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讲座杜甫
- 格式:doc
- 大小:65.51 KB
- 文档页数:5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杜甫的世界,感受他的诗歌魅力。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出生于712年,陕西临潼人。
他自幼聪颖过人,酷爱文学。
20岁时,杜甫离开家乡,开始四处游历,遍访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
然而,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目睹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二、杜甫的诗歌特点1.现实主义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严谨的结构杜甫的诗歌结构严谨,他善于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
他的诗作在结构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3.精湛的语言杜甫的诗歌语言精湛,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生动形象。
他的诗作在语言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深邃的思想杜甫的诗歌思想深邃,他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关注人民生活。
他的诗作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很高的境界。
三、杜甫的代表作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败、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2.《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晚年的孤独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茅屋中度过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人民的关爱。
四、杜甫的历史地位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很高的境界。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史”。
五、总结总之,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于杜甫的演讲稿三分钟尊敬的评委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号称“诗圣”,出生于唐朝的益州(今四川成都市),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的盛世,然而,盛世之下也隐藏着无尽的疾苦和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杜甫的诗作才如此深情而又刻骨铭心。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死于770年,享年58岁。
他的一生多事,历经战乱和流离失所的苦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敏感和热爱之心。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色、社会问题和个人遭遇为题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疾苦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的诗作多样而广泛,他的诗体以八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为主,题材涵盖了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个方面。
他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和鲜明的思想感触打动了世人的心弦。
例如,他的名篇《登高》中写道:“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五代乱离身后事,一生舟楫向沧洲。
”这段诗表达了他对乱世的忧虑和对前途的探寻。
杜甫的诗作还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使他的诗作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例如,他的《丽人行》中描绘了一个卖艺女子的悲惨遭遇,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呼吁:“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是花骨锦心肠。
东家散入长安泪,早晚吹袖舞阳台。
”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抨击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对弱势群体的虐待。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还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被广泛地传颂和解读。
自唐以来,杜甫的诗作一直是诗人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同时,他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
他的诗作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的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关怀,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思考。
在时间的长河中,杜甫的诗作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笔触仿佛是一把利剑,一次次刺破社会的伪善和不公。
他的诗作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历史和社会的容颜。
沉郁顿挫千古诗圣读不尽的诗圣杜甫课堂实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年轻时的壮志豪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杜甫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去领略这位诗圣的风采。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杜甫”两个大字,然后问道:“同学们,提到杜甫,你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位同学迅速举手回答:“我想到他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国家破败的景象。
”另一位同学接着说:“还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种生活的困苦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感动。
”我微笑着点头,说道:“大家说得都很好。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因为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那老师,为什么说他的诗歌沉郁顿挫呢?”一位同学好奇地问道。
我解释道:“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指的是他的诗歌情感深沉、浓郁,蕴含着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顿挫,则是说他的诗歌在表达情感时,不是一泻无余,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婉转。
比如他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壮志未酬的种种愁苦,通过对仗工整的诗句,一层一层地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沉重和无奈。
”“老师,杜甫的一生是不是很坎坷啊?”又有同学问道。
“没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他早年有着远大的抱负,希望能入朝为官,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但仕途不顺,多次应试都未中。
后来虽然得到了一些官职,但也都是小官,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且,他的生活也十分贫困,经常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感慨地说道。
“那他在这样的困境中,是怎么坚持创作的呢?”“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诗歌的热爱,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都没有放弃。
杜甫诗歌讲演录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散文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生活在唐朝最动乱的年代,目睹了天下风云和百姓疾苦,他的诗歌刻画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形象,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感染力。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创作和主题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杜甫的诗歌创作1、情感真挚、思想深邃,诗歌富有感染力和感人力量。
