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曲线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590.97 KB
- 文档页数:4
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溶解度曲线上线的意义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溶解度曲线上面的意义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溶解度曲线交点的意义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编辑本段绘制用纵坐标的变化表示溶解度变化,横坐标的变化表示温度变化,把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1.右图为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NO3的溶解度一定大于NaCl溶解度B.2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31.6gKNO3C.t℃时,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50℃的NaCl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变成不饱和溶液2.右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35℃时100g甲的溶液中含甲的质量60gC.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10℃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3.如图是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曲线,据此回答以下问题:4、图7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结合图7回答问题:(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填“甲”或“乙”)。
(3)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
(4)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①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②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
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5.(1)某同学取四份50克的水,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配制成t℃时的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除去未溶解的固体,将相关数据记录如下:①试判断从操作开始所配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根据以上数据,可知t℃时KNO3的溶解度为。
水 红墨水 温度/℃ 溶解度\ g 甲 乙 丙甲 ③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A B C D(填“>”、“<”或“=”)。
(2)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据图回答:① t 2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为了得到较纯净的A ,可采用 的方法。
专题10 溶解曲线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近年来,以溶解度曲线为切入点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竞赛命题的一个热点。
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1、点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表示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m2-m1)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2、线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题型是化学学科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考察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对溶解度曲线题型进行归纳,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1.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概念溶解度曲线是反映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曲线图。
通常画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溶解的质量与溶液温度之间的关系。
2.溶解度曲线分类(1)单斜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化不大。
(2)递减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3)递增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3.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于制备饱和溶液。
当需要制备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时,可以根据该温度对应的溶解度,在溶质溶解度大于该值的情况下,添加足够的溶质量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推导出溶解热的变化规律。
溶解热是单位质量溶质在溶液中溶解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可以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来计算溶解热。
4.相关参考内容(1)事实性知识:介绍溶解度曲线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溶解度曲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2)溶解度曲线的示意图:可以绘制一个典型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并注明常见的分类。
(3)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解决。
例如,根据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求该物质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4)涉及溶解热的题目:通过给定溶解度曲线和实验数据,让学生计算溶解热的值,并解释计算结果的意义。
总结:溶解度曲线题型的基本内容包括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分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教材和参考资料可以提供相关的知识介绍、示意图、实例分析和涉及溶解热的题目。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溶解度曲线。
专题9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一、溶解度曲线(10年9考)例1[一题多设问] 根据如图所示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命题角度1点的含义、溶解度大小的判断及比较(10年8考)(1)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________,含义是该温度下________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固体________g。
(2)图1中交点P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0 ℃时,KNO3、NaCl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
(4)当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__时,NaCl的溶解度大于KNO3。
命题角度2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情况(10年3考)(1)KNO3、NaCl、Ca(OH)2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2)三种物质中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命题角度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10年2考)(1)将50 ℃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20 ℃时,将15 g NaCl固体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t℃时保持温度不变,将NaCl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4)将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指导]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第1步:将溶剂的质量按比例关系转化为100 g。
第2步:将溶质的质量按同比例转化。
比如将15 g NaCl加入到50 g水中,相当于将30 g NaCl加入到100 g 水中。
第3步:比较30 g与Na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S)大小。
若30 g≥S,为饱和溶液;若30 g<S,为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1)改变溶质或溶剂质量(适用于所有物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增加溶剂(2)改变温度,升温或降温取决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上升型: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下降型: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降低温度饱和溶液命题角度4物质结晶或提纯方法的判断(10年5考)(1)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KNO3。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
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2. 饱和溶解度曲线:饱和溶解度是指在某一温度下,溶液中
溶质的浓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溶质质量。
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不同温度下测定饱和溶解度后绘制的曲线,可以用来研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增加,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饱和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称为逆温度溶解度曲线。
4.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用来预测溶解度值、
判断溶液的饱和度、计算溶解度相关的热力学参数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优化晶体生长、提高药物溶解度、控制溶解速率等。
5. 溶解度曲线的实验方法:常用的测定溶解度的方法包括连
续加热法、连续冷却法、恒温法等。
实验中需要准确测量溶质质量和溶液的浓度,控制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以获得可靠的数据。
总之,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主要包括溶解度的定义、饱和溶解度曲线、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以及实验方法等内容。
溶解度曲线总结★★★★★固体溶解度曲线:○1固体溶解度曲线表示固体物质的 溶解度 随 温度 的变化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_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多少克_. ○3几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_一定温度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多少克)_. ○4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为 S:100g ,溶质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S:(100g+S) ,溶质、溶剂、饱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S:100g:(S+100g) .○5一定温度时,若不同固体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时这几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6一定温度时,几种不同固体,若溶解度越小,则该温度时其饱和溶液就越稀;若溶解度越大,则该温度时其饱和溶液就越浓。
