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发展看近代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引言概述: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饮食习俗到现代的餐饮业繁荣,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融入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饮食习俗、烹饪技艺、餐饮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沿革:1.1 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先民的采集和狩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粮食,饮食文化逐渐形成。
1.2 宫廷饮食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尤其是明清两代,宫廷饮食文化达到了巅峰。
宫廷菜肴丰富多样,注重烹饪技艺和饮食礼仪。
1.3 饮食文化的革新:近代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和变革,受到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
二、饮食习俗:2.1 节日饮食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有独特的饮食习俗。
比如春节时吃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中秋节时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美好。
2.2 地域特色饮食: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
如川菜以麻辣闻名,粤菜注重原汁原味,鲁菜以炖煮为主。
2.3 饮食禁忌和习俗: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一些饮食禁忌和习俗,如不吃熊掌、不吃鲨鱼等。
同时,还有一些饮食习俗,如用筷子夹菜要注意不要直接对准别人等。
三、烹饪技艺:3.1 火候掌握:中国烹饪注重火候的掌握,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火候处理,如煎、炒、炸、烤等。
3.2 刀工技巧:中国烹饪讲究刀工的精湛技艺,刀法分为剁、切、切丝、切片等,不同的刀法能使食材的口感和外观得到最佳呈现。
3.3 调味独特:中国烹饪注重调味的独特性,以酱油、醋、料酒、味精等调味品为基础,搭配各种香料和调料,使菜肴口感丰富多样。
四、餐饮业发展:4.1 餐饮业的兴起:中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餐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饮食需求。
4.2 外来餐饮文化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餐饮业吸收了外来餐饮文化的精髓,如西餐、日韩料理等,形成了多元化的餐饮文化。
中国饮食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饮食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其中饮食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迁与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
一、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饮食文化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由于物质匮乏和交通闭塞,人们的饮食以粗粮和蔬菜为主,肉类、鱼类等食物只能在大型节日或者婚丧嫁娶等特殊场合才会出现。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变迁
1、由传统到现代:传统饮食以粗粮、蔬菜、豆类为主,如米、面、大豆、小米、黄豆、豌豆等;现代饮食则以荤素搭配、色香味俱佳为宗旨。
2、由单一到多样:以前人们的饮食侧重于单一的口味,现在则是多种口味搭配,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3、由环保到节能:在现代人们的节约意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传统饮食的节能、节约、环保思想也已引起关注。
三、发展
1、营养:饮食的营养已经成为了现代饮食发展的重要方面,人们开始注重荤素搭配、精细搭配、科学搭配等。
2、健康: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有健康饮食的意识,在发展新的饮食文化时,建立起健康、营养、安全和时尚的饮食观。
3、多元化:在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下,中国饮食文化所形成的区域性与多元化的美食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之,中国饮食结构经历了多次变迁与发展,虽然现代以来饮食
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饮食思想却仍然影响着国人,为人们的饮食带来了健康、时尚与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关于饮食变化看中国经济变迁的实践论文范文早早地,“年味”就已经在琳琅满目的年货中浓郁了起来。
大包小包拎回家,除夕之夜丰盛的年夜饭见证了人们不断提升的获得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回望,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从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文化,折射出经济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多重红利。
爷爷奶奶是新中国成立的见证人。
曾经听他们回忆说,新中国刚成立时,吃饭真是个大问题。
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吃个白面馒头都是奢望。
上山挖野菜,甚至地里还未长大的红薯叶,都成了“稀罕的粮食”。
在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
当时,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几个国家之一。
1950年,列入计算的世界141个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GDP低于中国。
经济在发展,生活在改善。
随着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慢慢地迈上了正轨。
只是这个时候的物质依然较为匮乏,吃饱吃好仍然是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
爸爸妈妈曾回忆说,过年时为了买到食物,常常天不亮就得去排队。
豆渣蒸馒头等等,都是这一代人的甜蜜回忆。
改革开放春风吹满地,人民生活水平步步高。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大锅饭”被废除,家家户户的干劲儿更足了,人们的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温饱问题渐渐解决。
玉米面、红薯、面条、稀饭和窝窝头等,都成为了多数人一日三餐的主食。
迈进新时代,生活更幸福。
而今过节,吃顿肉已经不再是奢望,在量上也是敞开了肚皮吃个够。
反季节蔬菜、瓜果也都走上了餐桌,即使在一些耕种品种比较专一的农村地区,人们也能买到各种蔬菜。
粮、油、肉、蛋、蔬菜、水果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甚至只要动动手指,食品和蔬菜就能送到家。
这个春节,丰盛的除夕大餐,以及美轮美奂的“精神食粮”,都让幸福更有质感。
老百姓吃的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美丽蝶变。
近代中国饮食变化
近代中国饮食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和习惯也在逐渐变化。
