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17.00 KB
- 文档页数:6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 声音的特征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实验验证。
5.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分贝的换算和应用。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征,并说明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进行一次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声音的特征。
3. 计算一定分贝范围内的声音强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音乐、影视、通信等,以及声音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 声音的特征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其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声音的特征,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解释一下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3. 给定一个物体,分析其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
4. 计算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的分贝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1一、响度
重要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辅导:鼓面振幅不易观看,可利用豆子等轻小物体放在鼓面上,使现象得到放大,从而便于观看。
类似例子:小球靠近振动的音叉。
二、音调
重要概念: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振动次数
运算方法:频率=
振动时间(秒)
单位:赫兹(Hz)
明白得:50Hz表示:声源每秒振动50次。
重要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卡片滑的快,卡片振动得快,音调高;用力滑动,振幅大,响度大。
辅导: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振幅指的是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而频率指的是振动的快慢;
振幅决定了响度,而频率决定了音调;
振幅大的不一定振动得快,即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响度与音调无关。
三、音色
辅导:音色是由声源的材料核结构决定的。
总结: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四、生活、物理、社会
编钟:数量多、大小不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音调。
五、www
1、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用力的大小,这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用相同的力弹拨,并不断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这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辅导:用力大振幅大响度大;
伸出越长振动部分越长振动部分越笨重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并掌握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学生能将声音的特性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和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鼓等)、实物(如不同材质的管道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思考。
2.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它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如:用尺子振动频率的不同,观察音调的变化;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鼓,观察响度的变化等。
4.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5. 实践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乐器演奏曲目;如何通过声音判断物体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影响因素(振动频率、振幅、介质等)和声音的传播条件。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音调(如音叉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响度(如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不同,响度不同);音色(如不同乐器的演奏,音色不同)。
2.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答案: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声音的特性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乐曲:二胡独奏曲和笛子独奏曲(请两位同学上台演奏)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谈一谈听到的两首乐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导语二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同一首乐曲声音有强弱,调有高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
声音与声音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响度[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两次声音一次大,一次小。
[点拨]师: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
[小结归纳](板书)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演示]演示敲鼓小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增大,纸屑跳得高,响度增大。
[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点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小结归纳](板书)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第一章第2节声音的特征(第1教时)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乐器发声的差异引入声音的特征,轻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严格地讲,音调、响度和音色应该是“乐音的三要素”,本节采用简化处理的方法,笼统地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响度,难点是影响响度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区分响度、音调和音色;
2、知道响度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的主要因素;
2、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鼓励学生的思
维开放性,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声学方面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备
鼓、锤、音叉、系有一细线的乒乓球、碎纸屑、多媒体、录音机
学生课前准备:带一种乐器(竖笛、口琴)一盘磁带。
[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明白乐音的三个特点:音调、响度和音色⑵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⑶明白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⑸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采纳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⑵通过学生实验和听录音,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查找物理规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爱好。
⑵通过声音的三要素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乐音的三要素,音调与频率关系,响度跟振幅关系,通过观看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及施教微略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采纳对比的方法,同时加强听音的反复训练:教学用具: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等。
