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78.50 KB
- 文档页数:5
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期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并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图片,如道路交叉、铁轨交叉等,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3. 练习: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练习题,观察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PPT、视频等,用于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和实例。
2. 练习题库:准备一些与相交线与平行线相关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
3. 实际问题案例: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讲解性质和判定方法。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最新教案和讲义模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提高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与证明。
3. 相交线的判定与证明。
4. 平行线与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巩固练习及拓展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证明,相交线的判定与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3. 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理解。
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让学生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巩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4.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和实例。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题、解答题等,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最新教案和讲义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3. 平行公理及推论。
4.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2. 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变化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讲解与演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变化过程。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
4.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附:讲义模版一、相交线的定义及性质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2. 相交线的性质:(1)相交线交点处的内角和为180度。
(2)相交线交点将两条直线分为两对对应角,对应角相等。
(3)相交线交点将两条直线分为两条对称轴。
二、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2)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3)平行线上的内角和为180度。
三、平行公理及推论1.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 平行公理的推论:(1)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内角和为180度。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和画出相交线和平行线;(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3)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和练习,提高学生对相交线和平行线的识别能力;(2)运用几何画图工具,巩固画图技能;(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3)渗透数学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3. 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4. 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识别;(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3)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2)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几何画图工具;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性质;(2)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知识讲解:(1)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3)讲解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
3. 课堂练习:(1)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学生相互交流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4. 应用拓展:(1)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6. 布置作业:(1)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平行线和相交线的识别和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利用几何画图工具,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4. 设计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最新教案和讲义模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并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结合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心得。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片、实例和动画等。
2.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相关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第3-4课时: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与平行线;(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掌握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性质;3. 相交线的性质;4.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3)相交线的性质;(4)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2)相交线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3)提问: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探究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总结出规律;(2)各组汇报:让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表扬。
