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生平订补
- 格式:pdf
- 大小:320.98 KB
- 文档页数:4
《己亥杂诗》全三百一十五首其一著书何似观心贤⑴,不奈卮言夜涌泉⑵。
百卷书成南渡岁⑶,先生续集再编年⑷。
其二我马玄黄盼日曛,关河不窘故将军。
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
其三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其四予不携眷属傔从,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⑸,吟鞭东指即天涯⑹。
落红不是无情物⑺,化作春泥更护花⑻。
其六亦曾橐笔侍銮坡,午夜天风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其七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其八别西山。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其九别翠微山。
翠微山在柘潭侧,此山有情惨难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其十先大父宦京师,家大人宦京师,至小子,三世百年矣!以己亥岁四月二十三日出都。
进退雍容史上难,忽收古泪出长安。
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其十一唐碑额有近百字者。
祖父头衔旧颎光,祠曹我亦试为郎。
君恩彀向渔樵说,篆墓何须百字长。
其十二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
他年金鐀如收采,来叩空山夜雨门。
其十三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
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
其十四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
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其十五许身何必定夔皋,简要清通已足豪。
读到嬴刘伤骨事,误渠毕竟是锥刀。
其十六有弃妇泣于路隅,因书所见。
弃妇丁宁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
米盐种种家常话,泪湿红裙未绝裾。
其十七金门缥缈廿年身,悔向云中露一鳞。
终古汉家狂执戟,谁疑臣朔是星辰?其十八吾女阿辛,书冯延巳词三阕,日日诵之,自言能识此词之旨,我竟不知也。
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
惹得而翁怀抱恶,小桥独立惨归心。
其十九道旁见鬻戏术者,因赠。
卿筹烂熟我筹之,我有忠言质幻师。
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
关于《闽川名士录》洪迈跋文的几个问题庞国雄【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洪迈跋文; 《闽川名士录》; 史学价值【作者】庞国雄【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黄璞,自号雾居子,唐代莆阳黄氏“入莆始祖”黄岸第六世裔孙,大顺二年(891)崔昭矩榜进士第四名,官至崇文馆校书郎。
他是有名的学问家,于史学、文学皆有建树,著有《闽川名士录》三卷,《雾居子集》十卷。
其中《闽川名士录》被认为是福建历史上第一部地方人物传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庆元教授曾经对此书进行了辑佚考证,并在《文献》上发表了一篇《黄璞〈闽川名士传〉辑考》[1](下称《辑考》)。
笔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于《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196发现洪迈为《闽川名士传》写的跋《书闽川名士传后》,此跋文对了解《闽川名士录》有重要价值,但没有被学术界所关注,陈庆元的《辑考》并无收录此文,甚为可惜。
论文在此辑引洪迈的跋文进行相关的考辨,并论述《闽川名士录》的史学价值。
一、新发现的洪迈“书《闽川名士传》后”洪迈为《闽川名士录》写的跋全文如下:书《闽川名士传》后右《闽川名士传》三卷,唐崇文馆校书郎黄璞所著也。
璞,僖、昭间人,自号雾居子,好著书,多传于时。
然其文寒涩弱陋无大体,又出晚唐诸人下。
独是书纪闽士详甚,其平平无闻不能自列于史官者,赖以不泯,实有功于闽,闽传之宜。
盖著录者凡五十有四,起中宗神龙,讫昭之大顺。
历岁二百,而上春官第者才四十而三,不足以当国朝盛时一岁士。
文治兴衰,相万如此?韩文公曰,闽人举进士繇欧阳詹始,史因之。
今考是书,其前盖有薛令之、林藻,以《登科记》验之,信然。
韩公偶不致详耶?抑以詹同年生尊之也?书藏于人不广,多脱误。
顷,予以太清楼秘开本是正之,然后可读。
又有传后题累四百言,益猥酿,且于传无益,则弃弗取。
•春渚纪闻卷二•杂记天绘亭记昭州山水佳绝,郡圃有亭需天绘。
建炎中,吕丕为守,以“天绘”近金国年号,思有以易之。
时徐师川避地于昭,吕乞爼于徐。
久而未获,复乞于范滋,乃以“清辉“易之。
一日,徐策杖过亭,仰视新榜,复得亭记于积壤中,亟使涤石视之,乃丘濬寺丞所作也。
其略云:余择胜得此亭,名口“天绘笃取其景物自然也。
后某年某日,当有俗子易名“淸辉”,可为一笑。
考范易名之日,无亳发差也。
赤天魔王蒋颖叔为发运使,至泰州,谒徐神公,坐定丁无言说,将起,忽自言口:“天上也不静, 人世更不宦叠!”蒋因扣之,口:“天上已遣五百魔王来世间作官,不左叠!不定叠!”蒋复扣其身之休咎,徐谓之0:“只发运亦是一赤天魔王也。
”二富室疏财宣和间,朝廷收复燕、云,即科郡县敷率等第出钱,增免夫钱。
海州怀仁县杨六秀才妻刘氏,夫死,独与一子俱,而家素饶于财。
闻官司督率严促,而贫下户艰于输纳,即请于县, 乞以家财十万缗以免下户之输。
县令欣然从之,调夫辇运数日,尽空其库藏者七间。
因之扫治,设佛供三昼夜。
既毕,明旦视之,则屋间之钱已复堆垛盈满,数之正十万缗,而皆用红麻为贯,毎五缗作一辫,辫首必有一小木牌,上书“麻青”二字。
观者惊异,莫知其然。
或有释之者曰:如闻青州麻员外家至富,号“麻十万“家,岂非神运其钱至此耶?刘氏因密令人往青州踪迹之,果有州民麻氏,其富三世,自其祖以钱十万镇库,而未尝用也。
一夕失之,不知所往。
刘氏即专人致殷勤于麻氏,请具舟车,复归此钱。
麻惊嗟久之,而遣介委曲附谢云: “吾家福退,钱归有徳,出于天授。
今复往取,违天理而非人情,不敢祗领也。
"刘氏知其不可,曰:“我既诚输此钱以助国用,岂当更有之?”即散施贫民及助修佛道观宇,一钱不留于家,家益富云。
昔唐明皇顾观一龙横亘南山,而首尾皆具,询之左右侍臣,或有见有否者。
所见者俱止见龙之一体,未见全龙也。
帝曰:“朕闻至富可敌至贵。
”令召王元宝视之。
元宝奏称所见,与帝一同。
然则所谓富家大室者,所积之厚,其势可以比封君,而钱足以使鬼神, 则于剥取之道,唯恐无间。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简介王阳明(公元1472年10月31日亥时—1529年1月9日辰时),孔元诞辰日2023年9月30日,汉族,幼名雲,五岁更名守仁,字伯安。
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宁波余姚)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精通儒释道三家,阳明心学宗师及集大成者。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合称为孔孟朱王,公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阳明父亲是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龙山公王华先生。
