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如”字用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修辞手法的翻译探析作者:陈燕梅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1期摘要:本文借助功能目的论,从语音修辞、语义修辞和语法修辞三个层面探析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和鉴赏《诗经》修辞之美,以期为古代诗歌中修辞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修辞;许渊冲;《诗经》作者简介:陈燕梅(1997-),女,福建连江人,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英语。
本文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对许渊冲译本的《诗经》中诗歌的修辞翻译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修辞手法,旨在探索译者如何在目的原则的引导下忠诚于原文,并保留原文的连贯性对中国古代事物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传达翻译的美感。
一、功能目的论(一)发展过程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80年代后期功能主义目的论传入中国, 21世纪初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也是三原则中最高的一个原则。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该原则由Vermeer在其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中首次提出。
根据Mona Baker的作品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目的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翻译原则目的论视角下的译本要服从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其中连贯性原则重于忠诚原则,但它们都服从于目的规则。
1.目的原则。
Skopos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必须遵守的是目的原则,这是三原则中最高等级的原则。
目的原则要求要使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尽可能贴近原文读者,原文是在源文化条件下为读者创造的,而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其他文化环境不同。
因此,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基础进行翻译至关重要。
目录一、《诗经》同义词研究的缘起 (1)二、同义词的界定 (1)(一)“一义相同”说 (2)(二)“意义相同、相近”说 (2)三、同义词的判定 (2)(一)根据词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进行判定 (2)(二)根据古人对词义的训释进行判定 (3)(三)根据修辞方法进行判定 (3)四、辨析同义词 (3)(一)同义连用的例子 (4)(二)对文的例子 (4)(三)互训的例子 (6)(四)同训的例子 (6)(五)互文的例子 (7)五、同义词辨析的结论 (9)《诗经》同义词研究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作为先秦时期的语言资料,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语言上,都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是考察春秋以前汉语面貌的一部最珍贵的文献。
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在《诗经》中,以民间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歌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由于民歌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形式,修辞上主要用比、兴的手法,所以在文本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同义词。
本文以《诗经》中同义词为研究对象,以王力先生的“一义相同”说为理论依据,结合古代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参照现代汉语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对《诗经》国风部分的同义词进行辨析。
关键词:同义词,对文,训释,互训,同训,互文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汉语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先秦时期汉语面貌的一部珍贵的语言资料,对研究当时的语言面貌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诗经》同义词研究的缘起纵观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前人多从注释、赏析、考据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诗经》中大量出现的同义词,却没有专门的著作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在对《诗经》进行注释、考据的过程中顺笔带过。
对于专业的《诗经》研究者来说,对浅显的同义词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其中的同义词的把握可是入门的一大难题。