○7一定温度时,几种不同固体,溶解度越大,则用等量的水配制饱和溶液时溶解的该物质就越多。
○8一定温度时,等质量的几种不同固体,若溶解度越小,则配制饱和溶液时所需要的水就越多。
○9一定温度时,等质量的几种饱和溶液,若溶解度越小,则其对应的饱和溶液越稀,溶质越少,溶剂就越多。
○10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增大_,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变化不大__,如_NaCl__;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_减少_,如_熟石灰【Ca(OH)2】_。
结晶方法的选择: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相当大(温度升高溶解度明显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宜采用_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_,如_KNO 3 __,而且等溶剂或等质量的饱和溶液,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越大,则降温时析出的晶体就越多;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宜采用 蒸发结晶 ,如 NaCl 。
极少数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的固体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则采用升温结晶,如_熟石灰【Ca(OH)2】 。
从混合溶液中分离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混合物时,采用哪种结晶方法,则取决于固体的主要成分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
溶解度曲线题型归纳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固体溶质与溶剂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平衡时,单位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或物质浓度。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对于溶解度曲线的题型归纳如下:1. 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分析题:题目给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要求分析曲线的形状和特点。
常见的形状有正向斜线、反向斜线、S型曲线等。
解答时需要结合曲线的斜率变化、曲线的起伏等特点进行分析。
2. 溶解度曲线的计算题:题目给出溶解度曲线和一定的条件,要求计算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解答时需要通过读取曲线上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进行计算,并注意增减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
3. 利用溶解度曲线解题:题目给出溶解度曲线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要求根据曲线解答一系列问题,如判断溶解过程是否饱和,求解溶解度,计算溶解物质的添加量等。
4. 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题:题目给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式,要求分析曲线的特点,并进行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探究,如根据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判断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等。
5. 溶解度与溶剂的性质题:题目给出两种不同溶剂中某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要求分析不同溶剂对溶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比较与推论。
解答时需要结合溶剂的极性、分子大小以及溶质-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进行分析。
在解答这些题型时,需要掌握以下相关内容: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
例如,通常情况下,随着溶剂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2.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定义和判断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溶解度特点。
3.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了解不同类型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如正向斜线、反向斜线、S型曲线等,以及曲线上的关键点和特殊位置。
4. 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表达式:掌握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表达式,如Henry定律。
理解不同物质间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解度曲线专题一、溶解度曲线基本知识(1)概念: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的________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_________ 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________下的________或表示________随________变化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1)t 3℃时,A 的溶解度为_________,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2)P 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N 点为t 3℃时,A 的 ______________溶液(5)从 A 、B 的溶液中获取B 晶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 A 、B 的混合溶液中获取A 晶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t 3℃时,等质量的A 、B 、C 饱和溶液各W 克,从t 3℃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_________ 晶体质量的大小为_________,无晶体析出的有_________(7)t 3℃时,A 、B 、C 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为_________(8)t 1℃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3℃,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为_________(9)t 3℃时,将A 、B 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溶剂,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为_________(10)t 3℃时,60gA 放入100g 水中形成_________g 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二、常见命题方式归纳根据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微专题09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1.(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如图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 3℃时,甲、乙、丙三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
(2)t 2℃时,甲和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_____。
(3)P 点对应混合物,甲、乙、丙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_____。
【答案】(1)丙<甲<乙(2)甲=丙(3)乙【解析】(1)如图所示,t 3℃时,甲、乙、丙三物质溶解度点在上的是乙表示乙的溶解度最大,其次是甲,最下面的是丙,表示丙的溶解度最小,因此三者溶解度小到大的顺序是:丙<甲<乙;(2)如图所示,t 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此温度下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则根据t 2℃时,甲和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用公式100%100g⨯+溶解度溶解度:计算,因此t 2℃时,甲和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甲=丙;(3)如图所示,P 点对应的甲和丙溶解度点都在P 点以下,说明此时甲和丙都处于饱和状态,而P 点在所对应的乙的溶解度点以下,说明此温度下乙是不饱和状态,故填:乙。
2.(2022·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突破一、溶解度曲线(1)t 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______丙(填“>”“<”或“=”)。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
(3)t 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
A.甲溶液仍是饱和溶液,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答案】(1)=(2)丙(3)C【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t ℃时甲、丙两条曲线相交于一点,即1t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丙。
【知识归纳】1.溶解度曲线上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3.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处,表示不同物质在相对应的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已超过该物质的溶解度,溶液是过饱和的;溶解度曲线下方的一点,表示在指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质量还没有达到溶解度的量,溶液是不饱和的。
5.溶解度曲线的特征是:(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左低右高,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如食盐;(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左高右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
6.溶解度曲线的应用:(l)由已知温度查某物质对应的溶解度;(2)由物质的溶解度查该物质所处的温度;(3)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4)设计混合物分离或提纯的方法,例如提纯NaCl可用蒸发溶剂法,分离NaCl和NaNO3可用降温结晶法。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一、选择题1.如下图所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若分别采用升高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均可使之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C )A.A溶液B.B、C溶液C.C溶液D.A、B溶液2.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C)A.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50℃时,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1:3C.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度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3.右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A.降低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B.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25gD.0℃~20℃时,可配制出25%的甲物质的溶液4.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C.t2D.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均为40%5. 右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温度对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相同C.把t1℃时甲、乙两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两溶液仍都为饱和溶液D.把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溶液都析出溶质6. 右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时,取100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B )A.130g B.140g C.160g D.180g7. 右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B.t2℃时,取三种物质各a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二、非选择题1.如下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