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两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两广巡抚。
因平定宁王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
万历年间,从祀于孔庙,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弟子门人及仰慕者极众,包括明明了凡。
阳明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瘗旅文》、《尊经阁记》、《象祠记》等。
王阳明年谱(白话版)前言阳明子,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立德、立功、立言”实乃真三不朽,然先生从千苦万难中淬炼之“致良知”学说却被埋没四百余载。
今华彩盛世,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儒学复兴,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优秀文化之精髓。
研习阳明心学,必先了解阳明先生所处之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
于是乎各种关于阳明先生之传记、戏说纷纷藉藉,然最忠于事实的莫过于先生嫡传弟子钱德洪所纂之《王阳明年谱》。
时光荏苒,四百余载,阳明心学重现光芒,洞悉人性,直达人心。
为便于大家了解先生真实生平,公元2016年9月始,门人明明了凡以《王文成公全书》中的钱德洪版《王阳明年谱》为基准,按照今人阅读习惯编校、排版,前增加吾师之白话简介、年谱,德洪版正文内容稍作注释而无译文,德洪引用之大篇幅阳明及门人所著原文统一移至年谱后,遂成本版《阳明年谱》。
孙誗,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末。
县城人。
武将,以功封东平侯。
原籍陈留(今河南开封县)。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以才武选为百将,次年敕封东平侯。
黄巢义军起,誗充承宣使提兵闽越江右间,遂定居虔州虔化县(今宁都县)。
元配陈氏生子实,实生子七而传五,以公侯伯子男为序立五房。
后裔蕃衍,莺迁江西于都、兴国、赣县、安远、泰和,浙江绍兴、余姚,湖南湘乡、衡阳,福建宁化、长汀之河田,广东紫金、增城、中山(原名香山)等地,故俐为赣、浙、湘、闽、粤诸省的孙氏始祖。
按:据民国三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香林教授撰著的孙科先生作序的《国父家世源流考》栽:“国父(孙中山)之家世源流,自其入粤始祖友松公(伯房后裔)于明永乐年问自闽迁粤紫金县后,至国父适传十八代。
……至其远世源流,则唐以前俱在陈留,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时黄巢变乱,其远祖誗公,始以领兵堵遇之故,适居江西宁都。
……”这很清楚地说明孙誗为孙中山先生的宁都始祖。
孙誗墓在今宁都县城南马家坑,经专家考证认定,1986年由江西省财政厅拨款四万元,将该墓重修。
杨筠松杨筠松(834--903年),名益,字筠松,又字叔茂,世称救贫仙人。
著名堪舆家。
宁都堪舆界许多人尊之为一脉相承的第十六代祖师,亦有人尊之为江南堪舆界始祖。
原籍山东窦州府。
四十六岁时,因避黄巢乱,迁到今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住到终年。
筠松自幼聪颖,喜观天象,才华过人,十七岁中大中庚午进士,授职主管琼林御库,后掌灵台地理事。
曾拜金紫光禄大夫。
唐乾符六年,黄巢义军攻占广州,以“义军百万都统”名义发布文告,揭露唐政权的腐败黑暗,宣告要进军关中,直捣长安,震惊朝野。
杨筠松与仆都监暗议弃职归隐。
他们都善青鸟术(即堪舆术),对天文地理深有研究,造诣很高,久欲浪迹江湖,施展身手,适逢乱世,正好藉故隐去。
于是筠松取京中管理图籍的官署中禁止流行的邪幻之术的书籍,与仆都监逃出长安,当年八月抵鄂州(今湖北武昌)。
奇逢巧合,得与在任的鄂州刺史廖銮谋面。
《思旧录》清·黄宗羲撰思旧录清·黄宗羲撰【正文】刘先生讳宗周,字起东,学者称为念台先生。
其学体认辛苦,无所不历。
故先儒之敝,洞若观火。
立朝危言危行,仕至左都御史。
先生于余有罔极之恩。
余邑多逆党,败而归家,其气势不少减。
邑人从而化之,故于葬地、祠屋,皆出而阻挠。
其时吾邑有沈国模、管忠圣、史孝咸,为密云悟幅巾弟子,皆以学鸣;每至越中讲席,其议论多袒党逆之人。
先生正色以格之。
谓当事曰:不佞白安先生之未亡友也。
苟有相啮者,请以螳臂当之矣。
戊辰冬,先生来吊,褰帏以袖拂其棺尘。
恸哭而去。
先生与陶石梁讲学,石梁之弟子授受皆禅,且流而为因果。
先生以意非心之所发,则无不起而争之。
余于是邀一时知名之士数十余人执贽先生门下,而此数十余人者,又皆文章之士,阔远于学,故能知先生之学者鲜矣。
先生诲余虽勤,余顽钝终无所得。
今稍有所知,则自遗书摸索中也。
乙酉六月□日,先生勺水不进者已二十日。
道上行人断绝,余徒步二百余里至先生之家,而先生以降城避至村中杨塴,余遂翻峣门山支径入杨塴。
先生卧匡床,手挥羽扇,余不敢哭,泪痕承睫,自序其来。
先生不应,但颔之而已。
时大兵将渡,人心惶惑,余亦不能久侍,复徒步而返,至今思之痛绝也。
文震孟,号湛持。
公之入相也,天下以之望治,为温体仁所排而罢。
庚午岁,余自南都试回,遇公于京口,遂下公舟,以落卷呈公。
公见余后场,嗟赏久之;谓后日当以古文鸣世,一时得失,不足计也。
坐舟中竟日,珍重而别。
何栋如,字天玉。
两入诏狱,初以税事、后以辽事。
住南都之乌龙潭,着周易,于君子、小人消长之际,三致意焉。
为木牌蓬屋,上下于潭中。
先生故与冯应京先生讲学,遇其寿日亦用优人。
谓余曰:余不似念台先生担板子,勿讶也。
先生虽困苦之后,不忘用世。
一日暑甚,先生笑曰:如此酷暑,即以本兵起,我亦不赴也。
陈继儒,字仲醇,华亭人,以诸生有盛名。
上自缙绅大夫,下至工贾倡优,经其题品,便声价重于一时。
故书画器皿,多假其名以行世。
一代宗师——黄元御黄元御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县人,清代乾隆间名医。
他医德高尚,以“良相之心为良医”;医术精湛,“所治危症有神效"。
初时,在民间已享有“南藏北黄”声誉。
后来,因其治疾能覆杯而愈,遂蜚声江淮与京都间。
清高宗御赐“妙悟岐黄”匾额,悬太医院门首。
他终生精研医学,著述宏富。
《清史稿》记,他“因庸医误药损目,发愤学医,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
”实现了他“以良医济世”,“凿先圣未雕之璞,探千秋永坠之奇”,“继古圣之匡维”,“回苍生之颠沛”的宏愿。
医学界称其学术思想,“奥析天人,妙烛幽隐,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对经典医著“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
奋志青云,雄心为良相济世不种桑麻不养蚕,莫将实学付空谈;王侯筋两无多重,有志男儿一担擔。
黄福《书怀》书香门第,男儿奋志黄元御于1705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夜九时仵,出生在昌邑城西郊黄家新郭村。
黄氏世家是昌邑县的名门望族。
黄元御是黄福的第十一代孙。
黄福的思想和业绩对黄元御有着深刻的影响。
黄福,号后乐,谥忠宣公,是明初历官五朝的良臣。
他原为清源知县,因上书论国大计,被太祖朱元璋破格选拔,为工部右侍郎。
永乐初年,因在两广和交趾治军调度有方,调北京刑部尚书兼掌安南布政、按察二司事。
洪熙时召还,以工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
宣德初,调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兵部。
正统元年,拜少保,进阶光禄大夫,封赠三代。
