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_吴宗宪
- 格式:pdf
- 大小:203.11 KB
- 文档页数:7
老年犯罪人社区矫正论*C o m m u n i t y C o r r e c t i o n T h e o r y f o r E l d e r l y O f f e n d e r s吴宗宪(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 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 北京 100875)□文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老年社会,随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犯罪的数量也将会增加,因此,需要探讨与老年人犯罪有关的问题。
本文探讨对老年犯罪人实行社区矫正的问题。
一、老年犯罪人与刑法修正案的新规定老年犯罪人是指已经进入老年期的犯罪人。
对于进入老年期的年龄标准,目前国际上有不同的情况。
一般而言,在人均寿命较短的发展中国家,通常把60岁作为进入老年期的起点年龄;在人均寿命较长的发达国家,通常把65岁作为进入老年期的起点年龄①。
在中国,把60周岁作为老年期的起点年龄。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1996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这一规定为确定老年人的年龄界限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从具体含义而言,老年犯罪人是一个在不同含义上使用的术语。
大体而言,有3种情况:(1)犯罪学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
这种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是指进行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害行为的老年人。
不管这类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被发觉、行为人是否受到法律追究,他们都可以被称为“老年犯罪人”。
(2)刑法学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
这种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是指进行了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的老年人。
(3)刑事执行法学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
这种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是指在犯罪后被法院定罪判刑的老年人。
在上述3种老年犯罪人概念中,犯罪学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是最广义上的老年犯罪人,而刑事执行法学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是最狭义的老年犯罪人,刑法学意义上的老年犯罪人介于两者之间。
在社区矫正语境下的老年犯罪人,主要是指被法院定罪判刑的老年人,特别是指被判处属于社区矫正范围的非监禁刑或者被适用属于社区矫正的其他刑罚执行方法的老年人。
我国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参与力量研究社区矫正是指对被判处轻度刑罚或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进行监督、教育、帮助和引导,协助其尽快恢复社会生活能力,回归社会。
在我国,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其中社会参与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社会组织是社区矫正中重要的参与力量。
许多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服刑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爱心食堂”义工,为服刑人员提供营养餐,帮助其健康成长;北京市新增社区矫正志愿者6800余名,加强对服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司法机关也是社区矫正中的重要参与力量。
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切实保障服刑人员的权益,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公正、公平和科学。
例如,重庆市检察院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了12322社区矫正责任网络,形成检、公、法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全程监督、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第三,志愿者力量也是社区矫正中不可忽视的参与力量。
志愿者们不仅可以提供各种帮助服务,更可以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要宣传者和推动者。
例如,上海市特殊教育家长协会组织志愿者走进看守所和社区矫正机构进行帮扶和宣传活动,使服刑人员得到更多温暖和关爱。
总之,社会参与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组织、司法机关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提高社区矫正的效能和质量,为服刑人员的康复和回归社会贡献力量。
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参与的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凸显。
未来,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力量的整合和协作,建立起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同时,社会各界也需要更多地关注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服刑人员的关爱和支持,为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以上提到的社会组织、司法机关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也有其他一些有着突出作用的力量,例如:1. 律师。
律师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保障服刑人员的权益,也可以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和帮助。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治理工作,旨在通过对刑事罪犯的矫治和帮助,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
由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不足,导致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研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作用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面临着诸多挑战,犯罪再次发生率较高,矫正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亟待解决。
社会力量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人力和经验优势,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效果,促进矫正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作用和方式,寻求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促进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推动社会矫正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缩小治安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有效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提高社区矫正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社会力量的参与也能够提高社区矫正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强社会对社会矫正的信任和支持,提高社区矫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也是一种民主参与和社会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有利于构建依法治国、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深入研究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
2. 正文2.1 社区矫正的现状社区矫正是指对犯罪分子进行社会化、再社会化的一种犯罪预防和控制手段。
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矫正制度逐步完善。
我国制定了《社区矫正法》等相关法规,明确了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是社区矫正服务体系趋于健全。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逐渐意识到社区矫正在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积极建设社区矫正服务机构和队伍。
社区矫正比较研究:新视角与新境界——简评吴宗宪教授的《社区矫正比较研究》刘炯【摘要】The comparative study will broaden the world vision i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will be helpful for our country to take the be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This has no exception in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field.But needless to say,at present the existing comparative study has mach problems,fou example,"the study is too macro,only translation and no analysis,to assume sth.as a matter of course,to seek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by professor Wu Zhongxian,overcomes the above problems with the necessary alert,is the model in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recent year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combination,and points out the benign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realizing way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宽我国法治建设的视野,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博采众长,这在社区矫正领域亦不例外。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积极性.引导及参与路径研究谭恩惠1,卫嵘2(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社会力量指不具备执法地位的社区矫正工作者。
