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2019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2.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变化规律形成基础成因典型地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纬线方向或沿海→内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中纬度的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水分热量随海拔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1 -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 6 -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 13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选填序号)①岩石②生物③大气④土壤⑤植物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微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一种循环?[提示]生物循环。
[教材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提示:图中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通过大气降水,生物、土壤、河流和湖泊获得水分补给;大气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获得水汽;土壤中的无机盐及养分,通过水的运动被植物吸收。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含义: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2.内容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习►核心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同时也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使整个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但自然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素跟着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整体区域自然环境面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是绝对的。
不同纬度位置、不同海陆位置,导致的热量、水分差异,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分布规律的自然带。
在不同纬度、海陆位置外,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变化特点。
3.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受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影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自然带景观由赤道到两极呈现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的景观变化,体现出了纬度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在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4.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靠海近的地区,降水多,适合森林生长,由此向内陆延伸,随着距海越远,降水越少,景观逐渐过渡到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显著。
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体的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的水热组合状况是不同的,植被受水热组合影响,也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即形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麓基本受山体所在纬度决定,山体的自然带数目受山体相对高度(或海拔)决定。
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受地形的坡向(向阳坡与背阳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影响。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因素主要有:坡向、降水量、山体所在纬度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题训练1.(2013·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为(A)A.草原 B.荒漠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D)A.纬度 B.洋流C.地形 D.季风解析:(1)我国北部地区植被的分布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大兴安岭以东为森林,以西为草原,贺兰山以西为荒漠,故A正确。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习总结新人教版必修1陆地自然带的特征和分布读图1和图2,完成(1)~(2)题。
(1)据各自然带在图1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2)据图2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解析:第(1)题,O→a,热量条件在不断增强,纬度越来越低,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O→b,热量条件在不断减弱,可能是纬度越来越高,也可能是海拔越来越高。
第(2)题,从图中可知,非洲土地退化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答案:(1)D (2)B特殊地区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
但是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上述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这种地域分异叫做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这是由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形成的。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狭长,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这些绿洲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而形成的。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5)题。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难点总结重点重点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含义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
3.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重点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上热量条件的影响。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难点难点一: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大部分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名称都以其植被的名称命名。
难点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由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造成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差异,叫非地带性。
其表现为: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由于南纬56°~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1 -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 6 -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 13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选填序号)①岩石②生物③大气④土壤⑤植物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微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一种循环?[提示]生物循环。
[教材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提示:图中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通过大气降水,生物、土壤、河流和湖泊获得水分补给;大气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获得水汽;土壤中的无机盐及养分,通过水的运动被植物吸收。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含义: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2.内容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模块必考知识点汇总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汇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土壤等)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⑴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③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 CO2的平衡,净化大气;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例题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④_______ ,⑤ ______,⑥_____ ,⑦ _____,⑧ ____,⑨________ ,⑩__________ 。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提升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提升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总结提升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②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③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触摸高考]错误!1.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下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下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析:答案:(1)B (2)A主题升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的判定自然环境水平分异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沿海向内陆的分异(经度地带性)概念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形成基础以热量为基础以水分为基础根本因素纬度位置差异,导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差异大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景观变化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赤道→两极)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自然带更替方向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经线方向图示分布低、高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中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2.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图1 图2(1)据各自然带在图1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越来越低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2)据图2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解析:(1)从图1中可知,o→a自然带由荒漠带到热带草原带到热带季雨林带到热带雨林带,降水越来越多,且均在热带,这种自然带分布态势应该主要由大气环流因素决定,故排除A、B项;o→b自然带由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到针叶林带到苔原带,可以得知温度带由热带到温带到寒带,但降水并不是越来越多,只能表明。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提升I专题丨归纳整合专题一主要的陆地自然带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陆地『I然带Mm热帯草原带热僭雨林带2.主要陆地自然带特征与分布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名称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典型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z r.曰曰_U生产量最大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洛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梳理知诅把握王干地理要素闾逬行若拘质与能屋的龙换山赤追到两槻的Jtk域分計也理班素间相/作川产生新功能环境从冇统一的演化过程大气、水、岩石. 生臨土壤算則分从沿绛向内陆的Jtk域分异山地的域分异朮她蒂艸地J威自然带箱展贯通深度畀华/盘帯晦f洋性咒地屮海諛繆」/ 苔原帯 \__»带针吋林帯叶阔叶温带臟带草原带却阿叶林带温带薄叶期叶绿隔叶怵带然带地区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3.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对应关系在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以下几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③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④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⑤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专题训练1】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
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问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展开着物质搬迁和能量互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均衡功能――就是所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互换,并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3地理要素的变化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生物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2.生物对水圈的影响――发生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予水循环,提升陆地水分状况3.生物对岩石圈的影响――参予沉积岩的构成,大力推进岩石风化,催生土壤构成4自然界的碳循环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形成基础热量水分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一:自然带的分布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拎在横向方向上的分异规律1.山麓的自然拎称作“基带”,由纬度边线同意2.山地自然带谱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大致与基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自然带地带性变化相似,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3.山地所在纬度越高、海拔越高,其横向自然拎五音越繁杂,数目越多。
4.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带上限。
一般地,山地阳坡林线较高,阴坡林线较低;迎风坡林线较高,背风坡林线较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林线一般较高。
5.雪线是指山地积雪冰川带的下限。
课标: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一、(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不是水源)、地貌、生物(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的反义词是部分,或者孤立,整体性就是不孤立,也就是相互影响,另外整体往往大于部分之和,所以整体往往可以有单个要素不具备的功能)(二)、整体性的应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城市、乡村)、劳动力、市场、政治、军事、交通、文化、经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技术等。
(即主要由人创造的)(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用整体性原理回答问题)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进行)案例1:太阳能、水、钙、铁等元素在各要素间流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太阳能进入变成生物化学能。
通过降水,土壤、岩石、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案例2: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
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
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
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
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
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第五章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②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③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触摸高考]
主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下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下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解析:
答案:(1)B (2)A
主题升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分异的判定
2.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据各自然带在图1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据图2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1)从图1中可知,o→a自然带由荒漠带到热带草原带到热带季雨林带到热带雨林带,降水越来越多,且均在热带,这种自然带分布态势应该主要由大气环流因素决定,故排除A、B项;o→b自然带由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到针叶林带到苔原带,可以得知温度带由热带到温带到寒带,但降水并不是越来越多,只能表明。
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故排除C项。
(2)从图2中可知,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择B项。
A 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C项是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D项是地中海气候的特征。
答案:(1)D (2)B
主题升华垂直自然带数目与雪线
1.垂直自然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影响垂直自然带数目的因素。
3.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
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其关系如下:
【特别提示】就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主题三非地带性分异
3.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
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1)D (2)C
主题升华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
1.熟悉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2.明确与地带性分异的关系
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鲜明。
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3.掌握判断的方法
(1)根据影响因素判断:地带性主要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影响;非地带性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影响。
(2)根据地带性判断:判断一个自然景观是否属非地带性分异,首先判断该地的地带性景观是什么?如果与该地的地带性景观不同,那么该自然景观属非地带性分异,也是说“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者说“该出现的地方,它没有出现”。
(3)熟记典型非地带性分异案例: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沙漠的形成;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在南半球的缺失;东非高原上热带草原带的形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