黄福仰慕范仲淹为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居官准则。
因此,取“后乐”为号。
官退之后,并将自己的居室取名“后乐堂”。
老年在“后乐堂”中,不但仍与往来友好交谈国家大事,还特别重视教育子女关心民众疾苦。
当时的国史李时勉在《后乐堂记》中写道:黄福“历事五朝,四十余年,其心未尝一日不在天下国家,平昔言议未尝一语不在天下国家。
歙县历史名人毕升(生卒年不详)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
据我省文物工作者考证,他是歙县人。
他的后代(现住在歙县的毕家村)保存下来的活字胶泥字现珍藏在我省博物馆里。
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他布衣。
他总结了过去雕版印刷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
活字印刷术的的发明,不仅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太函,歙县人,是我国明代中后期文坛上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和杂剧作家。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后相继任义乌县令、襄阳知府、福建副使、兵部左侍郎等职。
在义乌当县令时,主张加强防备,教民习武,以防止倭寇入侵,为后来积极进行抗击倭寇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他在福建任职时,与当时的爱国将领戚继光一起召募“义乌兵”,大败入侵的倭寇。
晚年出任兵部左侍郎时,曾采取积极措施,改革弊政,提出了不少有关加强国防实力的建议。
嘉靖、万历年间,汪道昆在文坛上名声甚高,被列入“后五子”之内。
所著《太函集》收集了他创作的各种体裁的诗歌约一千五百余首。
作有杂剧《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五种。
此外他还写了一些散曲。
许国(1527—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大臣。
曾乡试第一,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
许国一生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官,很受帝王宠幸。
隆庆间,明穆宗赐他一品服出使朝鲜。
历任太子出阁、入侍太子的右赞善、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
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改授文渊阁大学士。
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升太子太傅。
明神宗曾在歙县营建许国石坊(即八角牌楼),作为对他的“加恩眷酬”。
许国在阁九年,廉慎自守,但他遇事好发脾气,“数与言者为难,无大臣气度”,因而常常遭到攻击。
方国瑜明修九种云南省志概说明朝因纂修全国大一统志,编订体例,命儒臣分赴各布政司,催促纂修省志,呈送备采。
后各地镇、巡司,依旧例编撰志书,设局官修,亦有责成私人修书。
终明之世,所知先后凡九次修云南省志,多已锓版,传至今者有五种,余已散佚。
惟志书之作,多依旧本,辗转抄录,不著出处,采访补益。
故前本虽亡,而多保存于后本。
当考究各本渊源与流传,知其因革,兹合而依次考说之。
洪武两本《云南志》明兵征服云南之初,即纂修志书,《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1382年)六月壬辰,云南志书成。
初,云南既平,上命儒臣考校图籍及前代所有志书,更定而删正之,通六十一卷,至是始成。
”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地理类著录,“《云南志》书六十一卷,洪武十四年既平云南,上命儒臣考校图籍及前代所有志书,更定而删正之。
明年六月成书。
“又《明史·艺文志》著录:“《云南志》书六十一卷,洪武十四年既平云南,诏儒臣考定为书。
”按:此为明兵进兵云南不过一年修成之书,虽成六十一卷,惟数量当不多。
又《千顷堂书目》著录之书,不尽是收藏,《明史·艺文志》则据《千顷堂书目》著录者。
是书已成,未见称说,其内容不详也。
洪武二十八年,钱古训、李思聪出使至麓川,著《百夷传》,两引《云南志》,不识即见此书,抑无李京《云南志略》耶?洪武年,初修《云南志》已不传,后再修之。
王景常《云南图经志书序》曰:“洪武二十有九年八月既望,西平侯沐春曰:国家继天主极,舆图之广,亘古未有;洪武初,即命天下郡邑修撰成书,以昭大统。
当是时,云南不宾,兹用弗备,子其为我成之,将以达于上。
景常拜命之辱,不敢辞。
……上分天文,下奠星土,贯穿礼乐、禋祀、疆场、食货、艺文之事,谅不足徵前史之万一,然一方之大概,亦可见其十六、七云。
”平显《云南志后序》:“西平惠襄侯(沐春)历览旧志,事略辞繁,即命括苍王景常、㰎李程本立,稽诸邃古,芟釆编撰,迨及有成,将献纳焉。
不幸捐馆(?),二公亦接踵应徵,弗终厥美。
第44卷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4,No.3㊀2024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n.2024文章编号:2095-4654(2024)03-0001-07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以湖北梅钺㊁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朱则杰(浙江大学㊀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㊀杭州㊀310058)摘㊀要:中国古典诗歌按照加速度的原理发展,至清代而达到极度繁荣㊂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超过此前历代诗人总和的若干倍㊂但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㊂日后像编纂‘全清诗“以及其他诸多诗歌文献,这都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㊂因此,在学术界既有的相关工具书之外,从各种原始资料不断补充考察清代诗人生卒年,的确很有必要㊂这里就湖北梅钺㊁李中黄,浙江张懋忠㊁钟氏(海宁徐濬妻),河南郜献珂,山东刘士聪,云南李凤彩,以及江苏易震吉等诗人,对他们的生卒年做些探讨㊂关键词:清诗;诗人;生卒年;湖北;梅钺;李中黄中图分类号:I206.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㊀㊀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包括更为具体的月日乃至时辰),既是人物自身生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许多文献借以排序的一种指标㊂历代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研究,并且编有不少专项工具书㊂其中关于清代的人物,目前著录最为丰富的,是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共收两万五千人左右㊂但是,有清一代,即使以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而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㊂而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㊂日后像编纂‘全清诗“,这就会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㊂因此,笔者拟乘读书之便,在这方面陆续做一些增补㊂同时希望学术界所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汇集到‘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增订本之类的著作中,并且最好专门就清代诗人建立生卒年数据库①,既广泛服务于各种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为以后的增补工作提供更加全面㊁便捷的参照系㊂本篇所考,以湖北梅钺㊁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而总体上按照出生时间排序㊂一㊁张懋忠(1577-1650)张瀚‘奚囊蠹余“附录卷下张景云所辑浙江杭州仁和该张氏家族诗文总集‘济美集“,收有张懋忠‘德园先生 