当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还存在诸多问题。
要使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首先要做好全方位的宣传。
其次,要通过立法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协助义务、通过政府购买方式解决社会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完善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参与机制。
最后,通过建立社区矫正网络、设置社区矫正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成立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等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系统,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力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1)04-oll6—04作为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是把符合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进行矫正,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社会参与性。
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有效参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积极利用对于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足以从国外与我国首批六个社区矫正试点地区的经验中可以证明。
可以说,社会力量是否参与及参与程度如何是影响社区矫正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何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使社会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矫正中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对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的界定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我们要首先界定清楚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是什么,社会力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吴宗宪教授把“社会力量”界定为: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可以利用的社会人力、组织和设施、技术、资金等总称。
他认为社会力量也可以称为“社会资源”。
在这些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中,社会人力具有核心地位。
.-∞我们也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的,社会力量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人力、组织、技术、资金等都需要在人力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因此,本文中我们对于社会力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人力上,或者主要集中于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公众上。
《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社区矫正是针对被判处非监禁刑的犯罪分子,通过在社区内实施矫正措施,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刑罚执行的社会化、人道主义以及再社会化等理念。
这些理念强调在尊重人权、关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帮助犯罪分子改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三、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热点问题(一)社区矫正的法制建设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存在法律规范层次不高、法律效力不强等问题。
因此,加强社区矫正的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效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社区矫正的多元参与机制社区矫正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参与,包括政府、社会、家庭等。
当前,如何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发挥各方面力量的作用,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是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问题。
(三)社区矫正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每个犯罪分子的背景、犯罪原因、个性特点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如何实现社区矫正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提高矫正效果是当前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
(四)社区矫正的心理矫治与社会支持心理矫治和社会支持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加强心理矫治工作,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帮助犯罪分子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四、对策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一)完善法制建设,提高法律规范层次和法律效力,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区矫正是一种有效的刑罚执行方式,通过对罪犯进行矫正和服务,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维护社会安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实施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个人开始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这种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完善社区矫正体系、提高矫正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社区矫正系统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监管不严、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社区矫正中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社区矫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社会力量参与对社区矫正的作用和意义,探讨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和策略,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的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现实意义,探讨社会力量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二是调查和总结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挖掘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三是提出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和策略,探讨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的参与,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相关问题,为提升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帮助犯罪嫌疑人或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
社会力量参与是指社会各界的组织、个人以及机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共同为矫正对象提供支持和服务。
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可以丰富社区矫正的服务内容,提升矫正对象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情况调研报告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情况调研报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情况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情况调研报告1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出一份力,让敬老院的老人感受社会的温暖。
因此我们去了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去看望孤寡老人。
逝者如斯夫,寒假已悄然而至,我们也开始着手准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平时,整天呆在校园里,做惯了笼中的金丝鸟,这次终于有机会去实践,大家都欢呼雀跃,纷纷出谋划策。
有人提议去西湖,有人提议去敬老院,有人提议去支教,还有人建议去工厂参观。
最终经过商议,我们组决定去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看望老人。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许多相关故事一直广为传颂。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村里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因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义无反顾地要将美德传递下去。
而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距离学校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来往十分方便。
更何况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可动用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金钱是我们的首要考虑因素。
“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
