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解法性质与证明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法不等式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描述了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解不等式问题帮助我们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以便满足给定的条件。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传递性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c,如果a < b且b < c,则a < c。
这意味着如果两个数中一个小于另一个数,它也小于比另一个数更大的数。
2. 加法性对于任意实数a、b和c,如果a < b,则a + c < b + c。
这表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时,不等式的关系不会改变。
3. 乘法性对于任意实数a、b和c,如果a < b且c > 0,则ac < bc。
如果c < 0,则ac > bc。
这意味着当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式的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当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反转。
二、不等式的解法1. 加减法解法当不等式中有加减运算时,可以通过加减法来解决。
例如,对于不等式2x + 5 > 13,我们可以先将5减去,得到2x > 8,然后再将2除以2,得到x > 4。
所以不等式的解为x > 4。
2. 乘除法解法当不等式中有乘除运算时,可以通过乘除法来解决。
例如,对于不等式3x/2 < 6,我们可以先将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3,得到x < 4。
所以不等式的解为x < 4。
3. 绝对值不等式解法绝对值不等式是指形如|ax + b| < c或|ax + b| > c的不等式。
对于这类不等式,我们可以分别解决绝对值内部为正数和绝对值内部为负数的情况。
例如,对于不等式|2x - 1| < 5,我们可以分别解决2x - 1 < 5和2x - 1 > -5,得到x < 3和x > -2。
综合起来,不等式的解为-2 < x < 3。
推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关系表达式,它描述了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推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法,并通过一些例子来加深理解。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 传递性:如果 a > b 且 b > c,则 a > c。
这个性质意味着不等式的大小关系具有传递性。
2. 反对称性:如果 a > b 且 b > a,则 a = b。
这个性质说明不等式的大小关系是自反的。
3. 加法性:如果 a > b,则 a + c > b + c。
减法性:如果 a > b,则 a -c > b - c。
这两个性质表示不等式在加减运算下仍然成立。
4. 正数性:如果 a > b 且 c > 0,则 ac > bc。
负数性:如果 a > b 且 c < 0,则 ac < bc。
这两个性质说明不等式在乘法运算下仍然成立。
5. 整除性:如果 a > b 且 c > 1,则 ac > bc。
也就是说,不等式的大小关系在整除运算下仍然成立。
二、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1. 求解线性不等式:对于形如 ax + b > c 或 ax + b < c 的线性不等式,可以通过移项、分析符号的变化来求解。
例如,解不等式 3x - 7 > 8:首先将常数项移项,得到 3x > 8 + 7,即 3x > 15。
然后将系数约分,得到 x > 5。
因此,不等式 3x - 7 > 8 的解为 x > 5。
2. 求解二次不等式:对于形如 ax^2 + bx + c > 0 或 ax^2 + bx + c < 0的二次不等式,可以通过判别式和求解根的方法来求解。
例如,解不等式 x^2 - 4x - 5 > 0:首先计算判别式,得到 b^2 - 4ac = (-4)^2 - 4*1*(-5) = 36。
不等式的性质及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值关系表示形式,与等式相比,不等式更能反映数值大小之间的差异。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确定数值范围的情况,而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则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数值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传递性:如果 a<b,b<c,则有 a<c。
这一性质表明不等式的关系可以在数轴上进行传递,简化了分析比较的步骤。
2. 加减性:如果 a<b,则有 a±c<b±c。
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不等式的关系保持不变。
3. 乘除性:如果 a<b 并且 c>0,则有 ac<bc;如果 a<b 并且 c<0,则有ac>bc。
这一性质需要注意,当乘以负数时,不等式的关系需要取反。
4. 对称性:如果a<b,则有b>a。
不等式两边的大小关系可以互换。
二、一元不等式的解法1. 加减法解法:通过加减法将不等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例如:对于不等式 2x+3>7,我们可以先减去3,得到 2x>4,再除以2,得到x>2,即解集为 x>2。
2. 乘除法解法:通过乘除法将不等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同样以不等式 2x+3>7 为例,我们可以先减去3,得到 2x>4,再除以2,得到x>2,即解集为 x>2。
3. 移项解法: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所有项移到同一边,得到一个结果。
例如:对于不等式 3(x-2)>4x-7,我们可以先将右边的项移动到左边,得到 3x-6>4x-7,然后将 x 的系数移到一侧,得到 3x-4x>-7+6,化简得到 -x>-1,再乘以 -1,注意需要反转不等式的关系,得到x<1,即解集为 x<1。
4. 系数法解法:当不等式中存在系数时,我们可以通过判断系数的正负来确定解的范围。