比郭⓪十章,风世殊深,因继作焉“组诗十首,作者小传说:张懋忠,字梦得,号元度,恭懿[张瀚]公侄㊂郡廪生,崇祯甲戌[七年,1634]进士,历官礼部仪制司郎中㊂[1](P624)∗收稿日期:2024-01-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清代诗人别集丛刊 (14ZDB07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 ‘清诗考证三编“相关研究与撰写 (2363)㊂作者简介:朱则杰(1956-),男,浙江永嘉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清代诗歌研究㊂又小传之后,还附有两种传记资料:一是 吴农祥‘传“ 节略,不涉生卒年,事迹终于 会鼎革,辞病不出 ㊂今传吴农祥文集‘流铅集“和‘梧园诗文集“这两种稿本②,似乎都未收这篇传记,不知别处是否还有保存㊂二是 ‘康熙杭[州]府志“ 本传,最末叙及: 迁南仪制郎,寻致政㊂年七十四卒㊂ [1](P624)检康熙‘杭州府志“,此传原载卷三十‘人物㊃二“ 仕绩㊃明 [2],有关引文正确无误㊂张懋忠之子张竞光‘宠寿堂诗集“卷八‘咏取士“小序,涉及张懋忠的生年,全文如下:明崇祯甲戌,文长洲(讳震孟,号湛持)时为庶子,分校礼闱㊂所得卷,辄示同官,曰: 此皆宿儒妙才,异日黼黻皇朝,以备顾问,殊为盛事㊂ 一人进曰: 儒则宿矣,才则妙矣;岁云暮矣,嗟何及矣!曷舍诸?毋使陆氏之庄尽荒也㊂ 先生毅然曰: 诸生经学精习,郁为儒宗,岂少年新进可得拟?吾不拭目,谁肯援手? 弗听,遂得临川陈际泰(年六十二)㊁平和颜茂猷(年六十一)㊁海宁吴本泰(年六十二)㊁太康冯贞吉(年六十七)㊁余姚郑云翼[翼云](年六十)㊁上元易震吉(年五十七)㊁如皋许直(时为铨部;甲申李贼陷京师,死之),以及先子(年五十八),盖二十一人焉㊂[3](P193)这里说张懋忠在明崇祯七年甲戌(1634)举进士那一年五十八岁,逆推即可知其出生于万历五年丁丑(1577)㊂张懋忠的卒年,则由此生年结合其享年推算,可知为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㊂除此之外,张竞光‘宠寿堂诗集“卷二‘说统诗“小序曾说:明天启二年,岁次壬戌[1622] 迄今四十一载,先人见背已十有三稔㊂ 壬寅岁[清康熙元年,1662]仲夏二十有四日,竞光谨识㊂[3](P132)这里从 壬戌 顺数至 壬寅 ,头尾刚好 四十一载 ;又从 壬寅 逆数至前述张懋忠的卒年顺治七年庚寅(1650),头尾也正是 十有三稔 ㊂这就相互证明,有关张懋忠生卒年以及享年的这些记载都是可信的㊂有趣的是,前引康熙‘杭州府志“的那句 年七十四卒 ,到了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四‘人物㊃四(仕绩㊃三)“ 明 张懋忠本传,居然变成了 年四十七卒 [4](P31b)㊂附带关于前引张竞光‘咏取士“小序所记另外六位有年龄的人物,其中陈际泰㊁颜茂猷㊁冯贞吉㊁郑翼云四人均未入清,故此不论;吴本泰另外写为专条③;这里对最末的易震吉做些考察㊂易震吉以词著称,据说在明代词人中存词数量最多,入清后像张懋忠及吴本泰一样隐居不仕㊂同在2014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刘君萍㊁黑龙江大学赵阳两位同学分别完成了‘易震吉 秋佳轩诗余⓪研究“‘易震吉词研究“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各自都专题对易震吉的生年做了推测④;不过都只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并且现在看起来差距都还比较大,可见在这个问题上有价值的材料确实十分匮乏㊂而依据张竞光此处所记年龄逆推,即可确知易震吉出生于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比张懋忠小一岁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易震吉 秋佳轩诗余⓪研究“该处曾经提到易震吉的组词‘蝶恋花㊃人日立春“七首之二,其中有句 半百将临双鬓短 ⑤㊂检已故郑鹤声先生编‘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在易震吉 半百 五十岁亦即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稍前,刚好天启六年丙寅(1626)的人日亦即正月初七日为立春[5](P221)㊂这年易震吉四十九岁,所以说 半百将临 ㊂这就正能够佐证,他的生年应该是可信的㊂二㊁郜献珂(1602-1688)郜献珂,字德章,号潜庵,直隶长垣(今属河南)人㊂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进士,授山西寿阳知县,调山东曹县,擢兵部职方司主事㊂南明弘光朝,补吏部验封司主事㊂入清之后,以遗民终老㊂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曾经依据邵长蘅‘邵子湘全集㊃青门剩稿“卷六‘湖广提学道佥事郜公家传“[6],列有郜献珂长子 江北七子 之一郜焕元的生卒年 明天启三年癸亥(1623)至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同时因为该传末尾之 论 叙及 吏部公捐馆,公年六十六 ,所以带便推得郜献珂的卒年为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7],而生年尚缺㊂已故朱彭寿先生编纂‘古今人生日考“,卷二恰巧记有郜献珂的生日,为明万历三十年壬寅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602年3月14日),依据是田兰芳‘逸德轩文稿“中的 墓碣 [8]㊂按照这个提示,果然在㊃2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逸德轩文稿“卷三读到该篇‘吏部验封司主事郜公墓碣“,其中叙及:公生于万历壬寅二月二十一日寅时,卒于康熙戊辰[二十七年,1688]八月十四日[公历9月8日]酉时,得年八十有七㊂[9]这样,郜献珂的生卒时间不但完备,而且具体到极点了㊂笔者在不只一种的地方志中,还见到一篇熊赐履为郜献珂而撰的墓志铭㊂例如嘉庆‘长垣县志“卷十四‘艺文录㊃下“ 志铭 最末所载,标题作‘明郜吏部墓志铭“,正文关于生卒时间的叙述为:公生于万历壬寅二月二十一日,卒于康熙戊辰八月十四日,得年八十有七㊂[10]持此与上引墓碣相比,仅仅略去两处时辰而已,可以互证㊂而这篇墓志铭,熊赐履的诗文合集‘经义斋集“‘澡修堂集“‘闲道堂集“均未收录⑥,可能是出于政治上谨慎的考虑㊂另外曾见王夺标‘南疑诗集“,卷四 七言古 有一首‘长垣郜潜庵先生,辛亥二月廿日七秩,同邑徐子逊年兄征诗公祝,予与先生冢胤凌玉使君世谊甚笃,恭赋书呈“(郜焕元字凌玉)[11](P58);这里 辛亥 为康熙十年(1671),郜献珂七十岁,逆推其生年也正是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唯生日 廿 后显然脱漏了一个 一 字㊂又其卷七 五言排律 有一首‘祝长垣郜潜庵先生(代)“[11](P109),称其 七十春初度 