3.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和应用相交线与平行线;(2)举例说明: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教师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活动,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2. 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4.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3. 创设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如相交线的夹角、对顶角等;(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的距离、同位角等;(3)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3. 案例分析:展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班级: 姓名:一、本章知识结构图二、本章知识梳理1.邻补角的定义: .对顶角的定义: .对顶角的性质: .2.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为直角时,叫做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 ,它们的交点叫 .如图,用几何语言表示: 方式⑴∵ ∠AOC=90°∴ AB_____CD ,垂足是_____方式⑵∵ AB ⊥CD 于O∴ ∠AOC=______3.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注意:垂线是 ,垂线段是一条 ,是图形.点到直线的距离是 的长度,是一个数量,不能说“垂线段”是距离.4.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要抓住“三线八角”,只有“三线”出现且必须是两线被第三线所截才能出现这三类角;5. 现在所说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两条直线在“”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们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一是(有一个公共点),二是(没有公共点).6.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 .7.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⑴平行线的定义,⑵平行线的传递性,⑶平行线的判定公理:⑷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⑸平行线的判定定理2:8.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⑴根据平行线的定义⑵平行线的性质公理:⑶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⑷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⑸平行线间的距离.9.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由_______和______组成.每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份是,用“那么”开始的部份是,正确的命题叫做______,错误的命题叫做______.从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命题叫做,通过正确的推理得出的真命题叫做 .10.平移的特征:(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 .即,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移动一定的,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 .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图形经过平移后,_______图形的位置,__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__图形的大小.(填“改变”或“不改变”)三、巩固练习1.如图1,直线a ,b 相交于点O ,若∠1=40°,•则∠2 等于_______.2.如图2,直线a∥b,∠1=123°30′,则∠2=______.3.如图3,已知a∥b,∠1=70°,∠2=40°,则∠3=_____.4.如图4,AB∥CD,∠E=40°,∠C=65°,则∠EAB 的度数为( )A .65° B.75° C.105° D.115°图5 图6 图7 5.如图5,直线L 1与L 2相交于点O ,OM⊥L 1,若α=44°,则β为(• )A .56° B.46° C.45° D.44°6.如图6,AB∥CD,直线PQ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FG•是∠EFD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G ,若∠FEG =40°,那么∠FGB 等于( ) A .80° B.100° C.110° D.120°7.如图7,已知∠1=∠2=∠3=55°,则∠4的度数为( ) A .55° B.75° C.105° D.125° 8.a 、b 、c 是直线,且a∥b,b⊥c,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9.如图,MN⊥AB,垂足为M 点,MN 交CD 于N,过M 点作MG⊥CD,垂足为G,EF 过点N 点,且EF∥AB,交MG 于H 点,其中线段GM 的长度是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 线段MN 的长度是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又是_______的距离,点N 到直线MG 的距离是___.10.如图,AD∥BC,EF∥BC,BD 平分∠ABC,图中与∠ADO 相等的角有____ 个,分别是_______.11.因为AB∥CD,EF∥AB,根据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12.命题“等角的补角相等”的题设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13.如图(13),给出下列论断:①AD∥BC:②AB∥CD;③∠A=∠C.以上其中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用“如果……,那么……”形式,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___.G H N M FED C BA F E O D CB A D A l N M ba 21F O D B A(13) (14) (15) 14.如图(14),直线AB 、CD 、EF 相交于同一点O,而且∠BOC= ∠AOC,∠DOF= ∠AOD,那么∠FOC=______度.15.如图(15),直线a 、b 被C 所截,a⊥L 于M,b⊥L 于N,∠1=66°,则∠2=________.三、选择题.1.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B.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C.若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和等于平角,则这两个角为邻补角D.平移变换中,各组对应点连成两线段平行且相等2.如图,如果AB∥CD,那么图中相等的内错角是( )A.∠1与∠5,∠2与∠6;B.∠3与∠7,∠4与∠8;C.∠5与∠1,∠4与∠8;D.∠2与∠6,∠7与∠33.下列语句:①三条直线只有两个交点,则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截,同旁内角相等,那么这两条平行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 )A.①、②是正确的命题B.②、③是正确命题C.①、③是正确命题D.以上结论皆错4.下列与垂直相交的说法:①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一条直线如果它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它与另一条也垂直;③平行内, 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其中说法错误个数有( )A.3个B.2个C.1个D.0个四、解答题1.如图(18),ABA ⊥BD,CD ⊥MN,垂足分别是B 、D 点,∠FDC=∠EBA.(1)判断CD 与AB 的位置关系;(2)BE 与DE 平行吗?为什么?2、已知,如图,BCE 、AFE 是直线,AB ∥CD ,∠1=∠2,∠3=∠4。
《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对作业中问题的串联,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对几个专题的疏理,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变化与奇妙,培养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讨论、表达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辨能力。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中采用“归纳总结、练习法”组织教学.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为主,讲解法为次,演示法为辅的方法组合。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课题(预计用时5分钟)教师:总结晚上完成卷子的情况,展示几张典型的作业,让学习观察对比,找出差距,向优秀的同学学习。
(引导)学生:有两幅作业书写整洁,字迹规范,内容完善,知识点掌握扎实;也有两幅作业字迹潦草,内容错误多,态度不认真。
教师小结:只有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深入思考,把握准每个知识点,我们才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教师板书】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复习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承上启下,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并激发他们努力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多媒体运用:照片和幕布功能的有效运用。
把学生的作业拍成照片,在课堂上把不同特点的学生的作业分类,利用幕布的遮挡功能一幕幕地出现,让学生观察评价,最后把所有的照片同时呈现出来,再让学生们观察对比,发现优缺点,从而反思自己的作业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学生们端正完成作业的态度。
对作业中的最后一道证明题,也是把一位解题过程有很多错误的同学的作业以照片呈现,让全班同学共同找问题,在学生找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就理清思路,规范解题步骤,这时再呈现一位同学的标准答案,让大家进一步规范步骤。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活动,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2)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2)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2. 学具:练习本、直尺、三角板、铅笔、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相关定理和公式。
