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四功”的具体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4.06 KB
- 文档页数:2
二人转基本舞步二人转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两个人共同表演的相声或小品。
而二人转的基本舞步则是指在二人转表演中常见的身体动作和舞蹈动作。
下面将介绍二人转基本舞步的一些常见内容。
一、进场舞步在二人转表演开始之前,演员通常会进行一段进场舞步。
这段舞步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演员可以选择跳跃、转身、踢腿等动作,配合音乐和节奏,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对台舞步在二人转表演过程中,演员通常会有一些对台的动作和舞步。
这些舞步一般是通过两个演员的配合来完成的。
例如,两个演员可以做出相互追逐、相互推搡、相互合作等动作,来表达剧情和情感。
三、互动舞步二人转表演中的互动舞步是指两个演员之间的身体接触和配合动作。
这些舞步通常是通过身体的近距离接触来完成的,例如,手拉手、肩并肩、背靠背等。
这些动作可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展示演员的默契和配合能力。
四、舞台舞步在二人转表演中,演员通常会利用舞台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舞台魅力。
例如,演员可以利用舞台的宽度和长度进行跳跃、转身、滑行等动作。
同时,演员还可以利用舞台的高度进行跳跃、翻转等动作,以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五、扮相舞步在二人转表演中,演员的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演员通常会通过服装、化妆和道具来展示角色的特点和个性。
在扮相舞步中,演员可以利用服装的特点和道具的特点来进行舞蹈动作。
例如,演员可以利用长袖舞动、利用帽子、扇子等道具进行舞蹈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和有趣。
六、落场舞步在二人转表演结束之后,演员通常会进行一段落场舞步。
这段舞步主要是为了结束表演,向观众致谢。
演员可以选择跳跃、转身、鞠躬等动作,配合音乐和节奏,展现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
总结起来,二人转基本舞步是指在二人转表演中常见的身体动作和舞蹈动作。
这些舞步包括进场舞步、对台舞步、互动舞步、舞台舞步、扮相舞步和落场舞步等。
这些舞步通过演员的身体协调和配合,展现了演员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同时也丰富了二人转表演的艺术形式和观赏效果。
六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篇校本学习资源大兴农场学校主编创作:马云美工设计:马云第一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篇东北传统文化——二人传教学目标:了解东北二人传的历史,感觉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
东北二人转别名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作为东北独有的地方戏种,东北二人传已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它那精美的唱腔,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足以令人赞叹。
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东北二人传源头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
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二人传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东北二人传的特色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
东北人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
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二人转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深受人们喜爱。
其表演手段包括语言表演、动作表演、音乐伴奏等,下面将就这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语言表演语言表演是二人转的核心,也是其独特之处,二人转演员通常会用口才、语言技巧来表现各种情感、状态和形象。
语言表演的要点在于声音、节奏与语言的规范、准确、传神。
演员要具备清晰、纯正、有感染力的口音,准确使用语言技巧,如比喻、夸张、调侃等,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二人转的语言表演还包含丰富的行话、方言和各种乡土文化背景的语言表达,使得其具有浓重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底蕴。
二、动作表演动作表演是二人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可以是肢体表现,也可以是表情、神态、动作的协同配合。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向观众展现情节发展的过程,适时地根据剧情发展来源于表情的内涵描绘身份、性格、状态等。
在动作表演中,演员应注意形体、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细节的塑造,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三、音乐伴奏音乐伴奏是二人转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涉及音色、音量、节奏、和声和演奏技巧等方面,音乐伴奏需要具有在独特的旋律中表现二人转文化内涵的能力。