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明白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老人,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可曾经他们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我国社区矫正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判刑人、假释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个性化矫正和社会化服务,以期达到矫正和再教育目的。
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国家对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和法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其目的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社区矫正的效果和质量。
研究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的情况和效果,对于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体制、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的形式多样,包括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包括社会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组织等;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包括社会矫正志愿者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心理援助志愿者组织等。
这些社会力量参与者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服务,为矫正对象提供了多层次的社会支持和帮助,有利于达到矫正效果和社会化的目的。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
参与主体缺乏系统性、专业化和规范化。
当前,虽然各地区都在推动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但由于参与主体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其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出现一些质量不高的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的资源和服务缺乏整合和协同。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资源和服务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和服务重复的现象。
社会力量参与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社会力量参与者的权益和责任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和纠纷。
尽管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参与的成效也是显著的。
社会力量参与能够丰富社区矫正的资源和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者能够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满足矫正对象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有利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力量参与可以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化水平。
社会力量参与者能够对矫正对象进行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更为贴心、温馨的帮助,使矫正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社区矫正,又称社区刑罚执行,是指对于一些刑事罪犯,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其实行不离开家庭、不离开社区的刑罚执行方式。
社区矫正旨在通过监督、教育、帮助等手段,促进罪犯自我改造,达到司法和社会效果的目的。
由于社区矫正关乎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刑事犯罪防治工作,因此需要大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切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是指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协调、监督等手段,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社会资源(家庭、社区、单位等)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志愿者、专业人士等)。
一、增强社区矫正的针对性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个体化特点的矫正计划和方案,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二、完善社区矫正的服务体系社会力量能够提供更各样化、更细致化的服务,满足矫正对象的多元化需求。
同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完善社区矫正的服务体系。
三、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可持续性社区矫正工作需要长期的持续性,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增加其长期的可行性。
社会力量能够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支撑和帮助,让社区矫正工作有更长远的发展和推进的可能性。
四、增加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能够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增加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建立起社会和矫正对象之间的互动机制。
这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向社会公众展示工作成果、增强社会认同感和亲和力,提高社会对罪犯的纠错与矫正保障。
一、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应当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公民组织和个人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政府可以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出一些奖励政策,以鼓励社会力量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概述社区矫正是对被判处刑罚的犯罪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教育改造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其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使犯罪人员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本文将针对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意义和实施背景进行简述。
三、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研究的热点问题(一)社区矫正与罪犯再社会化问题社区矫正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帮助罪犯实现再社会化,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再次犯罪的风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者们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二)社区矫正与心理健康问题犯罪人员在服刑期间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社区矫正过程中,如何关注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心态,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措施在社区矫正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三)社区矫正与法律制度完善问题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保障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研究者们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提高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社区矫正与社会参与问题社区矫正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从社会参与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也正在逐步完善和发展。
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治理工作,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对犯罪嫌疑人和罪犯进行矫正和教育,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社区矫正工作一直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问题。
为了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必须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社会力量参与方式,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改善和发展。
社区矫正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社会治理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志愿者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着政府主导过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情况,导致社区矫正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矫正效果不够理想。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是当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是为了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依托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矫正对象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实践,才能达到有效的矫正效果。
