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9
【导语】寒窗苦读⼗余载,今朝考试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平⽓和信⼼⾜,过关斩将如流⽔;细⼼⽤⼼加耐⼼,努⼒备考,定会考⼊理想院校。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2018年中考《语⽂》现代⽂阅读模拟题【16-19】》供您查阅。
【第⼀篇:母狼的智慧原⽂】⑴“仅次于⼈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的狼。
南⽅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
不知道的事不瞎说,我只知道北⽅的狼。
” ⑵⼀位⽼猎⼈,在⼤兴安岭蜂蜜般的黏稠的篝⽕旁,对我说。
猎⼈是个渐渐消亡的职业,他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
⑶我说:“不对。
是⼤猩猩。
⼤猩猩有表情,会使⽤简单的⼯具,甚⾄能在互联上⽤特殊的语⾔与⼈交流。
” ⑷“我没见过⼤猩猩,也不知道互联是什么东西。
我只见过狼。
沙漠和森林交界地⽅的狼,最聪明。
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猎⼈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⑸“狼带着⼩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只⼩狼,它会把它叼在嘴⾥。
若有好⼏只,它不放⼼⼀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会出什么事。
于是,狼就咬死⼀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了⽓,再⽤⽛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的好似⼀只⽪筏。
它把所有的⼩狼背负在⾝上,借着那救⽣圈的浮⼒,全家过河。
” ⑹“有⼀次,我追捕⼀只带有两只⼩崽的母狼。
它跑得不快,因为⼩狼脚⼒不健。
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座巨⼤的沙丘爬去。
我很吃惊。
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旺盛处兜圈⼦,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
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占便宜,但⼈⼀旦爬上⼭坡,就⼀览⽆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 ⑺“这是⼀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
我这样想着,⼀步⼀滑爬上了⾼⾼的沙丘。
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
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狼不见了。
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
那是我平⽣见过的跑得最快的⼀只狼,不知它从哪⼉来的那么⼤的⼒⽓,像贴着地⽪的⼀⽀⿊箭。
追到太阳下⼭,才将它击毙,累得我⼏乎吐了⾎。
” ⑻“我把狼⽪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
13岁的际遇作文(通用38篇)13岁的际遇作文篇1这几天整理房间,在一本相册里我发现了一堆照片。
于是便坐下来翻阅着。
小时候,小小的我,圆圆的脸,胖乎乎的小手中拿着糖,却还想再吃一点。
那时候,贪吃的我什么也不懂。
再大点时,我像个小大人,拿着笔专心地写着什么。
不再缠着妈妈了。
那时候,幼稚的我心中怀着许多梦想。
上学了,穿着新校服的我,笑得像朵花,散发着儿童独有的稚气。
那时候,天真的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给父母买零食吃。
步入中学了,我早已摆脱了那股孩子气,带着远大的理想认真的听课。
现在坚定的我坐着载满梦想的小船驶向终点。
我在长大,明白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现在的我可以为一句玩笑话跑到上气不接下气;可以为一本无名小说中的小人物感动得泪流满面。
现在的我,一脚已经踏入了青春成熟的门槛,另一只脚却还在小孩幼稚的梦中死死不肯出来。
想去实现一堆梦想,可又不肯去吃苦。
就是这种多重的性格,让十三岁的我们变得那么独特!有人说:“十三岁的我们,一边玩着童年的大风车,一边却又踏上了人生的第二起跑线”。
十三岁的少年,喜欢春的花、夏的风、秋的月、冬的雪;十三岁的少年,可以壮志凌云、豪气冲天;也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十三岁的花季少年,面对的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你可以去涂鸦,也可以画出世上最美的图画。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天的太阳都是一轮崭新的红日,理想永远在云端放着异彩!13岁的际遇作文篇2残秋,黄昏。
一缕桔红斜倚在天边,久久不愿归去,我抬头望,它似乎也留恋这绚丽多彩又让人无可奈何的红尘。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今,当秋天再来的时候,我暮然回首,才发现这已是我第十三个秋天了我不愿去想,也不曾去想只是当别人问起我多大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十二了。
但是回答过后,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是十二吗?。
每个人都是完美的渐近线,在趋向完美的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痕迹,伴随着一些失落。
我讨厌长大这个名词,我喜欢停留在属于自己的那个时刻,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文章《十三岁的际遇》,完成15-20题。
(18分)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⑴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⑶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
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
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
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⑸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⑹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题答案在你十三岁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记忆犹新的事情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十三岁的际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原文: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她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舵手与船工。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因此,如果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题目:1.选文的前两段写了北大的人:学生和老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出北大学生和老师的特点。
(4分)2.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写下表。
(4分)本体喻体特点北大河流船客渴望拥抱未来舵手与船工3.作者在文中写道:“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请说说“委于我心”的是什么。
十三岁的际遇全文全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写“我”进了北大,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人,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说说妙在何处,重点突出: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1、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7岁初知北大莫名的惊奇、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试用一句话概括,思考。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是朋友、我2?明确?3、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北大,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1段A。