2. 课堂讲解:(1)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2)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3.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有关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2. 课堂练习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4.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 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图形学、物理学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3. 提醒学生注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究。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平行线的性质。
3. 相交线的性质。
4. 平行线的判定。
5. 相交线的判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课堂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通过例题展示如何应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五、课后作业2. 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具,如图形、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具:图形、模型等。
3.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练习题: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复习培优学案学习要点:典型例题:例1、如图,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DOB ∠,AOC ∠=︒40,则____.DOE ∠=︒跟踪练习:1、已知α∠和β∠是对顶角,若α∠=︒30,则β∠的度数为( )(A )︒30 (B )︒60 (C )︒70 (D )︒150 2、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3、如图,已知AB CD ⊥于点O ,直线EF 经过点O ,与AB 的夹角AOE ∠=︒52, 则COF ∠的度数是( )(A )︒52 (B )︒128 (C )︒38 (D )︒48 4、已知α∠=︒13,则α∠的余角大小是______________。
例2、如图,能判定EB ∥AC 的条件是( )(A )C ABE ∠=∠ (B )A EBD ∠=∠ (C )C ABC ∠=∠ (D )A ABE ∠=∠ 跟踪练习: 对顶角:对顶角________ 余角:同角或等角的余角________补角:同角或等角的补角________ 角 {三线八角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__________ 垂直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______,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______,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______,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__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________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________A EDCO 2 1 (A ) 2 1 (B )21(C ) 21 (D ) C︒52 FA BD EOED BCA5、已知a b c ,,为平面内三条不同直线,若a b ⊥,c b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6、如图,直线a 与直线b 交于点A ,与直线c 交于点B ,∠=︒1120,∠=︒245, 若使直线b 与直线c 平行,则可将直线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 )(A )︒15 (B )︒30 (C )︒45 (D )︒60 7、如图,FAB ∠=︒46,ACE ∠=︒136,CE CD ⊥,问:CD ∥AB 吗?为什么?例3、如图,直线a ∥b ,一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若∠=︒124,则______.∠=2跟踪练习:8、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a ∥,b ∠+∠12的度数是 。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与平行线;(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认识;(2)运用图形软件或板书,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的品质;(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相交线的性质及应用;4. 平行线的应用及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识别与画法;(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相交线的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相交线的性质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图形软件或板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方法;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板书;2. 几何画图软件;3. 练习题及答案;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楼梯台阶、道路等,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 判定方法: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明确判定过程。
4. 性质与应用: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供解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七、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2. 强调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八、作业布置1. 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并标注性质;2. 运用几何画图软件,实践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选择一道与生活相关的相交线与平行线问题,进行解答。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识别相交线与平行线;(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了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4. 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图,加深对平行线和相交线性质的理解;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画图,加深对平行线和相交线性质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拓展:布置一些有关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对于概念的理解深度。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画图的准确性以及对性质的应用能力。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与平行线;(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活动,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概念的理解;(2)运用画图工具,提高作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识别和画法;(2)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2. 学具:每人一份练习纸、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2. 探究与展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并讲解;3. 练习与提高:(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3)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五、课堂小结2. 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做好学习笔记。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标志、建筑设计等;2. 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其他领域有哪些应用?3. 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完成练习题:(1)判断题:相交线一定有一条公共点,平行线没有公共点。
