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90
《赤壁赋》的课文讲解一、课文悟读苏轼在《赤壁赋》中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
掩卷而思,这种复杂的情感态度,决定于儒、道、佛等文化在他身上的综合积淀。
苏轼小时候就立下远大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东汉范滂那样有学问有气节,为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巨人;步入仕途之时,也曾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
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但由于和新党政见不同,被小人诬陷入狱,进而被贬黄州,理想与现实再次出现巨大反差,心境和生活境况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和朋友游赤壁时,触景生情,自然要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的慨叹,发壮志难酬的悲哀。
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
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
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
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
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无尤人。
《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
高一语文《赤壁赋》课文全解《赤壁赋》全解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1.背景知识:赤壁大战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国时代。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南方,玄德刘备和荆州刺史孙权联合抵抗。
赤壁战役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孙刘联军的英勇抵抗下,曹操遭到重创并溃退。
2.赤壁之战描写:诗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战场景象,包括曹军的强大舰队和孙刘联军的各种抵抗手段。
诗中通过对火烧连营、铁锁连环等战术的描述,展现了孙刘联军智勇双全的形象。
5.修辞技巧:赤壁赋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借代等,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人物的英勇事迹和传奇成就。
6.典故引用:赤壁赋中引用诸多典故,如“滔滔江水”、“二虎竞食”、“乱臣贼子”的典故用以象征曹操的野心和孙刘联军的骨气。
这些典故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
通过对《赤壁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曹操与孙刘等英雄人物之间的战斗,更多地传递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与热爱。
它以生动的描写和动人的抒情,向读者展示了信仰、勇气和团结的力量,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自由、正义和和平的追求。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段落大意: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结构图示。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赤壁赋》课文讲解一、课文背景介绍1.1 课文名称:《赤壁赋》1.2 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1.3 作品背景:《赤壁赋》是曹操在东晋文学家曹丕的提醒下创作的,描写了他对江陵赤壁之战的一次战争见闻和感慨。
二、课文内容解读2.1 诗歌形式:《赤壁赋》是一篇辞赋。
辞,是文言文的一种体裁,也是一种韵文形式。
辞赋则是辞的一种形式,一种叙述性的韵文。
2.2 内容概括:《赤壁赋》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迁怒于周瑜、孙权的作品。
全文描写了曹操率领百万大军南征,经过长途跋涉,饱受饥寒之苦后,终于在赤壁之战中遭遇到不敌,被孙刘联军大败的场面。
2.3 历史意义:《赤壁赋》以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曹操的失意之情。
也为我国古典文学增添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三、课文主题解析3.1 英雄气概:诗中表现出了曹操宏大的气魄和不甘失败的志向,这是历史人物的生动写照。
3.2 江山如画:在描写风景的部分,曹操通过诗歌,表现出了他对江山的深情。
3.3 挫折与反思:《赤壁赋》也是一首描写挫折与反思的辞赋,曹操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心情。
四、个人观点4.1 情感表达:我认为,曹操通过《赤壁赋》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失意与挫折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他的形象有了更为真实的认识。
4.2 文学价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一篇历史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带有情感的抒情诗。
它将历史与情感相结合,有着深远的文学价值。
五、总结与回顾5.1 《赤壁赋》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辞赋,表达了曹操的挫折与反思。
它既是一份历史文献,也有着深远的文学价值。
5.2 通过课文的解读与分析,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上是《赤壁赋》的课文讲解,通过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吴与蜀汉联军在赤壁击败曹操大军的重要战役。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文言文,也是诗人曹操与诸葛亮的著名对联作品。
以下是《赤壁赋》文言文的知识点梳理:
1. 文言文的叙事技巧:《赤壁赋》采用了纪实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感受,并以此呈现其诗意。
2. 修辞手法的应用:《赤壁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描写自然景物:《赤壁赋》以赤壁山水环境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意境。
4. 展现人物形象:《赤壁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胆略、智谋和情感,塑造出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曹操、周瑜等。
5. 展示社会风貌:《赤壁赋》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疾苦,通过描写江南渔民的生活和抗击外敌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的情感。
6. 思想情感的表达:《赤壁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的文言文,通过对历史事件、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丰富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它既是一篇叙事文学作品,又是一篇颇具诗意的抒情散文。
苏轼写赤壁赋请分段讲解内容1. 引言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赤壁赋分上下两篇,以描写赤壁之战为主题,表现了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交战场面、水火交融的壮阔景象和豪壮悲壮的氛围。
而苏轼不仅在诗文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学评论方面大放异彩。
2. 赤壁赋的历史背景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统一南方。
而周瑜、刘备联合孙权,则采取火攻之计,最终在赤壁一战中,火烧曹军船只,使曹操元气大伤,为东吴立下了重大功劳。
苏轼在文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引用,带领读者回顾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3. 赤壁赋的描写手法赤壁赋在描写手法上抒情激昂,将孙刘联军的喜悦与曹操踌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对比手法,使赋文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情感更加浓烈动人。
其中,苏轼用诗词和典故贯穿全文,为赋文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4. 赤壁赋的艺术价值苏轼的《赤壁赋》以其高度的文学艺术性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赋文中情感真挚、文字华丽、用典丰富,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5. 个人观点赤壁赋以其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领略到历史巨变中蕴含的壮美与伟力。
而苏轼文字间的渲染,更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认为苏轼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就,在文学评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评价能力。
总结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富含丰富的历史内涵。
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悠久的历史。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富含丰富的历史内涵。
赋文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形象描写,深刻展现了当时战争的壮阔场面和人物的英雄气概,以及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交战情景和水火交融的壮阔景象。
《赤壁赋》古诗解析《赤壁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古代诗歌作品,创作于东晋时期,作者是中国文学家曹操的儿子曹植。
这篇诗歌以描绘历史背景为主要内容,通过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出作者情感和观察。
首先,《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是东晋末年的乱世。
这一时期,曹操的后裔曹髦与刘备的后裔刘禅相争不休,导致局势再度动荡不安。
诗歌以赤壁之战为线索,通过描绘赤壁一役的壮阔场面,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心情的转变。
其次,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观为手法之一。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周边的山水环境,如“载酒临江夜沉吟”,“烟销日出不见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具体的场景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静谧与苍凉之美。
这不仅是为了烘托出赤壁之战的宏大气势,更是为了凸显出人文之中的悲壮和情感的痛苦。
另外,《赤壁赋》也以描写人物形象为重要手法。
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各自的个性和心志。
其中,诸葛亮形象的描绘尤为突出,他被描绘成智勇双全的谋略家,以巧妙的计谋帮助刘备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孙权作为刘备的盟友,也被描绘成英勇果敢的形象,展现出他们在乱世中的胆识和智慧。
此外,诗歌的意境也是《赤壁赋》的一大特点。
作者通过对壮阔场景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他对战争与和平、人伦关系以及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使得整篇作品更富有艺术感,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震撼和激情。
总之,《赤壁赋》作为一部古代诗歌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和思考。
诗歌通过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意境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战争、人性和命运等问题的深入思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思考空间。
回顾这篇诗歌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学才华与审美追求,更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希望《赤壁赋》这一伟大的古代诗歌作品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不断启迪人们的思想与情感。
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注释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及原文解释《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知道吗?语文这一门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苏轼的《赤壁赋》赏析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