例如:对于不等式 2x-3>0,我们观察到系数2>0,说明 x 的取值范围为正数,即解集为 x>3/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学关系,它描述了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常需要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法。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不等式的方法,并且给出一些例子来说明。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加减性性质:对于两个不等式,如果它们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那么它们的不等关系不变。
例如:对于不等式 2x < 6 和 3x > 9,我们可以将两个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到 2x + 3x < 6 + 9,即 5x < 15。
不等式的不等关系保持不变。
2. 乘除性性质:对于不等式,如果两边都乘以一个正数,则不等关系保持不变;如果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则不等关系发生改变。
例如:对于不等式 2x < 6,如果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 3,我们得到 3 * 2x < 3 * 6,即 6x < 18,不等关系保持不变。
但如果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 -3,我们得到 -3 * 2x > -3 * 6,即 -6x > -18,不等关系发生改变。
3. 反号性质:对于不等式,如果两边同时取负号,不等关系发生改变。
例如:对于不等式 2x < 6,如果两边同时取负号,我们得到 -2x > -6,不等关系发生改变。
4. 绝对值性质:对于不等式,如果绝对值符号"|" 出现在不等式中,我们需要分别讨论绝对值大于零和绝对值小于零的情况。
例如:对于不等式|2x - 4| < 6,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讨论。
当 2x - 4 > 0 时,不等式简化为 2x - 4 < 6,解得 x < 5;当 2x - 4 < 0 时,不等式简化为 -(2x - 4) < 6,解得 x > -1。
二、不等式的解法1. 图像法:对于一些简单的一元不等式,我们可以使用图像法来解决。
将不等式转化为图像表示,通过观察图像来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表达式,描述了两个数或者两个代数式之间的大小关系。
解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常用的解法。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传递性: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和c,如果a<b且b<c,则有a<c。
这意味着当不等式链中存在多个不等关系时,可以通过传递性判断其中任意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 不等式的加法性质: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和c,如果a<b,则有a+c<b+c。
这意味着可以在不等关系的两侧同时加上相同的数,不等关系的方向不会改变。
3. 不等式的乘法性质: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和c,如果a<b且c>0,则有ac<bc;如果a<b且c<0,则有ac>bc。
这意味着可以在不等关系的两侧同时乘上相同的正数或负数,不等关系的方向可能会改变。
二、不等式的解法1. 加减法解法:使用加减法解不等式时,需要保持不等式链的方向不变。
例如,对于不等式2x-5>7,我们首先可以将5加到两侧得到2x>12,然后再将不等式链两侧同时除以2,得到x>6。
2. 乘除法解法:使用乘除法解不等式时,需要根据乘除数的正负来确定不等式链是否需要翻转。
例如,对于不等式-3x<9,我们首先可以将不等式两侧同时除以-3,但由于除以负数需要改变不等关系的方向,所以不等式应变为x>-3。
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对于绝对值不等式,有时候可以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
例如,对于不等式|2x-1|<3,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不等式2x-1<3和2x-1>-3,然后分别求解得到x<2和x>-1,最终得到-1<x<2的解集。
4. 平方不等式的解法: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根据不等式系数的正负和零点位置进行讨论。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在数学中,不等式是表示两个数或者表达式之间大小关系的一种数学陈述。
与等式不同,不等式可以包含大于、小于、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等关系符号。
本文将探讨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并提供一些解决不等式的方法。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 传递性:对于任意的实数a、b、c,如果a < b而b < c,则有a < c。
同理,如果a > b而b > c,则有a > c。
2. 加减性:对于任意的实数a、b和c,如果a < b,则有a + c < b + c。
同理,如果a > b,则有a + c > b + c。
这意味着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不会改变。
3. 乘除性:对于任意的正数a、b和c,如果a < b,则有ac < bc。
同理,如果a > b,则有ac > bc。
但是,如果a、b和c中存在一个负数,则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会反转。
例如,如果a < b且c < 0,则ac > bc。
4. 对称性:如果a > b,则有-b > -a;如果a < b,则有-b < -a。
即不等式两边同时取相反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会反转。
二、不等式的解法方法解决不等式的方法因不等式的形式而异。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解不等式的方法:1. 图解法: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将其图形表示在数轴上,通过观察图形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对于不等式x + 2 > 0,可以将x轴上大于-2的部分作为不等式的解集。