()(2)选择题: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A. 平行线B. 相交线C. 重合线D. 异面直线)。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相交线与平行线;(2)能够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认识;(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4.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认识;2. 运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通过实物演示或动画展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进行解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解题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最新教案和讲义模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和性质。
3. 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几何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作用和意义。
2. 知识回顾: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提问和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典型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4.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题目的设计与解答,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案中应包含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参考使用。
教案中还应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和评价方法,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练习题目的解答情况,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复习培优学案
学习要点:
跟踪练习:
1、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2、如图,已知AB CD ⊥于点O ,直线EF 经过点O ,与AB 的夹角AOE ∠=︒52,
则COF ∠的度数是( ) (A )︒52 (B )︒128 (C )︒38 (D )︒48
3、下列说法: 内错角相等;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互余的两个角一个为锐角,另一个为钝角; ❍同旁内角互补。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4、已知α∠是锐角,α∠与β∠互补,α∠与γ∠互余,则βγ∠-∠的值等于( ) (A )︒45 (B )︒60 (C )︒90 (D )︒180
5、如图,已知a ∥b ,小华把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b 上。
若∠=︒140,则∠2的度数为( ) (A )︒100 (B )︒110 (C )︒120 (D )︒130
对顶角:对顶角________ 余角:同角或等角的余角________
补角:同角或等角的补角________ 角 {
三线八角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__________ 垂直 {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______,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______,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______,两直线平行
{
{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________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________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________
2 1 (A ) 2 1 (B )
2
1
(C ) 2
1 (D ) C ︒5
2 F
A B
D E O
6、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a ∥,b ∠+∠12的度数是 。
4、如图所示,AB ∥CD ,D ∠=︒27,E ∠=︒36,则ABE ∠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已知∠=∠12,∠=︒373,则∠4的度数为________度。
5、如图,已知a ∥b ,小华把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b 上。
若∠=︒140,则∠2的度数为( ) (A )︒100 (B )︒110 (C )︒120 (D )︒130
6、如图,∠=∠12,∠=︒340,则∠4等于( )
(A )︒120 (B )︒130 (C
)︒140 (D )︒40
7、如图,用尺规作出OBF AOB ∠=∠,作图痕迹 MN
是( ) (A )以点B 为圆心,OD 为半径的弧 (B )以点B 为圆心,DC 为半径的弧 (C )以点E 为圆心,OD 为半径的弧 (D )以点E 为圆心,DC 为半径的弧 8、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2时,一定有a ∥b (B )当a ∥b 时,一定有∠=∠12
(C )当a ∥b 时,一定有∠+∠=︒1290 (D )当∠+∠=︒12180时,一定有a ∥b 9、如图,下列条件,不能判断l 1∥l 2的是( )
(A )∠=∠12 (B )∠=∠34
(C )∠=∠14 (D )∠+∠=︒45180 10、画一个钝角AOB ∠,然后以点O 为顶点,以OA 为一边,在角的内部 画一条射线OC ,使AOC ∠=︒90,正确的图形是(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剪刀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夹角(DOC ∠)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夹角
(AOB ∠)也相应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AB ∥CD ,∠=︒162,FG 平分EFD ∠,则_______.∠=2
4 3 1
2 c d a
b
(第5题图) B E D C A (第4题图) c
1 b
2 a
(第3题图) a b
(第5题图) 3 1 2 4 (第6题图) O C D A E F M N B (第7题图) 1 2
(第8题图)
a
b l 1
3
5 1
4 2
l 2
(第9题图)
(A ) B
A
C O B C A (B ) O B A C (C ) O B A C (
D )
1
2
E A
B
G
C
A
B
E
1 2
(第
6题图)
1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E ,DF ∥AB ,若D ∠=︒65,则______.AEC ∠=
14、学习了平行线后,小敏想出了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她是通过折一张半透
明的纸得到的(如图 ❍~。
从图中可知:小敏画平行线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需写出一条即可)
15、若A ∠与B ∠互补,且::A B ∠∠=45,则______A ∠=,______B ∠=.
16、如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45方向,在B 岛的北偏西︒25方向,则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
_____.
A C
B ∠= 17、如图,BE 平分AB
C ∠,交AC 于点E ,若∠=∠12,则DE 与B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
18、如图,AB ∥CD ∥EF ,若ABC ∠=︒50,CEF ∠=︒150,则_____.BCE ∠=
三、解答题:(+++++=588781046分)
19、如图,直线AB 、CD 分别与直线AC 相交于点A 、C ,与直线BD 相交于点B 、D 。
若∠=∠12, ∠=︒375,求∠4的度数。
20、如图,已知∠=∠12,B C ∠=∠。
(1)请说明CE ∥BF 的理由。
(2)图中还有其他平行线吗?若有,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1
2 A C F
D B
E A B D C
4 2
1 3
(第16
题图)
(第17题图) D
(第18题图)
P P
●
❍
21、已知∠1,∠2(∠>∠12),如图所示。
求作: (1).∠+∠12 (2).∠-∠12
22、如图,一条铁路修到一个村子边时,需拐弯绕道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 ∠是︒105,第二次拐的角
B ∠是︒135,第三次拐的角是
C ∠,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那么C ∠应为多少度?
23、已知:如图所示,DE AC ⊥于点E ,BC AC ⊥于点C ,FG AB ⊥于点G ,∠=∠12,
试说明.CD AB ⊥
24、有一天李小虎同学用《几何画板》画图,他先画了两条平行线AB ,CD ,然后在平行线间画了一点E ,
连接BE ,DE 后(如图 ),他用鼠标左键点住点E 并拖动后,分别得到如图 、图●、图❍等图形,这时他突然一想,B ∠,D ∠和BED ∠的度数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接着小虎同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角度”和“计算”的功能,找到了这三个角之间的关系。
A B E
D C
B B B A A
A C C C E E E D D D ● ❍
E ︒105
︒135 A
B C D
1
2
(1)你能探讨出图 到图❍各图中的B ∠,D ∠与BED ∠之间的关系吗? (2)请在(1)所得结论中选一个并说明成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