《诗经》知识点总结《诗经》知识点总结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知识点总结1一、词语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二、成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知识点总结2《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文言文中若字的用法一、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常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字——“若”。
若字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和副词使用,具有不同的意义。
其用法多样且灵活,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名词用法以“若”为名词时,可表示救济、援助、怜悯之意。
例如《论语·公冶长》中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是说:“看见贤人,就会想着去追赶他们;看到不贤的人,则应该反省自己。
”这里,“齐”字后面的“焉”与“若”相通,“齐焉”即表达了思考,善待的意味。
二、动词用法1. 表示疑问或假设:在条件叙述时,若可以引导主从复合句。
例如《尚书·大禹谟》中有:“豫章荡舟子,空忆乘云客。
心恐琼被波,目击花街雪。
”这里,“豫章荡舟子”的句子构成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空忆乘云客”则是主句,意为“如果湖心波浪起来,让琼船沉没在大海中,我将空忆曾经乘坐过云彩的船只。
”这段文句通过若字的使用,展示了作者对自然风景之美的遐想和揣测。
2. 表示选择或比较:若字有时在对比句中可以表示选定或选择某方面。
例如《管子·难者》中有“切牲游毂而不游于道,倚息甄劳而行诈伪,请问季子。
”这里,“切牲游毂而不游于道”即表达了一种偏离正道的选择。
若字的运用使得该句呈现出明显的对比效果。
三、副词用法1. 表示似乎、仿佛:在陈述一种可能或推测时,“若”可以作为副词使用。
例如《资治通鉴·唐庄宗王晙二十四年》:“既夕,如丧考妣欤?”即是说:“昨天晚上你看起来很像是丧失了亲人一样,怎么悲痛欤?”这里,“如丧考妣”的“如”与“若”可互通,“如丧考妣”表示了对对方悲伤心情的疑问与关切。
2. 表示条件或愿望:在表达一种愿望或希望,或是陈述一种假设条件时,“若”也可以作为副词使用。
例如《诗经·东门之池》中有“何为姓氏,求尔结门。
”这里,“求尔结门”的句子就是一个想象、期盼的结果。
若字的使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期待。
《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诗经》的分类以及表现手法篇1体例分类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文《诗经》的趋向动词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动词小类,其数量有限,相对封闭,用法复杂。
趋向动词的范围、发展演变,趋向补语的产生等都是学界近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
先秦趋向动词的研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诗经》中该类动词共见到38个,占所有单音动词的39.4%,不重复出现347次,占所有单音动词出现次数的8.21%。
其使用情况如下:往15;来57;出40;陟19;入17;适10;逝9;于25;徂;还;下5;上2;之2;流1;退5;升4;降29;零6;迈1;乘1;跻3;至3;归44;复5;皇1;就1;即3;征1;输2;旋1;去4;舍1;行1;进2;离1;落2;陨3;起2。
对347处趋向动词的用法进行逐―分析,可将其句式归为以下几类1、(A)v趋B①式这类句式中主语往往承前省略,A或不出现,或为副词或形容词修饰V趋作状语,B一般为名词性短语。
如:(1)陟彼南山(《周南・草虫》)(2)毋逝我梁(《邶风・谷风》)其中例(1)中V趋前并无其它词修饰,例(2)中有表禁止的否定副词“毋”修饰v趋。
2、AV趋B②式这类句式中A为主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V趋作谓语,B为宾语。
如:(1)他人人室(《唐风・山有枢》)(2)叔于田(《郑风-叔于田》)3、(A)v趋B③式其中A或不出现,或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修饰V趋,V趋作谓语,B为动词或短语作宾语。
如:(1)匪来贸丝(《卫风・氓》)(2)徂赉孝孙(《小雅・楚茨》)(3)来献其琛(《鲁颂・泮水》)例(1)中“匪”作否定副词修饰V趋“来”,“贸丝”为动宾式动词性短语作宾语,例(2)、(3)可做类似分析。
4、(A)V趋B④式这类句式中A为主语,可出现或承前省略,B为介宾短语作补语。
如:(1)或降于阿(《小雅・无羊》)(2)我入自外(《邶风・北门》)5、AV趋⑤(构成主谓结构)如:(1)我行不来(《小雅・采薇》)(2)之子于归(《周南・桃夭》)(3)之子归(《召南・江有汜》)该类主要构成主谓结构,其中例(2)“之子于归”在《诗经》中共出现12次,且全部位于“风”类诗中,专表“出嫁,归省”义,“于”无实意,可简化为“之子归”,与例(3)句式互证。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解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聚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论《诗经》中修辞手法作者:武新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武新虹(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分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63)摘要:《诗经》的创作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优美的语言,精湛的修辞手法几千年来都是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诗经》最具魅力的地方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修辞手法;诗歌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5-0101-02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拥有着后人无法超越的辉煌成就,并在人类文明史上镌写了辉煌的篇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人不断研究与模仿着《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常用的比兴修辞手法就是源自于《诗经》。