而社会力量参与研究可以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矫正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朝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是为了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参与度。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依托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取得持久的效果,而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力量的参与还不够充分。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研究可以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参与方式,拓宽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合法性。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是为了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的服务体系。
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依托完善的服务体系,为矫正对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帮助他们实现社会融入和自立。
而社会力量参与研究可以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更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丰富社区矫正工作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矫正对象的不同需求,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
我国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参与力量研究我国社区矫正是指对犯罪被判刑的罪犯进行社会化的恢复性、再教育、再适应过程。
其目的是使罪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罪恶思想、退出犯罪生涯,最终重新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参与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首先,社会组织的参与为社区矫正注入了新的活力。
舒城市东明乐善铃木村位于农村中心城市,2008年,他们与当地监狱共同成立了“乐善铃木小组”,成员包括3名未成年人的母亲、2名大学生志愿者、1名社工、7名社区戒毒人员等。
铃木小组构建了以“罪犯、组织、监管”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为主线,以“确立正义、提升公信、共建共享、支持狱外”四大目标为依托的社区矫正公益组织,探索了一条社区矫正社会参与的新模式。
其次,智库的参与为社区矫正提供了专业的支持。
慈善扶贫智库北京爱智普想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义务矫正人才库、深圳市遵义西路社区矫正服务所,试图构建全国首个民间智库——“全国矫正志愿者联盟智库”,并通过策划以日本矫正模式、矫正机构职业化、计算机辅助矫正等为主题的矫正论坛、智库调查、智库论文等形式展开建设。
最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为社区矫正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乌鲁木齐市矫正局创新社区服务形态,以新型城市社区为平台,发挥“居民自治、群众参与”和“依托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专业能力”的功能,促进矫正对象的参与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市矫正局先后组织矫正对象与社区居委会、社区环卫公司等社会组织合作,建立了包括社区监督员在内的社区矫正服务团队,有效的提升了矫正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参与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组织、智库和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支持和推进社区矫正,为矫正对象提供了全方位也更人性化的服务,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在社区矫正中,社会参与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社会组织的参与在社区矫正中不可或缺。
他们不仅为矫正对象提供了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同时还将社区矫正工作推向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摘要】社区矫正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对我国社区矫正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必要性、优势以及现状,并就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重要性,为未来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
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可以丰富社区矫正资源,提高矫正效果,还可以增强社区自我管理和治理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促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力量、研究、参与、现状分析、必要性、优势、问题、对策、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建设法治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犯罪率逐渐上升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
传统的监狱矫正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更加科学、人性化的社区矫正模式。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探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和优势,同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推动社会矫正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我国刑事司法机关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可以有效缓解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社会浪费。
社会力量参与可以有效提高矫正效果,通过社区的力量,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二次犯罪的可能性,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可以更好地保护矫正对象的人权和尊严,提高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研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意义重大,对于推进我国社区矫正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共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治理效果。
而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社区矫正效果。
本文针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困境进行分析研究,汇总简要阐述社区矫正,并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矫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有效策略。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公共治理体系的内容之一,其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社会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方面。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社会维度的建设,非常重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我们的社会公共治理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环节与重要内容。
社区矫正工作具有涉及对象的范围面广、突发性高的特点,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层面进行社区矫正,这样的工作成效明显不够。
在当前公共治理视域下,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能够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社区矫正简要分析社区矫正从其执行方式而言,是一种非监禁的社会犯罪惩罚措施,其在具体的工作应用过程中,要求做好社区矫正的各项工作,并且其设计应用发展过程中,要求对其工作进行综合完善,同时其发展中,主要以教化、矫正思想的方式完成犯罪的教育控制。
是一种处理社会犯罪的新方式。
其最早提出是在1973年,美国明尼苏打州会议正式通过《社区矫正法》,在其工作展开过程中,应该做好对社区矫正的工作效果分析,同时在进行社区矫正设计实施中,还要进行有效的社区活动。
社区矫正也是一个社会参与活动,是针对社会特殊犯罪的治理,其是一种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其处理方法比较多元,包括惩罚、教育等多项方式方法,也完成了社区矫正的公共处理,对于其工作展开有重要的作用,提升了社区矫正效果。
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研究近年来,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建设和提高矫正效果,需要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研究。
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社会机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等都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心理咨询等各种服务,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减少再犯率。
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可以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内心问题、调整心态,改善生活质量。
而一些职业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作为矫正工作的观察员,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监督公正执行矫正措施。
社会组织还可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评估研究,评估工作的效果和改进措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社会力量可以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和机会,让广大市民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加对矫正对象的理解和关爱,降低社会歧视和排斥。