杜甫的诗歌是具备鲜明时代感和社会影响力的,他的诗句始终贴近人民、贴近社会。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感,对社会现实深恶痛绝,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用心抒写着百姓境遇的艰难和社会乱象,主张宽容和团结。
他的诗句简练、意境深远,真挚、深邃、感人,在民间广为传诵。
2、注重自然描述和抒情描写,有着极其精湛的艺术功底。
杜甫善于运用自然的描写和抒情手法,凭借其众多的想象力和自然观察的才能,创造了一系列高超的自然景观。
在诗歌中,杜甫比喻、比拟、拟人,他深刻而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的价值,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对自然之残酷的痛惜。
3、人物刻画形象鲜明,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
杜甫刻画人物不仅大胆新奇,还富有生动的描写手法和诗意的象征意义。
他善于用幽默的笔调描述人物,有时以浅显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
他所塑造的人物,个个鲜活而形象化,有时会给人带来一种幽默感和诙谐感,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一定的喜感。
1、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唐朝后期时,天下大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的诗歌体现了那时的社会风貌、百姓的虚弱无助以及那时的梦想和期望。
他的诗歌表现了他对长城振兴和民族复兴的关注,也表现了对施行新法和促进经济发展期望的追求。
同时,他还关注文化方面的发展,他致力于知识分子的自立和文化传承。
2、表现了杜甫对时代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杜甫也是一位有思想的诗人,他不仅反映了现实,更深入思考了时代趋势和历史发展。
他用诗歌描绘当时社会的面貌,表达了对时代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B
诗圣杜甫(五)杜甫草堂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介绍:杜甫因躲避安史之乱逃荒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那么对于当时生活窘迫的杜甫来说,他的草堂是怎样盖起来的呢?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4年,他为我们留下了哪些著名的诗篇?在这里杜甫又经历了哪些人生苦难?
诗圣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介绍: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宦海沉浮,颠沛一生,却始终胸怀大志。
他用诗歌去呐喊第一文库网国运与民生,赢得了万世称颂,杜甫得死有着太多的传说与猜测。
那么杜甫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辛酸故事?诗圣杜甫(七)杜甫诗圣之谜
类型:名著名家|名家大师|国学|名人|国粹|人文
来源:百家讲坛
介绍: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史”。
才华出众的他,会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么?为什么他总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呢?一声苦难不断的杜甫最终是怎么离开人世的呢?而我们对他与李白
的诗孰优孰劣的争论又应该如何对待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请按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编辑。
杜甫的诗在国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极高,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巍峨的山峰”。
杜甫的诗歌涉及面广泛,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表达深刻、真挚感人,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在国学中,杜甫的诗歌被视为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哲学、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领悟人生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国学荟”是一个集合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在“国学荟”中,可以学习到包括杜甫诗歌在内的国学经典,也可以与其他国学爱好者交流心得和体验。
通过参与“国学荟”的活动和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杜甫演讲稿杜甫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对中国古代诗人杜甫的一些了解和感悟。
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首先,我想谈谈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作以豪放、激昂、豪情壮志为主要特征。
他的诗歌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大多数写实,对社会现实的描绘非常生动,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时事政治,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
他的诗歌还充满了对人生沧桑的思考,表现出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杜甫的诗歌风格,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次,我想谈谈杜甫的人生境遇。
杜甫一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难,他的人生经历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曾经历过家道中落、流落异乡、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表现出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的人生境遇也使他对国家兴亡、社会动荡充满了深刻的关注和思考,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时事政治,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兴亡、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
他的人生境遇也使他对人民疾苦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他的诗作中表现出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命运的忧虑。
最后,我想谈谈杜甫的诗歌影响。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也对后世的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诗作以其豪放、激昂、豪情壮志的风格,对后世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尤以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著称。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杜甫及其诗歌。
一、生平简介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享年59岁。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然而,由于家境衰落,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
他曾三次入仕,但均未能得到重用。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二、诗歌特点1. 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
他的诗作中,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官场的讽刺;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慨。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
2. 严谨的结构杜甫的诗歌结构严谨,语言凝练。
他的诗作既有长篇巨著,如《北征》,也有短小精悍的绝句,如《月夜忆舍弟》。
在结构上,他善于运用起承转合的技巧,使诗歌节奏鲜明,情感真挚。
3. 深刻的哲理杜甫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如《登高》一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
这些哲理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杜甫的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三、代表作品1. 《春望》《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2. 《登高》《登高》是杜甫的又一首代表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贫困潦倒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总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现实主义精神、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
