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使徒杜嘉德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天主教传入江津的经过
吴弟嘉
【期刊名称】《中国天主教》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天主教传入四川,据有关记载:一、明崇祯13年(1640),北京汤若望神父的好友,四川绵竹人刘宇亮宰相的支持,意大利人利类思和葡萄牙人安文思进川开教,成都、重庆设有教堂,成绩斐然。
二、顺治14年(1657),徐光启孙女甘弟大之长子许曾任四川布政使参政,因甘弟大的请求,耶稣会派遣传教于陕西的穆格我神父入川,在成都、保宁、重庆等地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吴弟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
【相关文献】
1.牛庄“还堂案”与天主教传入东北 [J], 张士尊
2.天主教的传入及其途径——以山西长治为例 [J], 齐小艳
3.天主教清末传入内蒙古地区的原因再探 [J], 梅荣;
4.江津天主教经堂房屋得到落实 [J], 刁有为
5.安徽教区巢湖天主堂举行圣母山祝圣典礼暨纪念天主教传入巢湖120周年活动[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主教厦门教区举行三位执事晋铎典礼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天主教》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9月9日,天主教厦门教区在漳州天主堂隆重举行祝圣李姣峰、吴新飞、杨义宝三位执事的晋铎典礼。
厦门教区蔡炳瑞主教主礼,陕西周至教区吴钦敬主教襄礼。
来自厦门教区、闽东教区以及山西洪洞教区、陕西周至教区等地的30多位神父共祭,40多位修女和800多位教友参加了典礼。
【总页数】1页(P62-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7.2
【相关文献】
1.乐山教区隆重举行四位执事晋铎典礼 [J], 刘盈池
2.西昌教区隆重庆祝教区成立100周年及三位执事晋铎 [J], 黄明彬
3.福建天主教举行阮昌照、何龙格执事晋铎典礼 [J],
4.万州教区举行陈先进执事晋铎典礼 [J],
5.福州教区举行范科、梅正军执事晋铎典礼 [J], 邓文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敬畏交加: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烈女塑造与民间信仰
郭烨佳
【期刊名称】《海峡人文学刊》
【年(卷),期】2022(2)2
【摘要】明清时期,贤妻良母的故事在方志书写中逐渐式微,殉节类型的女性形象则代之成为主流论述。
烈女传记,寄寓着撰写者的价值观念与潜在诉求,他们亦希冀以女性典范向民众传递坚贞情感与气节态度。
从闽南地区的风俗与信仰入手,又可见民间社会的现实与知识分子的理想有所差异。
对此,地方官绅对于“烈行”的定义愈发细致,以纠正部分民众为利益而逼迫女性的风气。
另一方面,民间社会因畏惧死亡烈女而衍生出的女厉信仰,最终则因“女性成神”的结局而逐渐强化了人们对于烈女典范的敬意。
民间信仰发挥着秩序整合、道德教化、心理调节的社会功能,既为英年早逝的女性赋予了精神领域的归属与慰藉,亦超脱文字领域,而以传说故事、宗教空间的方式,将烈女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与礼仪进一步普及于民。
【总页数】8页(P144-150)
【作者】郭烨佳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
【相关文献】
1.神灵与宗教: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民间信仰之比较
2.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民间神灵信仰
3.道教背景下的民间信仰——明清民国时期浮丘山碧霞元君信仰
4.融合与互动:明清时期鲁西地区民间信仰述记
5.地方精英与民间信仰:以明清时期定陶仿山庙为中心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来中国学习考察de外国人