云云,则应该系同时所作㊂郜献珂本人,未见有过诗集㊂但其零星诗歌作品,同样还有流传㊂例如朱绂等辑‘尽节录“,为纪念明末长垣县所在大名府守城被杀的朱廷焕而作,卷上 征诗 第二家就是郜献珂七言律诗一首[12](P57)㊂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以郜献珂作为一位诗人,将其生卒时间补足如上㊂三㊁刘士聪(1604-1684)上条 郜献珂 末尾提到的朱绂等辑‘尽节录“,为纪念明末直隶大名府守城被杀的朱廷焕而作,分为上㊁下两卷㊂卷上除了三篇兼带介绍作用的传记之外,所收都是诗歌作品(含词);联系书名页的 海内诸名公赠言 来看,这实际上就是此书的主体(卷下主要是公文之类),相当于一种题咏类的诗歌总集㊂卷上的首篇传记之后,有一篇‘征诗引“,末尾署款说:时康熙二十三年,岁次甲子[1684],仲秋后一日,同邑八十一岁刘士聪顿首拜启㊂[12](P56)从这里可以知道,此文作者刘士聪,与朱廷焕 同邑 亦即山东单县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㊂又下面的诗歌作品中,有 单父刘士聪(含睿,莱州府训导) 的一首七言律诗[12](P63)㊂这里的 单父 是单县的古称, 含睿 则是刘士聪的表字,曾官 莱州府训导 ㊂康熙‘单县志“卷八‘人物志㊃中“ 德才[㊃皇清] 有其本传,大略说:刘士聪,字含睿,号颖侯,单邑巨族㊂ 顺治丙戌[三年,1646]中副车,丁酉[十四年,1657]拟省元㊂由岁荐,历升靖海卫教授,致仕归㊂膺乡饮大宾㊂享年八十一岁㊂[13]这样,刘士聪的基本情况就更加清楚了;而其谢世,恰巧就在撰写该‘征诗引“的这一年㊂附带关于‘尽节录“的编者,原书最完整㊁规范的署法即见于卷上详细书名 明诰封中宪大夫大名兵备道副使赠都察院右都御史忠烈朱公尽节录 之下,称作 男绂㊁纁㊁绍[共三人],孙之瑜 之珊[共十二人]敬辑 [12](P57)㊂这从理论上来说,等于编者合计有十五人之多,而以朱廷焕的长子朱绂领头㊂全书最末两篇,为 长男 朱绂‘原刻乞言小引“㊁ 仲男 朱纁‘刻尽节录纪言“[12](P149-151),同样兼含兄前弟后之意㊂因此,此书的编者,即使概括起来表述,也应当称作 朱绂等辑 ㊂而所见书目文献,包括‘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本新添扉页之类,都称 朱纁辑 ,这大概主要是受了卷首‘凡例“署名 仲男纁 的误导[12](P54)㊂另外朱绂㊁朱纁的生年,在此书中都有不少线索,必要的时候可以推算㊂四㊁梅钺(1627-1678)梅钺,原名钿,字澹克,一作淡克,号桐下,湖北麻城人㊂所撰‘桐下诗选“及‘桐下诗余“,李春江及其嗣子李中素曾分别为之序⑦,但原书很可能已经遗佚㊂倒是零星诗歌作品,流传还不在少数㊂例如廖元度辑‘楚风补“,卷四十二就同时录有三首[14]㊂㊃3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朱则杰: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 以湖北梅钺㊁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梅钺的生卒年,在所说李中素‘梅钺桐下诗余序“中恰巧都有叙述 其开头说: 戊午秋,梅澹克表兄殁于邑西城之旧种梅花处㊂ [15](P357)这里 戊午 为清康熙十七年(1678),梅钺即卒于本年秋季㊂又后面说: 澹克长家大子石三岁,长余十三岁㊂ [15](P358)这里的 家大 ,指李中素的大兄李中黄(子石其字),其生年为明崇祯二年己巳(1629),详见拙稿下一条;梅钺年长三岁,即出生于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㊂生卒通计,其享年为五十三岁㊂需要指出的是,从拙稿下一条还可以知道,李中素出生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比李中黄小九岁㊂因此,梅钺比李中素,应该是年长十二岁㊂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卷首最末第四篇梅钺‘序“就明确说到过: 余长鹄山十二年㊂ ⑧由此可见,所谓 长余十三岁 ,这里的 三 字一定是 二 字的刊误㊂此外,‘梅花书屋诗选“所附‘梅花书屋诗余“,有一题‘沁园春㊃甲寅十二月念四日,鄂城道中,寿梅澹克“⑨㊂李中素集内的贺寿诗词,明确为对方某十大寿而作的不多,作于对方生日当天的却不少㊂因此,这里的 甲寅 即康熙十三年(1674)梅钺四十九岁,是否年末预为明年五十而作,以及起句 堪笑而公,四十年来,究竟何如 的 四十年来 如何理解,这些都可以置之不论;而 十二月念四日 ,则很有可能就是梅钺的生日㊂假如真是如此,那么这个生日放到天启六年丙寅(1626),换算作公历即为1627年1月11日㊂又‘梅花书屋诗余“此后第三题‘南柯子㊃己未秋,哭王枫桥先生㊁梅桐下表兄“,过片云: 桐下经年泪㊂ [16](P468)这里的 己未 为康熙十八年(1679),梅钺谢世刚好已经一周年,因此也可以作为梅钺卒年的一个佐证㊂五㊁李中黄(1629-1685)李中黄,字子石,号逸楼,湖北麻城人㊂明崇祯朝吏部尚书李长庚族孙㊂增生㊂所撰‘逸楼焚余诗词“,很可能已经遗佚,但零星诗歌作品仍然时或可见㊂例如廖元度辑‘楚风补“,卷四十四就录有一首五言古诗‘秋感“⑩㊂李中黄的胞弟即拙稿上一条提到的李中素,其‘梅花书屋诗选“有些作品能够考知李中黄的生卒年㊂先说生年㊂该集卷二的‘雪香堂诗“内,有‘和坡公兄弟诗“四首,小序叙及清顺治九年壬辰(1652)㊁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作者兄弟两次诗歌 答和 ,李中黄分别为二十四岁㊁四十八岁 ;据此逆推,即可知李中黄出生于崇祯二年己巳(1629)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已知李中素出生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比李中黄小九岁㊂但是,‘梅花书屋诗选“所附‘梅花书屋诗余“,第二题‘满江红㊃寄寿家大子石兄,时坐七[?]汝阴禅院“,上阕有句云: 弟已三旬兄四十,再加六十头皆雪㊂ [16](P463)看上去似乎李中素要小十岁,而实际上这里的 三旬 甚或 四十 ,至少有一项属于约数,不可绝对较真㊂再说卒年㊂该集卷三‘怍庵近诗“内,有‘刘孙谋表兄十月十六日初度,长干月夜,独酌成诗“三首,其二的上截云:往时前致祝,弟游兄在家㊂今岁雁行断,伤心天一涯㊂[16](P452)这个意思,就是说 今岁 李中黄谢世了㊂‘怍庵近诗“所收作品,据卷端所注都作于 乙丑㊁丙寅 即康熙二十四年(1685)㊁二十五年(1686)两年之间,而此题属于 乙丑 年,所以李中黄当即卒于这一年㊂集内此前作品反映李中黄健在者毋论,此后则如本卷同年十一月所作‘华严寺僧舍夜饮,大醉放歌,寄王大无择“ 我兄交君我尚孩 云云,自注叙及: 先兄子石,初参汝阴,闻殿上晚钟有悟㊂ [16](P454)这里称李中黄为 先兄 ,也说明他确实已经谢世㊂如此与前述生年通计,其享年为五十七岁㊂李中黄㊁李中素兄弟二人,曾经主修过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该轮的本族‘李氏宗谱“㊂今传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修的木活字本,卷首上有一篇‘逸楼公传“ ,又卷五上 瑗祖善芳公漟祖支下世系 之 十六世 李中黄以及李中素的小传[17](第21册P10-11;P12-13),都没有生卒时间方面的记载;但卷首上 补述 最末,后辈著录一张便笺,其中恰巧有兄弟二人的生辰八字(年月日时):台湾公造戊寅乙卯丁亥癸卯,逸楼公造己巳己巳己未丙寅 偶从笥中捡出一单,系祖父磊庵公所推记,因附于此,用识不亡㊂[17](第19册P38-39)这样结合 干支纪月表 ㊁ 干支纪时表 之类,㊃4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即可查知李中黄具体的出生时间为崇祯二年己巳(1629)的闰四月四日(公历5月26日)寅时㊂不过,李中素(曾官台湾知县)的情况比较复杂:正常依照 干支纪月表 ,这里的 乙卯 