2. 实数集合法:根据不等式的形式,考察变量可能取值的范围,从实数集合中选取满足条件的子集作为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对于不等式2x - 5 ≤ 3x + 1,可以将变量x的取值范围限定在满足2x - 5 ≤ 3x + 1的实数范围内。
3. 分类讨论法:对于复杂的不等式,可以将其分解为简单的不等式,并对每个分段进行讨论。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法不等式在数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描述了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解不等式是解决问题、推导结论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 传递性:若a>b,b>c,则a>c。
这个性质说明了不等式在数值之间的传递性,即如果一个数大于另一个数,而后者又大于第三个数,则第一个数一定大于第三个数。
1.2 加法性:若a>b,则a+c>b+c。
这个性质说明了不等式在两边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1.3 减法性:若a>b,则a-c>b-c。
与加法性类似,减法性说明了不等式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1.4 乘法性:若a>b且c>0,则ac>bc;若a>b且c<0,则ac<bc。
乘法性说明了不等式在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发生变化。
1.5 除法性:若a>b且c>0,则a/c>b/c;若a>b且c<0,则a/c<b/c。
除法性说明了不等式在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发生变化。
二、不等式的解法2.1 图解法: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通过图像来解决。
首先将不等式转换为等式,画出等式对应的直线,然后根据不等号的方向确定直线上的某一边的解集。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线性不等式。
2.2 求解法:对于更复杂的不等式,通常需要应用一些不等式性质和运算法则。
例如,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等操作将不等式化简为简单的形式,再求解。
2.3 分类讨论法:对于一元高次不等式,可以将不等式中的变量分别取不同的值,然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分类讨论。
通过逐个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情况,最终得到解集。
2.4 绝对值法:对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可以通过拆分绝对值的定义,建立不等式的多种情况,然后分别求解。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一、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定义: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用“>”、“<”、“≥”、“≤”等符号表示。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传递性:如果a>b且b>c,那么a>c。
(2)同向相加:如果a>b且c>d,那么a+c>b+d。
(3)同向相减:如果a>b,那么a-c>b-c。
(4)乘除性质:如果a>b且c>0,那么ac>bc;如果a>b且c<0,那么ac<bc。
二、不等式的解法1.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1)去分母:将不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正整数,使分母消失。
(2)去括号:将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括号内的正数,或者将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括号内的负数,使括号内的符号改变。
(3)移项:将不等式中的常数项移到一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将不等式两边同类项合并。
(5)化简:将不等式化简到最简形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ax+b>c(a≠0):移项得ax>c-b,再除以a得x>(c-b)/a。
(2)ax+b≤c(a≠0):移项得ax≤c-b,再除以a得x≤(c-b)/a。
3.解一元二次不等式:(1)ax2+bx+c>0(a>0):先求出方程ax2+bx+c=0的解,然后根据a的符号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2)ax2+bx+c≤0(a>0):先求出方程ax2+bx+c=0的解,然后根据a的符号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4.不等式的组:(1)解不等式组的步骤:先解每个不等式,再根据不等式的解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2)不等式组解集的表示方法:用区间表示,例如:[x1, x2]。
三、不等式的应用1.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例如,距离、温度、速度等问题。
2.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制定计划、比较大小等问题。
3.不等式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例如,在物理学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经济学中描述市场的供求关系等。
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方法总结在数学中,不等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用于描述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不等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数学推理和证明的基础。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不等式性质和证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等式。
一、基本不等式性质1. 传递性:如果a < b,b < c,则有a < c。
这个性质是不等式推理的基础,可以用于简化证明过程。
2. 加法性:如果a < b,则a + c < b + c。