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设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利用周围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铅笔盒和尺子等比较它们发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同时让两名学生利用教具来动手做实验。
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声音现象在多方面的不同。
教师总结:这些差不多上声音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差不多发觉,小鼓的声音专门响,请敲鼓的同学谈谈,你如何做的使小鼓专门响?边说边再做给同学们看看。
设问:①请你介绍一下,专门响时鼓面的振动有何特点?如何样让别的同学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按照你设计的方案再做一次。
②依照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认为敲鼓时,声音响到什么程度与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学生讨论……③换了声源,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能否依照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活动:……换用二胡能够做同样的实验。
实验中学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教案课题:声音的特性(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使用日期:2010年9 月主备姓名:复备姓名:一、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对响度、音调的认识;2、会识别声音的音色。
二、重点难点:运用音色来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三、教学方法:整体建构与科学探究方法五、课后反思:实验中学初二年级物理学案内容:声音的特性(2) 编者:张超审稿:朱亚萍使用时间:2010.9 姓名________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三个因素;2、理解音色的含义,知道它与音调的区别。
[学习过程]问题引导:1、为什么同样是老师发出的声音,前面的同学和后面的同学听到的响度不同?因为声音的响度除了与声源的_______有关,还与距离声源的________有关。
适时训练:(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3、在班级进行的物理知识抢答比赛中,坐在前排座位的同学,不用向后转头,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抢答.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__________。
[作业布置]:指导用书1.2节。
二.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
使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三要素,懂得响度,音调和音色的物理意义,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学难点有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在生活中并不非常明显,但是有本质的区别,用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差异,使学生能分辨清楚,未必一定用文字来详缪。
学生处于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对物理名词的接受有难度,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意会”和努力去使用它们,把“理解”名词的任务留待将来。
教学要点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科学探究的理念和流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模仿和使用它。
课型活动性实验探究课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数码投影仪彩色摄像头,鼓,音叉,发音齿轮,锯条片,泡沫塑料橡皮筋,白纸,铁皮铅笔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教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两段音乐,请演奏。
(学生分别演奏)教师:这两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我们体会到不同的音乐,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
(方案用于有学生演奏)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先请大家一边听录音,一边猜猜是什么声音。
(播放录音)教师:这段录音包含了很多声音,大家还能一一辨别,真不简单。
无论是李玟的歌声,还是公鸡的打鸣,还是发令枪声,它们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具有声音的一些特征,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投影:声音的特征)二.新课教学教师:老师也来露一手,(轻轻地敲击)听到了什么?学生:鼓声。
教师:如果要使鼓声更响一些,更响一些,我怎样做就行了?学生:用力就行。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教师:你做得很好,我们为了能准确地表达声音更响,就用响度来说明它。
(投影闪现:信息快递——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对比不同力度敲击的结果)教师:为什么用力敲击鼓声会更响?我们一起来猜猜其中的原因?学生:可能是由于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比原先大。
1.2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第三特征:音色,通过试验探究,了解影响音色的因素。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能估测声速。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
4.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
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不能区别。
2.学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教学器材:音响、音乐。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辨别声音(1)(欣赏音乐)播放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音乐。
提问:在这段音乐中用到几种乐器演奏?你能说出他们是什么乐器吗?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师:这就是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2)你能举例说明音色是声音的一个特征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1)提问:决定音色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呢?(2)阅读课文相关。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补充:曾候乙编钟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钟组成的原因是为了使音域宽广。
3、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1)提问:如果有一架飞机从你头顶飞过,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你立即抬头向你的头顶看去,能否看到飞机呢?为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2)试验设计:如果只用秒表、尺子和人耳作为测量工具,你将怎样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呢?说出你的测量方案。
方法:可利用回声测速介绍什么是回声: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弹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
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
在户外空旷的地方,回声比较模糊,因为声音的震动会向四处散开,能量会散失。
而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如隧道),反射的声音不会跑掉,所以回声很大。
原理:站在离高墙较远的地方(事先测出你到高墙的距离)大声地喊一下,在你喊的同时按下秒表,当你听到自己的回声再按一下秒表,这样一来,你的喊声从你那儿到高墙打了一个来回,你只要把上面说的你跟高墙的距离除以测得的时间的一半,这声音的速度也就出来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因为人能分辨出自己的回声的时间间隔要超过0.1秒,声音有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所以你与墙的距离,至少不得少于17米才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障碍物)。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征”教案苏科版
(五)小结(六)练习
课堂小结
