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9.87 KB
- 文档页数:6
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采矿权人名称:矿山名称:通讯地址: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旗、区)乡(镇、街、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E-mail:填表人:填报单位负责人:(加盖单位章)报出日期:年月日□□□□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原组织机构代码:□□□□□□□□□□□□□□□□□□/□□□□□□□□-□采矿许可证号:许可证有效期:年月日止矿山标示坐标:矿山所处行政区:行政区代码:所属矿区(井田)名称:所属矿区(井田)编号:□□□□□□□□□-□□□2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填报说明一、填报基本要求1.本表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及水气矿产以外的所有矿产采(选)矿生产活动的采矿权人(以下均对应“矿山企业”,指具有法人地位或具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按《矿产资源统计管理办法》及本填报说明的规定填报。
2. 本表采用年度报送周期。
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必须在每年1月底前,将经专门人员填写、并经单位负责人审查同意签字盖章的本表格,通过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报矿区所在地的县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放射性矿产的,报送自然资源部。
3. 本表以采矿许可证范围为基本填报单元,由采矿权人填报。
无论其生产规模大小都必须单独填报;一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开办1个以上矿山的(一人多权的),必须一(权)证(采矿许可证)一表分别进行填报。
4.矿产资源储量应按下列顺序填报:(1)同一填报单元内有多种矿产并计算有矿产资源储量的,按主要矿产→共生矿产→伴生矿产的顺序,分别填写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
(2)同一矿产在同一个填报单元内,有多个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的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先合计填写该矿产的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然后按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分别依次填写其矿产资源储量(3~13栏)的内容。
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采矿权⼈名称:矿⼭名称:通讯地址:省(⾃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旗、区)乡(镇、街、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E-mail:填表⼈:填报单位负责⼈:(加盖单位章)报出⽇期:年⽉⽇□□□□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统⼀社会信⽤代码或原组织机构代码:□□□□□□□□□□□□□□□□□□/□□□□□□□□-□采矿许可证号:许可证有效期:年⽉⽇⽌矿⼭标⽰坐标:矿⼭所处⾏政区:⾏政区代码:所属矿区(井⽥)名称:所属矿区(井⽥)编号:□□□□□□□□□-□□□2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填报说明⼀、填报基本要求1.本表适⽤于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油、天然⽓、煤层⽓、页岩⽓、天然⽓⽔合物、地热及⽔⽓矿产以外的所有矿产采(选)矿⽣产活动的采矿权⼈(以下均对应“矿⼭企业”,指具有法⼈地位或具独⽴经济核算的单位),按《矿产资源统计管理办法》及本填报说明的规定填报。
2. 本表采⽤年度报送周期。
采矿权⼈(矿⼭企业)必须在每年1⽉底前,将经专门⼈员填写、并经单位负责⼈审查同意签字盖章的本表格,通过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报矿区所在地的县级⾃然资源⾏政主管部门;放射性矿产的,报送⾃然资源部。
3. 本表以采矿许可证范围为基本填报单元,由采矿权⼈填报。
⽆论其⽣产规模⼤⼩都必须单独填报;⼀采矿权⼈(矿⼭企业)开办1个以上矿⼭的(⼀⼈多权的),必须⼀(权)证(采矿许可证)⼀表分别进⾏填报。
4.矿产资源储量应按下列顺序填报:(1)同⼀填报单元内有多种矿产并计算有矿产资源储量的,按主要矿产→共⽣矿产→伴⽣矿产的顺序,分别填写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
(2)同⼀矿产在同⼀个填报单元内,有多个矿⽯⼯业类型、品级(牌号)的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先合计填写该矿产的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然后按矿⽯⼯业类型、品级(牌号)分别依次填写其矿产资源储量(3~13栏)的内容。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修订稿一、成矿物质的类型成矿物质的类型是指矿床中所富集的主要矿物质种类。
根据不同的矿物质类型,可以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金属矿、非金属矿和燃料矿三大类。
金属矿包括各种金属元素的矿石,如铁矿、铜矿、铝矿等;非金属矿包括各种非金属矿石,如石灰石、石膏、盐矿等;燃料矿包括各种燃料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二、储量丰度储量丰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所含固体矿产资源的量。
通常以含有矿产资源的重量或体积与区域面积或矿区空间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储量丰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可开发程度和经济价值。
储量丰度高的矿区可以更高效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
三、探明储量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和开采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测算和评估,已经确定的可供开采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探明储量是开采矿床的依据,是确定矿产资源可供开发的重要依据。
四、潜在储量潜在储量是指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和预测所获得的初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的结果,是在探明矿床基础上,根据地质特征和勘探数据推测得到的尚未经过详细勘探确定的储量。
潜在储量的确定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未来的开采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
五、可能储量可能储量是指在当前给定的开采技术条件下,根据探明和潜在储量的数据,通过合理推测和预测得到的储量。
可能储量是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可能获得的资源量,它反映了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对于储量的影响程度。
六、可采储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目前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具备开采和利用价值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可采储量是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来评估,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和利用的储量。
