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做题分考点详解3
- 格式:docx
- 大小:22.56 KB
- 文档页数:4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Ⅲ卷)逐题评析(三)文言文阅读【选文】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宋史·许将传》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
在进士考试中名列第一。
神宗召他来回答问题,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负责中书条例的编修。
契丹以二十万人的军队来迫近代州边境,他们还派遣使者来请求分割代州的地盘,宋朝的岁聘使不敢出行到契丹,皇上把这个使命交给许将。
许将入朝对皇上说:“我愧居侍从之位,朝廷的大决议,不容许我不关心。
只是万一契丹人说道代州的事,而我没有办法来折服他们,那就会伤害国家利益。
”皇上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来阅读相关文书。
他去到契丹境内后,当地的居民爬上屋栋,聚集在一起偷看许将,他们说:“我们要看看南边王朝的状元。
”等到操练射箭时,许将先射破目标。
契丹使者萧禧负责招待客人,萧禧果然拿代州事来向许将发问,许将随问随答。
历史探究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2017年高考语文答案及解析(全国Ⅲ卷)2017年高考在考生期待中如期而至,经过了汗与泪的洗礼,驰骋考场的感觉如何?查字典语文网会第一时间为考生公布出的相关内容,希望所有考生都能有出色的发挥。
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故答案为C。
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故选C。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错误。
故选D。
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小说的内容、情节、主旨。
B项,“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
5、【答案】做裁缝是辛苦的;无论做什么职业都是辛苦的;人活着为了生活而奔波都是辛苦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
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解答即可。
6、【答案】语言富有方言特色,如"当当嘛""公公嘛、小气嘛",展示出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语言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如"三只鸡,换条裙子,够不够",展示出人物直爽率真的一面;句式多变,长短结合,整散并举,既有精炼有力的短句,又存整齐划一的长句;场面描写生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特色。
可以从用词,句式、场面描写等几个方面思考。
7、【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
题中,B项的"除201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的说法不准确,根据图标,2003年比2002年也有所减少。
8、【答案】B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
题中,A项“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说法无中生有。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目前,备受关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已开始。
其中高考语文试题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
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
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
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
”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
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
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肆虐凋凌B.集结昼夜兼程C.版图稚嫩D.嫣然抱憾退出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席卷系扩展B.笼罩停扩展C.席卷停扩充D.笼罩系扩充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逢草逢花报发生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似开未开最有情【答案】1.A2.A3.C【解析】1.试题分析:A项“凋凌”应为“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
后也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延续了2015和2016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形的辨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全国卷III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学+科网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含解析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臵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选考)[考情把脉][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屋农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
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
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
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
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
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
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
专题1.5 题型对点指导(三)文言文阅读部份分值19分,古诗鉴赏11分,名句默写5分,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分值一样,都是35分。
从选材上说,近五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而且多项选择自旧唐书、宋史与明史,多为人物生平履职经历。
要紧以表达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练。
从内容上说,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要紧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表达其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
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样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文言断句题、内容分析题要求考生必需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词义、句意,梳理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辨清主次信息,并对文章中所论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及论述的道理等进行分析和推理判定。
采取客观题的形式,试题中设置四个选项,要求“选是”或“选非”。
它是挑选信息题的拓展。
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是断句题,做断句题需要关注语句层次、关注句中主语、关注整齐句式、关注文言虚词、关注固定句式、关注对话形式。
第二道题是文化常识题,从2021年开始,高考文言文阅读持续两年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但考纲并无明确这一考点,2017年出台的高考新考纲第一次将其作为文言文考点予以明确,估量2017年高考会延续这一题型。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要紧涉及姓名和称呼、官职和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文学文化知识题为近几年考查的重点,这些需要在平常学习中分门别类地积存经历。
近两年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要紧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结合日常认知、课堂学习,综合考查古代官制、特定称呼、年号庙号谥号、人事升迁任免等内容,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三道题是归纳内容要点,归纳中心意思。
本考点是历年高考最稳固的一个题型,2017年高考估量也可不能发生转变,会继续沿用这一题型。
内容分析题要求考生必需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词义、句意,梳理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辨清主次信息,并对文章中所论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及论述的道理等进行分析和推理判定。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做题分考点详解3
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做题分考点详解3,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做题分考点详解3
三、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考纲内容:理解重要概念,“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重要句子,“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的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一)、考试题型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试题举例】
例1、07北京卷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例2、08上海卷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例3、06江苏卷关于“木板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例4、06江西卷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理解正确的是()例5、06山东卷下列关于“干栏居”表述正确的是()
例6、06重庆卷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例7、08江西卷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例8、08湖北卷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解析】
这一考点要求考生能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做到能够领会,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和准确的判断。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1、“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候必须理解的概念。
它在“文中重要”大体是这样几类: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⑥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正确的理解这些词语,需要我们在考前作好一定的准备。
比如08天津的“绿色经济”、06上海的“城市色彩”、08重庆的“生物钟”等等,很多的重要词语就指的是某段或者文中所探讨的的核心问题,甚至就是文章的题目,这就给我们理解提供了方便,也设置了难度。
方便指的是,这种设置使我们很明白地找到思路——从全文、全段来看;难度指的是这种题目要求考生能将文中对核心词语的阐释进行近乎全面的概括,但是,由于内容比较的繁杂,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忽略其中的要点、关键性的限制词等。
2、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时,我们容易只注意到词语的词典义,忽略了词语的语境义。
考点明确地指出,要注意“语境义”,也就是提醒我们,在做题时,不能凭印象加猜测,要深入文本,看文本怎么“说”。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无论科技文、社科文、文学作品哪一类作品,都有对重要词语的考查,并且对这些词语的考查,一般的说,往往测试的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这些词语
在文章所给的语境中的具体的含义。
如何才能准确理解它们呢?首先不要忘记立足文意,联系上下文,考查词语的情境义,接着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来思考,选择准确的词义。
有时还要注意从词义轻重、范围大小、词语色彩、搭配习惯、词性、用法等方面来推究。
例如08江西卷中对“白日梦”的理解,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但是,文章并不指这方面。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试题举例】
例1、08湖北卷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2、08浙江卷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3、08安徽卷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例4、07辽宁卷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例5、07江西卷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考点解析】
从句子方面来说,它在“文中重要”大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语义较为丰厚、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
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也不难,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理清句子结构,抓住句子的修饰语;②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理解它的作用;③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④弄清文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