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鬼畜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5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鬼畜”文化——基于迷群文本生产的研究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鬼畜”文化——基于迷群文本生产的研究近年来,网络文化以其快速传播、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深受广大青年人的喜爱。
在众多的网络文化形式中,鬼畜文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奇特的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通过对鬼畜文化的迷群文本生产进行研究,探究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一、鬼畜文化的概念和形成背景鬼畜文化源于日本,最早起源于二次元文化圈。
最初是指在动漫中将音频和视频剪辑混合,产生出一种诡异有趣的效果。
后来,鬼畜文化逐渐演化成一种以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的互联网文化现象。
鬼畜文化的形成背景与亚文化的产生密切相关。
亚文化是指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与主流文化相对而存在,有着独立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群体。
在互联网时代,青年人越来越喜欢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新兴文化,这也为鬼畜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二、迷群文本生产与鬼畜文化在鬼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迷群文本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迷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或文化圈内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鬼畜文化的迷群主要由青年人组成,他们通过分享音视频剪辑、图片、表情等互联网媒体,进行创作和传播。
这些迷群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方式,形成了鬼畜文化的核心内容。
通过迷群文本生产,不仅可以表达个体情感认同与对主流文化的反抗,还能释放创作的热情和创造力。
三、鬼畜文化的特点与魅力鬼畜文化得以在亚文化圈内流行,有其独特的特点与魅力。
首先,鬼畜文化具有幽默搞笑的特点。
通过对音视频的剪辑,可以产生出一种荒诞可笑的效果,给人以欢乐和娱乐的感受。
其次,鬼畜文化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
创作者通过将原本的媒介内容重新拼接,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和效果,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最后,鬼畜文化具有随性、包容的特点。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鬼畜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中,无需专业技能和设备。
鬼畜价值观鬼畜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它主要体现在鬼畜文化的追求和表达中。
鬼畜文化在互联网时代逐渐兴起,并在年轻人中间广泛传播。
虽然鬼畜文化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低俗、恶搞的表达形式,但它也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下,美被定义为对称、协调、和谐以及符合常规的事物。
然而,在鬼畜价值观中,美被重新定义为一种超越常规的、破坏性的力量。
鬼畜文化通过对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进行剪辑和混合,将原本不相关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颖、违反常理的效果。
这种破坏传统美学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对常规思维的挑战,体现出鬼畜文化追求与众不同的态度。
鬼畜价值观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对自由和创造的追求。
在鬼畜文化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剪辑、混合和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不受固定的框架和规则束缚,给予了个体更大的发挥空间。
同时,鬼畜文化也倡导创作者对素材的创造性使用,鼓励他们通过改编和再创作的方式展示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这种对创造力的追求,进一步促进了鬼畜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鬼畜价值观还与反主流和反传统的精神息息相关。
传统的美学观念强调对称、协调和和谐,而鬼畜文化则追求通过打破常规和固有的审美观念,创造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美感。
这种反传统的精神在鬼畜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鬼畜作品通常运用各种夸张、怪异的表现手法,以嘲笑、挖苦和颠覆常规为特点,展现出一种嘲讽和反讽的态度。
这种反主流和反传统的精神成为鬼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鬼畜价值观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鬼畜价值观中的破坏和反主流并不意味着鬼畜文化缺乏规范和道德底线。
在鬼畜文化中,人们的创作和传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伦理。
例如,虽然鬼畜作品通常会对素材进行修改和混合,但仍然需要尊重原创作品的版权和知识产权。
同时,鬼畜文化的传播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观点,不攻击个人、群体或特定价值观。
这种规范和道德底线体现了鬼畜文化的积极价值,让其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鬼畜”文化——基于迷群文本生产的研究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鬼畜”文化——基于迷群文本生产的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正在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网络亚文化中,鬼畜文化因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迷群这一鬼畜文化的核心生产群体,从青年亚文化视角探讨网络鬼畜文化的现象、特点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网络鬼畜文化的定义和发展鬼畜文化是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时尚性。
它以混剪、配乐、二次创作等方式,将动画、电影、音乐等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改编,创造出独特的幽默和荒诞效果。
鬼畜的字面意思是将宠物行为和恶魔行为进行合成,通过将本来不相关的素材进行拼接,产生出一种新鲜、奇特的效果。
这种创造精神和幽默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参与和追捧。
网络鬼畜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日本的鬼克团体。
最初,鬼畜文化主要通过影像、音乐等元素娱乐人们,其后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涵盖了二次元、网络歌曲、配音等多个方面。
网络鬼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快速传播的互联网和年轻人的独特审美需求。
二、迷群对鬼畜文化的贡献迷群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网络群体,由于其深度参与和活跃度,对鬼畜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迷群成员通常对特定的鬼畜作品拥有极高的热情和熟悉度,他们通过搜集、分享和讨论作品,推动了鬼畜的创作和传播。
