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粤教版必修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34 KB
- 文档页数: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内容及其背景。
(2)掌握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和理论观点。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革命精神。
(2)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对马克思的生平事迹、理论贡献和革命精神进行了高度评价。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和理论观点。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逝世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和理论观点。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革命精神。
3.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和理论观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3.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革命精神。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身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5.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马克思的生活照片和革命活动场景,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6.2 互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这是马克思的一句话。
他用毕生的精力,敲打着真理这块燧石;他把自己的一生,献身给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他用自己卓越的思想,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无产者。
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他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他开创了新的世界,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逝者如斯,生者仰戴;英名永存,万世传颂。
论燃烧真正的人生,乃是一种壮丽的燃烧。
画家梵·高为何苦苦地画着向日葵?他是在描绘燃烧的生命!他的灵魂里有一轮常燃不熄的太阳;他的生命在燃烧着,他的作品也在燃烧着。
燃烧需要火种,理想和信念便是燃烧的火种。
当年古罗马的军队偷袭了叙拉古王国,75岁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彻夜未眠,正在地上画他的几何图形。
看到鼻尖上的利剑,白发老人从数学的迷梦中惊醒。
他从容不迫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律证明完毕,可断不能给后人留下一道还没有求解的题。
”残暴的士兵不理解他的话,不由分说,一刀砍下了科学家的头。
——阿基米德没有死,燃烧的生命是不朽的。
——肉体消失了,但燃烧的精神依然长存。
生命是一种燃烧,人生因燃烧而壮丽。
但愿自己的生命已被烈火点燃……微感言:1.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马克思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4.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恩格斯6.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恩格斯一、审美视窗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马克思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他在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教学设计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次教学活动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创始人之一卡尔·马克思,并推动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使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未来的发展。
教学对象是高中政治课的高中生,年龄为16-18岁,需要掌握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文献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卡尔·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2.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学会如何识别和分析社会问题;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内容1.卡尔·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概述;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应用;3.当前社会主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4.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和普遍意义。
四、教学方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种非常仪式性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
在讲话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卡尔·马克思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联系当下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讲话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和感情投入。
五、教学步骤1.环节一:在马克思墓前肃立静听国歌,向马克思献花圈,表示对马克思遗志的敬意。
2.环节二:教师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生动形象地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无法究竟其根源,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壮大起来,是因为它的思想精髓具有普遍的、长期的、历史的意义。
讲述马克思主义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例如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等。
3.环节三: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主要是谈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现实意义。
例如,谈谈马克思主义如何与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困境和问题相互作用,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运用科学的理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解决现实性问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和葬礼情况。
第二部分(3--10)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第三部分(11--13)悼念马克思的离去,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四、分段理解,提炼核心内容第一部分:恩格斯在开头先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葬礼情况,表达了自己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哀悼之情。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对他的身份和职务的介绍。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是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恩格斯从马克思的科学成就、思想贡献、政治理论、社会活动和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第三部分:恩格斯在结尾部分再次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的离去的悼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都是用了讳饰的手法,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悲痛和依恋之情。
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可能更加准确,但是不如原文表达的含蓄和委婉。
二)第二部分1、“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了马克思的贡献,这种分法有何意义?明确:这种分法体现了马克思的全面性和多方面性。
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在实践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这种分法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和实践成果。
2、“他的理论是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基础的”中,“以……为基础”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表达了马克思理论的根基和基础,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总结,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3、“他的理论是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基础的,而这个发展的基础又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中,“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表达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没有职业,但是他以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谋幸福为业;马克思身材矮小,但是他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心目中是最高大的。
贫困的生活,琐碎的家务,亲人的离去,一切灾难都不能摧毁他的钢铁意志,这位人间的普洛米修斯始终坚定不移,从未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
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勃特立功,那你就高尚你的人格,高尚你的品行。
须知,伟大的事业须有伟大的品格相伴,高尚的品格决定你高远的前程。
[写作运用]可用于“理想”“斗争”“时间”“科学”“革命”“真理常在炼狱中诞生”“拥有豁达的心态才能轻松应对各种磨难”“人生的价值因服务于世界上大多数的人而伟大”“友谊”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示例一: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源于起初的一个理想。
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的理想。
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耐力攻读前人留下的皇皇巨著,以至把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忍受得了贫穷和饥饿,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杰作;有了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
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能构建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千树万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花蕾。
朋友,人类的理想是一颗更加神奇的种子,只要有了它,我们身边就可以开出数不尽的花,结出数不尽的果,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更美丽的大花园,一个四季飘香的大花园,你说对吧?(《满树花朵一粒种》)示例二:那钟声踏着亘古的沙路而来,伴随清晨第一缕刺破云层的光,我在这圣洁的一瞬间,打了个激灵,某本关于自己的画卷突然打开。
这无关于辉煌,却是——我的时间。
时间是永恒的,因为它从不回头张望——它只有一个方向,没有方向,怎么翱翔?我会因为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感动。
