年研究领域多样性:理论、方法论、组织、相关群体、大众传播理论、科层制与个性、越轨行为与社会异常、医护职业、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最突出的社会学研究成就:1、社会学理论第一,重视对经验性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建立“适中”的理论,提出功能分析的11条具体范式。
第二,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他强调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强制作用,总结出了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三,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并提出了大量的已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学术语,如角色丛、地位丛、显功能、隐功能、反功能、参照群体等。
角色丛、地位丛核心家庭显功能、隐功能:祈雨仪式、奴隶制度的显功能就是增加美国南方的经济生产力,而同时它也具有一种潜在的功能,即增加了南方白种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的社会地位。
反功能: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新的生产过程与技术装备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生产工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 h e functi o nal theor i es of m i d d le ra n ge )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
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 ).北京:三联书店,1998.39.)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1、社会学:是一种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科学.2、社会学理论:默顿: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家精神活动的产品,是从社会研究中得出的一般性原理,是一个总体概念,并不特指某一流派的理论观念。
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观念,能够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够解释社会世界,并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
3、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
4、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社会冲突论:科赛、达伦多夫;社会交换论:霍曼斯--行为主义,布劳--结构主义,爱莫森;符号互动论:米德--心灵、自我、社会,布鲁默---定性研究,戈夫曼---戏剧理论。
1、功能主义或者结构功能主义孔德、史宾赛、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帕森斯、莫顿正功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潜功能:未曾预料到得客观后果。
功能主义的相关特点:第一、社会每一要素都会对社会发展期作用,因此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即'"存在的及是合理的“。
第二、关注系统稳定,协调及最大有效性条件。
第三、社会系统基本上处于动态均衡中。
第四、社会变迁是以渐进、适应的方式进行,而不需要贸然的革命方式进行。
第五、强调价值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作用。
孔德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指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规秩序,从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共存的秩序与原则。
特征:社会的协调、和谐、秩序是主题。
构成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有不同的功能。
研究对象有明显的共识性。
社会动力学:从社会纵向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特征:人类社会的变迁就是人类社会秩序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必然规律。
以实验观察为基础获得的知识与秩序的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阶段。
观点: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认为智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一、人物介绍(时代、国家、代表作、理论)1、孔德(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人称“社会学之父”。
代表作《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哲学教程》。
理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2、斯宾塞(1820-1903英国),西方社会学史上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第一部《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说》、《综合哲学》。
理论: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3、涂尔干(1858—1917法国),是法国任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是西方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理论:社会分工、社会系统、自杀论。
4、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代表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理论:理解社会学、社会行动的合理化、统治类型与科层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5、帕森斯(1902-1979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
他前期倡导一种“唯意志的行动论”,以《社会行动的结构》为代表作,后期转向了强调系统整体论的(抽象)功能主义学说,主张“大理论”。
发表和完善了功能分析方法,还对社会进化作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所谓的新进化论观点。
6、默顿(1910-2003美国)他与帕森斯并称为功能主义论的“巨子”,被称为“经验功能主义者”。
代表作:《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理论: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中层理论”。
7、科塞(1913年生于德国柏林,后避难到法国,又移居到美国)代表作《社会冲突的功能》《社会学思想名家》。
理论:功能冲突理论8、达伦多夫(1929年生于德国汉堡)。
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代表作:《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社会冲突理论探讨》《新自由》理论:辩证冲突论9、布劳(1918年生于奥地利,后移居美国)。
默顿吸收了B.K.马林诺夫斯基在社会人类学中所倡导的功能主义思想和É.迪尔凯姆等人对社会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结构功能理论。
他把社会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各部分之间依某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结成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为功能并对社会现象有决定性影响。
默顿所发展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被人称为经验功能主义,它有3个特点:①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②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③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
第三节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一、背景罗伯特·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2003)于1910年7月5日生于美国费城。
默顿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倡导“中层理论”。
主要著作有《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1968)、《科学社会学》(1973)等学术经历:默顿出生于美国费城南部贫民区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是东欧移民,有犹太人血统。
在本地公立学校读完小学和中学。
他从小聪颖好学,经常到当地的一家图书馆去看书,尤其喜欢阅读传记作品。
默顿于1927年进入费城的坦普尔(Tample)大学,先学习哲学,后受其年轻老师辛普森(G. E. Simpson) 的影响而转向了社会学。
1931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新成立的社会学系深造,受教于索罗金、萨姆等一代名师。
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到士兰大学社会学系任教。
1941年起到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41年默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之后,开始了其学术发展的新阶段。
其中最有意义的事件是他与著名的经验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Paul Lazarsfeld)开始的、富有成效的长达近35年的密切合作。
正是在他们的这一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学派”。
默顿和拉扎斯费尔德自然是这一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甚至被认为是从1950-197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
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