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昙曜五窟佛造像的衣线美
- 格式:pdf
- 大小:556.34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P7)•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的器物纹饰。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的铜器装饰工艺。
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谈云冈石窟的佛造像艺术及其美学风格摘要:我国拥有较多的佛像石窟,这些佛像石窟反映时代更迭变迁、佛教的推广以及佛造像多地域、多民族的艺术融合。
本文主要分析了云岗石窟的佛造像艺术特征,以及它的美学风格。
希望可以普及在欣赏佛教造像时对他们艺术特征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价值和美学风格,从而提升我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云冈石窟佛造像艺术美学风格引言:云冈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它位于我国的山西大同,因为云冈石窟蕴含着诸多文化价值,所以给山西大同带来了雕塑之都的美誉。
云岗石窟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时代,它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也融合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各民族的艺术特征,它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
云冈石窟因为自身的佛造像艺术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具有较大的鉴赏价值,而被广泛誉为在艺术领域里的独树一帜的“云冈风格”。
一、云岗石窟中的佛造像艺术云冈石窟的形成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它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不断推广,经过较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完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云冈石窟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
早期的云冈石窟主要是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当时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这位高僧在建造的时候一共凿刻了五尊佛像,分别对应着当时北魏的五位皇帝。
这个时期的佛像雕刻主要是同当时的政治结合在一起,在造像方面一般采用的是三世佛,在造型上可以看到佛像的特点是佛像高大,眉眼细长,八字胡须,面相圆润,鼻高。
这时候的佛造像主要表现出雄伟庄严,刚劲稳健的特点。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琢的鼎盛阶段。
中期的佛造像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并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等故事。
在造型方面,佛造像的面部比较丰满,秀丽而庄严。
不同的是在凿刻的时候,服饰加入了的汉式大衣风格,开始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行制方面也加入了比较多的美丽图案。
“根据着云冈诸窟的雕饰花纹的母题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势,断定中国艺术约莫这时期起走入一个新的转变,是毫无问题的。
”(梁思成,《佛像的历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6月北京第1版,第14页)“石窟寺之营造,源于印度(印度大概又受埃及波斯遗物影响),而在西域,如龟兹、敦煌,已于云冈开凿以前一百年开始。
故昙曜当时并非创作,实有蓝本。
”“(昙曜五窟在此数窟中,匠人似若极力模仿佛教美术中之标准模型者,同时对一己之个性压抑。
故此数像其美术上之价值乃远在其历史价值之下。
其面貌平板无味,绝无筋肉之表现。
鼻仅为尖脊形,目细长无光,口角微向上以表示笑容,耳长及肩,此虽号称严依健陀罗式,然只表现其部分,而失其庄严气象。
乃至其衣褶之安置亦同此病也。
其袈裟乃以软料作,紧随身体形状,其褶纹皆平行作曲线形。
然贴身极紧似毛织绒衣状,吾恐云冈石匠,本未曾见健陀罗原物,加之以一般美术鉴别力之低浅,故无甚精彩也。
”(第24页)“飞仙的式样虽然甚多,大约可分两种,一种是着印度湿褶的衣裳而露脚的,一种是短裳曳长裙而不露脚,裙末在脚下缠绕后,复张开飘扬的,二者相较,前者多肥笨而不自然,后者轻盈飘逸,极能表出乘风羽化的韵致,尤其是那开展的裙裾及肩臂上所披的飘带,生动有力,迎风飞舞,给人以回翔浮荡的印象。
”(第39页)“佛教艺术中所见最常见的莲瓣,最初无疑根源于希腊水草叶,而又演变而成为莲瓣者。
但云冈石刻中所呈示的水草叶,则仍为希腊的本来面目,则当时由健陀罗直接输入的装饰。
”“佛像的容貌衣褶,在云冈一区中,有三种最明显的派别。
第一种是带着浓重的中印度色彩的,比较呆板僵定,刻法呈示在模仿方面的努力。
佳者虽勇毅有劲,但缺乏任何韵趣,弱者则颇多伧丑。
引人兴趣者,但是其古远的年代,而不是美术的本身。
第二种佛容修长,衣褶质实而流畅。
弱者质朴庄严,佳者含笑超尘,美有余韵,气魄纯厚,精神栩栩,感人以超人的定、超神的动。
艺术之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任何刀削雕琢,平暢流丽,全不带烟火气。