在杜甫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也可以领略到他的艺术才华。
走进杜甫(三个领读一起读)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今天,请让我们诵读杜甫的诗歌,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
(第一个领读)他直面时艰,笔底波澜,心怀家国,不离不弃。
一首《春望》,声情悲壮,尽述衷肠。
(齐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第二个领读)他颠簸流离,命运多舛,却是身先士卒,兼济苍生。
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唱尽悲天悯人的情怀。
(齐读)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第三个领读)他刀斧现实,针砭时弊,狂放不羁,豪气干云。
一首《饮中八仙歌》唱出真性情、真风骨。
(齐读)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三个领读一起读)鲁迅先生曾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愿你我走进杜甫,秉承诗圣风骨,携手勠力,共同描绘“好雨润物,花重人间”的一刻。
(齐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024年康震评说诗圣杜甫读后感在2024年康震评说杜甫时,我深深地被其作品所折服。
杜甫,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不仅对他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思想感到钦佩,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杜甫的作品给予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让我重新认识了诗歌的力量。
首先,我被杜甫诗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所震撼。
他的诗作广泛揭示了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官吏的贪污腐败、人民的饥寒交迫、战乱的苦难等。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杜甫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寄托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对时局的不满与忧虑。
他以壮丽的景色来对比社会的黑暗,抒发了他对国家荣辱的关切之情。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我深感杜甫的言辞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流露出对苍生的悲天悯人之心,他以诗歌为媒介,传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期许。
其次,杜甫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索。
在他的诗中,人类的生存与命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描绘战争、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来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例如,在《战城南》中,他描述了战争中士兵的牺牲和城市的破败,呈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而在《登高》一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思索人类的命运和归宿,以一种壮丽的意象来表达他对人类的思考。
这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的力量,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导人们思索人类的价值和命运。
最后,通过阅读杜甫,我重新认识了诗歌的力量。
杜甫的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性,他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表达,唤起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他对世界和人类的抒发和宣言。
他用字句建构出一个个意境深远的诗篇,让人们在阅读中体味到人生的苦难与坎坷,同时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康震讲诗圣杜甫读后感(实用版)目录1.康震对杜甫的评价:诗圣2.杜甫诗歌的特点:现实主义、历史观照、人民性3.康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具有启示意义的人生哲学4.康震对杜甫的人生态度的评价:执着、坚韧、永不放弃5.康震从杜甫诗歌中获得的感悟: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关爱和责任正文康震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名人,他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了诗圣杜甫,让我们对杜甫有了更深的认识。
康震认为,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因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现实主义特点,强烈的历史观照和人民性。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怀,都是立足于现实,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他的诗歌中,有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有对百姓疾苦的关爱,有对历史规律的探索,这就是他的诗歌具有历史观照的原因。
而他的诗歌中,更有对百姓的深深关爱,他的诗歌中,写满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这就是他的诗歌具有人民性的原因。
康震在讲座中,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杜甫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他特别提到了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关爱,这种执着的爱国情怀,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康震认为,杜甫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讲座中说:“杜甫是一个执着、坚韧、永不放弃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康震通过解读杜甫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国家、民族、人民充满关爱和责任的诗人,他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国,应该怎样去为人民服务。
百家讲坛康震讲稿杜甫03[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3讲杜甫辞官之谜上一讲,我们讲到杜甫最后回到了长安,做了左拾遗,那么,在这个前后,唐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当时任太上皇的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应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能很多当时的大臣,很多当时的诗人都认为盛唐王朝的复兴只在咫尺之间,盛唐王朝的阳光会再次地照射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我们说这离事实的真相差距还很大,为什么差距还很大?主要的是由于唐肃宗和他的父亲唐玄宗之间的矛盾。
收复长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杜甫满怀喜悦的带着家人从鄜州回到了长安,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杜甫迫切的希望为朝廷兴旺效力,然而,一场在唐朝新老皇帝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正拉开序幕,那么,期盼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杜甫在此起彼伏的矛盾漩涡中,能否找到稳定的支点,他的仕途将如何延续,杜甫的前路到底是风雨还是彩虹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讲述杜甫辞官之谜。
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是28岁,等他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46岁,他做太子一直做了18年的时间,太子做的时间越长危险越大,跟皇帝的关系越紧张,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是非常紧张,唐肃宗李亨做太子的时候,他有四个字的原则给自己,要做到什么呢?要做到仁、孝、谨、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复杂政治环境当中,你要把这个太子给做稳了,用我们的俗话说,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得非常像,换句话说他也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是现实的需要,作为一个太子,作为未来的君王,你不可能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你必须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君子,但是如果他本人就不是个君子呢?他就得装成一个君子,所以,我说的俗话就是,那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到底,这从他本身太子的生存环境来讲没有错,可是错在哪儿呢?就是他这孙子装得时间长了以后,他就真的成了孙子的性格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以后,那种懦弱的,那种无能的,那种谨小慎微的,那种目光短浅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缺点就暴露无遗,因为做太子和做皇帝毕竟是本质的不同,做皇帝首先要为天下社稷,百姓着想,做太子你可以搞宫廷斗争,他搞的时间长了,做了18年的太子,性格就养成了,这在后来唐肃宗的一系列处理重大的国家问题上,都表现出这个特点。