首先,迷群对鬼畜文化的贡献在于广泛的作品输出。
迷群成员经常制作和分享鬼畜作品,将不同风格和元素的鬼畜作品推向互联网大众,并在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其次,迷群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和比赛,形成了独立的社群圈子。
迷群的线下活动通常包括表演、分享、讨论等,为互联网上的鬼畜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此外,迷群通过互动和交流,加强了对鬼畜作品的理解和感知,进一步推动了鬼畜文化的发展。
最后,迷群还通过文字发表推理、解读、评论等文本,形成了鬼畜文化的解读体系。
《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篇一一、引言鬼畜文化,作为一个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已经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本文旨在探讨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及其扩张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鬼畜文化的形式鬼畜文化主要表现在网络视频、弹幕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其形式多样,包括鬼畜视频、鬼畜素材、鬼畜音乐等。
其中,鬼畜视频是鬼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以重复、变速、画面错位等手法对素材进行加工,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鬼畜素材主要包括各种表情包、动态图等,具有极高的娱乐性和传播性。
鬼畜音乐则是以重复的旋律和歌词为特点,形成一种洗脑的效果。
三、鬼畜文化的内涵鬼畜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叛与颠覆:鬼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审美和价值观进行了反叛和颠覆,以一种戏谑、讽刺的方式对主流文化进行解构和再构建。
2. 娱乐性:鬼畜文化具有极高的娱乐性,满足了年轻人在快节奏社会中寻求轻松、解压的需求。
3. 社交性:鬼畜文化成为年轻人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分享、评论、互动等行为,加强了社交网络的联系。
四、鬼畜文化的扩张策略鬼畜文化的扩张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表达方式:鬼畜文化应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如结合VR、AR等新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2. 拓展传播渠道:鬼畜文化应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如与主流媒体合作,提高鬼畜文化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3. 培养创作者:鬼畜文化的创作是关键,应培养更多的创作者,提高鬼畜文化的创作质量和水平。
4. 规范管理:在扩张过程中,应加强规范管理,避免低俗、恶意等内容对鬼畜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五、结论鬼畜文化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其多样的形式和广泛的传播途径,使其在年轻人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
为了保持鬼畜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应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培养创作者并加强规范管理。
论“鬼畜”视频的文化特征在当今的网络文化中,一种名为“鬼畜”的视频类型异军突起,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和喜爱。
鬼畜视频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影响力的亚文化现象。
鬼畜视频通常以高速重复、剪辑、拼贴等手法,将音乐、图像、视频等素材进行再创作。
这些视频往往伴随着极富节奏感的音乐和夸张的表情,同时包含了各种文化元素和搞笑桥段。
在鬼畜视频中,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影视剧、综艺节目、网络热点事件等等。
创作者们通过巧妙地剪辑和拼贴,让这些素材以一种荒诞、搞笑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鬼畜视频的流行与传播,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
在鬼畜视频中,观众可以看到各种颠覆传统的创意和想法,这些视频以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年轻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同时,鬼畜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多元文化。
创作者们通过拼贴各种文化元素,让观众在欢笑中领略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进一步分析鬼畜视频的文化特征和制作技巧。
在鬼畜视频中,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素材来源是影视剧《亮剑》。
通过重新剪辑和拼贴,这些视频将原本严肃的抗战剧变成了一部充满搞笑元素的“神剧”。
这些视频中,观众可以看到李云龙等人物以一种荒诞的方式出现,伴随着搞笑的音效和字幕,让人忍俊不禁。
除了《亮剑》,还有许多其他影视剧、综艺节目、网络热点事件等成为了鬼畜视频的素材来源。
例如,一些热门游戏、动漫、综艺节目等,通过创作者们的再创作,变成了一部部充满创意和笑点的鬼畜视频。
在这些视频的传播过程中,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许多观众在观看鬼畜视频的同时,也会尝试自己创作,将个人的想法和创意融入到这个文化现象中。
这种互动和参与,让鬼畜视频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加深了观众之间的文化认同感。
鬼畜视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接触到这种文化形式,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文化研究鬼畜文化走向何方?蒋卓青(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摘 要:本文以哔哩哔哩网站鬼畜区视频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回顾了“鬼畜”二字的所指变化;通过对B站鬼畜视频的观看、用户访谈及相关文献阅读,分析整理出鬼畜文化包含的仪式性反叛与集体认同两点内核并尝试提出鬼畜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鬼畜文化;亚文化;收编一、引言2008年,《M.C.ドナルドはダンスに夢中なのか?最終鬼畜道化師ドナルド·M》在niconico上的风靡。
随后,它以《最终鬼畜蓝蓝路》之名被搬运到B站,成为国内鬼畜文化的启蒙之作。
从此,鬼畜二字便脱离其本义而拥有了新的所指——搞笑的、洗脑的、素材拼接而成的视频。
2015年,“绯色toy”对成龙洗发水广告经过二次创作,小众的鬼畜圈借“Duang”成功出圈。
然而,随着鬼畜的风靡,鬼畜区的乱象也愈发分明。
素材的使用趋于僵化,内容逐渐低俗无营养,如果鬼畜不只是重复,那它的内核是什么?如果亚文化最终会被主流收编,鬼畜文化又将以怎样的方式融合进主流之中?二、鬼畜文化的内核1.流于形式的反叛鬼畜文化主要以视频形式出现,其素材源于现有视频,创作者通过拼贴、剪辑,将原本的讲述逻辑打破,重构新的故事逻辑。
结构主义强调的符号系统的共时性与整体性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后结构主义追求的所指的延伸。
在新的语境下,人物被赋予全新的诠释,甚至超越原作成为更为观众熟悉的二次加工形象——电影《帝国的毁灭》中的元首由于表情动作的夸张常常被用于鬼畜视频中,本来的台词在无数次点击中被忘却,而“搞比利”却和他更为牢固地捆绑在一起。
权威和主流意识被消解,明星被拉下神坛,秉承着“万物皆可鬼畜”的创作者们,用戏谑、狂欢的方式解构了严肃。
卢本伟吃鸡开外挂、六小龄童在葬礼上宣传自己的新作等事件引起群众的不满,但鬼畜用戏谑化解愤怒,用玩笑表示感慨,激烈的情绪被弱化。
鬼畜视频以娱乐的方式柔滑了情绪,正是年轻人避免冲突的本能的体现。