论佛教造像装饰的神韵作者:蒋惠民单位:泉州大唐石刻有限公司中国雕塑的线条不拘泥于形体的实质的空间,往往表现得洒脱自如,如绘画中使用毛笔一般悠然自得,这些线条都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练,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硬有力的线条刻画出迦叶使者的“清瘦”特征与力士天王的“威猛”形象,常常用细柔精密的阴刻线刻画菩萨的面部神情和肢体皮肤的丰腴与细腻。
在麦积山的佛龛造像中,龛内佛像的宽大衣裙依据体势而集聚成细密层迭的褶皱形态,宛转自如的衣裙线条,巧妙地表现出内在人体的动势与结构,流动的生气连同神圣的宗教感,带给人身心的涤荡和灵魂的飞升,所有的线条和谐统一,在带给人视觉的震撼之余还带给我们心灵的顿悟。
同西方雕塑艺术的团块感和紧致严密的视觉张力不同,在中国佛教雕塑中,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出线条的出神入化的魅力,在坚硬的石质中表现出丝绸般的细腻光泽,轻盈柔软,传递着一种别样的温柔力量。
中国宗教雕塑很少有像西方雕塑那样明显的明暗肌理和人体结构变化,而是追求一种气象。
这种气象有的以体量表现出立体视觉效果,有时还在其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具有绘画般的效果。
至今,民间匠师仍然以人物线描为草稿,再根据此雕琢塑像。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雕塑就提倡极力再现自然,表现出极强的写实性,而中国古代雕塑却以意象的表达为主要特征。
不求肖似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中国画中,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精确刻画,而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体验和想象,凭主观的意志转化而成艺术形象,不追求空间的深度,着重表现内在的神韵,充满着优雅流畅的艺术韵味。
不同于西洋对于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艺术元素精确的再现。
中国画不着重描摹光影,在色彩上只表现固有色,中国雕塑也是如此,雕塑语言十分精练,它和中国画的观念是一致的,提倡“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中国宗教雕刻在结构上不像西方雕塑那样准确,却另有一种完美的意境,在人体的塑造上使用充满韵律的衣纹线条来体现宗教性的神圣美感,具有传神的意味。
丝绸之路与佛教艺术东渐□ 王 镛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而且是文化交流之路。
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东渐中国的历史,就是丝路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
中国与印度都属于东方文明古国。
自从汉武帝时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鲁迅说:“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
”(《破恶声记》)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印度佛教兴起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6-前486)约与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同时。
印度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1-前185)皇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曾皈依佛教,并向亚洲诸国传播佛教。
“佛兴西方,法流东国。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印度佛教艺术也随之东渐。
佛教亦称“像教”,佛像在佛教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不亚于佛经。
无论西域僧人前来东土弘法还是汉地僧人去往西天取经,都携带佛经、佛像。
不过,在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中尚未出现人形的佛像,因为原始佛教或小乘佛教不主张偶像崇拜,认为佛陀业已涅槃,彻底摆脱了生死轮回,不应该再以人形出现,只能用菩提树、台座、法轮、足迹等象征符号暗示。
直到公元1世纪前后兴起的大乘佛教为了普度众生,才出现把佛陀偶像化的倾向。
佛像的起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
犍陀罗在今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曾入侵犍陀罗,留下了希腊化艺术的影响。
公元1世纪后半叶,以犍陀罗为统治中心的贵霜王朝(约公元64-241)国王迦腻色迦(约公元78-144年在位)曾赞助佛教,被誉为“阿育王第二”。
当时犍陀罗工匠仿照希腊、罗马神像的造型,根据印度佛陀传说的伟人相貌,创造了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像的造像特征一般是希腊人的面容,深目高鼻,秀颊薄唇,肉髻呈波浪纹卷发,圆光朴素无华,袈裟衣褶厚重,类似罗马长袍托格,因此被称为“阿波罗式的佛像”或“穿托格的佛像”。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maoqian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
石窟依山开凿,按地理位置总体可归纳为东、中、西三部分。