在演出中,音乐应该与剧情融合,避免音乐的独立性,同时准确反映表演情境,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二人转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员多加注意细节的处理,尤其需要注意台风、角色表演、心理画面、语言语调等方面的细腻刻画。
注重刻画出良好的角色形象,使得演出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可感染性。
四功五法的介绍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
下面是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四功五法的介绍。
四功五法1.手、眼、身、法、步。
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
对此,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钮骠先生说: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
"其中"法"是指戏曲表演所不能背离的规矩和法度,否则就不是戏曲了。
它是演员在舞台上展现戏曲表演意境和神韵的技法。
2,手、眼、身、发、步。
发指甩发的技术,此说认为"法"是"发"的讹传。
3.口、手、眼、身、步"口"指发声的口法。
此说倡自程砚秋。
程砚秋先生归纳为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四功唱功唱功是戏曲表演中第一位重要的表现手法,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
最高标准的唱法是达到说的意境,不是为唱而唱,甚至不要给人以唱的感觉,而是以唱来强化唱词的语气,抒发人物的情感。
把节奏、旋律、感情、语气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来表达生活中说话一样的情景,切忌耍腔、找味、卖嗓的效果。
念功是与唱功同样重要的表演手段,甚至有"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说法。
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如京剧的尖团字、上口字、平仄音的念法。
二要掌握吐字发音的正确方法,即用反切的拼音方式来念出字头、字腹、字尾,使每个字完整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要说明的是发花辙的字没有字尾,即不能归音)。
三要念出白口的抑扬顿挫,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和唱腔一样,要有轻重高低,疾徐长短。
四要念出人物个性,情感意境。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意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感意境结合起来。
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舞蹈化的真实,含蓄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真实。
打功也就是武功,包括翻跟头,打荡子、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
东北二人转的动作总结东北二人转在动作表演的技巧上有“唱、说、做(扮)、舞”四功。
唱功:东北二人转的表演主要以唱为主,唱功讲究以下几个方面:“味儿、字儿、句儿、板儿、调儿、劲儿”,亦即是韵味要足,并且吐字要清,句子结构要完整,板头要严实,腔调要优美,唱得要有劲,才能达到引人入胜。
说功:即指说口。
说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口”,也叫作”套子口”,类似于现在的对口相声,一般为男逗女捧,内容风趣,讲究”包袱儿”,在老艺人当中流传有”唱丑唱丑,全仗说口,不会说口,别想唱丑”的说法。
另一种是”零口”,也叫作”疙瘩口”,也就是穿插在正戏中的说白。
说口词的体例一般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散文体的说口词大多为民间笑话;韵文体的说口词,也叫作”串口”,通常必须一气呵成,说得流利。
做功:(在吉林一带也称为”扮功”,即指扮演剧中人物)即指做派身段、表演动作。
通常要讲究”手、眼、身、法、步”五法,演员要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种类的感情。
表演时,二人”跳入跳出,分包赶角”,时而叙述故事,时而进入人物,也即所谓的”千军万马,全靠咱俩”。
东北二人转在20世纪初曾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30年代的时候又曾与评剧同台演出,所以现在戏曲表演的成分逐渐增加。
舞功:东北二人转的舞蹈主要来自于东北大秧歌,也吸收了诸如单鼓、凤阳花鼓等其他民间歌舞的成分,新中国建国后东北二人转又先后吸收了其他系种的诸多表演技巧,例如二人台、川剧及芭蕾的某些舞蹈技艺。
东北二人转舞蹈的基本动作可以概括为”跳、走、翻、扭、错、转、扇、抖、耍、打”十个字:其中”跳”是指各种跳跃技巧;”走”是指前后左右走法和步法;”翻”是指各种翻身动作;”扭”是指大小快慢各种扭法;”转”是指原地转身、行进转身、男女换位转身和二人挎肘转身等动作;”扇”是指扇动两臂和双腕;”抖”是指抖肩和抖腕;”耍”是指耍扇子、手绢;”打”是指打大板(大竹板及”碎嘴子”)、打手玉子。
其中最后两种是专属于东北二人转表演的绝技。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四功五法”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歌舞形式,它是通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即“四功五法”的手段来反映历史或现代的人物、生活。