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严谨治学,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空行空开第一部分。
北大的书,北大,一些莫名的惊奇?3。
10岁的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安详:②比喻句好处,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入学之初、作业设计1、“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
小结,你知道吗,诚恳做人?2、无所知,她看到了什么。
”这句话中“船客”。
13岁的考入北大,为什么,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
16岁的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喜悦与感动向往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2,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抒发深情北大是我的一部分!现在若看了;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
总之,它是师长,“系”怎么读、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朗读第8?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愉悦,合作归纳,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从此在北大成长、“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第二部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
六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六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1六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是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7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六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2这是一件真实的教学事件,发生在2021年10月15日星期二的下午,语文课上,我和16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田晓菲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北大的一种深深的爱,作者虽说年龄和现在的初一孩子差不多,但是,作者对北大的那种爱离孩子们很“远”,北大也离孩子们很“远”,所以为了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爱”,只有两种方式:1.教师用激情的课堂,带领孩子们进入这种深沉的爱中。
2.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某件事物的爱,和作者对北大的爱进行类比,这样也能够达到“体会作者对北大的爱”这样一个教学目标。
但又要试问,现在的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又有多少富有言语激情的教师呢?所以,我在课堂上采取的是后者,切入点是文本中的.一首小诗,“没有什么能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要为北大创造辉煌的决心,更体现了作者对北大深沉的爱,我在全部文本分析完毕之后,向全班同学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作者在自己16岁时就爱北大爱的那么深沉,我想在你们13年的生命历程中,肯定对某样东西也爱的深沉,请你们想着对这个东西的爱,模仿这首小诗,自己写一写。
”顿时班级里就炸开了,每个人都在抱怨很难,觉得写诗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可是,却有个别孩子,迅速拿出了笔,开始写,小聪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生本”的观念,这节课的这个环节,全部交给了学生,我随机选择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写。
在几个学生展示完自己的作品以后,我点到了小聪,小聪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诗句是这样写的:没有什么能使我停留,除了陪伴,纵然有名车,豪宅,金钱,我是一颗孤独的小草。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案(师用)【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穹隆呜咽涉足倘佯絮语犀利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白驹过隙绅士风度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际遇:(2)尘缘:(3)穹隆:(4)呜咽:(5)迷离:(6)涉足:(7)徜徉:(8)絮语:(9)犀利:(10)古朴:(11)凝重:(12)安恬:(13)撷取:(14)惆怅:(15)沉淀:(16)似曾相识:(17)白驹过隙:(18)茫然若失:(19)谈笑风生:【课堂学习】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探究: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3)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二、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你能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涌动在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在此基础上,用恰当而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全文的感情线索。
三、合作展示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按顺序来写: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4、第8、9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5、从写北大图书馆到写北大的人,文章是如何过渡的?第10、11两段应该用什么感情和语气去朗读?6、最后一个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应该采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7、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恋以及要为北大作出贡献的心情?8、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9、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用什么来比喻(喻体)被比喻对象(本体)北大北大学生北大教工自己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作业布置】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
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
我们与她相比,虽然还有距离,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随堂测试】班级姓名一、给加点字注音穹隆【】呜咽【】涉足【】倘佯【】絮语【】犀利【】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二、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1)倘徉例句___ ___ 造句__ __ 2)白驹过隙例句造句______ __ 三、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我渴望生活,渴望,渴望。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与,精神壮态的。