根据研究表明,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相较于现代汉语语言修辞手法而言显得相对冷清。
然而在修辞领域的研究上,并没有学者专门针对《诗经》的修辞手法展开探讨,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研读经验,就《诗经》中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叠音词的运用叠音指的是具有相同音节的词语重叠,通常情况下我们又称为叠字。
《诗经》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于拥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而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优美语言的最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
根据研究发现,《诗经》中叠音词的总数为654个,其中重复的为279个。
正是这654个叠音词的使用将《诗经》中的音乐美和形象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对《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叠音词做了精彩的评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艳,‘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
……两字穷形。
《诗经》教案(精选5篇)《诗经》教案(精选5篇) 作为⼀⽆名⽆私奉献的教育⼯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教学⽅法,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诗经》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教案篇1 教学⽬标: 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法;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相⿏》体会《诗经》的艺术⼿法。
教学重、难点: 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四⾸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法的运⽤;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在第⼀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它是选⾃《史记》的。
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部传记⽂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读⽂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尽量简洁的语⾔来向⼤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
本名为《诗》,⼜因其篇⽬为305篇,故⼜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兴 (4)句式上:四⾔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下,注意⼀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是不是⼤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诗是⼏⾔? 明确:四⾔。
⼩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下这⾸诗。
《诗经》的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
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
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诗故训传》作注。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汉熹平石经《诗经》用字现象研究张晗【摘要】汉熹平石经《诗经》的用字现象可分为字的本用和字的他用两种情况.具体到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中,字的本用又分为用字的古今形体一致、熹平石经《诗经》使用本字而《毛诗》使用假借字、熹平石经《诗经》用古本字而《毛诗》用新字三种情况.字的他用分为使用通假字、使用异体字、熹平石经《诗经》和《毛诗》均使用假借字、熹平石经《诗经》使用今字而《毛诗》使用古字四种情况.【期刊名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熹平石经;诗经;用字现象【作者】张晗【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一、熹平石经《诗经》东汉熹平四年,蔡邕、杨赐、张训等正定六经文字,蔡邕书丹,使工镌刻,内容包括《易》《鲁诗》《夏侯尚书》《鲁论语》《公羊春秋》五经,石经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
后因战乱,六朝以后熹平石经逐渐散失,宋代开始有一些残石出土,其中包括《诗经》。
根据宋代洪适的记载,当时所见《诗经》残石,存173字,有魏、唐《国风》数篇。
民国时期陆续发现了几块熹平石经残石,罗福颐、马衡对其研究尤深,马衡有《汉石经集存》一书行世。
1921年,河南洛阳发现《诗经》残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的残石和拓本陆续增多。