这个性质表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不变。
3. 乘法性:如果a < b,c > 0,则ac < bc;如果a < b,c < 0,则ac > bc。
这个性质表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或负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会发生改变。
4. 对称性:如果a < b,则-b < -a。
这个性质表示如果不等式两边同时取相反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会发生改变。
二、常见不等式1. 平均不等式:对于任意非负实数a1, a2, ..., a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a1 + a2 + ... + an) / n >= (a1 * a2 * ... * an)^(1/n)平均不等式可以用于证明其他不等式,如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等。
2. 均值不等式:对于任意非负实数a1, a2, ..., a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a1 + a2 + ... + an) / n >= (a1^p + a2^p + ... + an^p)^(1/p)其中p为大于0的实数。
均值不等式可以用于证明其他不等式,如柯西不等式、夹逼定理等。
3. 柯西不等式:对于任意实数a1, a2, ..., an和b1, b2, ..., bn,有以下不等式成立:(a1b1 + a2b2 + ... + anbn)^2 <= (a1^2 + a2^2 + ... + an^2)(b1^2 + b2^2 + ... +bn^2)柯西不等式可以用于证明向量内积的性质,以及其他不等式的推导。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法不等式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描述了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不等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经济学、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中的优化问题。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 > b,b > c,则a > c。
这是不等式的传递性质,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性质建立一系列的大小关系。
2. 不等式的加法性:如果a > b,则a + c > b + c。
两边同时加上相同的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不变。
3. 不等式的乘法性:如果a > b,c > 0,则ac > bc。
两边同时乘以正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不变。
但如果c < 0,则ac < bc。
两边同时乘以负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会颠倒。
4. 不等式的倒置性:如果a > b,则-b > -a。
不等式两边同时取相反数,不等式的大小关系颠倒。
以上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需要运用这些性质来推导和转化不等式的形式。
二、不等式的解法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对于形如ax + b > 0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求解:a) 将不等式转化为等式,得到ax + b = 0;b) 求解得到x = -b/a;c) 根据x的位置和a的正负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对于形如ax^2 + bx + c > 0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求解:a) 求解关于x的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得到两个解x1和x2;b) 根据a的正负以及x1和x2的位置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对于形如|ax + b| > c的绝对值不等式,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求解:a) 将不等式分为两种情况,即ax + b > c和ax + b < -c;b) 求解这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得到两组解集;c) 将两组解集合并,即得到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两个算式或两个函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数学研究和实际问题中,不等式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进行相应的证明。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传递性:对于任意的实数a、b、c,若a < b,b < c,则有a < c。
即如果一个数小于另一个数,而另一个数又小于另一个数,那么第一个数一定小于第三个数。
证明:设a < b,b < c,用反证法。
假设a ≥ c,那么由于a < b,根据传递性得知b ≥ c,与b < c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得证。
2. 加法性:对于任意的实数a、b、c,若a < b,则有a + c < b + c。
即两个不等式的同侧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证明:设a < b,用反证法。
假设a + c ≥ b + c,那么由于a < b,根据传递性得知a + c < b + c,与假设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得证。
3. 乘法性:对于任意的实数a、b和正数c,若a < b且c > 0,则有ac < bc。
即两个不等式的同侧同时乘上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c < 0,则有ac > bc,即两个不等式的同侧同时乘上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反向。
证明:设a < b,用反证法。
假设ac ≥ bc,若c > 0,则由于a < b,根据乘法性得知ac < bc,与假设矛盾;若c < 0,则有ac > bc,同样与假设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得证。
