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社会现代化
- 格式:ppt
- 大小:492.00 KB
- 文档页数:33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概念题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中财2007年研)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2)人口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第一,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公论。
因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邓小平认为,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键是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是说, 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两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一不可的, 只有坚持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 才可以说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只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地向前发展。
而过去那种搞穷过渡、大搞阶级斗争的做法显然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走过了一段弯路, 遭受了一些挫折。
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 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 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必须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一整套建国方略和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基本正确的。
然而,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失误, 加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单纯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搞穷过渡,忽视综合国力提高的片面发展道路,使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及历史启示第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公论。
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XXX认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是说,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以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两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一不可的,只有坚持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才可以说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地向前发展。
而过去那种搞穷过渡、大搞阶级斗争的做法显然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走过了一段弯路,遭受了一些挫折。
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XXX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研究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必须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XXX制定的一整套建国方略和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基本正确的。
然而,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由于XXX在自身建设上的失误,加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逐步走上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单纯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搞穷过渡,忽视综合国力提高的片面发展道路,使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宋才发: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宋才发*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进程,它通常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伴随工业化和机械化而来的所有社会发展。
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只能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下,以有利于人民的方式进行建设并完成现代化的任务。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过程。
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必须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代化,是我国不可超越的自然历史进程。
一认识国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
研究国情的实质,就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从国情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
搞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首要问题就是正确认识和对待现代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还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更要弄清楚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1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只能依据国情来制定;实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方法和步骤,同样要受具体国情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旦离开了国情实际,我们就既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也不能把现代化建设引向胜利。
是否从国情实际出发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衰与成败的大问题。
因此,现代化建设以国情为出发点,既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从我国4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经验。
科学地掌握国情实际需要有正确的方法。
十三大精神宣讲作品引言概述: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十三大精神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
为了深入宣传和普及这一重要思想,许多宣讲作品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这些宣讲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正文:一、十三大精神的核心理念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2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1.3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5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1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2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3 建设美丽中国2.4 推动乡村振兴2.5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1 加强党的领导制度建设3.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3.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4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3.5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4.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4.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责任4.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4.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五、全面从严治党5.1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5.2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5.3 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任务5.4 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措施5.5 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目标总结: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十三大精神被提出,它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大点。
这些宣讲作品的内容涵盖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宣讲作品的普及,我们能够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本章主要阐述“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阐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涵;论述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一节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现代化”是一个同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相联系的动态的综合性概念。
一般地说,现代化是指在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所发生的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
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的内涵和标准,是随时代的变迁、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变化的。
在信息社会出现以前,现代化主要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化是其主要内容。
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现代化是指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信息化是其主要内容。
说它是综合的,是因为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的显著提高,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
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而构成现代化内容的各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实际上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实践证明,不触及根本社会制度的变法图强的任何现代化的方案都没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和实践过“ 科学救国” 、“ 实业救国” 、“ 教育救国” 之类的主张都破灭了,说明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 28 年的浴血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的解放与国家的独立,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除了制度障碍,创造了现代化的社会政治条件和主体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