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近年来,鬼畜文化在网络世界中迅速兴起,成为广大年轻人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以特定的形式和内涵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论。
本文旨在浅析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以及其扩张策略。
鬼畜文化是由两个词组成,鬼指的是妖怪,而畜则是动物的意思。
因此,鬼畜文化最初指的是用动物的声音配音于人物形象的一种创作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鬼畜文化逐渐演变为一种表达个性和幽默的形式。
人们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音频、视频和图片来创作鬼畜作品,将原本正常的场景进行改编。
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动画、影视、游戏、娱乐综艺等图片和视频的鬼畜化,以及背景音乐和配音的鬼畜化等等。
鬼畜文化的内涵涵盖了幽默、创意和自由表达等多个方面。
首先,鬼畜作品常常以幽默为主题。
由于原本的场景被改编成令人哭笑不得的形象,观者会感到一种搞笑和解压的效果。
其次,鬼畜文化的创意十分丰富。
鬼畜作品不仅有妙趣横生的音频和视频剪辑,还有独特的配音和创意的加工方式。
通过创意加工,原本普通的素材变得与众不同,使人们在观赏时产生新鲜感。
此外,鬼畜文化也是一种对自由表达的追求。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鬼畜文化表达个性和创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自由使得鬼畜文化成为一种风靡的网络现象。
鬼畜文化的扩张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鬼畜文化注重与其他流行文化的结合。
鬼畜作品经常使用流行的动漫、游戏、音乐等素材,通过加工改编,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其次,鬼畜文化善于借助社交媒体传播。
在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上,鬼畜作品被广泛分享和评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
这些平台也为鬼畜制作人提供了更大的展示和交流空间。
最后,鬼畜文化关注与受众的互动。
通过参与者的创作和互动,鬼畜文化形成了与观众互动的社群,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链。
如此多方面的发展策略使得鬼畜文化在网络世界中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鬼畜文化也不是全然无可挑战的。
有人认为,鬼畜文化可能会威胁到原创作者的权益。
哔哩哔哩弹幕网鬼畜文化探究哔哩哔哩弹幕网是一个中国知名的二次元弹幕视频网站,也是全球最大的动画、游戏、音乐二次元社区之一。
而鬼畜文化则是哔哩哔哩弹幕网上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探究哔哩哔哩弹幕网鬼畜文化的发展背景、特点以及对年轻人的影响。
鬼畜文化的产生与哔哩哔哩弹幕网的特点紧密相连。
哔哩哔哩弹幕网是一个强调用户参与的视频平台,用户可以在视频中添加弹幕评论,形成即时互动。
这种评论形式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使得用户可以实时地对视频内容进行吐槽、创作、互动和重构,正是这种互动性质,为鬼畜文化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鬼畜文化贯穿于哔哩哔哩弹幕网的各个领域,主要以二次元为主题,包括动画片、电影、音乐、游戏等。
鬼畜文化通常以对原始素材进行剪辑、混音、配乐和重构为特点,通过创造独特的效果、节奏和画面,赋予原始素材新的意义和娱乐价值。
这种对原始素材的改造和二次创作不仅呈现了创作者的个性和想象力,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鬼畜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鬼畜视频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艺术能力,创作者需要熟悉素材的剪辑和合成,了解音乐和节奏的表达方式,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意和想象力。
鬼畜视频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将原始素材赋予了全新的表达意义,使得原本平凡的素材变得独特和有趣。
鬼畜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表达了年轻人的独特审美和价值观。
鬼畜视频往往集结了大量的二次元元素,尤其是各种动漫角色和音乐,在视听效果上追求夸张、炫酷和娱乐性。
这种追求视觉和感官刺激的审美标准以及对娱乐的追求反映了年轻人追求创新和享乐的特点,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于自由、开放、个性的追求和表达。
鬼畜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鬼畜文化提供了一个表达个性和情感的平台,使得年轻人可以通过创作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鬼畜文化对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和创造力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华。
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鬼畜文化作为一种以对现实事件或者影视作品进行重新剪辑配音制作的创作方式,由于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近年来在互联网中迅速兴起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从形式、内涵以及扩张策略三个方面对鬼畜文化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鬼畜文化的形式。
鬼畜文化主要包括视频剪辑、配音和音乐制作等方面。
在视频剪辑方面,鬼畜作品常常通过拆解原始素材,将其中的片段重组,创造出与原作内容迥然不同的新画面,以达到诙谐幽默或者反讽的效果。
配音则是给视频添加一个全新的声音,通常是用一种与原作不相称的声音或者引用其他影视作品、音乐等来实现,进一步强化了创作的独特性。
音乐制作则是为视频添加背景音乐,以增添视听享受,使整个作品更具感染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鬼畜文化的内涵。
鬼畜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戏谑、幽默的氛围。
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改编,鬼畜作品揭示了人们对于原作的理解、误读或者拓展,使其更具趣味性。
鬼畜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方式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从而引发对原作的重新思考和理解。
鬼畜作品常常通过对原作进行“扭曲”,呈现出一个荒谬的、超现实的世界,使人们在笑声之余也能够感受到一丝思考和反思。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鬼畜文化的扩张策略。
鬼畜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得以快速传播和扩张,其中的原因在于其与互联网平台的契合度。
互联网平台具有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容量大、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为鬼畜作品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鬼畜文化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通过用户的分享和推荐,进行裂变式的扩散。
同时,鬼畜文化的制作门槛较低,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为鬼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力量。
总的来说,鬼畜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在形式、内涵和扩张策略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亮点。
鬼畜作品通过重新剪辑、配音和音乐制作等手段,创造出与原作迥然不同的新作品,以幽默、戏谑的方式给予人们不同的视听体验。