1985年在洛阳太学遗址发现《诗经》残石一石两面,正面5行14字,背面6行15字。
1986年,《文物》杂志又公布两枚未著录的上海博物馆藏《诗经》残石拓本,一枚正反两面共19行134字,一枚正反两面共16行105字。
经研究考证,残石刊刻了《诗经》中的《六月》《黄鸟》《斯干》《终南》《十月之交》《生民》等诗篇。
因石经当年主要是在蔡邕主持下刊刻的,蔡邕一般被认为是鲁诗学者,所以,这些《诗经》残石在学术界被称为鲁诗残石[1]。
二、熹平石经《诗经》用字研究本文拟用周朋升先生在《阜阳汉简〈诗经〉用字习惯考察》[2]、《马王堆古医书用字现象考察》[3] 、《张家山汉墓竹简用字习惯考察》[4]等文中对古文献分析用字习惯的方法,对熹平石经《诗经》中的用字现象进行初步的分类与探讨。
《诗经》中的量词《诗经》中的量词《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诗经》量词的分类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
根据语法功能和计量单位不同,可以把量词分为动量词和物量词。
动量词主要是计算动作的次数。
如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次、回、趟”等。
这一类词在《诗经》中用的不多,如“握”、“匊”。
物量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是计算事物的数量的。
”《诗经》中的量词多属物量词,如“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南山》),“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韩奕》)中的“两”、“壶”,这些都是物量词。
如果从计量用法是否固定、专门来看,量词又可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
专用量词指专门或主要作为计量单位使用的词,如表示长度单位的“寻”、“尺”,“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閟宫》)。
借用量词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组合中,由其他词类转用过来作计量单位使用的临时量词,如名词“卣”“爵”本是酒器,“簋”是食器。
《诗经》中把这些器具用作计量,“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江汉》);“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宾之初筵》);“于粲洒扫,陈馈八簋。
”(《伐木》)。
从表示的数目上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
个体量词是表示单个概念的量词,如“生刍一束”(《白驹》)中的“束”,“不盈一匊”(《采绿》)中的“匊”;而集体量词是“称量成组或成群的事物”。
在《诗经》中,“乘”字共出现30 次,其中作为量词使用的一般用来称量马,“古代一车四马,因以乘为四的代称。
”“乘”作为集体量词所表示的数量是“四”,如“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六月》)。
“朋”也有集体量词的用法,“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所以“朋”作为集体量词所表示的量是“二”。
《诗经》中还有一个集体量词“群”。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无羊》)宋代朱熹《诗集传》中的注释为“羊以三百为群,其群不可数也”,说明“群”是一个表示数目较大的集体量词。
苏维岳湖湘学人苏维岳的《诗经》研究示例文章篇一:《我眼中的苏维岳湖湘学人苏维岳的〈诗经〉研究》我呀,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一个特别厉害的人,苏维岳,他可是湖湘学人呢,尤其是他对《诗经》的研究,那可真是超级有趣。
我第一次听到苏维岳这个名字的时候,心里就想,这是谁呀?怎么和《诗经》扯到一块儿了呢?《诗经》那可是老古老古的书了,里面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呢。
可等我慢慢了解了苏维岳的研究,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花园的大门。
我跟我的小伙伴们说起苏维岳的时候,他们都瞪大了眼睛。
我的好朋友小明说:“《诗经》啊,那不是摇头晃脑读的书吗?有啥特别的研究?”我就跟他讲啊,苏维岳的研究就像是在《诗经》这个大宝藏里找到了好多隐藏的小盒子。
每个小盒子里都装着古人的小秘密呢。
苏维岳研究《诗经》,他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看文字的人。
他就像一个探险家,深入到《诗经》的世界里。
我想象他坐在一个堆满古书的房间里,灯光昏黄,他的眼睛紧紧盯着《诗经》的书页,仿佛能透过那些古老的文字看到古代人的生活。
他肯定会想,这些诗写的时候,那些古人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下这些优美的句子的呢?就好比我们现在写日记,是因为有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儿才写,那古人写《诗经》的时候也是这样吗?我又和另一个小伙伴小红聊这个事儿。
小红说:“那他怎么能知道古人的想法呀?又不能穿越回去。
”我就跟她说,这就是苏维岳厉害的地方呀。
他通过研究《诗经》里的字、词、句子的用法,就像拼拼图一样,一点点把古人的生活场景拼出来。
比如说《诗经》里描写的那些植物,苏维岳就会去研究这些植物在当时的作用。
是用来吃的呢,还是用来做装饰的呢?这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朵花,我们可以知道它可以用来观赏,也可以用来做花茶。
苏维岳通过这些细节,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古代的生活一点点搭建起来。
苏维岳对《诗经》里的爱情诗的研究也特别有趣。
《诗经》里的爱情诗可不像我们现在的爱情歌曲那么直白。
那些诗写得很含蓄,但是又充满了浓浓的情感。
《诗经》“如”字用法研究
作者:李新苗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2期
摘要: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
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诗经》比喻如