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
社会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社会力量可以开展相关研究,深入分析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问题和矛盾,提出科学的建议和解决方案,推动矫正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社会力量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经验分享和学术研究,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学科建设和学术进步。
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明确参与主体的权限和责任。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应该在法律和管理制度的框架下进行,确保其合法、规范、有效。
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与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合作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研究。
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增加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促进工作的专业化和发展。
论社区矫正官,霉墅圆圈~Judicia....1AdministrationattheLocalLeve论社区矫正官吴宗宪(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北京100875)●文...…J■■■●●■■■■—●●■■■●—●■■■■●—■●■■■■●●■■■■—●■■_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工作同时,司法助理员也是社区矫正工作者中居于领导地位人员对社区矫正的对象——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方面的工!的执法人员.为了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我国很多地方进作.这些依法参加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人员,一般被统称为行了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社区矫正工作者".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共识,社区矫正工f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尝试,使司法助理员与矫正社会工作者是一个总的概念,其中具体包括不同种类的工作人员,例如,街道,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司法助理员),矫正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等.在这些工作人员中,司法助理员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给他们确立恰当名称,对他们实行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社区矫正工作的成败.本文探讨司法助理员的恰当名称和科学管理问题.一,基本定位和现有名称根据中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工作实践,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承担着社区矫正的主要管理工作,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中,具体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和管理社区服刑人员的工作人员,是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街道,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他们通常被称为"司法助理员".司法助理员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根据中国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最具权威性的文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2003年7月10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两院两部《通知》")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这意味着,街道,乡镇司法所的正式工作人员——司法助理员,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作者,社区矫正志愿者一起,构成了基本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社区矫正工作者,共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在这支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司法助理员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法人员.首先,他们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工作人员.司法助理员代表国家,组织,领导其他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而其他社区矫正工作者——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要在司法助理员的组织,领导下,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其次,他们是执法者.在社区矫正工作者中,司法助理员是代表国家刑事司法机关的执法者,而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则是辅助工作人员,他们在司法助理员的组织领导下,从事相关的辅助性工作,特别是帮困扶助性质的工作.除了司法助理员这个名称之外,对于作为执法者的司法助理员,人们还使用了别的名称.例如,"司法所工作人员"④,"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专业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官员"等②.这些名称的使用,造成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人员的称谓混乱的现象,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理的名称.二,确立"社区矫正官"名称的必要性在对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执法者确定合理的名称时,可以考虑把"社区矫正官"作为这样一个恰当的名称.社区矫正官就是在社区矫正中承担执法职能的国家工作人员.迄今为止,社区矫正官是一个学术概念,有关规定中并①司法部2004年5月9日发布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第12条.②昊宗宪:《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种类与名称》,《中国司法》,2005年第l2期./—————JudicialAdministrat—ionattheLocalLevel冒墅嘲/未使用这样的概念.从有关规定来看,担任"社区矫正官"职能的有关人员的正式名称,是"司法助理员".例如,司法部1981年11月18El印发的《司法助理员工作暂行规定》,对司法助理员的工作职责等作出了规定,规定司法助理员的工作职责有5项.国务院1989年6月17El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2条第2款规定,"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El常工作由司法助理员负责."司法部1996年6月24El发布的《关于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中,对司法所及司法助理员承担的职能作出了具体规定.不过,在学术研究中,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社区矫正官"的名称③,倡导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例如,陈和华(2006年)提出,"在法律层面上建立由社区矫正官为核心的社区矫正官制度非常必要.应该在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内设置社区矫正官一职,专司社区矫正的管理和执行工作,并赋予其执法主体的资格.④"后来(2011年),陈和华发表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的问题:"所谓社区矫正官制度,是指以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主,并由其领导其他社会工作者进行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的矫正制度.这一制度针对社区矫正的特点,以社区矫正官为核心,广泛动员其他社会资源参与社正矫正,既保证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和刑事司法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又解决了社区矫正地域相对分散,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困难,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⑤"其他研究者也表示了主张设立社区矫正官的看法.例如,董邦俊,王振(2007年)认为,社区矫正的队伍包括社区矫正官,专业矫正人员和志愿者三部分,"社区矫正官是社区矫正机构中的执法人员,是'不穿警服的警察',享有专属执法权.主要来源为监狱警察和基层司法人员.⑥"又如,李文华(2008年)认为,在社区矫正中,应当"设立以社区矫正官为执行主体,社会志愿者为工作主体的二元主体结构"⑦.再如,张传伟(2011年)认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构成应采用'1+x'模式.在'1+x'模式下,'1'指矫正官,是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公务员,主要从事社区矫正过程的刑罚执行,行政管理等工作.'X'指除矫正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司法社工,社区矫正志愿者等,应由社会组织担任,主要从事社区矫正过程中的服务性工作.⑧"从多方面来看,确立"社区矫正官"的职业名称,是很有必要的:\《一}"司法助理员的名称不适应中国社区矫正工作艚况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司法助理员"的名称已经不适应中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首先,"司法助理员"的名称不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性.社区矫正被看成是一}项非监禁刑罚执行工作,是刑事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旨在依法处理刑事案件的刑事司法工作,由刑事l侦查,刑事起诉,刑事审判和刑事执行等四个主要环节组l成,而社区矫正是刑事执行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助理员从事的社区矫正工作本身,就是刑事执法工作,而不是其他刑事司法工作的"辅助工作",因此,将从事这类执法工l作的工作人员称为"司法助理员",是不恰当的,"司法助理员"的名称与他们所从事的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性质不相吻合.j其次,"司法助理员"的名称不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独立性.