秦汉时期的外国人
我国最早的外国和尚——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译师——安息国太子安世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外国人
涅粲学派的创始人——天竺僧人昙无谶
中国禅宗始祖——香至国王子菩提达摩
摄论师的始祖——优禅尼国圣僧真谛
唐朝时期的外国人
最早的景教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
空怀复国梦——萨珊国王子卑路斯与泥涅师师
中日交流的先驱——日本僧人阿倍仲麻吕
日本围棋的始祖——大和留学生吉备真备
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新罗文学泰斗崔致远
宋朝时期的外国人
茶禅之始——日本来客荣西
日本第一位国师——禅学中兴者圆尔辩圆
元朝时期的外国人
杰出的阿拉伯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
元朝的天文之星——阿拉伯天文学家札马鲁丁
中世纪最伟大的旅行家——意大利神奇人物马可·波罗杰出的非洲旅行家——摩洛哥朝觐者伊本·白图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太监——高丽人朴不花
明朝时期的外国人
长眠在中国的国王——苏禄国王巴都葛叭答喇
杰出的传教士与科学家——泰西儒士利玛窦
欧洲的中国通——佛朗机传教士曾德昭
清朝时期的外国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洋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献身中国的科学奇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康熙大帝的音乐教师——葡萄牙神父徐日升
第一位来华通商的英国使臣——英国勋爵马戛尔尼
精通汉学的外国奇才——英国新教传播者马礼逊
太平天国的洋务丞相——美国浸礼会教士罗孝全
闽南使徒——英国教士领袖杜嘉德
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英国传教士戴德生。
摘 要:历史学、艺术学等方法相融合的研究认为,福建福州长乐区“塔骨”的整体身型构造保留着扮傩表演的基本特征。
从形象打造上注重雕刻面具(头筒)在游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在身架上贴合了表演艺阵的动作范式,从而在动静结合中引发民众的崇拜幻想,进而移情于祈愿的神祇,发挥类似于古傩“保障境内平安”的仪式功能。
当前,游神仪式淡化了宗教的神圣感,仪式表达的意象通过艺术符号得以全方位构建,其中凝结的非遗元素成为了乡民返祖、追溯传统的承袭基因,“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也适应了从个性化到程序化的转变,在规范中推广了民俗,富有可转化可创新的艺术表演因子。
关键词:傩文化;游神;塔骨;大神尪;仪式表演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3-005-09林 枫1 郑玉玲2在福建,傩文化的最早记载,为南宋莆田刘克庄的《观傩二首》“烟熏野狐怪,雨熄毕方讹。
惟有三彭黠,深藏不畏傩;祓除啸梁祟,惊走散花魔。
切莫驱穷鬼,相从岁月多。
”[1](10)这类“打夜狐”的傩俗,至明代弘治四年版的《八闽通志》上,仍见有载“十二月‘除夜’,逐疫(郡人谓之‘打夜狐’,即古者乡人傩之意也)。
”[2](88)南宋莆田朱熹时,百戏盛行,路歧人撂地为场,其注《论语》,有“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3](99)之说,也显示了士大夫透过嬉闹的杂戏把握住傩仪驱崇的精神内核。
南宋泉州梁克家所撰《三山志•土俗类二》评曰“闽俗以作邪呼与夜搏狐之戏同,为逐除之戏。
”[4](934)再次揭示了聚众闹戏的傩仪内涵。