这节课分析了声音的三个重要的特征,首先通过录像发现影响声音的因素,然后引入该课的探究环节,得出单调、响度的概念,分别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得出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在音调和响度都一样也能区分出声音的特征来看,引入了音色的概念,提出影响音色的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教学流程
板书设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分类
声音可分为乐音与噪声
二、音调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
m23213 5AAD 媭|23142 5A66 婦Pt30732 780C 砌35644 8B3C 謼22695 58A7 墧20463 4FEF 俯21271 5317 北32795 801B 耛20909 51AD 冭。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声现象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具体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通过媒体演示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象。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究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塑料片,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横笛,竖笛,发令枪和秒表。
课前活动1、拿一根钢尺(或锯条)把它夹在抽屉的缝隙里,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并保持不变,用手指拨动钢尺(或锯条),一次用力拨,一次轻轻拨,对比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观察钢尺振动的情况,用耳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强弱变化,并把振动幅度哪次变化大?教学过程一、创造情景,设疑激趣演示实验:1.用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调节音量旋钮。
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
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
师:声音的区别在何处?生:声音的高低不同、响亮程度不同……师: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哪些?生:响亮、嘹亮、清脆、低沉……教师总结;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各有其特点,大家所举的词语大多只能反映声音一个方面的特性。
二、新课引入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三、新课教学(板书)一、声音的特征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一)响度的教学演示实验: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比较所听到的声音。
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色教课方案本节内容相对照较抽象,从知识接受的角度,对初二学生来说拥有必定的难度,因此,为使学生能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在教课方案上是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思路:指引学生提出问题和假定,帮助设计实验进行考证,在实验现象和丈量记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这就要求在教课过程中,需要指引学生踊跃思虑、勇敢假定,经过设计合理的实验,不单使学生经过自己活动参与新知识学习,并且经过实践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达到在玩中学、做中学、学而会的目的。
关于本节内容的教课,考虑到演示与活动内容许多,将用两课时。
教课目的1、认知目标设计(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色。
(2)、认识音调与频次,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认识发声器不一样,声音的音色不一样。
2、技术目标培育学生的着手能力,初步认识丈量速度的方法。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
要点、难点1、教课要点及施教策略本节课的要点:知道声音的三个特色,认识音调与频次,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经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因素及其影响因素.2、教课难点及战胜方法本节课的难点:声现象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经过详细的实验帮助学生成立感性认识,经过媒体演示成立有关的物理模型.课的种类实验课实践活动课议论课教课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详细图像。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察看和研究方法,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课器具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塑料片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横笛竖笛发令枪和秒表教学程序设计教课阶段实时间分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配导 入 演示实验:1)、用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 新 课调理音量旋钮。
, 5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 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
教师发问:1)、声音的差别在哪处? 2)、在平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哪些? 教师总结:平常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各有 其特色,大家所举的词语大多 只好反应声音一个方面的特 性。
声音的特征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情感与态度⑴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一.上节复习(1).作业部分讲解(2).概念检查.二.讲授新课: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启发: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不同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
1.音色学生活动:①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二胡和笛子来演奏同一首歌曲,利用对比来听音。
②四位女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它学生听后指出是谁念的。
归纳: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不同。
介绍古代编钟,音色优美小结:①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②音色是由发声本身决定的③响度、间调和音色的声音的三要素2.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问:上课时,老师一讲话学生就能听得见,是不是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如果需要的话,请你用事实说明。
需要。
可能是因为师生之间的距离太短,声音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听不出时间间隔。
举例:雷雨天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回声。
活动:测量声音的速度。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那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呢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选择设计中的最佳实验方案,带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分好小组(4人一组),安排组长,第一人敲锣、第二人看见动作按秒表,第三人听见锣声喊“停”,同时第二人停表。
第四人处理数据。
试验完成,回到教室。
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评估,指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40m/s。
3、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音调的影响因素。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会根据声音的波形图分析声音的三要素,会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1〙 声音的响度
〖活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思考〗敲鼓,怎么使鼓的声音更响?
〖讨论〗(1)此时鼓面的振动有什么变化?