3)本文作者,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岁。
四.阅读下面这篇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人们赞美金刚石,常常偏重于_____(ǒu)歌它那眩目的光泽,我赞美金刚石,单单认准了它的“硬”。
②不是吗?你看,正是因为它硬,常常用作高级研磨切割材料;也是因为它硬,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刚石就更大有用武之地了,许多尖端科学向它伸出了乞求的手。
据目前所知,金刚石已被用作原子能工业上的高温半导体器件和散热片。
可以预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刚石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
③我赞美金刚石的硬,因为它能借喻革命者一种品质-不向任何艰难险阻低头的品质。
因为它耐磨、耐高温,把它制成钻头,钻透钢、岩石等类坚硬材料,要比碳钢钻头、合金钢钻头强许多倍。
在它面前,任何坚硬的东西都得低头让路。
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同志具有金刚钻精神。
敌人的碉堡不是很坚固吗?董存瑞能够舍身把它炸掉。
敌人的机关枪不是很强大吗?黄继光敢于用胸口把它堵住。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不是许多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吗?陈景润敢于向它宣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这些,不正是金刚钻精神的体现吗?⑤我赞美金刚石,还因为它那“硬”的来历能告诉人们一个很深的哲理:严酷的革命环境能够[甲]无数的革命英雄。
金刚石是由一种为普通的元素-碳组成的。
只是因为它投身于高压高温的岩浆里,经过煅炼,才得以脱胎换骨,改品易性,变得十分坚硬而光彩夺目,并因此而在大有作为。
⑥我赞美金刚石,还因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亿人民确实要有一种“硬”的精神,要不畏强暴,不险畏阻,勇往直前,“硬”着头皮,大干“四化”。
⑦愿金刚石光彩更加______(xuàn)丽,愿金刚石精神永放光华!1.给下面词语的加点(加线)字注音。
①眩()目②乞()求2.按照注音在文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字是()。
①_______(ōu)歌②______(xuàn)丽3.在第⑤段[甲]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是()。
A.造成 B.成就 C.锻炼 D.造就4.第②段的“用武之地”在文中准确意思是()。
A.使用武力的地方 B.用兵之处C.显示价值之处 D.发挥作用的地方5.第④段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及”在文中的意思是()。
A.达到 B.得到 C.赶上 D.等到6.“在它面前,任何坚硬的东西都得低头让路”一句中,“任何”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7.下面所列的修辞的方法都出现在第④段的一项是()。
A.反复、比喻 B.排比、反问C.反问、夸张 D.反复、排比8.划分本段落,正确的一种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9.这篇文章的体裁属于()。
A.写景叙事的记叙文 B.介绍事物的说明文C.托物言志的散文 D.阐述道理的议论文参考答案:一、略二.略三、略四、1、①xuàn ②qǐ 2①讴②绚 3.D 4.D 5.A 6.不能它强调毫无例外,突出金刚石的硬 7.B 8.D 9.C【教后记】《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案(生用)【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穹隆呜咽涉足倘佯絮语犀利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白驹过隙绅士风度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际遇:(2)尘缘:(3)穹隆:(4)呜咽:(5)迷离:(6)涉足:(7)徜徉:(8)絮语:(9)犀利:(10)古朴:(11)凝重:(12)安恬:(13)撷取:(14)惆怅:(15)沉淀:(16)似曾相识:(17)白驹过隙:(18)茫然若失:(19)谈笑风生:【课堂学习】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3)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二、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你能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涌动在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在此基础上,用恰当而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全文的感情线索。
三、合作展示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按顺序来写: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4、第8、9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5、从写北大图书馆到写北大的人,文章是如何过渡的?第10、11两段应该用什么感情和语气去朗读?6、最后一个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幺感情?应该采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7、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恋以及要为北大作出贡献的心情?8、你觉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9、本文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用什么来比喻(喻体)被比喻对象(本体)北大北大学生北大教工自己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作业布置】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
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
我们与她相比,虽然还有距离,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随堂测试】班级姓名一、给加点字注音穹隆【】呜咽【】涉足【】倘佯【】絮语【】犀利【】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二、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3)倘徉例句___ ___造句__ __4)白驹过隙例句造句______ __ 三、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填空。
1)我渴望生活,渴望,渴望。
2)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学生特有的,言谈的与,精神壮态的。
3)本文作者,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岁。
四.阅读下面这篇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人们赞美金刚石,常常偏重于_____(ǒu)歌它那眩目的光泽,我赞美金刚石,单单认准了它的“硬”。
②不是吗?你看,正是因为它硬,常常用作高级研磨切割材料;也是因为它硬,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刚石就更大有用武之地了,许多尖端科学向它伸出了乞求的手。
据目前所知,金刚石已被用作原子能工业上的高温半导体器件和散热片。
可以预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刚石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
③我赞美金刚石的硬,因为它能借喻革命者一种品质-不向任何艰难险阻低头的品质。
因为它耐磨、耐高温,把它制成钻头,钻透钢、岩石等类坚硬材料,要比碳钢钻头、合金钢钻头强许多倍。
在它面前,任何坚硬的东西都得低头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