明福州谢肇淛收稿日期:2023-03-16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专项研究课题“闽台大神尪傩舞艺术的抢救、挖掘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9VJX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闽南关帝信仰与仪式舞蹈研究”(项目编号: FJ2018JDZ049)的系列研究成果;内蒙古艺术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田野调查’名栏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2NYJB10)阶段性研究成果。
见证漳州辛亥革命的五色旗与宝刀
施正峰
【期刊名称】《闽台文化交流》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我家原本珍藏祖父施荫棠1911年11月11日参加漳州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遗物——两面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条纹旗)和一把宝刀。
父亲常常指着遗物对我们说:辛亥革命漳州光复那天。
祖父骑着白马,腰配宝刀,手举革命五色旗。
率领四百余名农民武装光复军从浦头驻地出发,来到孔府明伦堂(今西桥中心小学)会集,然后浩浩荡荡开到清政府汀漳龙道尹(今延安北路口)的道口广场;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施正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老报纸见证辛亥革命
2.2011年度福建省历史学年会暨辛亥革命与闽台研讨会在漳州师院举行
3.郭沫若佚作《敝帚集》见证辛亥革命历史
4.见证辛亥革命历史风
云的“双旗图”瓷茶杯5.辛亥革命漳州光复始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伦敦会简介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是美国归正会、英国长⽼会之外,在闽南地区宣教的重要差会。
伦敦会成⽴于1795年,由英国圣公会与长⽼会的信徒发起,不久公理会信徒积极加⼊,并成为差会的主导⼒量。
伦敦会本着向“异教徒地区”、“未开化民族”宣教的宗旨,派出宣教⼠到世界各地传福⾳。
他们打破宗派界限,凡是信奉耶稣基督,认可基要真理的信徒都可以成为差会的同⼯。
1807年,伦敦会派遣马礼逊来到中国,此为新教进⼊中国⼤陆之始。
此后,⽶怜、麦都思、理雅各等⼈相续⼊华。
他们是在华福⾳事⼯早期推动者,翻译了汉语圣经、出版了最早的属灵书刊、创办了教会学校,并按⽴了⾸位华⼈牧师梁发。
伦敦会在华的宣教经验,被⽇后很多来华的差会所学习、借鉴。
1844年7⽉,英国伦敦会宣教⼠施敦⼒(施约翰)夫妇抵达⿎浪屿,建⽴布道站。
不久迁居厦门寮仔后龙⼥码头布道。
1846年,养为霖夫妇与施敦⼒的胞兄(亚⼒⼭⼤)、胞妹来厦。
1856年,花匠吴涂及其⼉⼦受洗,成为伦敦会⾸批归主的信徒。
此后信徒⽇益增多,1860年,伦敦会在泰⼭⼝(中⼭路)建⽴泰⼭礼拜堂,为其在厦第⼀座礼拜堂。
2年后,⼜在关隘内(⼤同路)建⽴第⼆座教堂(即关隘内礼拜堂)。
之后麦⾼温、⼭雅各相续来厦。
1903年,在⿎浪屿建⽴福⾳堂。
1910年,伦敦会在厦门有信徒4413⼈。
伦敦会除了在厦门岛内牧会,还积极向周边地区拓展事⼯。
他们以灌⼝、⾼浦,漳属之漳东、长泰、国卿、蔡坑、鹭鹚、青洋⼀带进展。
在惠安全县境内极⼒拓展,亦沿北溪发展漳平、龙岩、永福、华崶、仙都等处创设教会。
后来,周之德牧师前往汀州拓荒,将福⾳传到闽西地区。
1873年,伦敦会将闽南地区的各区会联合起来,成⽴闽南联合⼤会。
并在此前按⽴黄承宜(泰⼭堂)、林贞会(关隘内堂)为⾸任华⼈牧师。
伦敦会宣教⼠在厦门积极开展社会事⼯,促进厦门社会的发展。
养为霖与打马字、罗啻等宣教⼠创⽴闽南⽩话字,使很多不识汉字的信徒得以读经、唱诗。
明末清初时期赴欧的5个中国人中国最早赴欧留学生——郑玛诺(1645)南明派往欧洲的使臣——陈安德(1649)轰动欧洲的中国旅者——沈福宗(1681)路易十四的中国翻译——黄嘉略(1702)康熙派往欧洲的使臣——樊守义(1709)中国最早赴欧留学生——郑玛诺郑玛诺(1633~1673),号惟信,教名Manuel de Sequei ra,广东香山县(澳门)人。
他是有确切史料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赴欧中国人。
1633年(或1635年)生于澳门,郑玛诺出生时,葡萄牙人已入居澳门80年,澳门已从小渔村变成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著名港口。