“四功五法”是一套完整的程式,这套程式是历代前辈艺人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种艺术表演功夫和五种技术的合称。
也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做为一名演员要想真正掌握它,那是极不容易的,它包括了演员的全部基本功,是无穷无尽的。
在四功中,唱功居第一位。
唱戏就是以唱为主,无论是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以及各个地方戏的表演艺术家,无一不是唱功的佼佼者。
他们各有各的表演艺术,各有各的唱腔风格。
他们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炼,又经过了无数前辈老师的精心指导,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创立了各自艺术流派。
所以一提起我们的豫剧艺术,首先就想到的是流派艺术。
在这些流派艺术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都有着自己的代表性演出剧目,有着广为传唱的典范性唱段。
比如说,常派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陈派的“崔氏女一阵阵雷如梭”、“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望爹爹修本章与那囚主开脱”、“自那日焚王宫比武射箭”;崔派的“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冤枉”、“九尽春回杏花开”、“老公爹消消气你忍哪忍哪忍”、“陈奎好比一只虎”、“咱居家好比一盆火”;马派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老身家住南阳地”、“小郎门外连声请”、“万岁命我把彩礼要”;阎派的“满江中波浪净月光惨淡”、“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庭院内静悄悄花筛月影”、“自由儿生长在宰相家”;桑派的“大老爷问地我无言答辩”、“在房中坐地我心烦闷”、“参禅打坐白水潭”、“劝万岁切莫要动真气”;唐派的“下位去劝一劝詹妃娘娘”、“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严天民雪夜秉烛审案卷”、“不提起过往事却还倒好”;李派的“陈驸马休要性情急”、“批枷锁受大刑”、“低下头忙打躬”、“都只为陈州遭荒旱”;牛派的“锣鼓喧天齐把道喊”、“猛然间想起来那个女娇娥”、“十冬腊月里好热的天”、“小喜鹊喳喳喳喳叫”;王(善朴)派的“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十里湖堤好风光”、“宽他娘一句话刺痛了我”、“五姑娘把铜钱放在茶杯内”;李(树建)派的“奴才全将良心昧”、“无情棍打的我皮开肉绽”、“携一双小娇儿东庄去会文”,等等。
2022年-2023年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对演出项目的风险评估,描述正确的是()A.盈亏临界点(风险系数)=单场演出成本/单程总票款×100%B.售票率=成本/总票数×50%C.单场演出成本=售票率/总票数D.总票款/售票率=成本【答案】 A2、()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
A.龙舞B.果卓C.手鼓舞D.筷子舞【答案】 A3、根据《营业性演出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包括1份正本和2份副本,有效期为()A.1年B.2年C.3年D.4年【答案】 A4、公安部门接到观众达到核准数量仍有观众等待入场或者演出秩序混乱的报告后应当()A.立即组织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B.立即取消演出C.立即驱散人群D.立即交由当地文化部门处理【答案】 A5、以下舞蹈作品由栗承廉编导的是()。
A.《飞天》B.《小刀会》C.《春江花月夜》D.《丝路花雨》【答案】 C6、华尔兹起源于()。
A.美国B.奥地利C.非洲D.英国【答案】 B7、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举办营业性演出,应当向()提交申请,该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内做出决定。
A.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20日B.演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3日C.演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10日D.演出所在地夏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5日【答案】 B8、以下哪种的最讲究造型的杂技()。
A.腰功B.顶功C.跟头D.腿功【答案】 B9、以下选项不属于马戏节目分类的是()A.滑稽表演驯化B.智能化驯化C.动物本能展示D.技巧动作训化【答案】 A10、以下不属于确定合适的经纪对象、经纪项目要注意的点是()A.做好演出市场调查工作B.客观评价自身能力和市场机会C.宁多勿缺,宁缺勿滥的原则D.注重开发潜在的演出市场需求项目【答案】 C11、演出制作团队是演出项目的核心之一,其组成不包括()。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二人转艺术,是中国曲艺的一种形式,以对口相声为主要表演手段,结合说、唱、笑、做、打、闹等形式,以诙谐幽默的对话和情景描写,揭示人生哲理、讽刺社会现象,给观众带去欢声笑语的艺术享受。
在表演手段上,二人转艺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是二人转艺术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
由两名演员分别扮演男、女角色,通过对话的形式,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交流思想。