根据在刑事司法工作中的职权划分,司法行政机关是l其中从事刑事执行工作的独立部门,作为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司法助理员,独立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是正规的,具有完全的刑事司法执法资格的刑事司法人员,而不1是其他类型的刑事司法人员的"助理人员",不是其他类型的刑事司法工作人员的"助手".因此,"司法助理员"的名称与他们所从事的社区矫正工作的独立性质不相吻合.\(二)"司法助理员"的名称不适应他们承担的I作情况首先,从司法助理员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他们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根据两院两部《通知》的规定和社区矫正实践,司法助理员是完成社区矫正任务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超过其他刑事l司法机关,他们要"牵头组织"其他刑事司法机关和其他组织等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真正的"主力",而不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辅助力量"."助理"人员是指1"协助主要负责人办事的"人员⑨,司法助理员就是协助别f人开展司法工作的人员.这种理解显然与司法助理员在社区J矫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吻合.因此,司法助理员是一个1不恰当的名称.③有些文献曾经使用了"社区矫正官员"的名称.不过,现在看来,这个名称不像一个典型的职业名称,而且,其中的"官员"又似乎突出了"官"的含义.因此,改为"社区矫正官"似乎更加简洁明了,也更加规范准确.④陈和华:《论我国社区矫正的组织制度》,《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⑤陈和华:《关于建立我国社区矫正官制度的思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l期.⑥董邦俊,王振:《社区矫正的制度化构想》,《政法学刊》,2007年第4期.⑦李文华:《论社区矫正的主体》,《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⑧张传伟:《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1+X'模式》,《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82页..,,璺圆垦?JudicialAdministrationattheLocalLevel其次,从司法助理员担任的具体工作职能来看,社区矫正应当是主要职能之一.尽管司法助理员承担着多项工作,但是,从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和社区矫正的未来发展来看,社区矫正可能会是他们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他们最过硬的执法业务.司法部1996年6月24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司法所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司法所及司法助理员承担8项职能:(1)协助基层政府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2)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问纠纷调解工作;(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5)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6)组织开展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和帮教工作;(7)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8)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2003年7月10日发布的两院两部《通知》规定,"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目前的乡镇司法所及司法助理员至少承担着9项工作职能.在这9项职能中,只有社区矫正工作是具有真正独立性的,有明确严格的"硬性要求"的,确实属于刑事司法工作组成部分的"执法工作"的业务;而其他职能或者不具有独立性(例如,上述的第一项职能),或者具有很大的"弹性"(例如,上述的第五项,第八项职能),或者不属于刑事司法工作(例如,上述的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六项职能).因此,根据他们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能,将他们称为"社区矫正官",是恰当的.l三)"司法助理贯"的名称不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司法助理员"的名称不适应他们所承担的具体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从国际社会的普遍情况和我国社区矫正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社区矫正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在未来的刑罚执行工作中,必将形成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并立,甚至在规模上超过监禁矫正的格局.@"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有一个与其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工作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名称,而"司法助理员"显然不是这样一种名称.因此,需要给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创设新的职业名称."社区矫正官"可能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职业名称.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司法助理员担任的很多职能,在未来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有的职能可以由政府其他部门或者其他社会团体承担(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职能,安置帮教职能等就是如此),有的职能可以实行行业自律(法律服务职能就是如此,在未来,法律服务可能由合格的律师担任,而在国际社会中,律师是一种普遍实行行业自律的职业)等.总体而言,在司法助理员所承担的具体职能中,社区矫正职能会大大加强,而其他职能有可能通过别的途径实现或者被弱化.既然在未来司法助理员的社区矫正工作职能会大大加强,成为他们的主要职能,那么,就可以从社区矫正工作出发给他们命名.(四}"社区矫正宦"的名称显示T这类人员的性质和身从字面意思来看,"社区矫正官"就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官员.这种显而易见的理解,表明了社区矫正官的性质和身份.从性质上来看,他们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这有利于将他们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区分开来.从身份上来看,他们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官员",在中国的语境中,"官员"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实际上,一般人所讲的"官",就是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意思⑩,"官员"就是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公家的公职人员.因此,"官员"是身份将他们与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其他人员区分开来,例如, 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虽然也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但是,他们不是"官员",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当然,应当注意的是,使用"社区矫正官"的名称,并不意味着要助长这类人员的"官本位"思想或者作风.不管是什么级别的社区矫正官,都要依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都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不是凌驾于其他人员(特别是社区服刑人员)身上"做官当老爷".自2003年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基层司法所的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司法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全国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达46818人,其中84%的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此外,省市县三级司法行政机关(不包括司法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共计10500人@.三,社区矫正官的基本特征社区矫正官的基本特征是指社区矫正官区别于其他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主要特点.根据有关规定,社区矫正实践和思考,我国社区矫正官应当具有下列基本特征:{一)执法者社区矫正官是从事非监禁刑罚执行工作的执法者.这类人员担负具体的执行非监禁刑罚的职能,负责办理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法律手续,负责监督和控制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⑩吴宗宪:《社区矫正的问题与前景》,《法治论丛》,2007年第1期.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02页.@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编:《社区矫正工作简报》,2010年第l2期.行为,落实法律规定的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惩罚.{二)公务员————————Judic—ialAd—ministrationattheL—ocalLe—velO圊萤圆膨社区矫正官是从事非监禁刑执行工作的国家公务员.根据《公务员法》第2条的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作为社区矫正执法者,社区矫正官应当具有公务员身份.首先,这是保障执法工作权威性的需要.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刑罚的工作,让社区矫正官具有公务员身份,有利于树立社区矫正官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有利于他{f-lJz~利开展刑罚执法工作.其次,这是保障执法工作稳定性的需要.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社区矫正官全身心地投人工作,需要他们心无旁骛地钻研业务,如果国家不能保证他们的工资福利,就不可能使他们全力以赴地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就会影响他们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稳定性.再次,这是符合中国社会化实际情况的做法.社区矫正工作是刑事司法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刑事司法工作中最后一个环节(刑罚执行)的必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从事与社区矫正类似的其他刑事司法工作的人员是公务员,例如, 公安警察,监狱工作者,法院执行人员等,都是公务员,因此,作为履行类似工作职能的社区矫正官,也应当是公务员.