其内涵在于通过对原作的改编和扭曲带来思考和反思,让人们从笑声中感知到一种深层次的价值。
狂欢的鬼畜视频_文化特征、生态乱象与价值引导狂欢的鬼畜视频:文化特征、生态乱象与价值引导近年来,鬼畜视频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以二次创作和恶搞为特点的视频内容,以其奇特的剪辑手法和独特的创意,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
然而,随着鬼畜视频的大量涌现,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乱象,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鬼畜视频的文化特征、生态乱象,并提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的必要性。
首先,鬼畜视频的狂欢特征使其在文化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鬼畜视频以其奇特的剪辑手法和独特的创意而受到大量网友的喜爱。
通过将不同音乐、影视、动画等素材进行拼接和恶搞,鬼畜视频打破了原作的原本情节,赋予了新的意义,使观众在欢笑中获得娱乐和愉悦。
同时,鬼畜视频也表达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知识的创造性使用。
这种文化特征使得狂欢的鬼畜视频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文化产品,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
然而,随着鬼畜视频的迅速扩散,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乱象。
首先,由于鬼畜视频的可塑性,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内容也随之泛滥。
例如,一些鬼畜视频制作者使用他人肖像权和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恶搞他人形象,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鬼畜视频的大量制作使得一些粉丝盲目追求点击量和关注度,不少鬼畜视频制作缺乏原创性和创造性,陷入重复模仿和浅尝辄止的怪圈。
这些生态乱象不仅降低了鬼畜视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也破坏了知识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承。
面对这些问题,对于鬼畜视频的价值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鼓励鬼畜视频制作者积极参与原创和创作,提高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鬼畜视频的制作过程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恶搞和拼接。
其次,应加强监管,确保鬼畜视频制作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侵犯他人肖像权、著作权等的鬼畜视频,应加大打击力度和处罚力度,维护良好的网络版权秩序。
此外,也应通过教育引导,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文化素养,让广大网友正确理解和使用鬼畜视频。
哔哩哔哩弹幕网鬼畜文化探究哔哩哔哩弹幕网(Bilibili)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弹幕视频网站,它以网络视频分享为主要内容,弹幕功能使观众可以在视频播放时实时发送弹幕评论,让观看过程更加互动和有趣。
而鬼畜文化是在Bilibili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创作文化,其中包括创意翻唱、配音、影片剪辑、音视频效果以及字幕等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奇的表现形式。
鬼畜文化起源于日本,但在中国的Bilibili网站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传播。
鬼畜作品通常以类似故事重构、音频与视频的协同、声音、图像以及特殊效果的调整等方式,将原始素材进行重新编辑和处理,形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
鬼畜文化的诞生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
Bilibili网站提供了开放的平台,让用户可以自由上传、分享和讨论创作。
鬼畜文化需要大量的原始素材,而Bilibili网站中存在大量的二次元动漫、游戏、综艺节目等视频资源,这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础。
鬼畜文化在Bilibili上的兴起也受益于网友的共同参与和互动。
Bilibili网站上的观众可以随时发送弹幕评论,这为鬼畜创作者提供了即时的反馈和互动平台。
观众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为创作者补充或改变原视频的剧情,在这种互动中,观众和创作者形成了一种共同创作的关系。
鬼畜文化的背后,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和创作方式的诞生。
传统的美学观念通常注重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鬼畜文化强调的是碎片化、断章取义和自由组合。
它通过大量的参与者和多样化的创作者,使得作品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鬼畜文化的特点也使得其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和社交影响力。
许多的鬼畜作品在Bilibili网站上发布后,往往会迅速的扩散到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甚至引起全民大爆笑。
鬼畜文化的独特和新鲜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和虚拟的思考和反思,并通过对不同素材的拼接和调整,达到了一种娱乐和释放压力的效果。
鬼畜文化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有人认为鬼畜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存在对原内容的恶搞和侵犯,甚至可能引发版权和道德问题。
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近年来,鬼畜文化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愈发流行。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巧妙的扩张策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
本文将从形式、内涵和扩张策略三个方面,浅论鬼畜文化的发展。
首先,鬼畜文化以其奇特的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鬼畜文化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通过对音频和视频素材进行配音、剪辑和混音,创造出荒诞、滑稽的效果,进而实现对原内容的颠覆和二次创作。
这种形式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将原本平凡的素材转化为引人注目的作品。
此外,鬼畜文化的形式还包括各种恶搞和寓教于乐的表现方式,例如将经典动画片段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这种形式的多样性使得鬼畜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传播和接受。
其次,鬼畜文化内涵丰富,包含了许多互补和相互交融的元素。
首先,鬼畜文化以幽默和搞笑为主题,注重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嘲讽和调侃。
通过将不同领域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处理,创造出滑稽搞笑的效果,使人忍俊不禁。
其次,鬼畜文化还承载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宣泄的功能。
无论是通过配音剪辑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还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鬼畜作品中,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放松和释放的感觉。
此外,鬼畜文化还包含了一定的社会讽刺和思考的元素。