对口相声要求演员的配合默契,并具有口才和表演能力。
演员需要准确地把握对白节奏和默契的配合,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出人物性格和情感。
相声还要求演员具有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调侃、夸张和讽刺的方式描绘人物形象,给观众带去欢乐。
第二,情景描写。
二人转艺术通过情景描写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一个个生动的场景。
演员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手段,创造出一个个逼真的情景,使观众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经历。
情景描写要求演员具有准确的表达能力和丰富的表演手段,通过细腻的动作、表情和声音的变化,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同身受。
唱段表演。
二人转艺术中经常穿插唱段表演。
演员通过歌曲的形式,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唱段既可以是演员独唱,也可以是两位演员合唱,以及唱念对唱等形式。
演员通过声音的变化、音调的把握和表情的配合,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唱段要求演员具有良好的嗓音和歌唱技巧,并要能够利用歌曲的情绪和词语表达演员的内心世界,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第四,打闹表演。
二人转艺术中常常出现一些打闹的情节,通过动作的表演,给观众带去欢声笑语。
演员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模仿人物的特点和动作,展示出鲜明的个性和体现情节的发展。
打闹表演要求演员具有足够的体力和灵活性,能够通过身体的表现和动作的配合,增加观众的笑点和观赏性。
二人转艺术通过对口相声、情景描写、唱段表演和打闹表演等形式和手段,给观众带去欢声笑语的艺术享受。
演员需要具备口才、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和丰富的表演手段,通过言语、动作、歌唱和打闹等形式和手段,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人物性格和情感,增加观众的笑点和观赏性。
谈二人转的表演基本功作者:崔志生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二人转艺术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部分地区。
多年来,这个地方艺术已深深扎根人们的心中。
自《刘老根》一、二部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及全国各电视台播出后,使全国亿万观众认识了二人转,并深受大江南北广大观众的欢迎。
这个引人注目的我国北方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熔铸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为一炉的地方艺术宝库。
因此,在我国乃至国外都有人在不断地研究其艺术魅力的所在。
关键词:二人转;表演;基本功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67-01二人转的“四功”存在于诸多艺术表演当中,如评谈中的说唱谈嚎、评书中的说表赞评、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京剧中的唱念做打,而“四种”在二人转中指的是唱说做舞,吉林省艺人称之为唱说扮舞,扮含义为扮演各种人物。
早期有“五功”之说,即唱说做舞绝,其中的绝是指舞手绢、耍扇子等绝技。
后来经过东北三省的专家的研究与总结,认为唱、说、扮、舞都有绝活儿,二人转广泛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大鼓、东北皮影、喇叭戏以太平鼓、评剧、河北梆子等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其表演艺术共分为唱、说、做、舞四门功夫。
我觉得作为一个地方戏演员重要的任务就是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地方戏事业,塑造好角色,给广大观众送去高档的精神食粮,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和启迪。
一、“唱”二人转的唱功有一定的讲究,它要求演员要具备一定的功力,要求演员的“字儿、味儿、腔儿、劲儿、板儿”,表现技能全部展示出来,使二人转的唱腔委婉优美,悦耳动听,高亢火爆,激动人心。
唱功的语句大致以七言、十言为主,还可以用民歌体的长短句充实整个唱段。
二人转唱腔极为丰富多彩,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
主要曲牌有[红柳子]、[大救驾]、[文嗨嗨]、[武嗨嗨]、[四平调]、[影腔调]、[锔大缸]等。
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作者:王彦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二人转艺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二人转广泛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大鼓、东北皮影、喇叭戏以及太平鼓、评剧、河北梆子、单鼓、吕剧及流行歌曲等不同门类艺术的音调和表演技巧,其表演艺术共分为唱、说、扮、舞、绝四门功夫。
关键词:二人转;手段;丰富性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53-01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长期流传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