对应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的二月;但该年的二月没有丁亥日,前后最近的丁亥日对应正月二十三日(公历3月8日)或者三月二十四日(公历5月7日)[5](P245)㊂而其‘梅花书屋诗选“卷一的‘河岳闲吟“内,有一首‘丁未初度,兖州客舍作“,尾联云: 年年兄弟乡关外,开尽梅花信不来㊂ [16](P385)又后面第三题‘济上送别家二子旻归里,余时将有咸阳之游,感赋二首“之一,颈联云: 野店逢寒食,征衫怯暮春㊂ 同时,‘梅花书屋诗选“所附‘梅花书屋诗余“内,先后有‘减字木兰花㊃乙卯初度前一夜悼亡“与‘青玉案㊃乙卯夏,余方悼亡,偶客齐安寺楼 “两题[16](P468)㊂这样综合起来判断,可以知道李中素的生日一方面仍在春季,另一方面靠近夏季㊂也就是说,前述三月二十四日这个丁亥日,才是正确的㊂而对应该年三月的干支,则应该是 丙辰 ㊂至于跟随丁亥日的时辰 癸卯 ,即为卯时㊂以上关于生辰八字的记载和推测,就算存在个别疏误,至少在年份上也能为前述兄弟二人的生年提供一个佐证㊂李中黄虽然本人诗集可能失传,但其另外所撰‘逸楼四论“,分别论禅,论史,论文,论诗,涉及多个领域㊂因此,解决李中黄的生卒年问题,具有更加多方面的意义㊂即如‘逸楼四论㊃论诗“,今人已经辑入‘清诗话全编㊃顺治康熙雍正期㊃康熙期㊃三“,而卷首新添提要还没有能够了解到作者的生卒年[18](P2174),这就可以作为补充㊂附带关于‘逸楼四论㊃论诗“的最末一则,专论 吾党之能诗者 [18](P2182-2183),而其中同时有 梅淡克 即拙稿上一条所说的梅钺,以及 家弟子鹄 即李中素(子鹄其字)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上文的一个小结㊂六㊁李凤彩(1718-1787)李凤彩,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二百三十三‘文苑传㊃二“ 临安府㊃清 本传说:李凤彩,字文五,建水人㊂乾隆甲戌[十九年, 1754]明通进士㊂任镇洋㊁仪征知县,内迁通政司经历,预 千叟宴 ,赐诗章㊁寿杖㊂年七十卒于官㊂著有‘银台诗集“‘杜诗中论[伦]集注“㊂(道光‘志“)[19]按师范‘荫椿书屋诗话“,有一则专写李凤彩,其中叙及:丁未夏六月,过先生寓,几上一灯如豆,犹跣足袒臂作洛生咏不绝㊂未数日,鼻垂玉箸,趺坐而逝㊂[20]这里 丁未 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凤彩即卒于此年㊂据享年 七十 逆推,其生年则为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㊂另外检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钦定千叟宴诗“,的确卷二十二收有李凤彩诗,但作者名下所注当时年龄为 年六十一 [21]㊂假如据此逆推,那么李凤彩应该出生于雍正三年乙巳(1725);至其谢世,享年只有六十三岁㊂联系今人秦国经先生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履历折㊃乾隆朝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李凤彩自称当时 年六十岁 来看[22],这个 年六十一 很可能也是有意往小里说的所谓 官年 ㊂七㊁钟氏(海宁徐濬妻)(1787-?)钟氏,清末丁申㊁丁丙兄弟合辑‘国朝杭郡诗三辑“卷九十五录其‘和外秋夜见寄元韵“一首 ,小传比较详细者可见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六十‘人物㊃十二(列女㊃十)“ 海宁州㊃节妇㊃三 :徐濬妻钟氏,自幼工诗㊂年二十三寡㊂性严毅,屏居一室,言笑不苟㊂抚嗣子棨,长,为娶淑女㊂访年六十㊂[4](P4b)徐濬卒于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仅二十六岁 ㊂钟氏 年二十三寡 ,比其夫小三岁㊂据此逆推,可知其出生于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㊂其享年,则在六十岁以上㊂注释:①可参朱则杰,等.‘朱则杰教授荣休纪念集 全清诗⓪探索与清诗综合研究“前编第三篇‘论 全清诗⓪的体例与规模“㊁第八篇‘全清诗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第10-15页㊁第43-51页㊂②吴农祥.‘流铅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7册;‘梧园诗㊃5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朱则杰:清代诗人生卒年丛考 以湖北梅钺㊁李中黄等七位诗人为中心文集“‘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一辑第26-36册㊂③详见拙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⓪订补 以吴本泰等八位嘉兴作家为中心“第一条 吴本泰 ,‘嘉兴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第6页㊂④刘君萍.‘易震吉 秋佳轩诗余⓪研究“第一章第一节,‘易震吉的生平“第一部分‘关于易震吉的生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3月,第6-7页;赵阳‘易震吉词研究“第一章第一节‘易震吉的生平“第一部分‘易震吉的生卒年“,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3月,第6-8页㊂⑤刘君萍.‘易震吉 秋佳轩诗余⓪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3月,第7页㊂原词可见已故饶宗颐先生初纂㊁张璋先生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第4册第2013页㊂⑥熊赐履.‘经义斋集“‘澡修堂集“,可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9册;‘闲道堂集“,可见 中华古籍资源库 网站,网址:/thematDataSearch/toGujiIndex,2022年5月13日㊂⑦李春江‘桐下诗选序“㊁李中素‘梅钺桐下诗余序“,依次可见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㊁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7册第353页㊁第357-359页㊂⑧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第364页㊂李中素号鹄山,详见拙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⓪订补 以王一翥等五位湖北作家为中心“第三条 李中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第3-4页㊂⑨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第467页㊂‘梅花书屋诗余“今人已经据以辑入‘全清词㊃顺康卷补编“,此词可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2册第758-759页㊂下引类似情况,‘全清词㊃顺康卷补编“不再出注㊂⑩廖元度.‘楚风补“,‘楚风补校注“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下册第1217页㊂小传称李中黄为李长庚 嗣子 ,误㊂此外如下及李介宣等‘李氏宗谱“,卷终 艺文㊃诗 李中黄名下录有五首,见‘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汇刊“第五辑第22册,第158-160页㊂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第406页㊂详见上及拙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⓪订补 以王一翥等五位湖北作家为中心“第三条 李中素 ㊂李介宣,等.