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对安徽省部分市县的调研
- 格式:pdf
- 大小:469.14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调查及研究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呈现出土地资源市场化趋势,但这种市场表现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极差的隐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呈现为随意交易、随意价格、口头协议等无秩序、不规范的格局,甚至是非法交易集体土地。
其得以广泛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必然要大力发展土地资源配置市场。
但现实中还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土地使用权转让非法交易土地执笔者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科技活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法律思考项目组负责人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势,利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的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广东、辽宁、北京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调查。
其中,我们利用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省份的优势,对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四省作了重点调查。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农用地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情况,不包括宅基地使用情况。
此外我们还参阅了国家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了深入分析之后,撰写此文。
一、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表现形式及现状(一)、合法形式1 、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所谓转包,即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将土地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转包给第三人,并与第三人确立转包关系和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签订转包合同;转让是指土地承包人在土地承包期内,由第三人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入股是指把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加联营企业行为。
目前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最广泛存在的形式。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所有的调查问卷都至少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一种,其中有80%的调查问卷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三种以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问题及建议
问题:
1. 司法效力不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依据不清晰,司法
效力不足,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和产权不稳定的问题。
2. 规模不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相对较小,流转面积有限,无法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益。
3. 流转价格不合理:由于缺乏市场竞价、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格常常偏低或偏高,不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 农民权益保护不够: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
护措施不完善,容易导致农民利益被侵害。
5. 交易流程繁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交易流程繁琐,手续复杂,增加了交易成本,限制了流转的自由性和效率。
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法规体系,明
确权益归属,加强司法保护,确保流转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2. 鼓励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引导,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模化
经营,培育大农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
水平。
3. 建立市场化流转机制:引入市场竞价机制,促进土地流转价格的合
理形成,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4. 加强农民权益保护:建立完善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农民合法
权益的宣传、教育和维权,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不受侵害。
5. 简化流转手续:简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手续,提高流转的
自由性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流转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趋势。
土地流转模式的优化与完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模式及存在问题,为未来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与意义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其所拥有的土地经营权、承包权、使用权等,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转移给他人经营的一种经济行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分析(一)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模式是指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家庭农场主,由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是指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共同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集体力量,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风险共担。
(三)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是指以土地为纽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份,农民通过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流转价格不合理、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政策法规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
五、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政策法规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法规,明确土地流转的权益、价格、程序等,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保障。
(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发布、交易、监管等环节的管理,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
(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农民文化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为土地流转提供人才保障。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引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土地问题是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而如今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变迁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最后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原了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特征,通过让家庭成为自身经济活动的剩余索取者,家庭成员成为财产的股东,并赋予家长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和应用激励手段的权力,其结果是“一个家庭责任制下的劳动者劳动激励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获得了他努力的边际报酬率的全部份额,而且还因为他节约了监督费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绩效是显著的。
林毅夫在分析1978-1984年间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时,运用生产函数法测算,此间农业产值增长42.23%,在各种解释变量中,制度变量的贡献约占46.89%,相当于同期化肥、资本、劳动力、土地投入的总效应。
但是,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一,家庭经营规模细小,土地零碎,既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又妨碍了农业的机械化;其二,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户兼业化日益严重,农业生产成为许多农户的副业,这既不利于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也不利于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其三,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心理增强,给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民离土离乡增添了新的困难;其四,农民的组织程度降低,农户分散化,使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生产经验、先进耕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变得比过去更为困难。