溶解度曲线专题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例:(4)溶解度曲线(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2)P 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3)N 点为 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7)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A 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8)除去A 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 与B (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9)曲线以上的点代表示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 (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 3)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一.选择题1.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B .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C.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2.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1℃时往两个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克A物质和b克B物质,充分搅拌后都加热到t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B.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溶液为饱和溶液,B溶液为不饱和溶液C.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D.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为饱和溶液3.右图为A、B两种不带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3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B.20℃时,A和B的溶解度相同C.10℃时,等质量的A和B饱和溶液中,B的溶剂最少D.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从30℃降到20℃时,B析出的晶体最多4.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A.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 B.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C.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是一种高级混合物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通过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都可以达到饱和状态D.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g6.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水的顺序是甲>乙>丙B.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D.当乙的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丙7.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B.t3℃时,将60g乙加入100g水中可得l60g溶液C.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D.t l℃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二.填空题1、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1)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溶解度(填“大”或“小”)。
(2)要把60℃氯化铵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办法(只写一种即可)。
(3)25℃时,将硫酸钠和氯化铵各35 g分别放入100 g水中,形成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4)除去硫酸钠中少量氯化铵时,比较高效的物理方法是。
2、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图中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 _℃。
⑵t3℃时,将50 g A物质溶于50 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 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⑶将t2℃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1℃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会(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t 1℃时,向两只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 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 ”或“B ”)。
(2) 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t 2℃的A 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 __。
(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3) 将t 2℃的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 ,升温至t 3℃。
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 。
(填“>”、“<” 或“=”)4、40℃时,取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将温度降到30℃,固体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
图2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仔细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若b>a>c 时的温度为t ,则t 的取值范围是: 。
(2)烧杯甲里是 物质的溶液(选填a 、b 、c ,下同),烧杯乙里是 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_______里溶液中水的质量最少(选填甲、乙、丙)。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3l —l 所示实验。
已知,图3l 一2是KNO 3的溶解度曲线。
(1)50℃时,l00 g 水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 。
(2)充分搅拌后,可观察到:A 中无剩余固体,B 中 。
(3)A —E 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下同)。
A —E 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是 。
6、70 ℃时,将1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R 溶液不断降温,析出固体R 的质量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 R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2)从70 ℃降到50 ℃的过程中,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要配制50℃时50 g R 的饱和溶液,需要R 的质量是 ________g , 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 _____ 。
7.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 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下同)(2)将t 3℃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2℃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大状态1状态2蒸发等质量的水,降温至30℃小关系为:甲 乙。
(3)欲从甲溶液中得到甲的固体,可采取的办法是 。
(4)用t 3℃时甲的饱和溶液配制5%的甲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8. 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⑴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⑵ 将t 2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C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
⑶ 20℃时,将30g A 物质放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
9.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甲物质在45℃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是____℃;要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_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温度;常压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应类似于____(填“甲”、“乙”)曲线。
【走进中考】1、有些金属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却有所不同,如 Ca(OH)2、 Ba(OH)2的溶解度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表所示: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右图中,表示Ca(OH)2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 ”或“B ”)。
(2)如果要将 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只举一种)。
(3)现有常温..时,含有Ca(OH)2、 Ba(OH)2两种 溶质的某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Ba(OH)2溶液,所采取的简单方法为 。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 ℃、溶质为M 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 的质量。
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2)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_ (填 序号)。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M 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 ⑥恒温蒸发水 ⑦与40℃时M 的饱和溶液混合(3)20℃时,用固体粉末M 和水配制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M 溶液,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__ ____。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⑴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⑵t 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