‘李氏宗谱“,‘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汇刊“第五辑第19册,第124-126页㊂题下注为 湖北督学政睢州蒋韩蔚撰 , 蒋韩蔚 通常作 蒋蔚 ㊂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第386页㊂此外集内类似情况,不再一一尽述㊂丁申,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刻本,第31a-b页㊂参见吴振棫辑‘国朝杭郡诗续辑“卷三十二徐濬名下所附诗话,光绪二年丙子(1876)钱塘丁氏刻本,第18a页㊂详见拙作‘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⓪订补 以曹勲等八位嘉兴作家为中心“第五条 徐濬 ,‘嘉兴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23-24页㊂参考文献:[1]㊀张瀚,张景云.奚囊蠹余[M].杭州文献集成:第17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2]㊀马如龙,杨鼐,等.(康熙)杭州府志[Z].刻本.1686(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39a.[3]㊀张竞光.宠寿堂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㊀陈璚,等.(民国)杭州府志[Z].排印本.1922(民国十一年).[5]㊀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Z].北京:中华书局,1981.[6]㊀邵长蘅.邵子湘全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02-204.[7]㊀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69.[8]㊀朱彭寿.古今人生日考[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44.[9]㊀田兰芳.逸德轩文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1.[10]㊀李于垣,杨元锡.(嘉庆)长垣县志[Z].刻本.1873(清同治十二年癸酉):28b-29a.[11]㊀王夺标.南疑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㊀朱绂,等.尽节录[Z].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二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3]㊀王镛,秦寅.(康熙)单县志[Z].刻本.1717(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43a.[14]㊀廖元度.楚风补[Z].楚风补校注:下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38-1139.[15]㊀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整理).湖北文征:第7册[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6]㊀李中素.梅花书屋诗选[M].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㊀李介宣,等.李氏宗谱[M].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㊃6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
歙县历史人物(大全)传记方储方储(?—93),字圣公,霞坑人,迁歙方氏始祖方纮之孙。
精研《易经》。
通晓图谶之学。
东汉建初四年(79),被举孝廉和贤良方正。
章帝召考对策,方储得第一名。
次年春二月初一,日蚀,章帝请大臣推荐直谏之士,丹阳太守周歆推荐方储,方储详述灾祸的来由。
章帝又请方储等人试解乱丝,唯方储拔剑斩断乱丝,对章帝说:一反常规,驾驭形势,遇事都应当如此。
章帝很器重,委以郎中,不久出任句曲令。
建初六年,在阜陵令任上回家奔母丧。
元和初年(84),再次被举为贤良方正,考对策,又得第一名,改任洛阳令。
永元五年(93)六月,和帝定日举行郊祭,召问方储天气状况,方储说那天天气不好,劝和帝不要去。
到了郊祭那天,天朗气清,于是和帝遣使责备方储欺骗了他。
方储对使者说:臣从先师那里得到书籍,能推知事物发生的征兆,现在坏天气就要降临,希望皇上立即乘车回来。
使者去后,方储自叹:为人臣以蒙受不忠之名为耻辱,遂自尽。
和帝郊祭回归途中,天降冰雹大如雁蛋,和帝大惊,派人去找方储,知方储已死,非常感伤。
后追封方储为太常尚书令、黟侯。
乡民于霞坑柳亭西小山上建庙祭祀。
兄方侪为南阳太守、关内侯,弟方俨为大都督、丹阳太守,办事皆刚毅果断。
程灵洗程灵洗(514—568),字无涤,篁墩人。
少以勇力闻名乡里,通太极拳术,善骑射。
曾应郡守招募捕盗,众盗匿迹。
梁太清二年(548)侯景叛乱,次年,灵洗招集乡勇抗击景军。
景军占领新安郡治始新县后,太守萧隐奔附灵洗,灵洗奉萧隐为抗击景军盟主。
梁元帝在荆州登基后,灵洗遣使上表效忠。
梁军占领东阳、建义等县,灵洗率部攻下始新,与梁军会合。
元帝闻捷,特授灵洗为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新安诸郡军事。
授云麾将军、谯州刺史,资领新安太守,封巴丘县候,食邑300户。
后又因捉住景军将领赵桑乾,加授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军事,兼任青州刺史。
后助王僧辩镇防,陈武帝杀僧辩,招灵洗。
归陈后,授兰陵太守。
因击败徐嗣徽有功,授南丹阳太守,封遂安县侯,累迁太子左卫率。
过庭录(清·宋翔凤) 过庭录 清·宋翔凤
范公偁(生卒年不详),范仲淹玄孙。生平无考。著有《过庭录》。 《过庭录》一卷,一百一十四条,不见诸家著录。是书多述祖德,皆于绍兴十七、八年(1147-1148)间闻之于父者,故名《过庭录》。 《过庭录》主要记述范仲淹等祖辈事迹,有关施政家训等方面的内容,多切实有据,极度少溢美之词,涉及宋朝大政、变法、官制等记载,亦可作正史研校之用。另外对宋朝文人名士、诗文杂事均有兼及,且保留了一些名作之外的诗词文句。谓诗“在意而不在言”;又引欧阳修语,言诗不应只写草木,而应“作人言”。 哈哈儿据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点校录入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原书中个别错漏之处,据它本进行校补,不注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臣)等谨按:《过庭录》一卷,宋范公偁撰。公偁仕履未详。据其所言,乃仲淹之元孙,而不言其曾祖为谁。观其称纯礼为右丞,纯粹为五侍郎,则必非纯礼、纯粹二人之后。纯祐惟一子曰正臣,官太常寺太祝,与所言祖光禄者不合,则亦非纯祐之后。考纯仁传末称二子正平、正思。此书皆称为伯祖,则并似非纯仁后。惟纯仁传中有“没之日,幼子五孙皆未官”语。正平传中亦称以遗泽官推与幼弟,后蔡京兴伪造纯仁行状之狱,正思与正平争承。则纯仁没时,正思已不年幼。知纯仁尚有一幼子,光禄即所荫之官。公偁之父,盖即其子。书中称其于纯仁没后,未及释服而卒,故后来不预行状事。而史遂但称纯仁子二人耳。以是推之,知为纯仁之曾孙也。其书多述祖德,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之其父,故命曰《过庭》。语不溢美,犹有淳实之遗风。惟纯礼自政府出守颍昌,史以为王诜之谮,此则以为中官阎守忠之谮,则未知孰是也。中亦间及诗文杂事,如记宋祁论杜诗实下虚成语,记苏轼论中岳画壁似韩愈南海碑语,皆深有理解。其记苏、黄集外文及燕照邻、崔鷃诸人诗词,亦多可观。独黄须翁传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称为已佚之异书,则偶误记耳。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妈祖文化妈祖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