最后,这是符合国际社会普遍情况的做法.让从事社区矫正执法工作的人员具有公务员身份,是国际社会普遍的做法.例如,联合国《东京规则》第15条第3款规定,"为了获得和留住合格的专业工作人员,应使之享有适当的公务员地位,与其工作性质相称的适当薪金和福利,并应有充分的机会在专业和事业上得到发展."从很多国家的情况来看, 社区矫正执法者是国家工作人员,具有公务员的身份,享受公务员的待遇.f三}领导者社区矫正官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在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中,社区矫正官居于领导者的地位,他们组织,指挥其他社区矫正工作者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例如,他们要组织,指挥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等,开展相关的社区矫正工作.四,社区矫正官的主要职能社区矫正官的主要职能是指社区矫正官在社区矫正中担负的主要工作任务.可以把社区矫正官承担的工作职能划分如下@:第一,管理职能.这是指社区矫正官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管理活动方面的职能.社区矫正官要办理有关的法律手续,包括接受,评估,考核,审批,有关活动的安排等.通过办理这些法律手续,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第二,惩罚职能.这是指社区矫正官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的使其感到不适和痛苦方面的职能.从性质上讲,社区矫正是执行刑罚的活动,因此,社区矫正官具有依法惩罚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法律规定的对罪犯的惩罚的职能,通过这种职能,实现社会正义,体现社会公平.第三,改造职能.这是指社区矫正官利用多种方法促使社区服刑人员发生积极变化方面的职能.通过这样的活动,使社区服刑人员改恶从善,不再进行危害社会的行为.第四,帮助职能.这是指社区矫正官利用多种资源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方面的职能.第五,保护职能.这是指社区矫正官通过管理和监控社区服刑人员而保护社会的职能.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社区矫正官要负责监督和控制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所具有的不同人身危险性,采取相应的管理和监控的活动,以便保护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安全,特别是要注意保护那些自我保护能力和防卫能力都很低的犯罪被害人的安全,避免在开展社区矫正的过程中使犯罪被害人再次遭受犯罪人的侵害.五,社区矫正官的管理社区矫正官的任职资格是指人们担任社区矫正官的最低限度的个人条件.对于什么样的人员可以担任社区矫正官的问题,人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讨.例如,廖斌(2005年)认为,"作为政府公务员之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具备如下资格:具有在大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等专业的学习经历,并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矫正工作者应当具有社会个案工作之经验1年以上;接受矫正机关的培训;无违法犯罪记录,操行良好.@"社区矫正官的任职资格,要根据法律规定,工作需要和有关因素来确定.首先,社区矫正官的任职资格要符合法律规定.社区矫正官是公务员,他们的任职资格必须符合《公务员法》的规定.根据《公务员法》第11条的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吴宗宪:《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种类与名称》,《中国司法》,2005年第l2期. @廖斌:《社区矫正工作主体初论》,《法学杂志》,2005年第4期.,霉画匿圈,JudicialAdministOnattheLocalLeve(二(四件;(七年满十八周岁;(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品行;(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其次,社区矫正官的任职资格要适应工作需要.从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来看,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者,社区矫正官担负着多种职能,他们不仅要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大量的日常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等工作,还要组织领导其他社区矫正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对社区矫正官有较高的任职资格要求.因此,理想的社区矫正官,除了身心健康之外,还需要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熟悉法律事务,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等.再次,社区矫正官的任职资格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在确定社区矫正官的任职资格时,要考虑地区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有很大的地区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表现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社区矫正官的来源等方面.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难以招募到符合理想条件的社区矫正官,而且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也不很复杂,管理和改造的工作难度相对而言较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社区矫正官的任职资格可以降低一些.例如,社区矫正官的文化程度可以低一些,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达到大专程度的人可以担任社区矫正官.社区矫正官的招录和培训,是保证得到合格的社区矫正官和提高社区矫正官的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社区矫正官的招录就是指招收和录用符合任职资格的社区矫正官的工作. 社区矫正官的培训是指培养和训练社区矫正官胜任社区矫正事务的工作.在社区矫正官的招录中,要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确保录取合格的人员担任社区矫正官.在社区矫正官的培训中,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初任培训(正式任职前进行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法学评论(双月刊)2008年第3期(总第149期)法律实务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吴宗宪*内容提要: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社区矫正的本质特征之一。
本文论述了社会力量的含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重要性、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若干原则和有效机制的主要特点,在结合中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观点。
主题词:社会力量社区矫正理论问题自2003年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中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在迅速发展。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需要加以探讨。
本文探讨关于如何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这方面的探讨将有利于完善中国社区矫正制度,能够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引言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社区矫正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讨论有关问题之前,首先应当对/社会力量0进行界定。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所说的/社会力量0,是指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可以利用的社会人力、组织和设施、技术、资金等总称。
社会力量也可以称为/社会资源0。
在这些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中,社会人力具有核心的地位。
社会人力是比其他任何社会力量都重要的社会资源,他们虽然不具有执法者的身份,不是社区矫正机构的公务员,但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被低估的。
从目前社区矫正的现状及社区矫正的未来发展考虑,可以将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人员统称为/社区矫正工作者0,他们包括两大部分:1.社区矫正执法人员。
也可以称为/社区矫正官员0或者/社区矫正官0。
他们是在社区矫正中承担执法职能的国家工作人员。
2.社区矫正辅助人员。
也可以称为/社会人员0。
他们是辅助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具体可以分为下列3种类型:(1)社会工作者,即根据一定条件选择并经培训后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开展相关社会工作的全日制专业人员。
(2)合同制矫正工作者,即通过订立合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兼职专业人员。
(3)社区矫正志愿者,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自愿无偿地提供帮助和服务的社区居民。
从上述分类来看,第二大部分人员都属于社会人力的范畴。
根据这个划分,可以给社会人力下这样的定义:社会人力就是不具有执法者身份和公务员地位的社区矫正工作者。
在未来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中,社会人力的数量将远远多于社区矫正执法者,他们的工作量将会很大,所担负工作的种类也将很多。
由此不难看出社会力量在社区矫正工作者构成中所具有的地位。
恰当利用各种类型的社会人力,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
除了社会人力之外,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也应当重视利用其他社会力量或者社会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
133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无论是对于国家和社会,还是对于社区服刑人员和他们所在的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从国家和社会来看,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1)体现社区矫正的特点社区矫正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在社区中对服刑人员开展管理和改造工作,即所谓的/社区参与性0。