这些缺陷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和不足,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必须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寻求建立农村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占有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寻求一种制度能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对接耦合起来。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摘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面临各种障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市场等方面予以完善,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是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核心。
构建良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以此来促进农村土地要素在法律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极不完善,加上规范的农村土地市场尚未形成,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
一、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过于笼统而简单,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其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面临各种障碍、出现各种问题。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对土地产权主体虚置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
”这里的“集体”是指全体农民集体,但“集体”这个泛指的概念无法落实到个人,实践中自然会出现集体的代言者。
目前,在农村土地的使用管理上,这个代言者往往为县(镇)、村、村民小组三级组织交叉担任,并未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农民集体组织,由此导致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
我国农村集体同时扮演着土地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其职责规定不明确。
由于土地产权关系混乱,导致各方的权责利不明确,使得各利益主体行为极不规范、利益分配也不合理,因此土地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2、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对土地流转方式规定模糊《物权法》第133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
【关键字】调查土地流转研究论文:安徽省农村耕地流转的调查研究摘要论文在对安徽省调研村庄耕地流转的基本状况、不同利益主体对耕地流转的意向、制约农村耕地流转的主要障碍、耕地流转的利与弊,以及促进耕地流转的主要举措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安徽省农村耕地流转应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让农户敢于自主流转等7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耕地流转土地流转对策建议为了引导农村耕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阜南县、利辛县、肥东县和肥西县等地农村耕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下面的调研报告。
1调研村庄耕地流转的基本状况1.1耕地流转经历了起步-加速-减缓的过程耕地流转起始于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农民自发。
1999年政府部门开始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并于2001年扩大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力度,促进了农村耕地流转的加速[1-2]。
2004年后,随着国家开始发放种粮补贴和土地资源的升值,大量在外务工的农民返乡收回土地,土地流转速度减缓。
1.2土地流转初具规模调查所涉及农户共流转耕地1 093hm2,其中利辛县中疃镇曙光村、肥西县小庙镇将军村、黄花村和山南镇小井岗村、肥东县梁园镇民主村等5个行政村共流转耕地632.2hm2,占5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的43.6%。
阜阳市种粮大户葛浩新分别在颖泉区和颖州区近10个村转包318.4hm2耕地(占颖泉区和颖州区土地流转面积的50%),阜南县柳沟镇大徐庄种粮大户徐猛转包142.5hm2耕地。
1.3早期以代耕为主,出租和入股逐步成为主要形式从5个行政村的情况看,在632.2hm2流转的耕地面积中,其中代耕280hm2,出租196.2hm2,入股133.3hm2,转让22.7hm2,分别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44.3%、31.0%、21.1%和3.6%。
而阜阳市和阜南县两个种粮大户的耕地来源均为转包。
代耕主要发生于耕地流转的早期,一般是外出或在当地企业打工者将承包地委托给自己的亲戚或邻居耕种,无委托协议或合同,只要委托方提出解约,在收割结束后,代耕户会及时交出代耕田[3]。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浅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确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城乡一体化进程协调发展的理念,确保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加强农民土地权利保护是今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但从目前情况看,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流转程序不够规范,配套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制度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产生的必然性:”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只有通过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才能使土地可以适度集中用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同时,只有通过土地流转,才能使土地资源得到更行之有效的配置。
如果不进行土地流转,那么土地还将继续集中在多数,零散的人手中,无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益。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流转形式多以转租、包出租为主,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地是法律允许的。
近些年流转的种类多: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均有。
流转对象应该呈多元化趋势,一些工商企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作为受让方参与流转。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1、流转市场化程度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影响土地流转的效率。
很多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即使有,也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交易市场。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育缓慢,缺乏相应的市场规则。
价格的形成随意性很大,廉价流转较为普遍。
这种自发性和分散性流转方式决定了流转的规模较小,制约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延缓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进程。
另外,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相当匮乏。
2、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程序很不规范,由此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混乱,制约土地流转的发展。
加强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安徽省霍邱县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谢正勇;江丕寅【摘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但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为工业生产提供廉价的生产生活资料.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进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广大青壮年农民从有限土地中走向城市、走进工厂,由于体制等多种原因,他们没有放弃农业生产,把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而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农业形成产业,发挥土地的生产功能,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在保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流转.【期刊名称】《经济师》【年(卷),期】2011(000)007【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土地;规范;流转【作者】谢正勇;江丕寅【作者单位】中共霍邱县委党校,安徽,霍邱,237400;中共霍邱县委党校,安徽,霍邱,23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城乡统筹是我国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针对建国以来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导致国内城乡发展失衡而提出的新战略。
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要求”。
其中更是提出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明确要求。
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坚持农业农村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土地有序规范流转是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构想中的中心一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
安徽省霍邱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如何通过加强规范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业经济,从农业大县走向农业强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加强规范土地流转的意义加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农户土地合理流转。
我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已经成为乡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要素,然而,在土地使用权方面,目前存在一些市场化和普惠性机制不足的问题。