作为二人转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段,唱功在二人转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从丑旦同腔到男女分腔,二人转的唱腔曲式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擅长表现各种细腻情感,转换自然。
一、唱功唱腔的语句大致以七言、十言为主,还可以用民歌体的长短句充实整个唱腔。
二人转唱腔极为丰富多彩,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其实“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不是一个确切的说法,如此表达,是说它丰富。
据二人转音乐专家那炳晨、杨修生介绍:二人转曲牌总计400余支,经常演唱的就有几十支。
这里说的仅是曲牌总数,二人转音乐的丰富,细分起来,还有很多说道。
主要曲牌有[红柳子]、[大救驾]、[文嗨嗨]、[武嗨嗨]、[四平调]、[影腔调]、[锔大缸]等,还有辅助调用于二人转的表演中,另外有一些民歌小调及专调在二人转的唱腔中也常被一些演员运用。
二人转的唱功有一定的讲究,它要求演员具备相当的功夫,除要求具有一般戏曲的“字正腔圆”、“聲情并茂’等特点外,还要求演员的“字儿、味儿、腔儿、劲儿、板儿”,表现技能全部展现出来,具体说,“实惠嗑”要唱得朴实打人,“骨头话”要唱得深刻动人,“扎心段”要唱得扎心感人,“喜兴词”要唱得华彩乐人。
从总体上说,唱功主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主要艺术手段。
二、说功二人转是关东的瑰宝,其中丑角和丑的艺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手段二人转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和文化价值。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以口技、歌唱和相声为主,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唱歌和表演来展示出他们的感情、态度和人物形象。
在二人转的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注意一些表演手段,以便更好地表达和传递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二人转的演员需要注意表情和动作的表达。
在二人转的表演中,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动作非常重要。
因为这些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和外在的行为。
比如,当演员展示出喜怒哀乐等情感时,他们的脸部肌肉需要紧张或放松,眼神需要转移或坚定,这样能更好地表达人物情绪的变化和不同之处。
同时,脚步轻重、身体姿势、用手的方式等都需要注意,以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语言表达在二人转表演中也非常重要。
二人转的表演主要是由口技、歌唱和相声组成,因此演员的语言表达尤其需要注意。
在表演中,演员应当清晰地发音、规范语调、注意吐字和重音,以便让观众更容易理解。
另外,演员的语言表达还需要注意节奏的掌握和语气的转换,比如要能掌握好快、慢、顿挫等节奏,并在对话中灵活地运用语气的表达,以便表达人物状态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
最后,化身角色,在角色中寻找切入点。
二人转的演员需要造型体现人物特征,表演需要语言塑形,在化身角色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这样才能展现出丰富的表演技巧和表演精神。
寻找角色的切入点,是表演者必须要把握好的关键点之一。
因此,要注意挖掘角色身上的特点、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从而能更好地为角色注入生命力,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二人转的表演中,演员的表演技巧、语言表达和化身角色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表演手段可以让表演更加完美,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呈现。
因此,二人转的演员在表演中需要认真细致地去对待这些表演手段,从而能将这门传统艺术更好的呈现给观众和听众。
二人转帕子旋转技巧
二人转是一种传统的中华艺术形式,它通常由男女二人组成,以唱、说、做、打、舞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生活中的情感、风俗、民俗等多种主题。
其中,旋转技巧是二人转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
旋转技巧可以让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极高的技巧水平和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为观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二人转中,旋转技巧通常是由女舞者来完成的,因为女性的身体柔软度更高,更适合进行旋转动作。
在二人转的旋转技巧中,最基本的动作是“旋转”。
这个动作通常由男舞者抱着女舞者,在舞台上快速旋转。
在旋转的过程中,女舞者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感和控制力,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呼吸节奏。
除了基本的旋转动作,二人转中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旋转技巧,例如“转花篮”、“转鸟笼”、“转椅子”等。
这些旋转技巧需要舞者掌握更高的技术和更强的身体协调能力,才能够完成。