福音在澳门广传,不少中国人纷纷归入主的名下。
郑玛诺的父亲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圣名安多尼,他与有“安南使徒”之称的法国人陆德神父往来密切。
郑玛诺在陆德带领下信主。
陆德对郑玛诺非常关爱,他常在日记中称其为“我的中国小孩”或“小玛诺”。
郑玛诺在归主后进入澳门教会学校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深受西教士赏识。
1645年,澳门教区正拟设中国神职人员,陆德神父提议率领中国及安南北圻、南圻少年各一人赴罗马深造。
12岁的郑玛诺被教会选中,随陆德神父赴罗马深造。
当年12月20日,他们从澳门乘船前往罗马。
次年1月14日,到达麻六甲(今马六甲),船随即遭到荷兰人掳掠,他们被荷兰人押送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监禁。
三个月后他们获释,再次西行。
船经过印度洋,来到印度果阿。
他们离船登岸,经波斯到达亚美尼亚。
郑玛诺在亚美尼亚某修道院灵修六个月,因他极富语言天才,很快学会当地语言,与当地人谈吐无异。
经过土耳其时,郑玛诺被当成鞑靼人遭到拘押,因其流利的亚美尼亚语而被释放。
历经五年的艰苦跋涉,郑玛诺终于到达罗马。
他入读耶稣会主办的圣安德肋学院,以1年10个月时间,完成欧洲中学生4年内的全部课程。
关于南少林五祖拳自“福建少林五祖拳研究会”成立以来,得到了“新加坡玉明研究社”社长林维爵先生、“菲律宾光汉国术总馆”.馆主卢庆辉先生和“菲律宾鸣谦国术社”社长陈飞鸿先生的热忱的过问和关心,收到了许多海内外同门关于“福建少林五祖拳研究会”的情况的询问。
在这里,我受会长的委托,向诸位先生表示感谢!并借《武林)一角介绍一下情况。
一、关于“福建少林五祖拳研究会”的联系地址该会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六日在福建泉州成立推选了周志强先生为会长,黄清江、苏再福、邱思德、许金铭、洪敦耕、曾谋尧为副会长。
(该会宗旨详见《武林》去年12期。
)会址暂设在“福州泉州崇福寺”,主特乃五祖拳名师、“双拳铁罗汉”妙月禅师)。
因该寺在维修,联系人暂为:福建省晋江地区体委姚铭枢,或直接寄往:福建省晋江县石栖镇仙足迹周志强会长。
二、关于“五祖拳”的渊源、风格和特点一些报刊的报道和一般的传说都认为:五祖拳乃蔡玉鸣先师所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经我会部分委员对一些有关历史资料的考证,初步认为:五祖拳行源于福泉洲少林寺,为“少林五祖”所传,中又经蔡玉鸣先生发扬光大,流传至今已近三百年。
这个历史问题希望海内外诸同门能从有关的历史资料中加以追根溯源,相互商榷,以求得正确的答案。
三、关于五祖拳在海内外的分布五祖拳经过近一百多年的中兴和发展,广泛流传于福建的闽南地区及台湾、南洋群岛各地,已成为南少林的一大流派,颇负盛名。
据本人不全面的了解,国外有如下的武术团体系属于五祖拳派。
“新加坡玉明研究社”,社长林维爵先生,属沈阳德先师门下。
通讯地址为:Lim E Chiok26AN GSANA AVENNE Singagore 1334.“菲律宾光汉国术总馆”,馆主卢庆辉先生,属卢言秋先生门下。
通讯地址为:539THOMAS Mapua st stacruz(ForMERLY MISERICORDIAST,)Metro Manila PHiliPPines.“菲律宾鸣谦国术社”,社长陈飞鸿,属陈大鹏先师门下。
《厦英大辞典》所收录的19世纪泉州方言词汇杜晓萍摘要目前所见19世纪唯一一部记录泉州方言的传教士方言辞书是《厦英大辞典》(1873),整理和考察《厦英大辞典》中的泉州方言词汇,可以了解十九世纪的泉州方言词汇及这些词汇一百多年来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厦英大辞典》19世纪泉州方言词汇杜嘉德编著的《厦英大辞典》(1873)(以下简称《厦英》)是目前所见19世纪唯一一部涉及福建泉州话的传教士方言辞书。
《厦英》以厦门音为标准,但是对异于厦门腔的其他闽南方音也尽量收录,特别是对泉州音和漳州音做了较详细的记录。
1855年6月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1877,英国长老教会牧师)来到厦门,开始了在闽南地区长达22年的生活。
杜嘉德除了传教,还记录研究闽南方言,后因刊行《厦英》而获得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