(完整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点2、揣摩关键词语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并借助他们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2、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德育目标1、学刻体会这篇悼词所蕴含的深切感情,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受马克思崇高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
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之以必要的指导点拨,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
教具准备打印好的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马克思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为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样一位伟人的逝世无疑是全人类的损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马克思的好友思格斯是怎样来评价他的。
(板书课题)二、了解文体特征,明确学习重点教师发放预先打印好的资料(演讲词、悼词,本单元学习的注意点)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结构1、朗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要抓住第二段内容重点分析。
这段作者主要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另一方面看,了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
②找出本文承递性词句及过渡性句段,了解本文结构,并掌握有关指代词语,了解其指代内容。
运用承递性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是本文的特点。
如2、6段为过渡段,2、4、5、6、7、8段用了承递性语句。
第2段是个总纲。
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
第2段分析略。
第4段中“不仅..。
马克思还.发现了……”。
第5段中“即...如此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但是..马克思……”。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本课话题——生命永恒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点评:一个生命结束了,带着忌恨、诬蔑、诽谤和诅咒,也带着尊敬、爱戴和悼念,更带着他的英名和事业。
而全世界的无产者至今还在怀念他,他未竟的事业还在继续。
他的生命将永远灿烂与辉煌。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阎肃于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
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
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
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臧克家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
——柏拉图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繁芜.(wú) 诅.咒(zǔ) 诬.蔑(wū) 忌.恨(jì) 衷.心(zhōnɡ) 驱逐.(zhú) 悼.念(dào) 拂.去(fú) 浅尝辄.止(zhé) 卓.有成效(zhuó)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1)豁⎩⎨⎧(huò)豁然(huō)豁口(2)空⎩⎨⎧(kòn ɡ)空白(kōnɡ)空口无凭(3)抹⎩⎨⎧抹布(mā)一笔抹杀(mǒ)(4)塞⎩⎨⎧(sài )布鲁塞尔(sāi )塞子(sè)塞责2.语境辨析法(1)中国汇率改革应量.(liàn ɡ)力而行,一味冒进会带来不可估量.(lian ɡ)的负面结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教学目标:⒈使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之情。
⒉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的综合作用。
⒊了解悼词的文体特点,体会平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掌握文中语法知识。
教学重难点:⒈通过学习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
(重点)⒉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重难点)⒊理清各段间逻辑关系。
(难点)教学设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准备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领略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全文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关键句段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
之后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本文的丰厚内涵听教师范读,思考⑴当自己一生的挚友和战友永远离去,恩格斯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发表演讲呢?⑵总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⑶感受本文的文体特点本文是悼词性质的演说词。
悼词:一种文体。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去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初步理解本文主要思想㈠介绍写作背景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去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词。
㈡按题意填空⒈讲演一开始,恩格斯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给马克思以准确而崇高的评价。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精选7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2.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3.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了解马克思吗?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他是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
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去看看马克思的墓地,向这世上最高尚的灵魂奉献我们的敬意。
(1:马克思墓地)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
巨大的墓碑上雕刻的是马克思的头像。
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马克思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恰形成鲜明的对比。
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一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二、解题并明确学习目标师:标题是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丰富的信息。
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讲话”,提示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提示这是一篇悼词。
悼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呢?生思考、回答: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追述死者的生平和贡献、歌颂死者的品德。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字--哀、功、德。
(出示2)(2悼词结构:开头:述其哀主体:赞其功结尾:颂其德)师: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扣紧这三个字。
(出示3)(3学习目标:1.品语言,体会“哀。
2.理思路,概括“功”。
3.明主旨,感悟“德”。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通用14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教案篇1一、温习导入:同学们,科学的进展是经受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消失一些宏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才智发觉了很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进展。
在简单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
这就是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宏大的导师。
二、内容新授:1、介绍: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宏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的亲热战友。
2、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悼词。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
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
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做的宏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忱的赞颂。
3、课文朗读:要求:订正字音并完成导学测试上的预习测试。
4、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论证结构。
(一)全文开头部分(第1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委婉地表达极度哀思的心情;主体部分(第2至7段)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马克思一生的宏大贡献;结尾部分(第8、9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采纳了总分、并列式的结构。
第2段高度概括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即概括揭示马克思生前的宏大贡献。
这是主体部分的总纲,领起下文的论述。
接着,分别评述了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第3、4、5段,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宏大贡献;第6、7段,论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三)局部段落主体部分第一层:第3段论述马克思所发觉的人类历史的进展规律及其意义;第4段用“不仅如此”过渡,论述马克思发觉剩余价值规律及其意义;第5段用“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觉,该是很够了”过渡,论述马克思在其他很多领域都有深化广泛的讨论和独到的发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征。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贡献。
4、学习马克思精神,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5、揣摩重要语句,结合语境品味语言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教学重难点1、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2、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而含蓄的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打印好的材料、马克思遗像、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相关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悼词特点;延伸阅读,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师用饱含深情的凝重的语调叙述)同学们,1883年3月17日是世界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
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多媒体显示马克思遗像)。
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
(板书文题)(多媒体显示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活动图片)二、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特征(多媒体显示)演讲词实用文体之一,就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又叫演讲稿。