通过对原有素材进行反转、颠覆和再创作,鬼畜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更多的创意和见解。
最后,在扩张策略方面,鬼畜文化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首先,鬼畜文化适应了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等渠道进行传播,使得鬼畜文化可以快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其次,鬼畜文化注重互动和分享的特性,通过参与其中的个体将自己的创作或者改编分享给他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区。
这种社区的形成,为鬼畜文化的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鬼畜文化的扩张还受益于对潜在受众心理和需求的理解。
年轻人对于轻松、有趣、个性化的内容有着强烈的需求,而鬼畜文化正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鬼畜视频的文化现象和产业分析鬼畜视频是一种以音频、视频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特定的审美趣味。
它是以人名、漫画、游戏等为素材,通过对音视频进行加工、剪辑和处理,达到一种有趣、幽默、调侃或恶搞的效果。
鬼畜视频自发产生以来,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不仅在中国,也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
本文将从文化现象和产业分析两个方面来探索鬼畜视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化现象分析鬼畜视频可以算得上是当今网络文化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和心理抒发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的媒介。
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剪辑技术,将影视、游戏等内容进行再创作,生成一些有趣的设计要素,诠释出了一种新的视听方式和表达方式,增加人们的娱乐性和创造性。
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看鬼畜视频的文化现象:1. 显现知识、智慧和文化水平鬼畜视频的制作需要经过漫长的思考和不懈的尝试,这需要制作者拥有一定的知识、智慧和文化水平。
尤其是在部分涉及技术内容和语言资讯的鬼畜视频中,制作人往往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制作方式不仅仅是一个体现人类文明和文化创造力的艺术表现,也是一个测试个体能力和智慧的过程。
2. 反映网络人群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鬼畜视频是代表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趣味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网民对于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态,鬼畜视频不同于传统文化,其形成和传播方式也与现代网络传媒紧密相连。
因此,鬼畜视频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年轻网民的青睐和喜爱,正是因为其所言所求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有着共同点。
3. 塑造社交媒体新风尚和互动模式鬼畜视频的受众不仅限于网络文化圈子,其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拥有广泛的传播容易性。
鬼畜视频制作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模式来增强受众的制作热情,进而将其品牌推广出去。
同时,鬼畜视频也为各大平台带来颠覆性的“网culture”,成为了近年来“网民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兴风尚。
产业分析从现实角度来看,鬼畜视频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还没有被从业者所关注和开发。
2023年鬼畜总结引言鬼畜是一种以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变速、变调、剪辑等处理的创作形式,近年来在网络上越来越受欢迎。
2023年是鬼畜创作达到巅峰的一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年鬼畜的发展和亮点。
1. 热门鬼畜素材在2023年,有一些热门的鬼畜素材成为了创作者们的热门选择。
以下是几个受欢迎的鬼畜素材:•《人民的名义》:该电视剧在2023年引起了轰动,其中的经典台词成为了鬼畜制作者的创作对象。
•《脱口秀大会》:这档综艺节目中的搞笑片段成为了创作者们的素材,经过鬼畜处理后更加搞笑。
•网络爆红的短视频:一些网络上走红的短视频素材,如搞笑的猫咪视频、小孩子搞怪的视频等,也成为了鬼畜创作者们的创作对象。
2. 鬼畜技术的发展在2023年,鬼畜技术也有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2.1. 智能音频剪辑工具的出现在过去,音频剪辑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随着智能音频剪辑工具的出现,鬼畜创作者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进行音频剪辑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视频变速、变调技术的改进视频变速、变调是鬼畜创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在2023年,这些技术得到了更加精确和流畅的改进,使得鬼畜视频制作更加顺畅。
2.3. 视频后期制作技术的提升视频后期制作是鬼畜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2023年,后期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创作者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视频剪辑、特效处理和音频润色等工作。
3. 知名鬼畜作品在2023年,有一些知名的鬼畜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以下是几个脍炙人口的鬼畜作品:•【鬼畜】《人民的名义》配音版:将《人民的名义》中的经典台词进行创意配音、音效处理,让人忍俊不禁。
•【鬼畜】《脱口秀大会》模仿:通过将《脱口秀大会》中的搞笑片段进行剪辑和鬼畜处理,创作出了一段段让人捧腹大笑的作品。
•【鬼畜】猫咪版电影:将知名电影中的场景进行鬼畜处理,加入了搞笑的猫咪音效和表情,产生了有趣的效果。
这些作品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得到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转发。
浅析网络恶搞文化字数:4136来源:北方传媒研究2011年6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下载网络恶搞文化在嬉笑怒骂、浅层化、娱乐化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话语机制。
网络恶搞文化本身没有什么深邃的文化内涵,精英阶层对它褒贬不一,有时还笔伐有加。
网络恶搞文化有着什么样的特性?它的流行和大众心理以及技术发展有什么关系?它对于网络文化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规范化发展?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一、网络恶搞文化的特点“恶搞”一词来自日语的KUSO,是一种经典的网上次文化,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了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
这种新文化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和我国内地。
光明网举办的一次专家活动曾对“恶搞”进行了如下的定义:恶搞是指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恶搞文化在网上流行,很少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所以形成了一种网络亚文化。
笔者把网络恶搞文化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网络搞笑视频网络搞笑视频是指在网络流行的以取笑为主的影像形式。
在网络中,这种视频多种多样,是一种短小的娱乐形式。