1857年6月,杜嘉德第一次到泉州的安海传教。
1859年和1860年,杜嘉德两次到泉州,在南门外、清净寺、西街、开元寺传教。
1866年2月,杜嘉德带着郑爽、蔡择聚、谢琛等第三次到泉州布道,并在泉州住了几个月。
(张钟鑫2003)(厦英》中标明“Cn.(Chinchew dialect)”的音应为19世纪的泉州老城区音,一是因为杜嘉德来泉主要在泉州市区及安海活动,而安海与泉州市区口音接近;二是杜嘉德审音细致,能较好区分泉州及其下属方音,对所知泉州下属惠安、南安、永春、安溪音与泉州音有异有零星记载。
《厦英》以罗马字母拼音注音,英文释义,全书无一汉字。
我们将《厦英》中标有Cn.(即泉州音)的字词和短语共1176条列出,根据《厦英》对读音的描写,将字母拼音转换成国际音标⑴,并据注音写出汉字,词语的用字我们参考了《闽南方言大辞典》(周长楫2006),与今闽南方言用字保持一致。
个别有音无字的用“□”表示。
词语的释义我们尽量忠实于原资料,将《厦英》的英文释语译为现代汉语。
《厦英》的泉州方言词汇可分成16个大类,即:一,自然地理;二,时间方位;三,指代数量;四,动物植物;五,房屋器具;六,身体;七,亲属称谓;八,性质状态;九,婚丧节庆;十,宗教信仰;十一,饮食服饰;十二,动作行为;十三,医疗卫生;十四,文化教育;十五,工商农事;十六,熟语。
鹿港天后宫:游子的精神原乡
罗大佑在《鹿港小镇》里唱到的妈祖庙,大名叫“鹿
港天后宫”,位于彰化县鹿港镇中山路430号,于雍正三年Array(1725年)由施世榜献地迁建,历经多次大型的重修、增
建,形成今日宏大的规模。
正殿内有数十尊妈祖神像,包括
湄洲妈、镇殿妈、二殿妈、船头妈、进香妈等,还有一尊金
妈祖。
妈祖信仰起初只是将其奉为海神,至今在我闽南家乡,
还是海滨的渔民拜妈祖较多,但传到台湾后,现在已从单纯
的“海神”演变成“包山包海”的全方位守护神。
对于鹿港
子民来说,妈祖就是成为他们的守护神,不管自己从事何种
行业。
而当《鹿港小镇》四处传唱后,鹿港、鹿港天后宫,
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外出游子的精神原乡。
鹿耳门天后宫:黑脸妈祖佑成功
台南市土城圣母庙西侧,据说为郑成功大军踏上台湾。
闽南四王府大人简介闽南四王府大人简介闽南四王府是福建省闽南地区广为人知的四个官宦家族府邸,包括林氏、陈氏、黄氏和洪氏。
这四个家族被尊称为“四大家族”,是闽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祖辈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相互间有瓜葛关系,世代传承。
以下是对四位大人的个人简介。
一、林氏大人林氏大人,即林则徐,字季高,福建漳州南靖人。
他是中国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被誉为“百年一人”。
他曾被任命为总督、巡抚、刑部尚书等职务。
特别是在他主持的《鸦片战争》期间,他以勇气和才华,成功制止了鸦片的流入,并提出“吸烟危害健康”的概念,这被誉为他的一大贡献。
二、陈氏大人陈氏大人,即陈宝箴,字雪峰,福建福清人。
他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东南谋主”。
他曾参加义和团运动,被俄国封为贵族。
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担任军政机关要职。
他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出版过《吕才植全集》等。
三、黄氏大人黄氏大人,即黄尚义,字振卿,福建福州人。
他是晚清理学重要人物,被尊为“福建第一大儒”,担任过国子监监丞等职务。
他对清朝的倒退政策提出了批评,因此一度被贬谪。
在任期间,他还提倡教育,建立湖西书院、南安书院和同闵学宫,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四、洪氏大人洪氏大人,即洪昇,字与中,福建漳州人。
他是中国明朝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文圣”。
他的作品主要有《太和正音谱》、《春秋配音辞》等。