二、不等式中的常见定理及证明1. 加法定理:对于任意的实数a,b和c,若a < b,则有a + c < b + c。
证明:设a < b,令d = b - a,根据传递性得知0 < d。
由于c > 0,根据乘法性可得0 < c × d。
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方法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数对关系,描述了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不等式中,我们关注的是不同数值之间的相对大小,而不是它们的具体数值。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常用的证明方法。
一、不等式的性质1. 传递性在不等式中,如果a>b,且b>c,那么有a>c。
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的传递性。
传递性是不等式证明中常用到的性质,可以通过多次使用传递性来推导出一些复杂的不等式。
2. 反身性在不等式中,对于任何一个数a,都有a≥a。
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的反身性。
即一个数总是大于等于自身。
3. 反对称性在不等式中,如果a≥b且b≥a,那么有a=b。
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的反对称性。
反对称性表示如果两个数既大于等于彼此又小于等于彼此,则这两个数应该相等。
4. 加法性和减法性在不等式中,如果a≥b,那么有a+c≥b+c;如果a≥b,那么有a-c≥b-c。
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的加法性和减法性。
加法性和减法性表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常数,原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仍然成立。
5. 乘法性和除法性在不等式中,如果a≥b且c>0,那么有ac≥bc;如果a≥b且c<0,那么有ac≤bc。
这个性质叫做不等式的乘法性和除法性。
乘法性和除法性表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一个正数(或负数),原不等式的大小关系仍然成立,但需要注意,当乘或除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颠倒。
二、证明方法1. 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之一,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不等式进行一系列的推导和化简,最终直接得出结论。
例如,对于不等式a+b≥2√(ab),可以利用乘法性、加法性和反身性进行证明。
2. 对偶证明法对偶证明法是一种证明方法,通过将不等式中的符号进行翻转,然后利用已知的性质或定理进行证明。
例如,对于不等式a+b≥2√(ab),可以对偶后得到4ab≥(a+b)²,然后再利用乘法性和加法性进行证明。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描述数量关系的工具,它可以表达两个数、两个量或两个函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解法,并通过一些例子来进一步说明。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有以下基本性质:1. 加减性质: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一个相同的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例如:若a < b,则a + c < b + c;若a > b,则a - c > b - c。
2. 乘除性质: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乘除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而若乘除一个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反转。
例如:若a < b,c > 0,则ac < bc;若a > b,c < 0,则ac > bc。
3. 倒置性质:若不等式两边同时倒置(取倒数),不等号的方向也要倒置。
例如:若a < b,则1/a > 1/b;若a > b,则1/a < 1/b。
二、不等式的解法1. 图解法:对于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可以通过图解法来求解。
例如,对于不等式2x + 1 > 5,我们可以先绘制出直线y = 2x + 1和y = 5的图像,然后找到两条直线的交点,交点右侧的区域即为不等式的解集。
2. 转化法:有些不等式可以通过转化为等价的形式来求解。
例如,对于不等式x^2 - 4x + 3 > 0,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x - 1)(x - 3) > 0的形式,然后根据函数图像的正负性来确定解集。
3. 分类讨论法:对于复杂的不等式,我们可以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来求解。
例如,对于不等式|x - 2| < 3,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两个不等式x - 2 < 3和-(x - 2) < 3,并分别求解得到解集,然后取它们的交集。
4. 根据性质求解:我们可以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来求解。
例如,对于不等式x^2 - 5x + 6 < 0,我们可以分解它为(x - 2)(x - 3) < 0,然后根据乘法性质可知,当x在2和3之间时,不等式成立。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在数学的广阔天地中,不等式犹如一座神秘的城堡,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理解。
它不仅在数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一:对称性。
如果 a > b,那么 b < a 。
这就好比两个人比身高,A 比 B 高,那么反过来 B 就比 A 矮,道理简单又直观。
性质二:传递性。
若 a > b 且 b > c ,则 a > c 。
比如说,A 比 B 高,B 又比 C 高,那自然 A 就比 C 高啦。
性质三:加法法则。
如果 a > b ,那么 a + c > b + c 。
就像两个人原本有一定的差距,给他们同时增加相同的数量,差距依然存在。
性质四:乘法法则。
当 c 为正数时,若 a > b ,则 ac > bc ;但当c 为负数时,若 a > b ,则 ac < bc 。