总的来说,旋转技巧是二人转中非常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技巧之一,它可以让观众看到舞者们高超的技艺和艺术魅力,也可以为二人转这种传统的中华艺术形式增添更多的魅力和光彩。
- 1 -。
东北二人转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浑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
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二人转唱腔曲牌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
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
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
“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
“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
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
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
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欢迎.二人转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是指没有锣鼓的伴奏,武场加锣鼓。
1.常见的乐器(1)唢呐俗称喇叭,东北唢呐从音高上大致分为高中低三种,二人转主要用以伴舞和托腔,可造成欢快,红火,大喜大悲的舞台气氛。
东北⼆⼈转编辑本段东北⼆⼈转⼆⼈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彩的民间艺术,⾄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活⽓息。
最初的⼆⼈转,是由⽩天扭秧歌的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调(俗称“⼩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化的交流,⼤⼤丰富了⼆⼈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太平⿎、霸王鞭、河北梆⼦、驴⽪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顿饭,不舍⼆⼈传"的说法,可见"⼆⼈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历史上有“⼩秧歌”、“双玩意⼉”、“双调”、“边曲⼦”、“蹦蹦”等称谓。
⼆⼈转⼀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报》,1953年全国第⼀届民间⾳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转。
是东北⼟⽣⼟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
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头⽂学的精华,深受⼴⼤城乡⼈民的喜爱。
东北⼆⼈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有“说⼝”,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彩。
它的唱词与⿎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三句,⼀般的⼆、三百句。
⼆⼈转由男(“下装”)、⼥(“上装”)、⼆⼈(“⼀副架”)演唱,“上装”以“⼿⽟⼦”、“下装”以⼩⽊棒为道具。
⼆⼈转⾳乐以九腔⼗⼋调七⼗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腔”、“嗨嗨腔”、“⼆窝⼦腔”、“迷⼦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拜年”、“茨⼉⼭”、“叫五更”、“⽂嗨嗨”、“武嗨嗨”、“⼗三嗨”、“喇叭牌⼦”、“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三节板”、“穷棒⼦调”、“四平调”、“⼤悲调”、“⼩悲调”等。
⼆⼈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帮唱、众⼈帮唱等。
略谈二人转的“唱做说舞”■ 王梓“唱做说舞”,是二人转表演的四种基本形式,也是二人转演员必须掌握的四种基本功。
“唱”即唱腔。
二人转“唱做说舞,以唱为主”,“万语千言,以唱当先”。
“唱”在二人转表演中,居于主导地位。
尤其是北派二人转,特别强调唱,所谓“东耍枪,西耍棒,南靠浪,北靠唱”。
二人转主要靠唱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做”“说”“舞”起辅助作用。
“唱”首先要讲究“板头”。
“板头”是二人转唱功的重要方面。
优秀的二人转演员,善于“抢板夺字”,唱得“四棱见线”、干净利落,节奏感很强。
其次,“唱”要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快而不乱”指无论怎么快,每个字都一清二楚,决不能囫囵吞枣;“慢而不断”即字音虽然断了,但情绪或情感不能断,保持若断若续。
这一快一慢,各有讲究,“快板听字儿,慢板听味儿”。
再次,“唱”要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即老艺人所说的“掰瓜露子儿,送音入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唱”必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二人转的唱,归根结底是抒发情感,以情感人,而不是单纯卖弄嗓子,炫耀技巧。
实践证明,嗓子好不一定唱得好,嗓子差不一定唱得不好。
关键在于是否唱得情感饱满,乃至激情四射。
“做”即动作。
二人转的表演动作包括“手眼身法步”。
“手”,即手势。