他对音乐、声韵学等领域有深刻的研究,对后来的音乐理论和声韵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闽南四王府大人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他们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所在的家族府第也因此成为了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人们了解闽南历史文化,寻找历史痕迹的重要场所。
耶稣与魔鬼的斗争耶稣与魔鬼的斗争,包含在耶稣自己的信仰历 程中,《圣经》谈了他的诱惑(路4:1一13),但没有止 步于那些细节的描写,因为《圣经》最后说,耶稣来 到世界,是为了消灭魔鬼的作为(若1:3,8)。
若望一 书中的这句话,总结了耶稣在壮士和“更强者”的比 喻中有关恶魔势力的言论,借着圣神的力量,耶稣 推翻了魔鬼的国度。
(谷3:20-30)让人惊奇的是,耶穌从来不愿与某个超凡的英 雄相提并论,却把与魔鬼的斗争当成了他使命的重 心。
(谷1:35—39)所以,制服魔鬼的权力也是他授 予门徒的权力,他们被派遣是“为去宣讲,驱逐魔 鬼”(谷314—15 ),与使人为奴的力量作精神性的战 斗,驱逐那蒙蔽世界的魔鬼,是耶稣的精神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也是他的使命及门徒的使命,无论这 世界是否演变,耶稣的这种形象都不会改变,但如 果把耶稣和魔鬼的国度之间的争斗,从耶稣的形象 中删除的话,那么他的形象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魔鬼的能力”,在旧约中很少被提到,而在耶 稣的生活中,它的分量却很重,并且在保禄书信和 新约最后一部著作中,也保持着相当的重要性,需 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尽管这个词没有在新约里发 展之前,就已经在旧约中出现了,但它却是在耶稣 形象的对比中才得以更加具体化的,表现在了新约 的整体见证中。
我们说,在旧约时代,有关魔鬼力量的叙述应 该表现得比较隐蔽,基督的信仰导向天主,而且它 以天主为出发点去看世界。
基督徒知道世上没有什 么是应该惧怕的,假如他惧怕天主,假如他对天主 的惧怕是信仰本身的话,那么他也清楚,这种惧怕 与面对魔鬼的那种惧怕截然不同。
魔鬼虽可折磨人的身体,却没有权力夺走人的 灵魂,人越接近天主,也就越现实,那以天主为出发 点去看事物的人,不会被魔鬼漂亮的面具所迷惑。
C-g-g-g-g g g-C-g-C C C C g-C C C C£-C C C g C C-C G C-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g-g-C-C C g-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C G c c c-炼灵通功山西长治教区靳道远主教(圣名:安德肋)于11月20日晚21点50分安息主怀,享年90岁。
闽南使徒——杜嘉德
社嘉德(Cartairs Douglas) 是苏格兰长老会来华的宣教士,他在闽南地区宣教二十多年,因此被不少人称为“闽南使徒”。
社嘉德于1830年12月27日生于英国的苏格兰,父亲是长老会的牧师,育有六子,杜嘉德为其最小的儿子。
1851年杜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爱丁堡自由教会学院深造,四年后完成神学课程。
1855年2月20日,杜嘉德被格拉斯哥马太自由教会按立为苏格兰长老会牧师,并被派往中国宣教。
同年3月,杜嘉德与宾威廉(《天路历程》的汉译者)同往香港,再转上海,在旅途中,杜得到这位属灵前辈的指导,使其受益匪浅。
6月,杜嘉德到达厦门,开始其在闽南地区的宣教生涯。
要想在厦门做好福音事工,宣教士必须精通当地语言。
杜嘉德抄录学习卢壹所编的《厦门语字汇》,又向罗啻等宣教士请教。
由于他颇有语言天赋,又能刻苦学习,所以很快就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闽南语。
杜嘉德在厦门竹树堂侍奉,牧养教会、教导学生,还经常不畏寒暑外出旅行布道,有时乘看月夜赶路,动辄数十里。
即使在休假期间,他为了完成《厦英大辞典》的编撰,每天至少有八小时花在上面。
因而其面貌较其实际年龄苍老。
1856年,他萌发了到安海宣教的想法。
他认为安海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据兴、泉、永出口要津”,“欲入内地非从安海不可。
”于是,他从厦门乘“福音船”前往安海布道。