(2)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呢? 。
〖质疑〗为什么鼓敲的越重,鼓声的响度越大?
〖猜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 。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拓展〗生活中,声音的响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举例说明。
〖总结〗
〘要点2〙 声音的音调
〖活动〗(1)聆听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声音,区分这两种声音有何不同?
(2)用一硬卡片分别快拨和慢拨木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
〖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探究〗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动踏板,用一个塑料片接触辐条,当后轮转速越来越快时,
塑料片发出的声音越来越 (高/低)。
〖总结〗
〖辨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音调与响度反映了声音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特征。
它们彼此独立。
就是说,音
调高的
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但生活语言中并没有规定音调与响度的专用词语,故同学们应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物理意义来区分它们,并养成用音调、响度等物理概念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的好习惯。
如“我不能与他合唱这支歌,他发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这儿的“高”是指 高;“我听不见你说什么,请你的声音再高一点。
”这儿的“高”指的是 大。
〘要点3〙 声音的音色
〖活动〗(1)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2)阅读:课本14页
〖思考〗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
〖总结〗
〘要点4〙 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
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你认为最
佳的是 。
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
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第二课时
类型一、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的关系
〖例1〗用手轻按自己喉咙,张开嘴小声发出“啊”,手感觉叫喉部振动幅度小,再大声“啊…”
时手感觉喉部振动幅度大,为说明了。
〖例2〗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填“具有能量”或“传递
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
以提高声音的(填“音调”或“响度”)。
〖例3〗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
A. 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B.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 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D. 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例4〗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
〖例5〗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旋钮,是在调节声音()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例6〗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其中控制音量大小的是()
〖例7〗人们常用“放声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主要指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频率
D. 音色
类型二、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
〖例8〗小雨在课外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
他在纸筒的开口端打两
个孔,并用一根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后系紧。
如图所示,他抓住绳
子的一端,以平稳的速度在头的上方转动此装置,筒中空气柱由
于_______发出声音。
当转速增大时,他发现纸筒发出声音的音
调变高了,这是由于________(填“振幅”或“频率”)变大的缘故。
〖例9〗猪的叫声与小鸡的叫声是不同的:_____叫声的响度小,说明它的发声部位振动的__ ___较小;_____的叫声的音调低,说明它的发声部位振动__ ___
较小。
〖例1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指拨动
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均选填
“音调”、“响度”或“音色”)。
〖例11〗如图所示,将齿轮固定在玩具电动机的转轴上,启动电动机,使齿
轮拨动塑料片,你会发现塑料片发声的音调随着玩具电动机的转速
的增大而,如果我们改用大小相同但是齿更加密的齿轮,
在转动速度相同时,塑料片发声的音调将。
〖例12〗如图所示,用硬卡片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拨木梳的粗齿与细齿,卡片
发出声音的主要区别是()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振幅
〖例13〗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
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
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例14〗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例15〗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声音沉闷、嘹亮,这是因为男同学发声时()A.频率高,振幅大B.频率低,振幅小
C.频率低,振幅大D.频率高,振幅小
〖例16〗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
5、6、7”的声音来。
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A. 水振动,水的高度
B. 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 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 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高度
〖例17〗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类型三、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决定的
〖例18〗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大;
(2)“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高;
(3)“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好。
〖例19〗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
“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例20〗优雅的《梁祝》曲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都很美妙,你能听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演奏,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节奏〖例21〗弦乐器与管乐器发出的音乐有可能相同的是()
A.音调B.音色C.响度和音色D.响度、音色和音调
〖例22〗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
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
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
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三者都有
〖例23〗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省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
下列
关于编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发出的悦耳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B.它发声的音色与其它乐器的音色是一样的
C.它发出的悦耳声是它的振动产生的
D.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相同的音调
〖例24〗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其中声音音调最高的是__ __图;响
度最大的是_ __图;音调相同的是____图和____图;响度相同的是_ __图和____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