“如”字在《诗经》中共出现了241次。
“如”字作喻词使用出现了145次,可解释为“像……一样”,而作非喻词使用出现了96次,分别解释为“如果”“比得上”和“如此”等义。
一、“如”字作喻词使用
喻词“如”出现在《诗经》60篇诗歌中,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以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或在形象上、或在神态上、或在逻辑上的相似性。
例如: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诗经·卫风·硕人》)
分析:手如同初生的白茅(那样又软又白),皮肤像凝结的脂膏(那样白),脖子像天牛的幼虫(那样又白又长),牙齿像葫芦籽(那样整齐),额头像蝉首(那样宽),眉毛像蚕蛾的触须(那样又细又弯)!句中喻词“如”出现4次,把女子的手、肤、领、齿分别比喻为自然界中初生的白茅、凝结的脂膏、天牛的幼虫、葫芦籽,来强调4个本体与对应的喻体之间在外在形态上的相似性。
(2)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诗经·周南·汝坟》)
分析:沿着那汝水岸边行走,折取树上的枝条。
没有见到君子,心中烦燥像烹饪时饥饿难耐。
句中出现喻词“如”,把一种心理的烦躁情绪比喻为一种具体可感的生理(饥饿)感受,符合比喻具体化、形象化的要求,本体“惄”与“调饥”之间有共同的神态上的相似性。
(3)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诗经·小雅·斯干》)
分析:清清流淌的溪涧,幽深遥远的南山。
像翠竹同根从生(不分离),像松树枝繁叶多(不分离)。
兄长和弟弟啊,应该好好相处,不要互相欺骗。
句中喻词“如”出现两次,把本体(兄弟相好)比喻成竹子的丛生和松树的枝繁叶多,强调本体与两个喻体之间在内在事理逻辑上的相似性。
二、“如”字不作喻词使用
《诗经》中出现的96处“如”字,并没有比喻意义,“如”字不作喻词使用。
“如”字在《诗经》中还有“如何、比得上、如同、如果、如此”等意思。
“如”字作“如何”使用出现了30次,与“不”连用作“比不上”使用出现了17次,作“如同”使用出现了15次,作“如果”使用出现了10次,作“如此”使用出现了8次。
例如:
(4)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诗经·齐风·南山》)
分析:怎样种植麻?要有横纵相间的田地。
怎样把妻娶?一定向父母禀告。
既然已经告诉了父母,为什么又陷入困顿?句中“如”与“何”的搭配,带有疑问语气,解释为“怎么样”。
另外“如何”还表示感叹语气,可解释为“多么”。
例如“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诗经·鱼藻之什·隰桑》)。
(5)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经·郑风·叔于田》)
分析:三哥打猎出了门,巷里空空不见人。
难道真的没住人?谁能比得上三哥!他真英俊又谦逊。
句中“如”,与否定词“不”连用,解释为“不如、比不上”。
(6)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
分析:她在采长葛,一天没有见面,如同相隔了三个月。
这是同类事物之间的简单对比,不具备用比喻的条件。
通过长短时间段不同的心理感受来传达一种焦急等待的心情。
(7)乱之初生,僭始既涵。
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诗经·节南山之什·巧言》)
分析:祸乱初次萌发,其中已经包含虚假。
祸乱再次出现,君子听信陷害人的坏话。
君子如果发怒,祸乱会停止地很迅速。
君子如果严肃,祸乱很快就会结束。
句中两处“如”,表示一种假设关系,可解释为“如果”。
“如”字在《诗经》中作非喻词使用除了以上4种用法外,还可用来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表示顺承关系“就”,分别在《诗经》中出现5次、3次。
例如:
(8)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分析:野地荒草蔓延,草上露水洒满。
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可爱且有清澈的双眸。
不期而遇,我们是多么美满。
句中“婉”与“清扬”均为形容词,“如”起连接作用,可翻译为“而”,表示一种递进关系。
(9)四黄既驾,两骖不猗。
不失其驰,舍失如破。
(《诗经·小雅·车攻》)
分析:四匹黄马驾车,左右边马没有偏差。
跑起来彼此协调,弓箭射出去无一虚发。
句中“如”表示顺承关系,可解释为“则”“就”。
此外,“如”字还有“……的样子”的用法,在《诗经》中出现了3次。
例如:
(10)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诗经·郑风·羔裘》)
分析:羊皮袄柔柔滑滑,他为人正直又美好。
他是这样一个人,肯舍生命保节操。
句中“如”是语助词,可解释为“……的样子”。
“如”字还可以用来发表誓言。
例如:
(11)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诗经·王风·大车》)
分析:活着的时候你我不住在一起,死了后愿和你同葬。
要是不相信我的话,有太阳可以作证。
句中,“有如”是誓词中的习惯用语,可翻译为“有……为证”。
这种用法在《诗经》中只出现了1次。
最后,“如”字还有“适合、按照”的意思,只出现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
既齐既稷,既匡既敕。
”(《诗经·谷风之什·楚茨》)中。
“如”字还可用来列举情况“或者、或者”,只出现在“戎车既安,如轾如轩。
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诗经·南有嘉鱼之什·六月》)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诗经》中的“如”字已基本具有了现代汉语中“如”字的用法,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如”字的用法已经相当丰富,其应用已非常广泛,“如”字古今意义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性。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0.
(李新苗山东日照广播电视大学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