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
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中文名: 妈祖文化 类别: 海洋文化起始: 宋代 起源地: 湄洲岛 目录概况妈祖文化的内涵妈祖文化的外延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神格内容宋代崇道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清代完成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的结合妈祖祭典详解仪式卤簿船模祭海妈祖生平妈祖传说与显灵《化草救商》的传说《神女救船》的传说其它的著名传说妈祖传说显灵的意义妈祖的称谓妈祖、默娘的由来神女、灵女、天妃、天后的由来其它称谓妈祖民间信仰功用庇佑的历史背景祈晴生育之神 求子驱疫镇压义军抵御外敌历代对妈祖的赐封古代历朝对妈祖的褒逢各地妈祖庙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文化的传播海上传播历代朝廷册封传播宫庙文化积淀传播航运贸易传播学术文化研究传播民间贸易传播历史科研传播妈祖文化的重大影响意义精神财富历史文献涉及领域学术影响旅游文化信仰文化核心思想意义展开概况妈祖文化的内涵妈祖文化的外延妈祖文化的学术价值神格内容宋代崇道促进了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结合元代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清代完成了妈祖文化与儒文化的结合妈祖祭典详解仪式卤簿船模祭海妈祖生平妈祖传说与显灵《化草救商》的传说《神女救船》的传说其它的著名传说妈祖传说显灵的意义妈祖的称谓妈祖、默娘的由来神女、灵女、天妃、天后的由来其它称谓妈祖民间信仰功用庇佑的历史背景祈晴生育之神求子驱疫镇压义军抵御外敌历代对妈祖的赐封古代历朝对妈祖的褒逢各地妈祖庙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文化的传播海上传播历代朝廷册封传播宫庙文化积淀传播航运贸易传播学术文化研究传播民间贸易传播历史科研传播妈祖文化的重大影响意义精神财富历史文献涉及领域学术影响旅游文化信仰文化核心思想意义展开编辑本段概况妈祖文化的内涵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张凤翔等八位山东籍作家为中心朱则杰【摘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张凤翔、房可壮、葛如麟、黄图安、周若水、万惟檀、万士炼、万崇谦八位山东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1【总页数】7页(P110-116)【关键词】清诗;作家;考证;《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山东【作者】朱则杰【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1]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2]两种巨著。
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
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
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
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
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①,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
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即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
本篇取张凤翔等八位山东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一、文献名邦的奇迹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
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
(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
其族内仕履略。
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
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
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
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
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26-北江诗话-清-洪亮吉26-北江诗话-清-洪亮吉序北江诗话清洪亮吉北江诗话重刊北江诗话序大雅不作,古义寝衰,末学肤词,尠所阐发。
求其扶植根柢、陶冶性情,作诗家指南者,百不获一也。
乡先达洪稚存先生,忠谠伟节,详载国史,生平著作等身,以诂经舆地之学为本朝巨擘,故刊行各种,几于家有其书。
此《北江诗话》六卷,乃晚年手定,刻之者三家:张诗龄中丞、李云生太守及蜀中周霁堂茂才也。
张刻袖珍本止前四卷,李刻仅后二卷,惟周刻为同里汤秋史比部抄自《卷施阁丛书》中,实为足本。
惜以后进思附青云,辄加评点于简端,多縩縩唲齵之辞,而鲜钩谶索钥之助。
遂使读者有佛头着秽之憾焉。
余维先生立身以忠孝为大,论学以经史为宗,论诗以三百篇为主,故于魏晋诗人,独取陶靖节,以其去古未远也;盛唐李杜,已视为诗派之支流;历宋元明,旁及各家,吞云梦者八九,目中安有余子哉!夫不探昆仑之源者,不足与观水;不登泰岱之巅者,不足与观山。
诵先生之诗话,必想见先生之胸襟,而后能知其扶植根柢、陶冶性灵,作诗家之指南者,若是其难能而可贵也。
先生曾孙用懃,因原刻体例未合,重加校正,随全集一并重刊,并乞志其缘起如此。
则又孝子慈孙之用心,非寻常刊布古籍者所可同日语也夫。
光绪三年岁次强圉大渊献阳月,同里后学王国均谨撰。
北江诗话卷一西汉文章最盛,如邹、枚、严、马以迄渊、云等,班固不区分别为立传,此文章所以盛也。
至范蔚宗始别作《文苑传》,而文章遂自东汉衰矣。
汉文人无不识字,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扬雄作《训纂篇》是矣。
隋唐以来,即学者亦不甚识字,曹宪注《广雅》以「{食弁}」为「饼」、颜师古注《汉书》以「汶」为「洨」是矣。
余最喜观时雨既降、山川出云气象,以为实足以窥化工之蕴。
古今诗人虽善状情景者,不能到也。
陶靖节之「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庶几近之。
次则韦苏州之「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亦是。
此陶、韦诗之足贵。
他人描摩景色者,百思不能到也。
世俗以为月中有姮娥,又有蟾蜍,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