搞笑视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春运帝国》为代表的对影视作品进行解构和重组后所形成的与原文本完全不同含义的新作品,在此前这类形式的短片也有,主要以《大史记》为代表。
二是以《后舍男生》、《宿舍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网友们自拍的作品。
这种作品主要以其新颖的搞笑方式和技巧而取胜。
三是搞怪人物的搞怪视频。
搞怪人物主要以芙蓉姐姐、天仙妹妹、陆风哥哥等新一代靠网络走红的人物为代表,他们以出位的行为方式和装扮来引起大众的关注。
2.网络搞笑图片网络搞笑图片是把现有的图片经过一定技术的涂改而生成一个新的带有戏谑性的图片。
包括普通市民被恶搞和主流作品、人物被恶搞。
3.文字类网络恶搞文字类网络恶搞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文学著作、名人、名著中的主人翁等为主要对象,以带有一种现实距离感的文字为表现形式的爆笑作品。
哔哩哔哩弹幕网鬼畜文化探究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作为中国最大的弹幕视频网站,不仅仅是一个视频分享平台,更是一个孕育着许多独特文化现象的社区。
鬼畜文化就是B站特有的一种创作方式,它以将各种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素材进行剪辑、混搭、重组、二次创作为特点,向大众传递出一种夸张、滑稽、搞笑的氛围。
本文将从鬼畜文化的定义、特点、发展和影响几个方面来探究这一现象。
鬼畜文化的定义可简单理解为通过创作手法对原始素材进行编辑、变调、重组等操作,创造出一种夸张、滑稽的效果。
这些创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通过视频剪辑来创作的鬼畜MAD(Music Anime Douga)作品,也有通过改编歌曲,加入搞怪效果的鬼畜音乐作品。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创作,鬼畜文化都追求的是一种夸张、滑稽的效果,让人在观看、听取时产生哈哈大笑的感觉。
鬼畜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作的素材可以来自各种不同的媒体,包括动画、电影、电视剧等。
第二,创作者将素材经过剪辑、变调、重组等手法进行处理,达到夸张、滑稽的效果。
视频中往往伴随着精心制作的字幕弹幕,通过文字的表达增强幽默感,同时也能促进观众的共鸣和互动。
第四,鬼畜文化通常依赖于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的形式对作品进行评论,形成互动。
鬼畜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有趣的创作方式,还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鬼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证明了中国年轻人独特的审美和创造力,在娱乐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鬼畜文化的制作过程涉及到对素材的重组和创新,这对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
鬼畜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形式多样化,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观看和评论,形成了一种虚拟社区和文化共同体,促进了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哔哩哔哩弹幕网鬼畜文化以其夸张、滑稽的特点和弹幕互动的形式在社区内流行起来。
鬼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与哔哩哔哩弹幕网平台的特点密不可分,其对年轻人的审美和创造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虚拟社区和文化共同体。
《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篇一一、引言鬼畜文化,作为一个独特且充满魅力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形式内涵,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抹亮色。
本文将围绕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及其扩张策略进行浅论,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视角。
二、鬼畜文化的形式鬼畜文化,顾名思义,以鬼畜元素为主要特征,其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视频形式:鬼畜视频是鬼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它通过对经典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作品的二次创作,以夸张、荒诞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喜剧效果。
2. 音乐形式:鬼畜音乐是鬼畜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重复、变速、混音等手段对原曲进行改编,创造出一种充满趣味性的音乐形式。
3. 文字形式:在网络上,鬼畜文化也以文字的形式存在。
通过创作鬼畜体、鬼畜句等,将鬼畜元素融入到文字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
三、鬼畜文化的内涵鬼畜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抗与颠覆:鬼畜文化通过夸张、荒诞的表现形式,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抗和颠覆,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叛精神。
2. 创意与幽默:鬼畜文化以创意和幽默为核心,通过二次创作和改编,将原有的作品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3. 社交与认同:鬼畜文化成为了一种社交符号,人们在分享和创作鬼畜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交圈子,增强了彼此的认同感。
四、鬼畜文化的扩张策略为了使鬼畜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以下是一些扩张策略的建议:1. 拓宽创作领域:鬼畜文化的创作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作品。
创作者应拓宽视野,尝试将鬼畜元素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元化的作品。
2. 提高创作质量:在追求创意和幽默的同时,也要注重作品的质量。
高质量的作品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提高鬼畜文化的影响力。
3. 加强跨平台传播: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将鬼畜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篇一一、引言鬼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年轻群体。
本文旨在探讨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以及其扩张策略,以期为理解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鬼畜文化的形式鬼畜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网络视频文化,其主要形式包括鬼畜视频、鬼畜音乐、鬼畜表情包等。
鬼畜视频通常以恶搞、重复、夸张等手法对原素材进行加工,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鬼畜音乐则以重复的旋律和歌词,配合独特的节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鬼畜表情包则以夸张、搞笑的形象,成为网络交流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三、鬼畜文化的内涵鬼畜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反叛性和娱乐性上。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通过鬼畜文化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挑战,同时也通过这种文化形式寻找娱乐和消遣。