其中,著名的昙曜五窟就坐落在西部窟群中。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大约有四五十个,石雕造像大约有五万多尊,是北魏时期皇室经营的一座大型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期石窟的典型代表。
时代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王朝最繁荣(460年—524年)时期开凿的,由当时西域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云冈石窟开凿的起因是北魏皇帝崇佛,并想利用佛教来达到安抚民心,并显示其国力强盛的目的。
历史背景北魏王朝是由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所组成的。
当他们在中国北方一带开始活动时,还没有开始信仰佛教,直到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政权,接触中原多重文化,他们才逐渐对佛教有所了解。
道武帝"好黄老览佛经"。
明元帝时,"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象,乃令沙门,敷导民俗"。
太武帝于太延五年(439年)灭了当时佛教发展之域的北凉,这些是北魏佛教史上具有意义的大事。
从此凉州佛教东传,北魏佛教的兴盛时期到来。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由于佛寺日趋腐败,太武帝下诏毁灭佛法。
后到文成帝即位后,立刻恢复佛法,使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这便是大规模开凿云风石窟的直接原因。
早期开凿,第一期整体上看,云闻石窟的早期石窟,大多开凿于文成帝时期。
文成帝深信佛法,在他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提倡,又受时代崇尚,佛教一下子就大规模地兴盛起来。
据史书记载:“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即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形象为参照的,魏文帝头上脚下各有黑德一颗,恰好大佛的上下也各有一颗黑石,真是模仿得太形象了。
但这种以佛象征皇帝的情况仅限干云冈石窟前期营造时期。
云冈中期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执政时期,是云风石窟雕刻艺术民族化趋于成熟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北魏皇室内部矛盾急剧上升,皇室、贵族重佛也越来越烈,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洞窟内佛教色彩浓厚,精雕细刻的佛教故事占洞窟的大部分。
云冈石窟的导游词(精选15篇)作为一名热心肠的导游员,总不可避免必须撰写导游词,导游词是景区讲解员在游玩中为语言表达能力而写讲解词。
怎么才能写下出色的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云冈石窟的导游词,热烈欢迎阅读文章,希望大家可以喜爱。
云冈石窟的导游词篇1小伙伴们好!欢迎各位赶到大同市。
大同市坐落于太原市山间盆地北侧,是国家级别历史名城。
而今天给大家一起去的大同云冈石窟坐落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边的山脚下,距今1500余年的历史时间。
在导游员环节中,大伙儿随时可以提出问题,我一定会详细解答。
我姓张,要我李导游员就行了。
下面我就将带着大家到中国的四大石窟群之一大同云冈石窟去旅行。
游客们,可以看,前边便是大同云冈石窟了,请各位跟我在这边走。
大同云冈石窟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
现在我们坐落于中间的石窟群。
主佛垂直居中,洞壁和洞顶铺满浮雕图案,真的是美丽极了。
你们看,是否前边便是有名的五、六窟了。
大伙儿快步走呀。
第五窟到。
这种石窟群的中间坐像是极大的石佛。
它达到十七米,脚底站十二三个成年人都不会拥堵。
请大家注意,石窟群大佛像的前面是一条狭长隧道施工,你们猜这是干什么的正确了,这也是佛家信徒们星期绕道的念经道。
第6窟是大同云冈石窟是以精致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
请各位看,四壁和塔柱的佛象选用类似石雕的镂空雕,佛象的立体式感十足。
大家一望四周环顾,发觉全部洞穴空间、佛象、十八罗汉和瑞鸟灵兽、盆栽花卉这些请各位跟我一起来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界面好啦,请各位随意在石窟群里欣赏,1钟头之后这儿结合。
当黄昏的长刀获得了最终一缕阳光,请各位在室外大佛像下照相,愿大佛像为大家留有深入的美好回忆,产生美好福利。
感谢!云冈石窟的导游词篇2游人小伙伴们,小伙伴们好,我是你们今日的导游员,大伙儿等一下到大同云冈石窟——也就是现在的目的地时,能够自由自在地休闲娱乐。
哦,差点儿忘记了,大伙儿要我周导就行了。
到达了目的地以后需要注意:一、不要乱扔垃圾。
云冈石窟碑刻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8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
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现存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佛像1.5万余尊,碑刻题记2000余品。
其中最着名的是石室山“昙曜造像碑”和“龙门二十品”。
云冈石窟中有许多石刻佛像和碑刻题记,其中以昙曜五窟中的“昙曜四窟”和“宾阳中窟”最为著名。
其中的《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窟龛,在石壁上刻有五个高大的佛龛,每个佛龛里都有一尊佛像。
它们像人似佛、似兽、似禽,塑造得十分生动逼真。
