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阶碧草自春色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赏析: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杜甫为诸葛亮写的诗句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咏怀古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八卦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颔联中“空”、“自”两个字用的好,颔联以景喻情,将自然界春天的美丽与国家中兴无望相对比,更能折射出诗人忧国忧民、忧伤惆怅的感情。
蜀相
(唐)杜x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先从字面上来,“自”字,碧草映阶,说明春色盎然,但无人欣赏,碧草自生自灭,没有观众;“空”字,黄鹂鸟的声音很好听,但也无人欣赏,黄鹂鸟自己叫自己的,没有听众。
从较深层的原因去看:
其一,杜是来拜寻诸xx祠的,要国难家愁,怀才不遇的大前景下,他心事重重,根本无心来听鸟叫,无意来看草色。
其二,从首联的“何处寻”几个字,我们读出当时经常来拜诸葛亮祠的人很少。
所以,作者可以用“空”和“自”两个字来写实。
侧面说明当时的时局,人们自顾不暇,象杜甫这样关心时局的人少之又少,至少不是主流。
杜甫的诗蜀相描写了什么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那么杜甫的诗《蜀相》描写了什么呢?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杜甫的诗蜀相描写了什么《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创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蜀相的诗体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其诗体为七言律诗。
全诗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通过对武侯祠的景色描写和对诸葛亮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其功业未成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通常为八句,也有更多句的情况。
它要求对仗工整、押韵严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蜀相》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创作的一
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
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之情。
它以其朴素而优美的文字、深邃而富有想
象力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词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的标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令人略觉晦涩。
但通过对整首词的阅读,我们不难理解到其寓意。
首先,它通过映
射阶前的碧绿草地,暗示了春天的气息;其次,描述了隔着叶子传
来黄鹂的歌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全词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独立的意象和情感,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结构。
下面将逐句解析,带您一同欣赏这首
词的美妙之处。
\
1。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处】唐·杜甫《蜀相》。
【意思翻译】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
隔叶:被树叶遮掩。
黄鹂(lí):黄莺。
【赏析】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
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
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
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
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
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
“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
[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
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
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
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
(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
[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
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
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
这是写远望之景。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
“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篇一」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1分)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
2. (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3. (4分)“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二2、D3、(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蜀相》杜甫阅读题答案「篇二」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抒发诗人因不见古贤的惆怅心情。
结尾处熔古往今来历史悲剧于一炉,深沉悲壮,让历代豪杰有泪如倾。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蜀相诗歌风格【原文】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风格】《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著称,这种风格在《蜀相》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诗中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称颂,也有对他出师未捷身死的惋惜之情,情感深挚,笔墨淋漓。
2.结构严谨:《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其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
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不仅字数、结构、意义等都符合对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对的形式,体现了古代诗歌中律诗对仗的工对之美。
3.情感深沉: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还通过对丞相祠堂特定情境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以及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
4.景物描写:诗中前两联记行写景,后两联议事论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例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句,既是对祠堂景色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心境的抒发。
综上所述,杜甫的《蜀相》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严谨的结构、深沉的情感以及精巧的对仗,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注释】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语文诗词翻译- 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注释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 bǎi )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 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自唐代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着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
诗歌鉴赏:《蜀相》,作文诗歌鉴赏:《蜀相》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译: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城官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
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
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创作背景:《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诗鉴赏——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享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为后人留下的千古绝唱可以说是成百上千的。
这些诗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兴至衰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被誉为史诗。
《蜀相》是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春,杜甫初游诸葛亮祠,是年48岁。
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因此就留下了这感人肺腑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又因杜甫初到成都,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地点`环境,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由远写到近,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
诗人撇下巍峨的殿堂,威严的塑像,着眼于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无非表现祠堂的荒凉冷落。
也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和第二句的古柏森森。
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已被后人遗忘,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导语】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略,忠⼼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先死的惋惜。
下⾯是⽆忧考分享的杜甫诗词《蜀相》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频烦⼀作:频繁)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 去哪⾥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
碧草照映台阶⾃当显露春⾊,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计,辅佐两代君主的⽼⾂忠⼼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
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hǎo)⾳: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为了赏玩美景,“⾃”“空”⼆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为春⾊;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他并⽆⼼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物已不可得见。
空:⽩⽩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天下⽽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蜀建兴⼗⼆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赏析】 这⾸七律《蜀相》,抒发了诗⼈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蜀相》原文翻译及鉴赏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蜀相》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蜀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蜀相》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原文翻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蜀相》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言】《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师:出兵。
杜甫《蜀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⑴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⑵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⑶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
答案:⑴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⑵自和空最好。
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
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
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
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
⑶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
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不能。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
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
相关阅读练习一6. 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二联最为工整。
7. 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映阶碧草自春色
前些天,有些人在网上说‘时代饿死诗人,’许多人表示惊异,说诗人是精神发展的最高产物,怎么可能‘自春色’而饿死呢。
可是事实却是尴尬的摆在眼前。
当今社会,缺少像老一辈学术大师一样的人物,多了哗众取宠的半吊子作家和快餐文学;缺少了老一辈的沉稳,多了浮躁和功利色彩;诗歌缺少了深刻的思考,多了急躁和浮华。
我们不禁要问,当老一辈文学大师陨落,我们改去往何方?
中国是一块不乏文化滋养的沃土。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的锦绣篇章,从清代的名人名著,甚至到民国时,也有无数的文学大师,科学巨匠。
可是现如今,这些文化像消失了一般,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流俗文化。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对现在的人来说,这句话未免有些奢求的意味。
在这个“水泥盒子”昂贵,物价飞涨的时代,诗意像三闾大夫一样,在汨罗江上唱着无赖的歌。
钱学森之问犹在耳畔,我们的素质教育却好似一块遮羞的布料。
只在检查时拿出来糊弄眼球。
教育的功利化导致素质的地下,高端的正统文学似乎在渐行渐远,潜心研究的沉静也在商业竞争中消磨将尽。
于是便呈现了高校比拼吸金能力,商业杂志活动横行,高端人才的缺失,未富先奢愈渐火热。
我们不禁想问,受两千年温文尔雅教育的中国为何在几十年的经济浪潮中迷失了方向?一方面外国在不断吹捧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国人的自私意识膨胀。
虽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像一匹黑马,不断往前冲,但如果没有国民素质与精神沉湎即文化的提高,这样的冲刺注定是浮在半空中,容易崩溃的表面繁荣。
故而,在这个社会思潮涌动的年代,需要专注学术,潜心学习的青年作为定海神针,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积极开展一系列提高国民思想层次的活动作为助推剂,让正统文化,传统精神不仅“自春色”而且“满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