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北师大版)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34
第十八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教案)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主干知识】一、《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光荣革命(1)背景:①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②1660年,旧王朝复辟,力图恢复并强化封建专制统治;③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政变,即“光荣革命”。
(2)特点:和平夺权。
(3)意义:结束封建专制统治,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解读与点拨]“光荣革命”:1688年的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是因为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就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权的愿望,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2.《权利法案》(1)颁布:1689年10月,《权利宣言》经议会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2)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君主的权力由法律赋予,并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②议会掌握了制定法律和决定重大经济政策的权力。
(3)意义:①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
[解读与点拨]“光荣革命”只是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但不是其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深化探究1]材料 1688年,有一群英国社会贵族精英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问题: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换掉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这一事件有什么意义?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1688年政变后,国王在秘密的小房间召集大臣会议,称之为“内阁”会议,内阁大臣名义上向国王负责,实际上听议会的。
2.从1717年起,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3.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内阁最终形成。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教案)第六单元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第18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思考应用』2010年5月11日,英国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于当晚接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成为英国新一届首相,卡梅伦的履新同时宣告了英国工党连续13年执政的结束。
如果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卡梅伦的某项外交决定,卡梅伦会不会因此改变?为什么?提示:不会改变。
因为英国内阁首相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
考向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特点及作用: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为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以代议制为基础,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影响(1)政治: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对外:加紧了殖民扩张。
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方法突破》方法1从社会转型角度命题。
“光荣革命”后,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其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解题时需结合光荣革命的意义分析。
方法2 从英国权力结构变化角度命题。
《权利法案》颁布后,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成为英国代议制的核心,英国实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第18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教学目标】1、了解诸如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等基础知识。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议会的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4、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使学生能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完善,能够汲取人类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同时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难点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的特点【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的完成。
第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逐渐扩大。
《权利法案》的颁布,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
第三,责任制内阁。
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
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古代罗马法是如何形成的?它有那些作用和影响?提示:习惯法(起源)——十二铜表法(发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完成)。
1)维系统治;2)保护私有财产;3)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4)是反对封建制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武器。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刚跟大家复习了古代罗马法,在古代罗马法的影响当中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对欧美国家的影响。
那对欧美国家的影响到底体现在哪儿呢?它又是如何帮助欧美国家反对封建制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由罗马帝国转向欧美大陆。
【讲授新课】【板书】一、光荣革命1、背景:1)经济: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第18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教案三维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在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体验的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有所获的自信和学习成就感。
过程与方法:在追溯英国历史关于议会这一内容的完整性过程中,使学生感知历史的延续与宏大;运用“以史导论”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史从证出,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基本原则;通过情景再现,材料分析,使学生感知鲜活的赋有生命力的历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任何一项历史成就的获得都会有其复杂性和长期坚持性;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学习中感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同样可以照亮个人生命,鼓励学生学会在渐变中完善自我。
重点难点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难点:对于中外历史学习不同的思维方法的转换及对重点知识的进一步认知和掌握。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因为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同时本段历史与在此之前的英国历史及其后的历史间的关联紧密,要想真正做到宏观把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学生通过教材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有限,另一方面,限于学生学习时间的紧张,即使有可以充分运用的网络资源,也很难去真正落实运用。
这就导致学生对教材、课堂的依赖性较大。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及多种因素的考虑,教师根本无法通过传统的讲授激起学生对此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只能在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历史的内涵和外延,运用史料、采用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实现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差不大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基于自身对本内容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师生与历史之间的对话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的关键,这样或许更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内化。
第18课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知识点一《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背景(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威胁。
(3)1688年政变后,威廉和玛丽成为英国国王。
2.时间:1689年。
3.内容(1)国王未经议会允许,不得终止法律的效力和征收赋税。
(2)在和平时期国王不得征召和保持常备军。
(3)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4.特点:以明确的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
5.影响(1)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国家的象征。
(2)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只是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权利法案》并没有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英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的制约。
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1.起源:英国的内阁由英国枢密院发展而来。
2.名称由来:到17世纪初,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集枢密院的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政务,被称为“内阁”会议。
3.形成(1)1688年政变后,议会的主权地位确立。
(2)乔治一世继位后,英国开始形成责任制内阁。
(3)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内阁最终形成。
1.特点(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贯彻执行。
(1)资产阶级政党为了获得议会的多数席位,进而控制内阁,展开激烈斗争。
(2)资产阶级议会的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史料一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中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第18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形成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掌握。
难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的特点等;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问题探究】※自主学习一、《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革命进程一波三折:先是,实行共和制,后是克伦威尔的军事专制;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又恢复。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迎立的信奉新教的长女和女婿----荷兰的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复辟王朝被推翻。
《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等权利。
《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英国的最终确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的内阁是由发展而来,是国王的机构,在17世纪初发展为内阁。
1688年政变后,议会的地位确立,国王任命的内阁大臣,须向议会领袖咨询,最终得听议会的,因为议会掌握。
经过长期实践,到中期,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宪法规定,国王名义上是国家、、法院首脑、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是英国国教的,但英国的权力重心在,是国家的真正统治者。
2、议会: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的,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
责任内阁出现后,内阁成为管理国家的,内阁首相也就成为政府的首脑,议会拥有立法权,内阁行使行政权,由内阁首相提名并由国王任命的大法官及主管司法行政,议会上院行使最高的职权,形成三权分立。
3、内阁首领:国王任命下院大选的多数派领袖为,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并通过议会控制,实际上掌握国家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