从传统的方式到现代的多样化选择,中国饮食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轨迹和人们生活的品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饮食的变化。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中国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选择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改变。
传统的中国饮食以米饭、面食、蔬菜、猪肉为主,以清淡、平衡为特点。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食物口味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餐饮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口味的选择,各种异国风味、创新菜品不断涌现,人们能够在品尝到本土美食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外来的饕餮盛宴。
其次,饮食的多样化也反映在餐桌上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上。
传统的中国烹饪注重“色、香、味、形”四维平衡,强调烹饪技艺和食材的。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以下是对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
1.古代时期(约5000年前- 公元1840年):在这个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形成。
农业的兴起使人们能够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禽牲畜,从而丰富了饮食内容。
中国古代人注重谷类主食的摄入,并以米饭为主要粮食来源。
2.历代王朝时期(公元221年- 1912年):每个王朝都对饮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汉朝时期加强了谷物、蔬菜和豆类的消费;唐朝时期,面点和面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宋朝时期,烹调技艺得到大幅发展。
3.明清时期(1368年- 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菜肴和烹调技巧,如清蒸、红烧、爆炒等。
此外,明清时期还兴起了宫廷菜和民间菜两个不同流派。
4.近代时期(1840年至今):近代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受到西方食物和烹调方式的影响,并开始融合外来元素。
同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总体而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丰富,融合了多个地区、民族和历史时期的特色。
其重视平衡、谷类为主、注重烹调技艺等特点使其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近代饮食结构变化201211033010 金融车明顺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饮食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
【由封闭走向开放】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化的进程。
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制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方的食品工业产品,如罐头、饼干、蛋制品,也在20世纪初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了可观的销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口岸建立了罐头、蛋品、啤酒等食品制造厂。
西方饮食及其有关工业的建立,丰富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长江流域食品工业的发展。
在西方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综合载体的西式餐馆也在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相继出现。
【辐射效应】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以长江中下游的对外通商口岸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的。
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一种崇洋慕外的文化心态,对西方饮食也怀有一种新奇感,总想开开“洋荤”,这就使上海成了近代中国西方的食品的集中地。
在上海的带动影响下,长江沿岸的汉口、南京、重庆、宜昌、九江等城市的饮食生活,也先后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并对长江流域内其它地区形成了辐射,促进了整个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革新。
【饮食观念的革新】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比较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菜肴的色、香、味、型的美好、谐调为目的。
而西方传统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目了然的特点。
随着近代长江流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日益感觉到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祖辈是“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里没油水的原因。
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米饭,白面大米虽说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奇缺品”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从饮食的起源、主要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饮食形式是以狩猎、采集为主。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作物,并开始养殖家禽、牲畜,逐渐形成为了以粮食为主的饮食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为了烹饪技术,并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如炒、炸、煮、蒸等。
这些烹饪技术和调味品的创新,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特点1. 营养均衡: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强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的搭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2. 注重烹饪技艺:中国饮食文化以烹饪技艺为核心,注重烹饪过程的细节和技巧,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俱佳,讲究刀工、火候、时间的把握。
3. 尊重食材: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尊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食材的新鲜和品质,强调食材的选择和搭配,以保留食材的本真滋味。