七、剩余储量剩余储量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剩余未开发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剩余储量反映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同时,剩余储量也是进行后续资源评价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八、资源评估可靠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征求意见稿)1.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时适用范围、名词定义、分类、类型、编码等。
1.2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规划、计划,制订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
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未发现矿产资源。
2.1.l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其形态、位置、产状、规模、品位、质量、数量已经查明。
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可采储量、原地储量和资源量三类。
查明矿产资源为原地储量和资源量数量的总和,可采储量的数量包括在原地储量的数量之中。
2.1.2未发现矿产资源:是指目前尚未发现,只根据地质依据预测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数量。
2.2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
初步野外观测、个别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未发现矿产资源。
2.2.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槽探、钻孔、取样及物化探方法,应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注1):联合【q国际储计/资源对类征架中的地质研究阶段分为详细助探、一般勘探、传广、柳灿同个阶四,拟定义对比,前一:个分别州气、P我问的灿探、订产、万户,而“扶助”介我国矿J‘他人阶段*分小设计,绝对比,该阶段应人分之前,为竹产提供依据的尸什,W伐*j计从父X入“冲入”,川“\I联合*分失以匕肝卜的“u川山”。
一、矿产资源储量基本概念根据国家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3 大类16中类型。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开采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3种。
分别为: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基础储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数量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基础储量有6种类型,分别为: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资源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的矿产资源。
包括经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资源量有7种类型,分别为: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预测的资源量(334)?二、矿石损失在矿床开采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一部分矿产储量不能采出或采出的矿石未能完全运出地表二损失于地下。
凡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矿石在数量上的减少,叫做矿石损失。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2)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预可采储量(12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3)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预可采储量(122)”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4)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成果;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这部分基础储量可以是覆盖全勘探区的,也可以是勘探区的一部分,在可采储量周围或其间分布。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5)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其分布特征同“探明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6)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是指在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基本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其分布特征类似于“探明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资源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和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资源量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低。
5)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低。
6)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只根据有限的数据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低,而且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也低。
7)预测的资源量(334)——指在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测、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有矿化潜力的地区;与已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的经济意义尚不确定的矿产资源。
在此应予补充说明的是—对于其中,具有极少量验证工程资料的部分预测的资源量,中国地质调查局另行规定称为“预测的资源量(3341)”。
8)关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几点说明
本报告所应用与引用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与编码”,一律按照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规定严格执行,如表1所示:
表1 固体矿产资源 / 储量分类表
关于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等术语
本教材在涉及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等术语时,依序按照以下三项原则应用或引用:首先是,尽可能地按照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规定严格执行;其次是,尽可能地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国土资厅[1999]113号)的规定执行;再次是,在备注说明
表2 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概略对比一览表
的前提下,直接应用或引用国内外的相关数据。
关于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概略对比与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套改为便于国内外不同时期资源储量的对比应用,特将“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概略对比一览表”(表2)和“矿产资源储量套改一览表”(表3)一并附于如下:
表3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