杜甫课前演讲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国杰出的古代诗人杜甫。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描绘了历史的悲壮,更展现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感悟。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的唐代,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因为家庭境况的不好,他从小就面对着贫困和困难。
然而,这些经历却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现象的痛心和呼喊。
他描绘了贫苦农民的艰难生活,表达了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和不满。
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杜甫的诗歌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他透过自然景象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脆弱。
他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大自然的景象,如江河、山峰和季节变迁等,通过这些元素来反映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的相互联系。
他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望岳》等。
这些诗歌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音韵,深入人心地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思想和情感融入了每一行字句中,引发着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正如杜甫所说:“自言唐与世荣辱无涯,一曲樽前慰孤愁。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意义和卓越的艺术魅力,被后世称为“诗史”,对于后来的文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阅读杜甫的诗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还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留给了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给我们传递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呼唤。
最后,我想鼓励大家多读杜甫的作品,感受他的情感和思想,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哲理和美感。
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够从杜甫的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份子。
谢谢大家!。
一、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二、杜甫生平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唐玄宗天宝五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
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三、解读杜甫1、贫困交加的诗人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
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
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
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
《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
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
”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
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
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离开了成都。
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
”大致情况是,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饱餐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杜甫过着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时运不济。
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公元747年,风流天子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三十五岁的杜甫才兴冲冲地前往应试。
然而,天不遂愿,据说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搅了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而就在此时,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生活的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
这段贫困的羁旅,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也是杜甫当乞丐的开始。
尽管长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断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
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却命其待制集贤院,结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终还是没了下文。
好不容易当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不料仅仅一月之后,安禄山造反,打乱了他的计划。
保命要紧,大家一窝蜂地逃出了长安。
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兵收复了京师,杜甫随唐肃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长安。
这一阶段,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因为房绾在平日里对他很关照),遂得罪了唐肃宗。
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以后就再也没爬上去过。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
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
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
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唐语林》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
”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
《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
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
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 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
《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
章彝就没那么好运。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
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
《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
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很多,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
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
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来,最终被人称为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2、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