4. 礼仪之邦: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餐桌礼仪,讲究用餐的仪态和规矩,注重食客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及与食物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三、发展历程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1. 古代: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主要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受到周、秦、汉、唐等朝代的影响。
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礼仪和宴会文化,形成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菜肴和烹饪技法,如“八珍”、“四时鲜”等。
2. 近代:近代中国饮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引入了西餐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形成为了中西合璧的饮食风格。
同时,近代中国饮食文化也浮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火锅、烧烤等特色菜系的兴起。
3. 现代: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注重健康、时尚、便捷等方面。
同时,中华美食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国际餐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近现代饮食发展首先,清朝末年的饮食习惯受到了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和工业革命的传入,中国的饮食开始变得多样化。
西方人带来的食材和烹调方法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烹饪技巧中。
例如,西式甜点、面包和咖啡等新的食品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流行起来。
其次,中国在近现代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经济变革,这也对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不同的政策,包括大规模的农业和国有化,这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例如,社会主义时期的公共饭堂改善了城市工人的饮食条件,保证了他们每天能够得到一份热腾腾的饭菜。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受到国际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开放促进了国际交流,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更多的外国美食。
例如,西方快餐连锁店和跨国餐厅如今已经扎根于中国的大街小巷,并逐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
在近现代的饮食发展中,中国也积极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
大规模的食品加工和生产使得食品的供应变得更加丰富。
例如,罐装食品、速冻食品和各种宴会食品都逐渐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这使得中国人民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各种各样的食品,并且节省了烹饪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近现代的饮食发展还体现在饮食观念的变化上。
中国人民开始更加关注饮食的卫生和营养价值。
人们越来越重视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也开始减少油脂和盐分的使用。
这一变化不仅源于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相关。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的饮食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外来文化的影响、政治经济的变革、国际交流和食品工业的发展等因素都对中国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不断的变化和适应,中国近现代的饮食已经从简单的传统饮食发展到多元化、便捷化和更加注重健康的现代饮食。
从饮食发展看近代中国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从饮食的变化看到社会的兴衰变化,体会社会生活的变迁。
说到中国近代饮食的发展,我们要从鸦片战争前说起,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吃的是五谷杂粮,五谷指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埠,外国侵略者根据不平等条约,在通商口岸建立了租界。
随着大批外国侨民向租界的日渐涌入,西餐开始进入了中国。
最初,西餐馆在中国被称为番菜馆。
番菜馆最早出现在广东,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在这些城市也日渐出现了一些番菜馆。
由于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西餐最初在中国受到的是冷遇。
同文馆译员张德彝第一次登上由天津驶往上海的洋人轮船时,才第一次尝到西餐。
但是他认为:“盖英国饭撰,与中国迥异,味非素嗜,食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合成撰,牛羊肉皆切成大块,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
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嗅即吐。
”以至于同船的国人一听到开饭的铃声“便大吐不止’。
可见,当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吃西餐并不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中国人怀着对西餐的新奇感去品尝西餐。
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
这是因为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因而对西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民国时期,中国依然是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文化。
民国时期饮食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
先来说说孔府宴,孔府宴礼节周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孔府宴分两等,第一等又称满汉全席,是给给皇帝和钦差大臣的。
一套宴席的餐具有404件,每件餐具分两套,全席一共要上196道菜。
十个人需要整整吃四天才能将这些菜品尝完。
第二等孔府宴相较第一等没有那么奢侈,是针对宾客和当时游客的宴席。
另一种传统宴席是谭家菜,也是一种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菜肴。
从饮食发展看近代中国
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从饮食的变化看到社会的兴衰变化,体会社会生活的变迁。
说到中国近代饮食的发展,我们要从鸦片战争前说起,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吃的是五谷杂粮,五谷指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埠,外国侵略者根据不平等条约,在通商口岸建立了租界。
随着大批外国侨民向租界的日渐涌入,西餐开始进入了中国。
最初,西餐馆在中国被称为番菜馆。
番菜馆最早出现在广东,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在这些城市也日渐出现了一些番菜馆。