由于开凿时间早、窟龛多、佛像大,它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洛阳龙门石窟和洛阳龙门山奉先寺的石雕艺术相比,它无论从雕刻艺术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要丰富多彩得多。
这五个佛龛分别是昙曜、宾阳、乐尊、弥勒和菩萨。
其中的《昙曜造像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北魏石刻造像碑。
—— 1 —1 —。
云冈石窟- 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基本概述旅游景区雕飞天,线条优美。
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2014年)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
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
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
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
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
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
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
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
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
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
622021年第2期三晋名人昙曜,北魏名僧,姓氏、家世、生卒年月均不详,以复兴佛教而著名。
当时北魏太武帝下令废佛,致使佛教事业凋敝不堪。
废佛令七年之后,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离世,佛教复兴事业始现生机。
昙曜积极致力于复兴佛教事业,在各种复佛事业中,昙曜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可谓当世之冠,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灿烂的奇葩。
由他所确立的“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制度,改善了当时一大批受凌辱者的经济生活,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志行坚贞 兴复佛业据《续高僧传》记载,昙曜“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
从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获知昙曜自小出家习佛,品格坚贞,志气高远,深得时人礼敬。
而当时锐志武功的北魏太武帝却听从宰相崔浩、道士寇谦之的意见,崇儒道而大肆排佛,弹压沙门。
太延四年(438) ,太武帝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并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在此风声鹤唳的情况下,许多僧人纷纷还俗以免遭杀害,然而昙曜却誓守沙门生活,暗中还将法物、法器带在身边,因而赢得时人的钦佩。
兴安元年(452),笃信佛法的北魏文成帝即位。
他执政之初,便解除禁令,“初复佛法”,并针对灭佛时寺庙、佛像被毁的情况,大兴佛事,致力于建造佛教寺院,一时间,北魏佛教寺塔经像渐次修复。
文成帝还专门下诏表示,佛教有增益仁智、袪除邪恶、明辨真理的善良本性,有助于王政的建立。
因此,准许各州郡县都邑各设一座寺院,并且只要有乡里证明良家出身、德行端正的百姓,都允许成为沙门。
诏书还要求出家人必须勤于教化,摒恶行善。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之”,加之当时百姓亲见崔浩满门处死,太武帝暴毙,深感因缘果报昭然,更为崇信佛法,这就加速了佛教复兴的步伐。
废佛期间隐于山中的昙曜,此时也被文成帝从中山(今河北定州)召回京城,迎入宫中,奉以师礼,时常请昙曜宣讲佛法,并协助政府专门设立的管理、监督寺院造像、法会、度僧等活动的最高掌管者“道人统”进行复佛的工作。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风景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中文名称:云冈石窟[1]英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 ,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地图上的准确位置东经113°7′20〃,北纬40°6′35〃景区保护范围:348.75公顷。
缓冲区面积:846.81公顷。
编辑本段简介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包括了官方和民间的,现在可以开放的只有45个,重点参观的是前20个,云冈石窟确实很美,拥有很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石窟大多数在清代做过泥塑和彩绘,不过还是很多因为风化的原因都消失了。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甚为壮观。
如何介绍云冈石窟(优秀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如何介绍云冈石窟(优秀3篇)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时刻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