¹在这个特点之中,当然地蕴含着利用社区中的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的含义。
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服刑人员所在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共同进行服刑人员的管理,促进服刑人员的改造。
如果在社区矫正中不重视研究和利用当地的社会力量,而把社区矫正孤立成为社区矫正机构自己的工作,那么,就不能体现社区矫正的本质特点,也会增加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困难性和成本。
因此,在社区矫正中有效利用社会力量,是体现社区矫正本质特点的重要方面。
(2)节省刑罚执行的资源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可以大幅度节省刑罚执行资源,这是国外的统计资料和相关研究已经证实的结论。
从美国4个州的情况来看,不同形式的社区矫正的费用,都大大低于监禁矫正(在监狱和看守所中关押罪犯)的费用,低的仅为监禁矫正费用的2.25%(家庭监禁),高的也仅为监禁矫正费用的70.21%(中途之家),º社区矫正的年度平均花费仅为监禁矫正的19.33%。
在澳大利亚,社区矫正犯人的年度费用仅为监禁犯人年度费用的3.41%。
»在加拿大,社区矫正服务中心每个犯人的年度花费为32811加元,也低于监禁矫正的年度花费(联邦最高警戒度矫正机构中每个犯人的年度花费为68156加元;最低警戒度矫正机构和矫正农场中每个犯人的年度花费为45170加元,中等警戒度矫正机构每个犯人的年度花费为43399加元),¼社区矫正服务中心的年度花费分别为联邦最高警戒度矫正机构的48.14%、最低警戒度矫正机构和矫正农场的72.63%、中等警戒度矫正机构的75.60%,加拿大联邦系统社区矫正的年度平均花费仅为监禁矫正的65.45%。
平均而言,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社区矫正的年度花费不到监禁矫正的1/3(29.39%)。
在我国,虽然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但是从理论上讲,社区矫正的花费应当低于监禁矫正的花费。
这是因为,在开展社区矫正的过程中,社区矫正机构不必像监狱那样建设关押服刑人员的场所,不必招募和使用大量看守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不必购置保障监管安全的设施,不必负担服刑人员的生活费用,也不用国家负担由于服刑人员被监禁而在服刑人员家庭中产生的开支等费用。
在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刚刚开始的阶段,由于需要进行很多一次性投入的基础性建设,使得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花费较大。
但是,即使这样,建立社区矫正的基础性设施,也会比建设监狱的基础性设施所花费的资源要少。
如果按照社区矫正年度费用为监禁矫正的1/3、北京地区监禁矫正的人均年度费用为2万元计算,那么,每名社区服刑人员每年可以节省刑罚执行费用1.3万多元。
不仅如此,社区矫正对刑罚资源的节省还表现在,社区矫正机构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相关工作。
例如,利用现有的教学机构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工作,可以大大节省新建教学机构的费用,也不必招募专门的教学人员;利用现有的技术设施和成熟的技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不仅可以节省新增技术设施的资金,还可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技术水平。
134法学评论 2008年第3期¹º»¼郭建安、郑霞泽主编:5社区矫正通论6,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T odd R.C lear&H arry R.D a mm er ,T he offende r i n t he comm un ity (Be l m ont ,C A:W ads wo rt h /Tho m son Learning ,2000),P .234.Satyanshu M ukherjee &A da m G ray ca r ,Cr i m e and justice i n Australia 1997,2nd ed .(Annanda l e ,N S W:H awk i ns P ress ,1997),p .97.吴宗宪:5当代西方监狱学6,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吴宗宪: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3)提高社区矫正的效率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社区矫正机构要对服刑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控制和帮助活动。
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如果重视利用社会力量,可以大大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
例如,在开展服刑人员的控制活动时,如果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包括信息技术、心理测量技术等,就可以提高控制服刑人员的效率。
司法所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了解服刑人员的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面对面接触所要花费的资源。
通过心理测量技术了解服刑人员的情况,并且在对服刑人员的人身危险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对高危险性服刑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对低危险性服刑人员实行宽松管理,可以大大节省平均使用监管力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同时,在对服刑人员进行帮助活动时,如果利用现有的一些技术,也可以提高帮助服刑人员的效率。
例如,由社会上现有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利用成熟的心理咨询技术对服刑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服刑人员的心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专业人员在从事这些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拥有的专业技能等,都远远胜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2.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重要性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来说,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1)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利用社会力量,可以使服刑人员获得有效的帮助。
其一,从帮助活动的广度来讲,服刑人员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帮助。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服刑人员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指导与帮助,而社会力量在职业背景、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多样性,恰恰能够满足服刑人员多方面的需要,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例如,当服刑人员遇到职业技能缺乏和就业存在困难的问题时,可以利用社会上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人员与机构,满足服刑人员在这方面的需要。
当服刑人员遇到情绪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利用社会上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和机构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情绪问题。
当服刑人员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时,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专业教育人员和机构,帮助服刑人员提高文化水平。
社会力量的这种多样性特点,是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所不具备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重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的这种优势帮助服刑人员。
其二,从帮助活动的深度来讲,服刑人员可以获得更加专业化的帮助。
详细的社会分工,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种趋势意味着,不同的社会部门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形成了各自的专业技能,擅长解决某些方面的社会问题。
对于某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虽然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样形成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达到专业化的水平,用来解决特殊问题的水平和效果自然也不能与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相提并论。
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在解决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各种问题方面,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社区矫正官员加以解决。
但是,当社区服刑人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社区矫正官员可能难以解决,这时就需要一些具有专长的社会人员帮助解决。
在社区矫正中,利用一些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帮助解决服刑人员的特殊问题,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2)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来讲,与社区矫正工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他们顺利执行社区矫正刑罚和履行社区矫正义务的重要条件。
与社区矫正官员相比,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和社区矫正辅助人员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
这是因为,社区矫正辅助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在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故而十分有利于开展相互沟通。
一般来讲,社区矫正辅助人员往往都是社区中符合某些条件的居民,他们在很多方面都与社区服刑人员相似,例如,地域相似性(他们居住的地段、区域相似)、文化相似性(他们分享某一地区的主流文化和亚文化)、语言相似性(他们之间使用很多相似的词语)、经历相似性(他们之间可能有相似的社会经历)、地位相似性(他们之间可能有类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在身份地位上更有平等感),而且,他们之间还可能具有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例如,他们之间可能相互认识,过去就是熟人等等。