因此,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迫在眉睫。
本文将分析我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产权主要以土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及其资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形式出现。
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这一领域内,我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下列问题:1.市场信息不对称由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信息不充分,供求双方难以充分获得必要的市场信息。
有些农村产权流转信息不透明,仅仅依靠个人联系或者口口相传的方式流转。
因此,会出现供求一方不能了解另一方真实意愿、农村土地产权价值评估不规范、交易合同效力不稳定等问题。
2.价格形成机制不成熟我国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上,在交易价格上,由于缺少政府合理、公开、透明的指导、因地制宜的地方政策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部分交易价格低于正常水平,影响了交易效率和流转成本。
3.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我国农村产权流转实行“先试点再完善”的原则,但是仍然存在农村土地权属证明难的问题,农村土地产权、承包权转让和抵押难,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难,从而制约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发展。
从上述问题可以得出,要提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效率,需要采取下列对策:要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应首先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体系。
具体而言,可以引入互联网科技手段,构建一个农村产权流转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
同时,应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指导,加强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等第三方评估机构信息发布的管理,认证市场信息的可信度。
要解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价格问题,可以在政策设计方面,减少行政干预,借鉴成熟的市场化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
同时,在政策执行方面,应采取措施,确保交易合法性和合规性,促进产权转移交易,提高交易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作者:何微微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3期摘要:农村土地流转对于缓解城乡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城乡资源互补、经济融合、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选择采取的土地流转模式则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当前我国在土地流转模式的探索方面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现行农地流转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从我国的国情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出发,坚持科学的原则,构建农地流转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土地流转;模式;对策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42011 引言农村土地流转对于缓解城乡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城乡资源互补、经济融合、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有力武器和可靠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而选择采取什么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则关系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一重要政策创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2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关于土地流转模式,国外的研究开展得较早。
比如:日本主要采用租赁型的土地信托模式;法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以土地租赁为主,以租佃经营为主,以自耕地为辅;美国的土地流转模式的发展演变是与其高度集约化生产和现代化的生产水平相适应的,以土地租佃为主要途径、以大规模的农场经营为载体的。
在国内,近几年来在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框架内,我国各地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农村土地流转最初主要是代耕的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家对土地流转的鼓励和支持,逐渐在天津、重庆、北京、广东、成都、嘉兴、无锡等地已经发展为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拍卖、抵押等流转模式。
安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调查分析安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调查分析第三,转包、转让。
早在1996年底,安徽省政府农村经济办公室就制定了“安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方法(试行)”,承认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4种形式。
[5] 其中转包、转让这两种流转形式操作比较规范,以此种方式流转土地的主体一方是农户或村委会,农户和集体的权利能得到尊重和保障。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安徽省的有关规定,以转包、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应签订书面合同,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土地的转包、转让签约率不高,以后引起纠纷可能比较难处理。
第四,出租、反租倒包。
出租是指农民或集体组织将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让与他人的行为。
反租倒包是指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先从农户或集体组织那里租赁土地,然后转租并从中谋利的行为。
这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在实践中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以此种方式流转的土地,大多数是在乡镇政府的推动或直接干预下进行的,有不少地方成立了以乡镇长为主任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直接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有的还以各种名义参与租赁费的分配或获得“倒包”中的差价。
第五,公司+农户。
指大的涉农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在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的支持下,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租赁大量连片土地从事农业开发,出租土地的农民可以在企业上班。
这实际上也是第三种流转方式中的一个特例,农民在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还可实现不离乡就业。
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的地方。
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进行,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基层组织越俎代庖,操纵控制土地流转活动,有的地方甚至动用警力,威逼农民就范。
在一些地方,土地纠纷已取代农民负担问题成为农村社会群体抗争事件的主要原因。
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逼民流转。
按现行法规,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发包方是村民委员会,一些基层干部就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运用行政权力硬性强迫农民参加土地流转。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堕尘查塾金三!!!堡!!望堕____i』簋圈筮毽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研究王淑娟李昱萱王利生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频发,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好此类纠纷,规范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文特对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抗转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l o-225-02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土地的价值,能以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方式配置资源,并以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来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保障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成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关键。
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发的纠纷日渐增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的类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是流转当事人之间基于流转合同的履行或解除而产生的关于承包经营权的归属或相关费用等方面的纠纷,属于合同类纠纷。
(一)农户和农户之间的纠纷1.因政策调整,流转方提前终止合同,受流转方起诉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此类纠纷在村委换届后表现更为突出。
2.受流转方因经营不善,没有取得预期利益,或取得利益过低,拖欠承包费,流转方追讨承包费的纠纷。
3.在流转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物价上涨,土地使用价值提升等原因,致使原流转费过低,流转方要求提高承包费,双方发生纠纷。
(二)农户与村集体之间的纠纷1.因妇女离婚、出嫁等原因未能取得承包地,从而引发纠纷。
2.连锁转包问题,部分村委会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后,以村委会的名义另行转包,从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