他是演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演讲词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
动笔之前先要弄清集会的意图或活动的目的,了解听众的年龄、文化水平和感兴趣的问题,明确演讲者所处的身份、地位,从而确定演说的主题。
内容要充实、鲜明,道理要说的精辟、透彻;尽可能采用现身说法,以加强与听众感情上的交流,语言要明白晓畅、朴实自然,并适当采用设问、反问、比喻、引用等修辞方法。
总之,一篇成功的演讲词需具备内容的逻辑性、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等等特点和形式方面的艺术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文体介绍: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
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三、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明确: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学生讨论体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
以下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标】 1、感知课⽂内容,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产阶级所作的巨⼤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体会平实的语⾔饱含的深情。
3、掌握悼词的⼀般写法。
4、教育学⽣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私奉献等伟⼤精神,确⽴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定位⾃⼰的职业取向。
【重点难点】 1、理清课⽂结构特点。
2、品味课⽂语⾔特点。
3、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精神。
【教学⽅法】阅读讨论 【辅助⼿段】 1、历史上成功⼈⼠的肖像、事迹、名⾔视频。
2、课⽂配乐诵读⾳频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 1、⼈⽣⼀世没有⼈不渴望成功。
成功是⼀个颇具诱惑⼒的名词,今天,我们⾛进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明天的成功。
那么,怎样才能在适合⾃⼰的位置上、在理想的追寻中实现⽣命的价值、享受有滋有味的⽣活,让成功的梦想变为现实。
请同学们谈⼀谈⾃⼰的理解。
(指导学⽣讨论) 2、(同学们讲的很好),事实上,在⼈类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成功⼈⼠,他们已成为我们效仿的榜样,请同学们说说你都知道那些成功⼈⼠的先进事迹。
(同学交流) 3、在学⽣交流的基础上,⽤⼤屏幕显⽰爱因斯坦、⽜顿、达尔⽂、马克思等伟⼈肖像。
(强调讲述)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播公司BBC举办了⼀次千年最伟⼤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顿、达尔⽂等巨⼈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的思想家。
为什么马克思会获得如此⾼的评价呢? “有的⼈活着,他却死了,有的⼈死了,他却活着。
(臧克家语) 1883年3⽉14⽇,马克思不幸逝死,3⽉17⽇,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了⼀次盛⼤的悼念活动。
马克思⽣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篇激情洋溢的⽂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形成背景,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懂得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形成背景2. 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代的影响3.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三、教学方法1. 讲述教学法2. 实例分析法3.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开场白教师向学生介绍演讲的主题和讲话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形成背景教师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概念和形成背景,并借助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3. 讲述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代的影响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讲述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历程,并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4.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鼓励学生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思想认识。
5. 结束语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为具有高度思想觉悟的年轻人。
五、教学评价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教学法、实例分析法和讨论互动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既有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感悟。
教师还具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实际效果。
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和学生反馈,此次教学效果显著,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认可本节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实例分析、讨论、多媒体等,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对当代的影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1.2 掌握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熟记并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
1.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4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恩格斯的演讲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熟记并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
2.2 教学难点:分析恩格斯在讲话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为学生提供课文背景知识。
3.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恩格斯的演讲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
4.2 参考资料: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4.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课文朗读与讲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恩格斯在讲话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5.4 案例分析:分析恩格斯的演讲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课文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进步。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6.2 理解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3 表达练习:评估学生在模仿练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恩格斯讲话风格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7.2 让学生准备一个简短的角色扮演,模拟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景。
八、课程扩展活动8.1 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就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进行辩论。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教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进行了论述,并运用记叙抒情,叙述逝世情形,表达哀悼崇敬。
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所体现。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时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
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
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简介背景,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这篇悼词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2) 教师作完整介绍: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三、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 (出示投影):开头:介绍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等悼词(对逝者表示哀悼的话) 主体:叙述逝者经历.产要成就、贡献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四、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1) 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概述大意。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幸逝世(第1段 );贡献地位(第2至8段 );深远影响(第9段 )(3) 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全文9 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科学理论贡献总说分说总说:表达崇敬悼念革命实践贡献五、分析课文:<一>、第一段:(1)、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这一段介绍些什么?(逝世时间 3 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 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2)、讨论以下问题,将分析导向深入:1、为何将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
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参考答案: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第4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背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言。
2.读:理清思路,概括内容,了解马克思一生的贡献。
3.写:为马克思写一段颁奖词。
4.练: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言1.马克思(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
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
(3)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4)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5)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
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2.恩格斯(1)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2)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3)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4)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弗里得里希·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去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恩格斯的主要著作有《反杜林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