这就好像在正数的情况下,放大倍数会让差距变大;而在负数的情况下,放大倍数反而会让差距变小甚至反转。
有了这些性质作为基础,我们再来看看不等式的解法。
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例如 2x + 3 > 7 ,我们首先通过移项将常数项移到一边,得到 2x > 4 ,然后再将系数化为 1 ,即 x > 2 。
而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比如 x² 5x + 6 > 0 ,我们可以先将其因式分解为(x 2)(x 3) > 0 。
然后找到使不等式等于 0 的两个根,即x = 2 和 x = 3 。
接下来,根据“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的原则,得到 x < 2 或 x > 3 。
再来说说分式不等式,像1/(x 1) <2 。
我们首先将其移项通分,得到(1 2x + 2)/(x 1) < 0 ,即(3 2x)/(x 1) < 0 。
然后转化为整式不等式(3 2x)(x 1) < 0 ,同样找到零点 x = 1 和 x = 3/2 ,从而得出 1 < x < 3/2 。
绝对值不等式也是常见的类型。
第五讲 不等式的解法、性质与证明
一、不等式的性质:
⑴(对称性或反身性⑵(传递性)a b b c a c >>⇒>,;
⑶(可加性)a b a >⇒;(同向可相加)a b c d a c b d ⇒>>+>+, ⑷(可乘性)0a b c ac bc ⇒>>>,; 0a b c ac bc ⇒><<,. (正数同向可相乘)00a b c d ac bd ⇒>>>>>,
⑸(乘方法则)00n n
a b n N a b >>∈⇔>>()⑹(开方法则)0,20n n a b n N n a b >>∈>(≥)
⑺(倒数法则)11
0a b ab a b
⇒
>><,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若a>b ,则ac 2>bc 2
; (2)若
a c 2>b
c 2
,则a>b ; (3)若a>b ,且ab ≠0,则1a <1b
; (4)若a>b ,c>d ,则ac>bd ;
(5)若a>b ,且k ∈N +,则a k >b k ; (6)若a>b>0,则a a >a b
;(7)若a>b>0,则b 2
+1a 2
+1
> b 2a 2 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其中x ∈R 。
(1)x 2+3与3x ;(2)x 6+1与x 4+x 2
;3)11+x
与1-x 。
3、已知a,b 为正数,试比较a
b +b a 与 a +b 的大小。
4、已知a>b ,则不等式(1)a 2>b 2,(2)1a < 1b ,(3)1a -b >1
a
中不能成立的个数是( D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5、已知12<a<60,15<b<36,求a-b 与b a
的取值范围。
6、已知-
π2 ≤α<β≤π2 ,求α-β2
的范围。
7、若二次函数y=f(x)的图象过原点,且1≤f(-1)≤2,3≤f(1)≤4,求f(-2)的取值范围。
二、不等式解法
1、不等式x
x 1
||<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
2、152+>+x x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
3、不等式
13
1
2>+-x x 的解集为 。
4、如果x x sin 2
log 3
log 2
1
2
1,那么π
π
≥-
的取值范围是为_____________-。
5、)
,的解集是的不等式,关于且已知0(110-∞>≠>x
a x a a ,则0)1
(l o g >-x
x a
的解集为____。
6、不等式333
2)21
(2
2---<x x x 的解集为A ,不等式)26(log )9(log 3
1231x x --的解集为B ,不等式0102=++<++by ax B A b ax x ,那么直线的解集为 的斜率是_________。
三、不等式的证明
1、比较法:作差、作商比较
1、若a>0,b>0,求证:b 2a +a 2
b
≥a+b 2、若a>b>0,求证:a a b b >a b b a
2、综合法:从“已知”出发,利用表达式性质及相关定理,逐步推到“结论”。
3、已知x>y>0,求证:2x+
1
4(x -y )y
≥3
4、已知0<a<b<1,P=lg a +b
2
,Q=12(lg a+lg b),M=12lg (a+b),试比较P,Q,M 的大小。
5、已知a,b,c ∈R +,且a+b+c=1,求证:
(1)1a +2b +4c ≥18 ; (2)(a+1a )2+(b+1b )2+(c+1c )2
≥
100
3
3、分析法:“执果索因”,是探索解题思路的重要途经。
6、已知:x>0,y>0,证明不等式:(x 2+y 2)3 >(x 3+y 3)
2
7、已知a>0,b>0,2c>a+b 求证:(1)c 2
>ab; (2)c-c 2-ab <a<c+c 2-ab
4、分析综合法:有时解题,需一边分析,一边综合,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或称两头挤法。
8、已知a,b,c ∈R +,且ab+bc+ca=1,求证:a+b+c ≥3
5、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肯定结论成立。
9、设f(x)=x 2+bx+c ,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
6、放缩法:由于证明不等式的需要,有时需舍去或添加一些项,使不等式一边放大或缩小,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达到证明不等式的目的。
10、求证:
11
2
+122+132+…+1n 2<2(n ∈N *) 11、设a,b,c,d ∈R +,S=a a +b +d +b a +b +c +c b +c +d +d
a +c +d
,求证:1<S<2。
7、判别式法:若要证明的不等式可转化为一个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为R ,则可运用判别式法。
12、求证:12≤x 2
+x +1x 2+1
≤3
2
8、换元法:换元的思想在数学中几乎到处可见,其中最常用的是三角换元。
如:已知x 2
+y 2
=a 2
(a ∈R ),
可设x=acos θ,y=asin θ;若已知x 2
+y 2
≤1,可设x=rcos θ,y=rsin θ(|r|≤1);若122
22=+b
y a x ,可设
x=acos θ,y=bsin θ
13、已知x,y ∈R ,且x 2+y 2=1,试求z=(1-xy)(1+xy)的最值。
14、已知x,y ∈R ,且x 2+y 2≤4,求证:1≤|3x 2-8xy-3y 2+21|≤41
9、构造函数法:构造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证明不等式。
有些具有几何特征的代数式,经常构造相关的几何图形,进而可利用几何图形的几何特征证明不等式。
15、求证:sin 2x+
4
sin 2x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