手势可以指明各种环境特点,形容诸多劳动姿态,更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感情。
“手势”要与眼神紧密配合,做到眼神到哪手势到哪。
“眼”,即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和面部表情能够传达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
二人转演员不管男女,无论眼睛大小,眼睛必须有神,眼睛要会说话,不能死鱼眼,不能死脸子。
“身”,即身段。
二人转演员不仅要眼里有戏、脸上有戏,还要身上有戏。
身上有戏,要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出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身段。
“法”,即方法。
但不是一般方法,而是特指在唱段的节骨眼处,演员忽然“起法儿”,也就是向观众“要彩儿”。
这种瞬间激情迸发、激起观众掌声的方法,是二人转表演的重要方法。
【摘要】二人转的“四功”是唱、说、扮、舞。
二人转表演的四功,是其总体上的特点,具体到每个节目上,则应有所侧重。
【关键词】二人转;四功;运用中图分类号:j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48-01许多戏曲,曲艺表演都有“四功”,如京剧有唱念做打,评书有说表赞评,评弹有说唱弹噱,相声有说学逗唱,二人转的“四功”是唱说做舞,吉林省艺人叫唱说扮舞,扮是指扮演各种人物。
六七十年代曾流行过唱说做(扮)舞绝“五功”之说,绝指耍扇子、舞手绢等绝技。
后来东北三省专家们研究,认为唱、说、扮、舞都有绝活儿,还是称为“四功”更科学。
一、“四功”的特点一是唱功,老艺人说:“唱说做舞,以唱为主。
”唱为四功之首,二人转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唱功讲究的是:“味儿、字儿、句儿、板儿、调儿、劲儿”六个字,即韵味要足,吐字要清,句头要整,板头要严实,腔调要优美,唱起来要有劲,才能打动观众。
高茹有《唱功研究》一书,论述很细。
说功是说口与对白,说口以丑角为主,旦角为辅,“丑逗旦捧”类似对口相声。
“旦与丑,要合手”,二人要密切配合,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出诗对句,生动风趣。
丑角说故事口,要说活故事中的人物。
说韵白式的“串口”,要“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就是三言五语的疙瘩口,也能把人逗乐了。
丑角表演必须口相配合,语言巧妙,相也可笑。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分寸,“包袱儿”响不响,全在寸劲儿上。
黑龙江的徐生(大绝活)、吉林的李青山(大机器)、辽宁的王殿卿(小钢炮)等二人转名丑,都擅长说口。
做功,或叫扮功,是指进人角色、扮演人物,“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做功包括面部表演与形体动作,要表现出剧中人物“喜怒哀乐忧”不同的感情,“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
二人转“分包赶角,跳入跳出。
”演员一转身就变一个人物,方才还是个小伙子,回身把帽子一转个,嘴一收,两手一姹挲,双腿一弯,就变成个农村老太太。
只有做功好,才能演活男女老少,忠奸善恶不同的人物形象来。
舞功,主要源于东北大秩歌,也吸收了其他各种民间舞蹈,基本动作有“跳、走、翻、扭、错、转、扇、抖”八个字(要加上耍扇子、打手玉子的耍与打是十个字)。
跳是各种跳跃,走是前后左右,各种步法与走法,翻是各种翻身,扭是大小快慢各种扭法,错是前后左右各种错步,转是男女换位转身和二人挎肘转圈,扇是扇动双臂与双腕,抖是抖动双肩与双腕。
舞功在运用上,要根据剧情需要灵活掌握,一般分为纯舞(开场舞、收场舞及间舞),激情性歌舞,抒情性歌舞和叙事性歌舞。
二、“四功”的具体运用二人转表演的四功,是其总体上的特点,具体到每个节目上,则应有所侧重。
如传统曲目《大纲鉴》《大清律》《盘道》《浔阳楼》;现代曲目《过草地》《画家史》等都是唱功段,以唱见长;传统曲目《双拐》、拉场戏《大观灯》中都有大段滑稽风趣的说口,丑角或彩旦都是以说口取胜;传统曲目《大西厢》《王美蓉观花》等都是唱做并重;《五龙堂》中的武打,《阴魂阵》中的丑角模仿各种精灵怪物,都靠做功过硬,学啥像啥。
新单出头《三到刘家》吸收了戏曲的“马趟子”,也是以做功见长;《蓝桥》中的井台打水,《三只鸡》中的喂鸡、抓鸡,都是“以无当有,以假当真”,全靠的是演员做派好;传统曲目《小拜年》《捡棉花》,现代曲目《小鹰展翅》《湘江鲤鱼》等曲目都是以歌舞见长;拉场戏《大观灯》的群舞,热烈火暴;《人民的好车站》以手帽飞转,象征自行车跑;《牧民与司机》中把手玉子打出花点来,好像草原上马蹄声声;群舞《插秩歌》满台绿手绢上下齐飞,活像农村水田插秧时男女社员甩狭苗的劳动场面。
以上节目,都是巧用四功,各有所长。
一个节目不必四功俱全,一台二人转晚会,却应各有特点,不能“一道汤”。
如1984年沈阳曲艺团的一台二人转,《擂鼓战金山》以武打见长,有气势;《楼台会》以唱见长,以情动人;《厂长钓鱼》唱做并重,人物形象和动作逼真,故事新奇,语言也巧妙;《儿媳登门》以趣取胜,唱词俏皮,说口风趣,很有特色。
这台二人转四个曲目就是各有千秋。
有人过分强调歌舞结合,偏爱动作性强的曲目,好像作品中没有骑马、赶车、划船等情节的,就是”转不起来的二人转”,忽视了以叙事为主的唱功段。
这种观点有一定片面性。
近年来,有
的年轻艺人,常在台上说:“二人转的说口是说学逗唱四功。
”这是把相声的“四功”给搬过来了;也有人说成是“说学逗唱浪五功”,多一个“浪”字,是指舞蹈扭得浪。
新民市的二人转展馆――民萃馆上联上把“五功”写成了“说唱扮舞绝”,也是把“说”放在前边,不是以唱为主。
其实,大家都把二人转艺人叫“唱二人转的”,不能说是“说二人转的”。
总之是说法不一,有些混乱,细一想,也反映了二人转现状。
过去二人转是“唱说做舞,以唱为主”、“千言万语,以唱为先”。
演员叫唱手,都是以唱功取胜。
近年来,二人转演出,只唱个小帽儿,大段唱很少,说口比唱还多,而且还经常学京剧、评剧、小品,把“说学”放在前边,也符合目前二人转舞台的实际情况。
不过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演好二人转,还要重视唱功,千万别忘了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