此外,鬼畜文化还体现了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手法和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四、鬼畜文化的扩张策略鬼畜文化的扩张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的传播力量。
首先,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鬼畜视频、音乐和表情包得以迅速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
其次,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也是鬼畜文化扩张的重要策略。
一些鬼畜作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借鉴了主流文化的元素,使其更易于被大众接受。
此外,举办相关活动和赛事也是鬼畜文化扩张的有效途径,如鬼畜视频大赛、鬼畜音乐节等,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五、鬼畜文化的社会影响鬼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其社会影响不可忽视。
一方面,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娱乐方式,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鬼畜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鬼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如过度恶搞、侵犯他人权益等,因此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
六、结论总之,鬼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浅论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与扩张策略近年来,鬼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式,正在迅速扩张和影响着广大年轻人的生活。
它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粉丝和创作者。
本文旨在探讨鬼畜文化的形式、内涵以及其背后的扩张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鬼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鬼畜一词最早源于日本,起初是用来形容一种具有恶搞倾向的网络视频剪辑和配音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采用各种音频和视频资源,通过特殊的剪辑和配音手法创造出荒诞可笑或者恶搞诙谐的效果。
鬼畜文化随着网络的普及而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影响力。
鬼畜文化的形式多样丰富,其创作方式主要包括音频鬼畜、视频鬼畜和二次创作。
音频鬼畜是指通过特定的配音和音频混音技术,对原有音频资源进行调整和修改,创造出滑稽、夸张甚至违反常理的效果。
视频鬼畜则是通过剪辑和特效手法,对原视频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修改,营造出修辞妙趣的娱乐效果。
二次创作是指在鬼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才华,进一步创造出有新意的作品。
这些形式的多样性,使得鬼畜文化的表达方式极富创意和想象力。
除了形式上的多样性,鬼畜文化还融合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首先,鬼畜文化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它推崇滑稽、夸张、怪诞和荒诞,对于传统审美观念的突破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刺激感。
其次,鬼畜文化富有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粉丝和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和支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群。
这种社群的存在加强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了一个让更多人参与、创作和分享的平台。
最后,鬼畜文化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
在这个高压社会中,人们通过观看和创作鬼畜作品,可以暂时摆脱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找到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鬼畜文化的扩张离不开其背后的策略和推广手段。
首先,鬼畜文化通过网络平台的传播迅速蔓延,实现了规模化传播。
各大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鬼畜作品可以迅速被上传和分享,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其次,鬼畜文化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创作方向,吸引了更多的人群。
第36卷第2期2018年4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6 No.2Apr.2018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8.02.013收稿日期:20171116作者简介:曹然(1991— ),男,博士研究生。
网络鬼畜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向曹然(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100024)摘要:从世界范围来看,网络鬼畜文化可算作亚文化的一支,具有“戏仿”“拼贴”的特征,区别在于网络鬼畜文化的“自嘲”有余,而“讽刺”不足。
与国内早些年的恶搞文化相比,网络鬼畜文化也更多显示出“破而不立”的特点。
然而,当前的网络鬼畜文化正努力突破自己的“小圈子”,时不时出现在主流文化视野中。
文章以西方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工具,对鬼畜文化的定义、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梳理其发展演变史,指出了网络鬼畜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鬼畜;视频;后现代文化;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18)02-0059-04 一、什么是“鬼畜”文化?(一)“鬼畜”文化的由来“鬼畜”一词,近些年从日文直译而来,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从它诞生之日起,含义就不断发生变化,所指称的对象是不同的。
最初,“鬼畜”是个佛教用语,是“六道”中“饿鬼道”与“畜生道”的合称。
公元6世纪古坟时代左右,日本豪族苏我氏从中国引入佛教,佛教逐渐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融合,佛家的相关观念亦逐渐进入日本文化中。
当时,“鬼畜”一词主要用来针对残暴不仁、丧尽天良的恶人,诅咒他们来生轮回成为饿鬼、畜牲。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政治宣传中常常将同盟国称为“鬼畜”,如“米国鬼畜”。
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以性虐待为主要形式的欧美虐恋文化出现,这是一种残暴的、施虐的文化,因而当代日本将“鬼畜”用作性虐待的代名词。
在日本出版的色情电影、动画片和电子游戏中,许多作品会打上“鬼畜”的标签,用以指代其中反复出现的性虐待、强奸、排泄物、恋物癖等行为和内容[1]。
对于日本的ACG(AnimeComicGame,动画、漫画和游戏)爱好者来说,“鬼畜”指的是作品中反派角色的性格特质和爱好者们剪辑、拼贴相关音、视频的行为。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引发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因而受到欢迎。
后者在ACG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一段节奏感强、音画同步率高的音、视频作品,后者大都以画面、声音的重复出现,切换频率高为主要特点,多见于Niconico(日本)和国内的Acfun、哔哩哔哩等相关视频网站。