由于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西餐最初在中国受到的是冷遇。
同文馆译员张德彝第一次登上由天津驶往上海的洋人轮船时,才第一次尝到西餐。
但是他认为:“盖英国饭撰,与中国迥异,味非素嗜,食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合成撰,牛羊肉皆切成大块,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
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嗅即吐。
”以至于同船的国人一听到开饭的铃声“便大吐不止’。
可见,当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吃西餐并不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中国人怀着对西餐的新奇感去品尝西餐。
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
这是因为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因而对西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民国时期,中国依然是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文化。
民国时期饮食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
先来说说孔府宴,孔府宴礼节周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孔府宴分两等,第一等又称满汉全席,是给给皇帝和钦差大臣的。
一套宴席的餐具有404件,每件餐具分两套,全席一共要上196道菜。
十个人需要整整吃四天才能将这些菜品尝完。
第二等孔府宴相较第一等没有那么奢侈,是针对宾客和当时游客的宴席。
另一种传统宴席是谭家菜,也是一种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菜肴。
2、民国时期,外来饮食文化也传入了中国,西餐开始在中国日益流行。
1914年的北京,较出名的西餐馆有4家,到了1920年发展为了12家。
在东北地区,犹豫时代发展和地域时间局限,饮食品种较为单一,饮食结构比较单一。
但由于大批俄国人的进入,西方饮食文化随之出现。
在天津、重庆、广州、长春、沈阳以至一些中小城镇,也有了一些西餐馆。
3、糕点店逐渐取代了饽饽铺、茶食店的称号,糕点品种日趋丰富。
各大食品公司也开始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
例如上海冠生园在《大公报》上连续登载广告,雀巢公司也为其麦精粉做广告。
解放初期,在经历了战争后,人民生活贫困,食不果腹。
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
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
建国时期,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各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处处可见公社语录:猪油自己煎,肉丸自己炸,鳝鱼自己杀,腊味自己熏。
那个时期,吃饭不花钱的宗旨得到空前发展,处处可见一大伙的人围在一桌吃饭。
人人都可以吃上饭,但在生活集体化的过程中,人民的部分生活资料被无偿剥夺,违背他们的心愿,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另外饭菜种类单一,人民吃饭完全没有自己的选择权。
改革开放以后的七十年代初期人民依然贫困。
依然是凭票供应的时代,粮食定量供应。
一般每人每月27-31斤,光有粮票不行,还得带购粮证,到指定的粮店才能购买。
卖肉凭票,没人每月配给猪肉半斤,只有蔬菜和酱菜不要票,其他一律要对应的食品票。
特别是在秋天,每年家家都要早起半夜去排队购买上千斤的大白菜,以储备过冬。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
这个时代的人们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到了八十年代,情况有了逐步的改善,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
人们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这个年代家庭饮食
目的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开始由吃饱转变到吃好。
老百姓的餐桌可以说是先苦后甜、不淡不咸。
虽然当时的大米质量不如现在的优良,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一日三餐白米饭已经基本不成问题,这时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人民回忆说,“记忆的不是吃,是感觉!”菜的品种也多起来,但多是黄瓜、茄子等本地菜,外地菜很少。
八十年代后期,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成了配角。
不过牛奶还没普及。
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突飞猛进,人民在食品上的消费也日益提高,中国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
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
已经消失的粗粮受到食客青睐。
牛奶进入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空前发展。
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
这个时期,蔬菜种类越来越多,肉类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百姓餐桌上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
市面上饼干、蛋糕、巧克力、薯条、冰激凌和各种小吃应有尽有。
孩子不仅有牛奶喝,有面包吃,水果、零食更是从未间断过——“垃圾食品”开始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人们的肥胖率逐年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中国各地的城市化越来越剧烈。
人民的身体健康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病挑战着人们的健康。
因此,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对身体的影响。
人们对食品的追求提高了,从吃得多转变成了吃得好。
健康的饮食观受到了人民的推崇,大鱼大肉不再受宠,牛奶、蛋、水果蔬菜成为了人们的宠儿。
市场最懂得消费者的需求,各种杂粮,各种品牌的牛奶以及各种健康食品应运而生。
健康食品市场由此风生水起。
然而,好景不长,各种食品黑幕涌出,震惊了中国市场的消费者。
毒大米,毒奶粉,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这一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成千上万的人们深受其害。
各种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指责。
然而,利益熏心的不法商家不顾各种指责及危害,依然干着这不法勾当。
他们在激起民众的同时,也泯灭了民众对于国内食品市场的信任。
信任危机由此产生。
近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可谓是空前迅速的,得到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然后,从现代中国食品市场的信任危机又让我们对其前景不容乐观。
个人认为一是食品销售及制造者的精神水平亟待提高,另外,食品部门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加大对不法商家的力度,让他们无机可乘。
此外,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才能缓解这个严峻的问题。
总之,未来的食品市场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