据《安海教会150专刊》记载:“福音初入安海,当地士绅极力抵制,起初禁止民众租赁房屋给牧师,继而禁止民众与之交往,终且扬沙掷石,甚至全镇二十四境士绅演戏宣示公禁、阻止传道.尽管阻力重重,杜嘉德牧师还是忍辱负重,锲而不舍地进行传播福音,终于在咸德境向黄姓居地租得一房舍作为讲堂,后因数次被人纵火捣毁而迁租玄坛宫后蔡宅书塾。
至1860年才有郑爽(安海更夫鸦片仙)、其弟郑垣及施洗、吴江、陈强(戏班吹手)等贫寒者蒙圣灵感化,相继受洗,同心归主。
郑爽后来终身事主,历任执事、长老及传道。
当时,信徒虽然寥若晨星,但是星星之光,普照他人。
福音在安海传播,虽遭受种种拦阻,但靠着神的大能,终于在安海扎下了根,建立了泉州地区第一个堂会(继厦门新街堂,为闽南的第二个堂会),并以此为据点,于1866年将福音传入泉州,后又发展到安溪、永春、南安和德化等地。
”此外,杜嘉德还在漳州龙海等地宣教,为福音在漳州地区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860年,杜嘉德由厦门渡海到台湾访问。
他发现台湾人大都能讲闽南语,感到非常意外与兴奋,他在日记上写道:“我们于9月19日离厦门,24日安抵本港(淡水)。
......这巿镇有疏疏落落的几条长街,居民或有四五千人,确数多少,在短短几天的访问中,很难作正确的估计。
我们还访问过附近唯一的大巿镇艋舺。
......整个地区为福建漳、厦一带所迁来的移民,说的也是闽南话,而台湾全岛也以闽南话为普遍。
......这是一个不平常的现象——跨过海峡,这里仍旧通行着同样的语言;在中国大陆,隔了一百哩,就使我们觉得言语不通了。
因此,我们耳中似乎听到一种强烈的呼召:‘到这里来帮助我们’,直到上帝的福音在这里发扬光大起来。
”(据:董显光著:《基督教在台湾的发展》)此后,杜嘉德多次写信给差会,要求派宣教士到台湾。
经过他的报导与呼吁,几年之后,苏格兰长老会差派了马雅各医生到台宣教,他以台南为中心,展开医疗与布道工作。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杜嘉德前往台湾,协助马雅各筚路蓝缕,渡过艰苦的创业时期,使福音在台湾扎根。
杜嘉德在厦门编撰了《厦英大辞典》(一名《厦门音汉英大辞典》)。
为了编撰《辞典》杜嘉德广泛收集闽南土话,每当他听到一个新的词汇,他一定立刻记在笔记本上,反复加以练习,直到能够纯熟掌握为止。
厦门的三公会为了使《辞典》早日完成,派伦敦会的施约翰以及美归正会的打马字协助杜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厦英大辞典》终于在1873年问世。
此书是第一部厦门腔白话华英辞典。
一出版立即成为所有学习闽南语者的必备书。
书的特色
是全书无汉字,只用罗马拼音。
序文里杜嘉德说到,一者因为很多字找不出适当汉字。
二者要利用假期在英国排印无法印出汉字。
三者因他无法抽出时间在外埠(如上海)监印而作罢。
由于杜嘉德在闽南地区宣教多年,熟悉不同地区的闽南话,因此书中指出了泉州话、漳州话与厦门话的差别。
1877年5月,来华的宣教土们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不分宗派的福音会议,杜嘉德当选为英国教会主席。
他在会上对几十年来的宣教工作进行了反思,他认为“目前在中国传福音的方式不当,有待各差会进一步努力与更有系统之合作,以便使福音能够遍传中国。
”他希望宣教士能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再成为缺乏训练与盲目行动的乌合之众,更不可互相嫉妒与倾轧。
他强调来华宣教士的素质必须是第一流的,因为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人也是非基督教文明中最精明、最勤奋、教化最深、能力最强的民族。
杜嘉德的想法,真让我们这些华人基督徒引以为豪而又深感任重道远啊!
从上海回来后不久,杜嘉德染上霍乱。
7月26日那天,从清晨开始,就腹泻不止。
到了中午,他已病入膏肓,医生束手无策,安慰他说:“不要太激动,你是个哲学家。
”杜嘉德坚定地回答道:“不,我是个基督徒,”然后他重重的喘了一口气,接看说:“在这时刻,基督徒要比哲学家好得多。
”过了一会儿,他对一旁正在悲伤的信徒们安慰到“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罗:6:23)下午5点多,47岁的杜嘉德结束了在世上的所有劳苦,安息在主的怀抱中。
为了纪念杜嘉德为教会的贡献,教会在鼓浪屿鸡母山一带建立了杜嘉德纪念堂。
作者:吴志福(加利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