(二)本文探讨的“鬼畜”文化之定义本文探讨的“鬼畜”文化主要是取自“鬼畜”的后一种含义,即:主要面向ACG爱好者的,以剪辑、拼贴相关音、视频素材为主要手段进行二次创作的,主要流行于ACG视频网站上的一种青年亚文化。
这种“鬼畜”文化,看似温和,人畜无害,且有日益泛化的趋势(仿佛只要有重复的画面、声音就能成为“鬼畜”作品),但又不得不说它和早些时候那种严酷的、暴虐的内在精神又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形式上,由“诅咒”发展到“性虐”,再到“洗脑”而已。
比方说,国内视频网站对于“鬼畜”的最初理解,来自《最终鬼畜蓝蓝路》(最终鬼畜道化师ドナルドM),该视频素材取自麦当劳在日本拍摄的一则广告,主人公“麦当劳叔叔”做出三个连贯的动作,先双手交叉置于胸前,轻拍肩膀,第2期曹然:网络鬼畜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然后击掌,再高举过头顶,并高喊“蓝”“蓝”“路”,这些意义不明的动作和声音,被日本网友拿来进行二次创作,配上令人焦躁不安的音乐、音效,终于成为一部“洗脑神作”,有“精神污染”之嫌。
(三)鬼畜文化的“拼贴”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鬼畜文化可以算作亚文化的一支,具有英国左派学者约翰·菲斯克所总结的那种“戏仿”“拼贴”的特征[2],区别在于鬼畜文化“自嘲”有余,而“讽刺”不足。
根据笔者的观察,与国内早些年流行起来的恶搞文化相比,鬼畜文化更多显示出“破而不立”的特点。
前面提到,鬼畜文化从ACG爱好者中开始流行,这种与生俱来的“小圈子”属性意味着它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但如果排除严酷、暴虐,留下参与、互动,嬉笑怒骂、戏谑调侃,是不是其中也蕴含着某些进步(抑或退步)的影子?又或许这种严酷、暴虐才是它存在的根本?无论如何,事实上鬼畜文化正在努力突破自己的“小圈子”,时不时以这样那样的姿态“Du ang”地一声忽然出现于主流文化的视野中。
“鬼畜”们意欲何为?笔者认为,是时候对鬼畜文化多一些了解了。
以下就以西方文化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托,以笔者自己对Bilibili网站的观察为经验材料,试对网络鬼畜文化作一探讨。
二、网络鬼畜文化的特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网络鬼畜文化以针对音视频素材的剪辑、拼贴的二次创作为主要形式,以节奏感强、音画同步率高为主要特征,但这些不足以解释、说明:网络鬼畜文化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吸引力?如果说它的内在精神是残酷的、暴虐的,那么人们观看它时所产生的快感来自哪里?它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是如何发生互动的?(一)素材主要取自(但不限于)网络迷因在Bilibili等网站上制作一部鬼畜的音、视频,往往会采用成本最小的方式,直接选取“网络迷因”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
网络迷因,正是用来理解某一种事物,如图片、视频、文字或网站在网络上爆红的一把钥匙。
迷因,原译作模因(Meme),是1976年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根据与“基因”的关系所创造出来的概念。
由于基因不能解释人类在文化演变方面的行为,道金斯定义了另一种复制体,一个“文化传播的单位”[3],他相信这种复制体会通过模仿,在“脑与脑之间”传播,这就是“迷因”,来自希腊语中的“模拟”(mimene)一词。
道金斯所说的迷因就像基因一样,会发生变异和演化,为有限的资源———注意力而竞争,因此迷因更像是意识层面上的病毒,它可能是良性的,可能是恶性的,本身没有自觉的动机,但仍然寄生于人们的脑海中,驱动着人们的行为[4]。
我们现在常说的网络的“病毒式传播”就是为这种隐喻作的注脚。
不过,道金斯本人对流行的“网络迷因”概念却不以为然。
他这样解释网络迷因的成因:“它不是先发生随机变异,然后经过达尔文式的选择过程传播开去的;因特网迷因是由人类创造力有意改变过的。
”[3]他似乎以为“网络迷因”就是经过人们有意设计而走红的,却不曾想,这种走红也许更像是出于机缘巧合,在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从基本形态上看,网络迷因有三大要素———冲突、猎奇和性,这大概是人们的普遍兴趣所在。
而道金斯的定义又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即迷因本身是不自觉的,我们的行为又是被它驱动着的。
在网络环境下,网站、论坛和其他形式的虚拟空间通过技术条件上的便利,进一步加速了这种无意识行为的蔓延。
这里不妨列举最近的几个网络迷因。
“小拳拳捶你胸口”最早出现在一张社交软件的聊天截图中,其中大量的表情符号,和撒娇装嗲的语气,为那些熟悉网络用语的人们创造了一种近似“间离”的效果,吸引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模仿。
“蓝瘦香菇”一词,最早出现在一段由广西青年录制上传的自拍视频里,此人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失恋后的心情。
由于普通话发音问题,网友们纷纷把“难受”“想哭”当作“蓝瘦”“香菇”,进行调侃、身份代入。
而“极乐净土”“病爱为名”“绝地求生”“守望先锋”等歌舞、游戏类视频,由于它们本身和ACG作品(这些网站的主要受众是ACG爱好者)之间的高相关性和所谓议程设置的效应,加上富于节奏感的韵律、炫目的画面、反复出现的歌341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年词和易于模仿的舞蹈动作,一时间屡见不鲜。
如果强作解释,以上的几大网络迷因,也许只有“极乐净土”“守望先锋”等看起来才更具备主动或被动推广的商业动机,从更长时段的眼光来看,它们也并不是最主要的内容。
长期占据鬼畜分区版面的(在Bilibili网站首页上,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了相应的分区,鬼畜区即是其中之一),是被称为“全明星”阵容的那些人,包括:“金坷拉”三人组(一种化肥添加剂,因其广告过于夸张而受到诟病。
在其中一则广告中,三位分别扮演美国人、非洲人和日本人的演员以绕口令的方式介绍产品的好处),葛平(国内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蓝猫的配音演员),诸葛亮/王朗、陈茂蓬(商人,以性学专家的身份主持了一期男性健康节目,因把性爱过程比作游泳而出名),刘醒/梁非凡(电视剧《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中的两个角色,因二人在剧中的争吵片段而出名),约瑟翰·庞麦郎(本名庞明涛,业余歌手,2014年5月,因创作歌曲《我的滑板鞋》而在网络上走红),比利·海灵顿(美国同性恋色情片演员),梁逸峰(香港中学生,在一期诗词朗诵节目中因夸张的面部表情,被网友调侃),大力哥(本名赵金龙,因服用“大力”止咳药水上瘾,导致精神恍惚,经常胡言乱语),张全蛋(该形象最初出现于《暴走大事件》第三季《流水线专题》中,角色身份是“富土康”的一名车间质检员,由暴走漫画影视部员工赖宇恒扮演),“窃·格瓦拉”(广西南宁一名偷车贼周某,形象酷似南美革命领袖切·格瓦拉,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表示“打工是不可能的”而在网上走红),等等。
相对于“蓝瘦香菇”的昙花一现,涉及以上这些人物的素材具有较大的可塑造性,因而网站上这一类鬼畜作品经久不衰,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因它不太容易接受新鲜的创意素材。
(二)粗糙的加工带来原始生命力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往往有着传神的演技、精美的画面、细心的剪辑、和谐的配乐、考究的台词,甚至包括准确的放映节奏(也就是设置“尿点”)等一系列要素。
而鬼畜视频由于自身草根的性质,其制作者根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或者毋宁说是从来就不屑于这样去做,甚至有意突出、渲染自己的粗糙、简陋,并以此为卖点:因为粗糙、简陋正是它区别于主流文化形式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它们如同野草般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对于好莱坞大片,制作鬼畜视频是极其简单的。
Bilibili网站上甚至专门开设了“教程演示”页面,手把手地教初学者如何把握其中的技巧。
撇开技术层面的内容不谈,加工方式可以大致归纳为鬼畜调教(使用素材在音频、画面上做一定处理,达到与背景音乐一定的同步感)、音MAD(使用素材音频进行一定的二次创作来达到还原原曲的非商业性质稿件)、人力VOCALOID[将人物或者角色的无伴奏素材进行人工调音,使其就像VOCALOID(由YAMAHA集团发行的歌声合成器技术以及基于此项技术的应用程序)一样歌唱的技术]。
总结起来就是调整声、画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修改声音以搭配画面呈现的内容,或者改变画面来适应声音的节奏,通过这些素材的重新组合、拼贴,创造出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